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切实做好我市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修正)》的有关规定,结合《XX省XX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我市2022年地质灾害灾情和应急调查、做好对2023年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情况,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2022年地质灾害概况2022年,我市地质灾害在册台帐隐患点51处,其中崩塌24处、滑坡20处、地面塌陷7处。威胁人员1707人,潜在经济损失6130万元,其中威胁100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威胁人员530人,潜在经济损失1630万元。二、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动情况根据《XX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征认定和灾害分级标准(行)》的规定及《XX省XX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2022年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其中:滑坡3处、崩塌2处;中小型隐患点调整百人以上大型隐患点1处,即XX镇XX村高洲铺组隐患点。2023年全市核减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解除受威胁人员11人。截至目前,2023年全市在册台账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其中崩塌25处、滑坡21处、地面塌陷7处。威胁人员1949人,潜在经济损失7345万元,其中威胁100人害的情况进行排查,共同做好削坡建房风险防控和综合整治工作。各镇(街)和各有关主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意见》(XX(20XX)XX号)关于“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危房改造规划选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禁削坡建房诱发地质灾害”和《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三防工作责任的通知》(XX[20XX)XX号)“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域建设用地不得审批”等有关要求,积极探索山区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简易办法,制定出台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建房选址有关规定,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削坡建房诱发地质灾害。(八)部门协调,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要求,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群专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九)加强监管力度,依法处各种违法行为各镇(街)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X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XX[20XX)XX号)的要求,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各有关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要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并做好监督把关,对未按要求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大建设项目,不予批准项目立项、不予批准规划、不予拨款;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批准新建住宅、爆破、削坡、矿产资源开发、地下水开发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建设活动;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制止、查处各种违反规定、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违法行为,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现象,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十)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市气象局与市自然资源局要认真总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经验,开展地质灾害成灾趋势分析,加强技术协作,做好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集成,获得高质量的气象预报信息,提高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警等级的精度,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保障。根据XX市自然资源局和XX市气象局的合作协议,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汛期期间发布,在XX市范围内达到三级预警的地质灾害信息,由XX市自然资源局气象信息平台以手机短信方式向地质灾害发生地的自然资源局、镇(街)、村委会有关人员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发送;市自然资源局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应立即向各自然资源管理所和监测责任人等有关人员传递;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传递信息的优势,凡达到二级及以上地质灾害预警级别的,应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情度,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性。(十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各镇(街)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XX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扎扎实实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要利用“4.22世界地球日”认真开展宣传活动,会同科教部门,邀请专家开展科普教育,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和张贴宣传画、培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和应急处置知识,使地质灾害防范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切实提高干部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八、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与应急处置责任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防工作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自然资源、应急、住建、公路、交通、城管、水利、教育、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林业、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组织做好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区)的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的原则,对居民区、工矿企业、建设工程、公路、交通、水利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学校、旅游景区(点)、种(养)植(殖)场、医疗机构和医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别由各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巡查和综合防治。汛期前和汛期中,各有关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排查和巡查。各镇(街)、各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各有关主管部门获得信息后应第一时间将灾情报市自然资源局(市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应急电话:XX),市自然资源局应按灾情速报规定逐级上报,重大灾情可越级上报;造成财产损失(大于1万元)的,各相关单位应将财产损失情况报市自然资源局,并由市自然资源局负责按时限逐级汇总报XX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为了主动有效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关于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及《XX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XX(20XX〕XX号)精神,结合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编制2023年度XX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如下:一、XX镇概况XX镇位于XX西北部,东邻XX,南接XX,西连XX县XX,北靠XX县XX和XX县XXo土地总面积248平方公里。下辖1个社区居委会,27个行政村,现有人口4.7万人。XX镇成盆地地形,地势东部低,向北、西、南渐次升高,最高峰在西北与XX县交界之雪峰山,海拔1299m;最低XX—水头谷地不足200m。主要溪河为茂溪,在镇域中部接受北、西、南三方支流汇水,由长阜一xx—水头,流入沙溪河支流东溪。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9.2℃,极端最高温39.4℃,极端最低温-5℃。无霜期290多天,年降雨量1700mm。地质基岩为中生代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震旦纪变质岩。自然土壤在盆地及周缘主要为酸性岩红壤、中性岩红壤、变质岩红壤,北、西、南高山地区为酸性岩黄壤和变质岩黄壤,部分为黄红壤,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二、全镇地质灾害点现状㈠地质灾害危害现状我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中查明的地质灾害点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进行核查,除了已经搬迁治理或危害程度已很小的灾点外,需进入2023年度区级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范的灾点合计为5个。其中灾点分为滑坡2处,崩塌3处,大多数分布在低山一丘陵区。主要以滑坡为主,多发生在雨季的5-6月份,发生的地点以XX村、XX村、XX村最为严重。㈡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影响因素我镇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点:一是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因素,多数村民削坡建房形成人工高陡边坡,但没有开挖台阶,有的居民点建在上下陡中间缓的斜坡上,加上村民在边坡上开垦农田,引起灌溉渗漏,在雨季时,容易引起地质灾害。二是地形地貌控制因素,我镇地质灾害多发生在25°-40°低山一丘陵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多组断层交错切割,易发生地质灾害。三是地质结构影响因素,现在地灾点主要分布于花岗岩区,其次为变质岩区,境内花岗岩分布广泛,其分布区风化切割较深,坡度较陡,山坡、坡脚残积土较厚,残积土下又分布一层渗水的砾岩或砂砾岩,上部土层往往容易沿此层面滑坡或崩塌。三、2023年度气象预测预报㈠2023年气候总趋势和主要气象灾害预测: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早春季(3〜4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雨季(5~6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较易出现洪涝灾害;夏季(7〜9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235。C高温日数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偏高;秋季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据XX区气象部门预测,冬季气温起伏较大,将出现较强的寒潮天气过程;春播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雨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容易出现洪涝急转;夏季气温偏高,容易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预计有1〜2个较强台风影响我镇。㈡2023年主要季节天气:.冬季(2022年12月〜2023年2月):平均气温偏高,季节内变化幅度较大,将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及寒潮过程。相对偏冷时段出现在:12月1〜2日、9〜12、20〜22日、28~30日,1月5〜8日、14~17日、28〜30日,2月7〜8日、13口6日。极端最低气温为-4〜0°C,高海拔山区为-9~-7。C。降水偏少,190〜220毫米。.早春季(3〜4月):平均气温偏高,3月下旬出现阶段性低温天气过程的可能性大,不利于春播,但出现大范围“倒春寒”天气的可能性小。降水量偏少,200〜290毫米。.雨季(5〜6月):平均气温偏高,出现“五月寒”的可能性较小。降水量偏多,600〜650毫米。.夏季(7〜9月):预计平均气温偏高,235。C高温日数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偏高。降水量减少,320~370毫米。.秋季(10〜H月):预计平均气温偏高。水量量偏多,140^160毫米。四、重点防范期㈠地质灾害防灾重点防范期根据上述气象资料预测及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受强降雨引发的特点,2023年度本镇地质灾害防灾重点防范期为4月1日一10月15日,其中5〜9月雨季降雨比较集中,存在强度降雨和范围降雨,且时空分布不均,局部流域发生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各村(居)和水利、交通、卫生、林业、学校等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本镇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防范工作。㈡主要地质灾害活动区预测预测本年度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和部分迸发性泥石流灾害为主,根据《XX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我镇目前地质灾害来看,主要活动区是XX村、XX村、XX村、XX村。此外,其他各点也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㈢本镇往年危险性灾害点简介XX等宅后于2005年6月20日发生山体滑坡,出现一条长约100米,缝宽约10—30厘米,下滑高度0.3—2.0米,土体体积约6000立方米,威胁前缘民宅8户,36人。该点在暴雨作用下,引起滑坡的危险性极大。与此同类型滑坡的还有该村的张奕和等宅后。㈣地质灾害点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活动频繁的地区是防治工作的重点区。目前,我镇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有XX村、XX村、XX村、XX村。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组织管理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镇政府决定调整充实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以镇、村两级和有关部门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负责组织、指挥全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发生重大和特大级地质灾害时,负责及时向上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及有关部门报告。2023年度XX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XX(党委副书记、镇长)副组长:XX(党委统战委员、人武部长)成员:XX、各村协管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自然资源所,值班电话:XX(党政办)、XX(自然资源所);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办公室成员由XX等组成。(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各村(社区)和有关部门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部门具体负责,单位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领导负岗位责任制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各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应尽快组织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确定启动应急抢险预案,积极组织抢险救灾工作;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灾情。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队伍构成由党政办、防汛办、自然资源所、武装部、公安派出所、民政、卫生、通信、水利、电力、财政、等部门及相应村和专业地质队伍组成。各部门主要职责如下。XX镇人民政府:在XX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各村(社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警示标志;采取措施,管理和保障灾害点监测网、村级监测网和镇级监测网的正常运作;落实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时,及时组织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不得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地质灾害发生后,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区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安排灾区重建和治理工作。XX自然资源所: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时,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查明发生原因、影响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威胁人员831人,潜在经济损失2030万元。三、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中小型隐患综合治理按照《XX市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送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XX市2022年综合治理实施计划的函》的工作部署,2022年我市需完成省三年行动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9处,完成率100%。其中:工程治理3处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避险搬迁1处已完成;专业监测4处已完成;1处自然消亡隐患点已核减核销。四、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时期我市每年的主汛期在4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间雨季及台风季节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灾害性强降雨是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重点防范期为5月1日至9月30日以及台风移动路径对我市构成影响的时段。五、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重点防治地区根据我市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特征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依据《XX省XX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三类防治区和三大防治区域。(一)三类防治区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区内共分3个亚区,主要分布于XX等镇的低山、丘陵、峰林、岩溶盆地地区,面积1268.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52%O区内有地质灾害点35处(滑坡17处、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措施,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行验收和地质灾害责任进行认定;不得批准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建设用地和矿山开采等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得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对地质灾害评估资质单位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村建站:在进行城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遭受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合理规划布局;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城镇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利工作站:对库区应进行除险加固工作;对所管辖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包括水库、引水涵渠、过水隧道等及附近的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社会事务办:在地质灾害预警期内要做好抢险救灾准备,筹措资金和救灾物资;灾情发生后应及时做好优抚工作。农业服务中心、文化站和林业站等部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各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学生防灾知识教育工作;做好林业、农业开发规划,确保生态环境及地质环境不被破坏。制定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报XX区人民政府及XX区自然资源局备案。其它部门:按2023年度XX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构成名单,各单位应按要求做好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应急抢险救灾工作。(三)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划定依据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是指在强降雨期间或者之后,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居民居住区或学校等区域或地段。根据《XX省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让工作的规定》,各乡镇应进行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划定,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防范管理;并要求各村在汛前及时编制《村(社区)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预案》,该预案应包括下列内容: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应急响应标准;转移工作的实施,包括转移信号、转移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或者安全地带;保障措施,包括生活保障、医疗防疫、治安保卫;其他相关内容等。符合下述标准之一的区域均应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居民居住区、学校房前屋后以及重要工程设施等高陡边坡的坡脚和坡肩边缘;—居民居住区或学校等房前屋后高陡自然土质斜坡和坡脚;—上游汇水面积较大的沟谷及沟口低洼地带;侵蚀河岸岸坡边缘;—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含过去已查明和每年新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其它在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H4-Wo(四)加强汛期巡查,实施监测巡查与安全转移,建立预报预警响应机制.加强汛期巡查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镇自然资源所要会同建设、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在汛前、汛期、汛后对危险性和危害性达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从群测群防、防灾抢险、应急准备工作等方面进行巡回检查;对危险性和危害性为一般级的地质灾害点每年至少也要巡回检查一次以上。检查发现问题要责成有关单位或责任人抓紧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及时上报镇防灾办公室。各阶段检查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要求如下:⑴汛前检查:检查各村(社区)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防治方案落实情况。主要检查各村(社区)防灾责任组织机构,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是否发放到位,危险点监测责任人是否明确,观测点布置、观测方法、记录、汇交整理是否合理、完善,防灾预报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网络是否畅通,危险区群众的应急转移方案及措施是否切实可行等。此外,自然资源、水利、教育、卫生、林业等主要部门应认真做好各自领域内的险情排查,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区),应划定警戒区域并设立警示牌等。⑵汛期巡查:进入汛期,自然资源所和水利、教育、卫生、林业等部门应认真按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规定运行,村(社区)委会及基层群众应当对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监测和灾害前兆特征的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灾点(含过去已查明和每年新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应当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镇政府及镇国土资源所报告;镇政府及镇自然资源所接到报告后,上报区局及时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调查鉴定灾情,提出处理对策,采取相应措施。⑶汛后补查:汛期过后,自然资源所应会同区局认真补查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含已查明和每年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情况以及险情是否已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决定是否继续监测、是否采取搬迁治理,并通知有关监测单位和监测人;主管部门在每年可进行新增灾点或删除已搬迁或治理的旧灾点,并应及时更新各附表中的各级分管负责人和群测群防人员的姓名与联系电话,为编制下一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实施灾前监测巡查与安全转移——对已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和划定的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应进行监测巡查,对已列入本防治方案的重大一较大级地质灾害危险点应进行加密监测;遇有台风或暴雨袭击或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级达3级以上时,除应加大对危险点监测密度外,还应对房前屋后及公路沿线高陡边坡、水利水电设施、开采矿山、旅游景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自然资源所应会同区局做好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镇政府统一组织、部署地质灾害点的避险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地做好群众及财产的安全转移工作。——对已发现异常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级达4-5级时,应实行24小时监测;还应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居民房前屋后及公路沿线高陡边坡、水利水电设施、开采矿山、旅游景点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段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工作。镇人民政府应迅速做好受威胁人员的撤离、财产转移和重要设施的保护工作,确保安全;紧急情况时,可以强行组织实施疏散避险。——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伍(主要由各防灾成员单位和基干民兵组成),备足必要的防灾物质,制定具体的应急抢险方案。各村(居)委会应当划定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查明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受威胁群众人数;要形成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让人员清单,并明确村(居)防灾责任人,特别是制定本区临灾前的群众转移预案,具体布置落实防灾措施;要做到家喻户晓、转移有序。.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要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分为5个等级:I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小;II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III级(注意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W级(预警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V级(预报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气象防汛部门在汛期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级信息,其中i—n级可不予发布,in—v级应向社会发布。对ni—v级的地质灾害预警响应,一般要求如下:⑴in级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黄色预警)当我镇日降雨量达到50〜60毫米或者过程降雨量达到80〜120毫米时,就达到ni级(注意级)。各村(居)委会及有关部门应做好值班工作,密切注意雨情;镇人民政府应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部署防灾工作;镇人民政府、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巡查,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巡查人和协管员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报告并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组织转移受威胁的群众。⑵w级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橙色预警)当我镇日降雨量达到60〜80毫米或者过程降雨量达到120-150毫米时,就达到IV级(预警级)。我镇人民政府及防灾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应24小时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镇人民政府、村(居)防灾负责人要加强组织对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巡查,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巡查人和协管员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镇人民政府要及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村(居)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预案》,对危险性较大的地质危险区域内的群众,按转移预案及时组织转移避让。⑶V级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红色预警)当我镇日降雨量达到大于80毫米或者过程降雨量大于150毫米时,就达到V级(警报级)。我镇人民政府及防灾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应24小时在值班室值班,并组织做好抢险救灾工作。我镇人民政府要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村(居)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转移避让,并组织对其他区域(含过去已确认和每年新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包村、挂村或驻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紧急情况时,可以请求强行实施疏散避险。此外,未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的地区,各村(居)要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在台风暴雨和强降雨期间,我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做好转移避让群众的安置工作,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防止已转移群众擅自回迁;台风和强降雨过后,镇人民政府在确认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岩土处于稳定、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稳妥地组织已转移群众适时回迁,并及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补充调查,更新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库等。(五)建立灾情报告制度L速报时限要求——发生特大型、大型、中型地质灾害,镇自然资源所应立即上报区自然资源局和镇人民政府。区自然资源局接到灾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市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同时越级速报省人民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在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到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发生小型地质灾害,镇自然资源所应立即上报区自然资源局和镇人民政府。区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向省自然资源厅报告。——对于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时,镇自然资源所应立即上报区自然资源局和镇人民政府..速报内容地质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发生的地点、时间、类型、规模、成因和发展趋势,以及伤亡和失踪的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应急调查报告应急调查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灾情;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等。(六)地质灾害防治分级管理.重大级和较大级地质灾害防治点:乡镇有关部门应积极争取防治经费及时进行搬迁或治理。未搬迁或治理前,镇有关部门应根据省(市)级有关防灾资信在汛期或强降雨阶段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达3-4级时进行预防避让通知,预报等级达4-5级时进行搬迁避让通知,部分危险区应强制撤离或疏散居住人员;镇、村两级在汛期应加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防、巡查、值班等工作。.一般级地质灾害防治点:相关主管部门应协助争取防治经费,灾点当事人应及时主动进行搬迁治理或消除隐患。未搬迁治理前,乡镇主管部门应根据区级有关防灾资信及时通知到村组相关责任人员,相关人员应及时通知各灾点受威胁人员,在汛期或强降雨阶段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达3-4级时应进行预防通知,预报等级达4—5级时应进行避让通知;镇和村组相关责任人员在汛期应加强地质灾害点的巡查、值班等预防工作(对过去已发生但未列入本方案的隐患点也要适时进行巡查);对已搬迁治理或撤消的灾点,镇相关部门应进行事后追踪防范,确保安全。(七)防治措施根据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危害性、经济条件和可操作性,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开展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对位于偏远山区、工程治理投资过大或治理后扔不能有效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鼓励搬迁避让、异地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对位于村、镇规划区内。自然因素引发、危险性大、威胁人口多、造成经济损失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将其纳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有序开展治理。工程住建等认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有责任方组织治理并承担治理所需费用。(八)实施防治方案的保障措施.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以镇为单元的镇、村、灾点的群测群防网络,形成镇、村、组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网络。除了各相关的年度防灾预案、应急抢险预案、群众转移预案等外,目前应建立的主要防灾制度还有: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险情预报制度、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等等。.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各村(居)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环境的管理,严格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的审核和审批,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杜绝人为活动加剧引发地质灾害的行为。违反规定,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崩塌16处、地面塌陷2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6.03%,灾害点密度0.027处/kn)2,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属大型4处、中型21处、小型10处。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次为地面塌陷。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导致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17万元,受威胁人口1632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区内共分5个亚区,主要分布于XX等镇的低山、丘陵、峰林、岩溶谷地、河谷平原区,面积1164.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66%0区内有地质灾害点13处(滑坡4处、崩塌5处、地面塌陷4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4.52%,灾害点密度0.012处/km2,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属中型8处、小型5处。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次为滑坡、地面塌陷。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45万元,受威胁人口179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区内共分2个亚区,主要分布于XX等镇的低山、丘陵、峰林、岩溶盆地和河谷平原区,面积3201.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6.82%。区内有地质灾害点5处(崩塌3处、滑坡1处、地面塌陷1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9.43%,灾害点密度0.001处/km2,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属中型1处、小型4处。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暴雨等。地质灾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9.5万元,受威胁人口138人。例》规定,追究主要领导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强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镇自然资源所和各村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通过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宣传图片、标语挂历、防治手册或宣传单等多种形式,以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组织镇、村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政府公务人员和公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和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干部群众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形成各级领导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公众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而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群测群防,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六、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渐变或者突变的过程,在出现地质运动变形期间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征兆,通过监测并及时捕捉前兆迹象,就可以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责任人,原则上是谁诱发并受威胁谁就负责监测,就是责任人;部分农村的灾点可由镇、村指定专门防治监测人员。由公路、矿山、水利电力、工矿企业等业主或部门所诱发或自身受到威胁的地质灾害点,应由业主或诱发灾害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并落实预防责任人。落实监测责任人后,相关人员应在主汛期或强降雨期间增加监测频率,并加强灾害体变形破坏过程前兆特征的巡查监测(如泉水变浑、井水突变、山体变形开裂或裂缝扩张、地面下沉、地表隆起或鼓丘、植物歪斜、动物异常等),以便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隐患体的变形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报,积极组织搬迁避让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构建和谐XX,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5年)》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方案。一、全镇地质灾害情况我镇地处XX山区,土质疏松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之一,据《XX县地质灾害调查》,XX镇XX等地方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遗迹;清拆旧房诱发的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我镇辖区内XX村XX整片山,地表层开裂,有滑坡的迹象。由于地质环境脆弱、气候异常、农村无序依山削坡建房、建设人类工程,诱发地质灾害。多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X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群防群测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大了信息监测的跟踪落实,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管,“六个一”防治,通过省地环站在本镇XX安装了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仪。二、全镇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分布我镇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是XX县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地质灾害以大型、小型为主,有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及危害性大的特点,主要分布于花岗岩的地区,除暴雨是诱发主因之外,花岗岩侵入接触带和筑路、建房等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2023年我镇主要防范的区域有:(一)我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的易发区:XX村滑坡、崩塌易发区;XX村崩塌低易发区。(二)重点防治区:XX村及XX镇路段的交通干线。三、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崩塌、滑坡等山地地质灾害威胁对象是:山坡下地形低洼村庄居民、农田、森林及主要交通路线。四、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崩塌、滑坡等山地地质灾害多发生在4-10月份的主汛期,6-9月份是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五、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及防治措施目前,我镇有18个地质灾害防治点,如遇暴雨、地震或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很可能发生重大灾害,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我镇XX村XX是滑坡的重点易发区,该处是复活大型古滑坡,威胁3263人及千余亩良田,现XX滑坡重点易发区已迁出85户479人。防治措施:地面沿山脚树立警示牌,监测预警、引导避让;做好汛期巡查,提醒村民在汛期期间提高安全隐患意识,在生产、生活时注意安全。六、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自然灾害原则上是“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现由镇人民政府会同自然资源办(规划建设办)、农林水服务中心、民政、交通、学校等部门,组织当地村民委员会进行巡查监测,指定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监测,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七、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地质灾害的防治,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各村(居)委员会、相关部门(单位)和矿山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辖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区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我镇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各村(居)委员会、相关部门(单位)要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努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村(居)委员会要高度重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对镇政府确定的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逐一明确监测、预防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万无一失。成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领导小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镇应急管理办、自然资源办(规划建设办)、农林水服务中心、镇交通部门负责地质灾害责任鉴定,纠纷调处和监督防治工作。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会同自然资源办、农林水服务中心、执法队督促落实矿山隐患的整改治理工作,协调有关村和矿山做好采空区及地面的监测。矿山企业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矿山采空区、弃渣弃土的巡查监测、预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同时,成立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小组,编制矿山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矿山企业负责本矿山安全隐患的治理整改。应急管理办、农林水服务中心要注意汛期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做出预警;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各部门做好防灾减灾预警。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和费用,并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三)加强汛前巡查、落实防灾方案和各项制度汛前各村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村各部门要层层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专人值班制度、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制度和地质灾害零报告月报制度,公开值班电话,一旦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各村及矿山企业要按照规定及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防治和避让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四)完善制度,群防群测各村要根据地质灾害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判,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在隐患点上设立警示牌,签订镇村责任书,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群防群测责任。(五)加大宣传,提高意识各村及自然资源办(规划建设办)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各项宣传措施,增强广大群众的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抗灾自救能力,严禁各村及矿山企业隐匿灾害情况。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为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与《X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XX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现予印发,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一)XX乡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1、工作总则。在XX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乡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乡其他班子成员实行“挂点联区”制度,对各自联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巡查区负责。实行“点面结合、动态管理、预防为主、科学防范”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原则。2、动态管理。配合区教育体育、财政、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定地质灾害重点巡查区。组织开展汛前地质灾害排查,根据人类工程活动或地质灾害隐患变化等情况,每年汛期前调整年度重点巡查区。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和调整重点巡查区须报XX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核定。3、应急预案。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巡查区情况,编制XX乡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隐患点防灾预案,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4、两卡发放。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隐患点防灾预案,制作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白卡标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位置、类型、范围和受威胁对象,以及预警信号、人员撤离和转移路线、避灾场所、应急联系方式等。5、群测群防。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组织工作。确定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与有关村委会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6、预警宣传。及时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气象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送村委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和有关单位。会同区应急管理局、XX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7、巡回检查。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巡查区的巡回检查。发现灾情或险情时第一时间报区应急管理局与XX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8、应急处置。组织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储备抢险救灾物资,落实避灾场所。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维护社会秩序,做好受威胁群众应急转移工作,必要时可强行组织撤离。9、工程治理。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险和工程治理项目;编制地质灾害搬迁安置方案,做好地质灾害安置方案的具体落实工作,与群众签订搬迁安置协议。10、农民建房。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在做好农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避开危险区、合理选择建房区域,督促做好有关防范措施。(二)村委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I、群测群防。按照XX乡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建立村级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小组,协助乡政府确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并与群测群防员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2、调查排查。协助区有关部门和乡政府做好地质灾害调查排查工作。3、巡回检查。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巡查区日常巡查工作,并做好巡查监测记录,将巡查监测记录定期报乡政府。4、应急处置。发生灾情或险情及时向乡政府、区应急管理局和XX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上报情况,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灾,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5、政策处理。协助乡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勘查、应急与治理工程的政策处理和避让搬迁工程群众思想工作。6、宣传教育。熟练掌握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中各项内容,通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使受威胁群众熟悉避险明白卡中的各项内容。(三)地质灾害村责任人和监测员工作职责1、学习宣传。学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知识,熟悉、了解、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巡查区情况,协助乡政府、区应急管理局、XX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等有关部门进行防治知识宣传。2、监测记录。定期开展巡查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3、信息报送。定期向村委会报送监测记录,同时做好原始记录的保存。4、应急处置。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发布预警信号,疏散危险区内群众,并协助乡政府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同时迅速上报灾情和险情。5、管理维护。负责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治理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二)三大防治区域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I)、次重点防治区(II)和一般防治区(ni)三个区,其中重点防治区划分II、12、13三个亚区,次重点防治区划分III、112、113、114、II5五个亚区,一般防治区划分nil、III2两个亚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本区分为3个亚区,主要分布于XX等地,面积1268.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52%O本区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次为地面塌陷。区内有地质灾害点35处,灾害点密度0.027处/km2,受威胁总人口1632人,区内总人口43.6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344人/kn)2。本区预估险情经济损失为657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预算为7687.6万元。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根据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当地经济能力、分期分批进行治理,本区均为近期防治点,共35处。本区主要防治措施: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对地质环境有影响项目的立项、审批,要严格把关,制订相应防治措施;二是对重要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点,在无法治理或治理经费超过搬迁经费的情况下,应采取搬迁避让。此外以工程防治为主或采取部分搬迁避让;三是建立地质灾害点防治示范点,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研究诱发因素和规律等;寻找合适的对策与措施,并加以推广;四是对重要的地质灾害点建立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并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相结合,形成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五是对已经形成的难以回避的地质灾害点,要根据灾害点的稳定性、危害、危险程度及规模大小等,按“轻重缓急,分期防治”的规划原则进行分期治理;六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同时要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II)本区分为5个亚区,分布于XX东南部XX沿岸一带的低山、丘陵、峰林、岩溶谷地、河谷平原区,面积1164.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66%o本区有地质灾害点13处,灾害点密度0.012处/km2,受威胁总人口179人,区内总人口34.1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93人/km2。本区预估险情经济损失2630万元,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预算为1504.8万元。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根据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当地经济能力,分期分批进行治理,本区均为近期防治点,共13处。本区主要防治措施与上述相同。.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III)本区分为2个亚区,主要分布于XX西部XX镇至中部、北部及东部XX镇一带的中山、低山、丘陵、峰林、岩溶盆地和河谷平原区,面积3201.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6.82%。本区有地质灾害点5处,灾害点密度0.001处/km2,受威胁总人口138人,区内总人口41.71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30人/km2。本区预估险情经济损失57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预算为925.7万元。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根据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当地经济能力,分期分批治理。本区均为近期防治点,共5处。本区主要防治措施与上述相同。六、重要地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用植物油购销合同模板
- 防护服原料采购合同
- 标准借款合同范本条款
- 家具买卖协议
- 农村房产买卖协议书格式
- 太阳能路灯招标采购文件
-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房屋交易付款方式
- 云存储优化服务合同
- 简易版分包合同示范文本
- 企业自来水安装合同样本
- GB/T 307.3-2017滚动轴承通用技术规则
- GB/T 23858-2009检查井盖
- GB/T 20416-200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 GB/T 20160-2006旋转电机绝缘电阻测试
- 夜景照明监理实施细则
- 第十七动物的采食量
- 女生生理卫生课-完整课件
- 2023学年完整版Unit7Willpeoplehaverobots教学反思
- 《森林生态学》课件第四章森林群落
- 国电南自-ps6000工程设计
- 骨科常见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