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20世纪国外和港台的两汉诗歌研究成果对比[1];;;[1];;;[1];;;[1];;;[1];;;在当下这个世界文化沟通日渐活泼踊跃的时代,中国文学研究早已经不是中国人自己的专利。因而,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外与港台地区的中国文学研究动态,对于开放我们的学术视野,扩展学术领域,开掘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及世界意义,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20世纪的不同时期,港台和国外等在汉代诗歌研究的结果固然不及大陆丰富,但是却有其独特之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观点从事汉代诗歌研究,获得了很多主要结果。认真地总结这些结果,对于推进21世纪的汉代诗歌研究来说也大有助益。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本人把握材料不多,仅就个人所知略作介绍。[1];;;[1];;;[1];;;[1];;;[1];;;一、20世纪国外的两汉诗歌研究[1];;;[1];;;[1];;;[1];;;[1];;;首先要提及的是日本。在20世纪初,日本的汉学研究、十分是文学史的编写上曾早于中国,早在1903年,上海中西书局就翻译出版了日人世川种郎的〔历朝文学史〕。在泽田总清的〔中国韵文史〕里,也有对汉代诗歌的介绍,分为乐府、汉诗、武帝以后的诗、汉的女流诗人、后汉的闺秀诗人几部分,显出与中国人著作的不同①。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文章,早在1929年就有铃木虎雄关于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②,儿岛献吉郎则对汉代戚夫人、班婕妤等的诗作进行了阐述③。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人对于汉代诗歌的研究视域逐步开阔,其中吉川幸次郎对〔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的研究;小西昇对两汉乐府的研究;增田娟秀对〔郊祀歌〕中邹子乐的研究,乐府历史的研究;泽口刚雄对乐府游仙诗的研究,乐府诗表现形态、腔调、音色的研究,汉魏乐府传承的研究,道家春代对古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关系的研究等,尤其值得我们看重①。清水茂对汉乐府[1];;;行[1];;;的考证也曾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②。在已经翻译介绍到中国的著作中,如吉川幸次郎的〔中国诗史〕,其中专门讨论了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作者不限于这两首歌的字面意义,而是从人类情感的角度和诗歌史的角度对这两诗进行新的解析。如作者以为:〔垓下歌〕这首诗所表现的是[1];;;那种意识到人类为不可知的命运之丝所支配的人物的心声[1];;;,[1];;;人类的幸福是偶尔的,不幸也是偶尔的。这是由于人类被某种超人类之物[1];;;大略就是通过[1];;;天[1];;;这个词被意识到的那种东西[1];;;所支配的缘故。天所把持的命运之丝,一会儿任性地摆向幸福,一会儿又任性地摆向不幸。把持者是无常的,但它产生的结果却是绝对的。命运之丝一旦有一度摆向不幸,那就会使人类的力量和努力统统无效。我们能够发现,这种意识是产生〔垓下歌〕的根本源头。[1];;;作者进一步以为:[1];;;项羽的这首歌,把人类看作是无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宁的存在,像这样一种情感,在这首歌以前的中国诗歌里是很少见的,而在这首歌以后的中国诗歌里却屡见不鲜。也就是说,在这首歌出现的那个时期,流动于中国诗歌深处的人生观,已经发生了一场变化。[1];;;[1];;;[1];;;[1];;;[1];;;[1];;;③同样,他用这样的目光分析刘邦的〔大风歌〕,发现二人固然在创作情境上有胜利与失败的区别,但是在情感表达上也有一样之处:[1];;;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一个是失败的英雄的悲歌,一个是成功的英雄的欢歌,方向相反,但其深处的感情则是相通的。假如说项羽的歌显示了人类由安宁的存在改变为不安宁的、渺小的存在的起色,那末,高祖的歌不也同样歌唱了这种起色吗?[1];;;[1];;;[1];;;[1];;;[1];;;[1];;;④现代另一位日本汉学家冈村繁,在汉代五言诗研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作者以为,当下比较流行的看法以为五言诗受汉代民间歌谣的影响,到建安时代才出现[1];;;五言腾踊[1];;;的观点难以令人信服,[1];;;由于它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断定五言诗这一形式在后汉的民间歌谣中广泛流行,而这一前提的根据却特别软弱。事实上后汉时代实际流行于民间的歌谣大部分都是七、四、三言或它们的混合形式[1];;;,因而作者以为有需要从新讨论其真正的原因。这与汉代流行的新声俗乐有直接关系,十分是汉乐府的宫廷演奏对五言诗的构成有主要作用。他说:[1];;;根据我所见的资料看,五言诗形式真正进入宫廷乐府并成为被演奏的歌曲,是从汉宣帝时代的铙歌〔上陵〕开始的。从〔上陵〕的歌词款式揣测,至少在宣帝时代,五言节拍的诗歌已经完全定型,并成为宫廷歌曲的一个构成部分。[1];;;作者以〔汉书[1];;;礼乐志〕的记载为证,以为到了汉宣帝时代,宫廷中以天子为首的高官皇亲等上层贵族们开始迷恋[1];;;郑声[1];;;,[1];;;假如以成帝为首的当时上层贵族的确曾经耽溺于那种轻佻音乐的话,那么能够想见,原来就具有轻俗风格特点的五言歌曲对于天子贵族们的这种癖好当愈加合其所望。它发挥作用的时机也当更多。出于宫廷演唱的需要,它们的歌词和曲调可以能变得愈加华美,更富艺术性。成帝后宫中的班婕妤〔前48?-前?〕曾经作过题为〔怨歌行〕的一首歌[1];;;这首优美哀戚的五言诗能够证明我上述推断。[1];;;作者接下来又考察了后汉现存文人诗的情况,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1];;;既然前汉末的宫廷贵族们全部[1];;;渐渍[1];;;于轻靡俗乐,进入后汉时此风当不至于有太大变化。后汉的百官贵戚们很可能照样承继了这种癖好。自后汉前期迄中期,作家中流传下五言诗作品的是班固和张衡。两人都是当时宫廷中地位最高的文人。他们的这类作品当时都为称为[1];;;歌诗[1];;;或[1];;;歌[1];;;,这表示清楚它们与歌曲多少有关。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贵族社会中五言歌谣的实际情况。也许恰是以班固、张衡为首的当时有名或者无名的文人们将宫廷中流行的这种轻巧五言体形式的节拍进一步纯洁化,并使之具有华美的贵族风格,那些娇艳甘美而情调颓废、近乎[1];;;郑声[1];;;风格的〔古诗十九首〕,其大部分都产生于前汉末至后汉时代,因此当也是在这种气氛中创制出来的。[1];;;[1];;;[1];;;[1];;;[1];;;[1];;;①显然,冈村繁的这一见解颇有新意。由于从两汉时代歌舞娱乐的实际情况来看,汉乐府的新声俗乐与五言诗的创作发展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②。[1];;;[1];;;[1];;;[1];;;[1];;;苏联汉学家对汉代乐府诗特别看重,有名汉学家瓦赫金以研究汉魏南北朝乐府的论文获文学副博士学位,并翻译出版了一本〔乐府[1];;;中国古代诗歌选〕,在前言中介绍了乐府产生的时代背景、时代意义及乐府诗特点。法国学者戴密微主持编译的〔中国古诗选〕〔1962〕中,收录了〔古诗十九首〕的全部译文。在美国,周英雄在他的博士论文〔木铎:汉代的采诗运动及文学的功用〕〔1977〕一文中,从汉代社会政治的角度阐述了乐府的功用及其对民间歌谣的收集,〔郊祀歌〕的创作作为一种政治行动的意义,乐府民歌的经历体验形式,并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界定了乐府民歌中随口即出的反复方式与近代诗中反复琢磨的对句之间的区别等。其研究问题的视点和方法,与国内学者有明显的不同③。韩国学者车柱环也有关于李陵诗的研究④。[1];;;[1];;;[1];;;[1];;;[1];;;在海外汉学家当中,法国学者桀溺的研究值得我们重点介绍。其代表作之一是他的〔古诗十九首〕〔1962〕一书,这是一部专门的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十九首的重译;第二部分是对每首诗的详尽注释;第三部分是[1];;;结束语[1];;;〔评论〕。作者说〔古诗十九首〕:[1];;;进行了一种文学革命,创始了一个新世纪。它们深深植根于过去,不仅追溯到〔诗经〕,而且也追溯到〔楚辞〕。[1];;;[1];;;[1];;;[1];;;[1];;;不仅就其民歌的形式,而且就其哲学思想来说,这些作品是属于自己的时代的。〔古诗十九首〕成功地综合了所有这些特点,创新出新诗体和新精神。它们把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意识溶为一体。[1];;;[1];;;[1];;;[1];;;[1];;;在这种结合上,古典诗歌萌芽了。[1];;;桀溺分析了〔古诗十九首〕[1];;;离别[1];;;和[1];;;死亡[1];;;两大主题,分析了作品中的主人公和〔楚辞〕中主人公的异同、景物描写的特点、艺术构造的独特之处、〔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等,还把它与法国文学作了比较⑤。作者指出:[1];;;〔古诗十九首〕最具独特性的地方,也许在于诗歌构造的艺术。整洁、和谐无疑是它们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证明古诗的创作技巧不是偶尔地产生于民间的灵感。[1];;;作者对〔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年代的讨论尤其值得我们留意。他在把〔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玉台新咏〕的有关记载进行分析之后指出:[1];;;经过这初步的考察,我们能够做出什么结论呢?严格说来,〔古诗十九首〕中真正能够确定属于东汉时期的作品,只要一两首,其他则悬而未决。我们应留意到,上述四部基本的以下为参考文献,均不愿定〔古诗〕创作期为东汉。〔文心雕龙〕只提[1];;;两汉[1];;;,〔诗品〕则说是汉代而非周代的作品;〔文选〕把〔古诗十九首〕排在李陵〔公元前74年殁〕和苏武〔公元前60年殁〕作品之前。不管李、苏二人的作品是真是伪,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在〔文选〕编辑者心目中,〔古诗十九首〕最低限度有一部分早于李、苏二人写作的年代。最后徐陵将八首诗归属枚乘,也就毫不犹疑地把〔古诗〕创作年代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这样看来,无论是这些诗作自己,或有关文献材料,都不容许就此一如近代大多数的评论家那样去肯定〔古诗十九首〕是汉末的作品。[1];;;接下来,作者又从传世的一些文人五言诗如班固的〔咏史诗〕、秦嘉的〔赠妇诗〕、五言乐府诗、[1];;;即事歌谣[1];;;等进行比照,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我个人的观点与今日公认的最流行的看法有间隔,这种看法把〔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推到汉末。我以至不同意梁启超以为是公元120-170年间的作品这个说法。我本人则主张〔古诗〕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到二世纪中叶之间,就是以班固、傅毅之间为上限,以秦嘉这段时间为下限,由于后者的作品似乎是平凡地摹仿一种约定俗成的文体。当然这不外是一种临时的假设。我所强调的是研究讨论的方法,至于解决问题的措辞能否恰当则属次要。当有一天,评论界能更清楚地认识汉代诗歌、散文等文学的发展经过时,那么,我们的研究范围便不再那么狭窄,〔古诗十九首〕的起源问题便会迎刃而解。[1];;;[1];;;[1];;;[1];;;[1];;;[1];;;①笔者以为,在考证〔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的问题上,桀溺的态度是客观的,是尊敬历史记载的,也是值得我们看重的。[1];;;[1];;;[1];;;[1];;;[1];;;他在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也能从一个外国的学者提出令我们深思的独到见解。在〔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上,这是一部值得我们看重的主要著作②。[1];;;[1];;;[1];;;[1];;;[1];;;[1];;;[1];;;[1];;;[1];;;[1];;;[1];;;[1];;;[1];;;桀溺在汉代诗歌研究上,还有一篇名作是〔牧女与蚕娘[1];;;论一个中国文学的题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与12和13世纪法国和普罗旺斯牧女诗〔以马卡步律的诗为代表〕进行了比较,从〔陌上桑〕一诗中所存在的矛盾主题以及中国学者在解读这一作品中所处的窘境出发,通过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考察,寻找到〔陌上桑〕一诗的文化起点以及其构成经过。作者以为,〔陌上桑〕的故事题材,最早源出于中国古代的桑园祭祀和传说,这在〔诗经〕中有充分的例证,在先秦的文献典籍如〔左传〕等书中可以以得到很好的证明。桑园、罗敷的故事从民间传说到文学文本的构成,经历了一个口头创作或流传时期,它可能有下面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民间或半民间文学阶段的存在,〔诗经〕中的作品可能是这个阶段的留存,[1];;;这些诗中同样弥漫着桑园所特有的愉快放纵的气氛,对心上人的热情赞扬,直率大方的邀请,顺利无阻的幽会,以及诗人对复苏的春天和永胜的恋爱的尽情的歌唱[1];;;。第二个阶段则为道德家的反对阶段,汉人对〔诗经〕的注释将〔桑中〕等诗视之为亡国之音即为代表。[1];;;关于桑园主题的前两种形式,即自觉产生于春祭活动中的情歌和道德裁判家的谴责,能够说是这一主题发展中的两个极端。从此,这个令某些人怀恋而又引起某些人痛恨的内容,便始终摇摆于两极之间。它的整个历史似乎就是宽容与排挤的轮次交替,或者水平不同地相互妥协的经过[1];;;。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在中国发生在[1];;;建立帝国的关键时刻,汉代的儒家并不知足于揭露桑园的淫乱之风。他们塑造出一批新的主人公来同自己厌恶的人物分庭抗礼,这类新的形象是无可责备的女工。此后的一个时期,改邪归正,重获新生的采桑女一时入主了文坛[1];;;,刘向〔列女传〕中的采桑女故事即为代表,她们不再是放纵不羁的采桑女,而是道德的典范。[1];;;然而,终于出现了一个调和的时期。在文坛上争夺牧场与桑园的情欲和禁忌,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中国,这一主题经历了歌颂、诽谤、乔装和道德化几个阶段后,终于有了被公开承受的形式[1];;;〔陌上桑〕。在这首汉代的半民间的诗歌中,几个世纪以来销声匿迹的〔诗经〕的原始风格又复活了[1];;;。作者由此而对〔陌上桑〕这首诗的出现做出了这样的评析:[1];;;文学变迁的历史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为产生真正的杰作提供了条件。在中国,〔陌上桑〕的女主人公把采桑女形形色色的特征集于一身。她特有的、令人欲进不能、欲退不舍的魅力,使风流俊俏和严守贞操的两种采桑女的性格浑为一体。如此巧妙惊人的结合不禁使批评家目瞪口呆,进而激起他们的批评能力。[1];;;但罗敷这个人物可视为谁人的创造呢?会不会是常被举荐到汉朝乐府去的江湖艺人中的一分子?在这个供宫廷娱乐的圈子里,两种文化也许就在这些被视为出身平民,而又粗通文学的诗人音乐家相遇熔合:一种是民间文化,即春季狂欢和对歌的文化,另一种是文人文化,即礼法和道德的文化。[1];;;应该说,这是对汉乐府〔陌上桑〕一诗最有力度的文化溯源,也是对其作品内容和艺术做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解释。然而这篇文章并没有到此为止,桀溺接下来还讨论了〔陌上桑〕一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指明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罗敷[1];;;一诗承当了、也概括了一个悠长的过去,以及一个最有原始想象和基本冲突的领域。桑树和桑园在引发礼仪风习、神话传说或者是道德思辨的繁荣间,展示了一幅中国文化初阶的画图。〔陌上桑〕继承了这一遗产,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其矛盾之处。能够说,它既集中了一切传统的结果,同时作为新诗体的样板,又是一个新的起点。[1];;;我们之所以成认罗敷诗在以桑园为主题的诗歌中的卓著地位,并非仅仅由于它的文学价值。它是代表一个过渡时期的典型作品。在这个时期,古典诗歌的体系开始从民间抒情诗的思想及语言方式中脱离出来,同时从那时起,两千年的帝国政治和社会基础也奠定下来。假如想在汉代文学中寻找这一发展的标记,那就没有比罗敷诗更有力的证据了。的确是它把同样丰富,标记着中国文化两个时代的前后作品连接起来。[1];;;[1];;;[1];;;[1];;;[1];;;[1];;;①笔者以为,桀溺的这篇文章,能够看作是20世纪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汉代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一篇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杰作。事实上,近年来国内汉诗研究者对〔陌上桑〕的研究,已经深受这篇文章的影响。[1];;;[1];;;[1];;;[1];;;[1];;;二、20世纪港台地区的两汉诗歌研究[1];;;[1];;;[1];;;[1];;;[1];;;20[1];;;世纪港台地区的汉代诗歌研究比较活泼踊跃,据龚鹏程〔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②,自20世纪50[1];;;年代开始,在汉代诗歌研究方面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李金城〔乐府诗集汉相和歌辞校注〕、方祖燊的〔汉诗研究〕、张寿平〔汉代乐府与乐府歌辞〕、潘重规〔乐府诗粹笺〕、汪中〔乐府古辞钞〕、陈义成的〔汉魏六朝乐府研究〕、江聪平〔乐府诗研究〕、洪顺隆〔乐府诗〕、张清钟〔两汉乐府诗之研究〕、亓婷婷〔两汉乐府诗研究〕、傅锡壬〔大地之歌[1];;;乐府〕、张修蓉〔汉唐贵族与才女诗歌研究〕、张清钟〔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廖蔚卿的〔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胡洪波〔乐府相和歌与清商曲研究〕、中国语文学社编〔乐府诗研究论文集〔二〕〕等。论文则有台静农〔两汉乐舞考〕〔〔文史哲学报〕第一期,1950年,〕叶庆炳〔长门赋的写作技巧〕〔〔文学杂志〕二卷一期,1957年3月〕、金达凯〔乐府古诗的价值〕〔〔民主评论〕八卷十七期,1957年〕、田倩君〔汉与六朝乐府诗产生的社会形态〕〔〔大陆杂志〕十七卷九期,1958年〕、廖蔚卿〔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技巧〕〔〔文学杂志〕三卷一期,1959年9月〕、叶嘉莹〔谈古诗十九首之时代问题〕〔〔现代学苑〕二卷四期,1965年〕③、唐亦璋〔古诗十九首用韵考〕〔〔淡江学报〕第四期,1965年〕、许世瑛〔论〈孔雀东南飞〉用韵〕〔〔淡江学报〕第六期,1967年〕、廖蔚卿〔建安泰府诗溯源〕〔〔幼狮学志〕1968年1月〕、梁容若〔孔雀东南飞研究〕〔〔书和人〕第122期,1969[1];;;年〕、杨牧〔公无渡河〕〔〔传统的与现代的〕,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1];;;年〕、叶庆炳〔〈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成因与诗歌原型讨论〕〔〔文学评论〕一集,1975年11月,后收入〔晚鸣轩论文集〕〕、廖蔚卿〔汉代民歌的艺术分析〕〔〔文学评论〕六、七集,1980年、1983年〕、梅祖麟〔从诗律和语法来看焦仲卿的写作年代〕〔〔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3卷2期,1982年〕、柯庆明〔苦难与叙事诗的两型[1];;;论蔡琰悲愤诗与古诗为焦仲妻作〕〔〔文学美综论〕,台北,长安出版社,1983年〕、周英雄〔试就公无渡河论文学与人生在关系〕〔〔构造主义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赋比兴的语言构造[1];;;兼论早期乐府以鸟起兴的象征意义〕〔〔构造主义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古添洪〔读孔雀东南飞[1];;;巴尔特语码读文学法的应用〕〔〔记号诗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张淑香〔三面[1];;;夏娃[1];;;汉魏六朝诗中女性美的塑像〕〔〔中外文学〕十五卷十期,1987年〕、王文颜〔乐府诗中的几个问题〕〔〔古典文学〕第九期,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颜昆阳〔论汉代文人[1];;;悲士不遇[1];;;的心灵形式〕〔〔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杨玉成〔乐府诗的套语〕〔〔王梦鸥教授九秩寿庆论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1996年〕等。学位论文则有林端常〔汉五七言诗考〕〔1969年〕、郑开道〔汉代乐府诗研究〕〔文化大学,1971年〕、李元发〔汉乐府之社会观〕〔文化大学,1976年〕、沈志方〔汉魏文人乐府研究〕〔东海大学,1982年〕、李鲜熙〔两汉民间乐府及后人拟作之研究〕〔台湾师大,1983年〕、田宝玉〔两汉民间乐府研究〕〔台湾师大,1985年〕、王淳美〔两汉民间乐府与后人拟作之研究〕〔政大,1986年〕、许芳萍〔汉代乐府诗研究〕〔师大音乐所,1988年〕、李维绮〔汉代的音乐发展[1];;;从楚声谈起〕〔台湾师大,1994年〕、黄羡惠〔两汉乐府古辞研究〕〔文化大学,1991年〕等。在些论著中,廖蔚卿的研究有一定代表性,她的〔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技巧〕一文[1];;;,分章法与句法,用字与意象、韵律与格式三节,具体分析其艺术技巧,从[1];;;细评[1];;;方式而言,其精神实可与后来所流行的[1];;;新批评[1];;;相通,是一篇锐意拓新的好文章。[1];;;其〔汉代民歌的艺术分析〕一文[1];;;也颇为可观,是一篇力作。[1];;;[1];;;[1];;;[1];;;[1];;;作者选取汉民歌169首,除掉讨论类歌曲的渊源、质性与本领等问题外,重点在透过具体的语言形构和兴象艺术去讨论汉民歌所特具的创造与美感,同时开掘汉代民歌的精神意识。[1];;;[1];;;[1];;;[1];;;[1];;;[1];;;①叶庆炳、柯庆明、杨牧、周英雄、古添洪诸人,则把西方各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带入汉代诗歌研究中来,对〔孔雀东南飞〕、蔡琰的〔悲愤诗〕、乐府诗〔公无渡河〕等作品进行新的阐释,其说新颖而又发人深思,具体表现出了锐意进取的精神。[1];;;[1];;;[1];;;[1];;;[1];;;由于受两岸关系的限制,台湾方面的汉代诗歌研究著作介绍到大陆并被大陆广泛了解得不多,就笔者所见,方祖燊的〔汉诗研究〕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分为五章,其中前二章集中对汉代诗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考证辨析,如传说中名列西汉的虞姬、枚乘、无名氏、卓文君、李陵、苏武、辛延年、班婕妤、宋子侯及其他佚名的优秀五言诗和七言〔柏梁诗〕等,本书都进行了全面的订伪和考证,作者站在坚守传统说法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考证这些诗篇自己以及分析相关的历史记载,最后得出结论,以为自20世纪以来对这些诗持疑心或否认态度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文人五言诗到东汉才算成熟这种流行观点也是毛病的。方氏的这种研究,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性。第三章为〔汉朝诗歌形式的研究〕、第四章为〔汉朝乐府诗的简史与解题〕也各从文献出发,对汉代各种诗体的形式和乐府诗的来龙去脉有较好的考证。作者不同于一般文学史将建安划入魏晋文学,仍然将它们视为汉代文学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也自有其充分的道理②。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一书,前有对每首作品的具体评注,分诗旨、注释、作法、评介、赏析五部分,搜集材料比较丰富、言简意赅,颇得诗之旨趣。后有对〔古诗十九首〕源流的考察、介绍了关于十九首产生年代的三种基本观点的24种说法、关于作者的16种说法,最后的结论也是:[1];;;古诗十九首是西汉初年至东汉末年间之文士、辞人,仿国风之体,不立诗题,亦不著姓名之作品。其作者未必是一人,时代亦未必是同时。[1];;;[1];;;[1];;;[1];;;[1];;;[1];;;③此说虽过于广泛,但是在没有更为坚实的证据出现之前,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态度。张修蓉的〔汉唐贵族与才女诗歌研究〕,对汉代女性诗作有独到的体悟④。亓婷婷的〔两汉乐府诗研究〕一书从制度文献下手,最有特色的是将两汉乐府与汉人的生活联络起来考察,全书分为五章,其中第四章讨论了两汉乐府诗反映的汉代的饮食、衣饰、居所、交通等以及汉乐府诗所反映的汉人心态,颇有新意。最后,还要再说一下李立信的〔七言诗起源与发展〕一书,李立信坚持七言诗起源于楚辞的观点,并举李善注〔文选〕,引到东方朔的[1];;;折羽翼兮摩苍天[1];;;,将其称之为[1];;;七言[1];;;,〔北堂书钞〕卷一五一引繁钦的诗[1];;;阴云起兮白云飘[1];;;,也将之称之为[1];;;七言诗[1];;;,[1];;;可见汉、唐以来,无论带有兮字无兮字,也不管是一定全篇七言,只要大部分是七言,偶杂入其他句式,都一概以七言名之[1];;;。他指出:[1];;;其实汉代固有纯七言之作,如柏梁联句、刘向七言等,亦有骚体七言,如项羽〔垓下歌〕、东方朔〔七言〕等,同时还有介于二者之间者,即一篇之中,既有纯七言之句,亦有骚体句,如〔琴操〕中之〔获麟歌〕、〔水仙操〕、〔伯姬引〕。张衡之〔四愁诗〕,则其中之佼佼者也。[1];;;以七言以上几种形式中,后几种形式都是从楚辞体七言中发展出来的。他由此以为:[1];;;绝大部分的诗歌史、文学史及讨论七言诗起源的学者,都认定七个字全都实字,才可称为七言,否则,都称为骚体,或者视为过渡时期作品,而不肯意把它们当作七言诗看待,这是特别没有道理的事。[1];;;根据李立信的说法,问题倒是简单化了,由于[1];;;七言为〔楚辞〕中之一体[1];;;,它天然也就是七言诗的起源,所以关于七言诗起源的问题也没有了讨论的意义。但是李立信并没有讲清楚那些本来带有[1];;;兮[1];;;字的七言是怎么变成了没有[1];;;兮[1];;;字的七言。事实上据我们所知,纯七言的产生绝不比〔楚辞〕体七言要晚,如战国时代就有七言歌谣、〔逸周书〕中七言韵语。而学术界所关心、在汉魏以后所普遍流行的,恰恰是这一类没有[1];;;兮[1];;;字的七言诗的起源问题。因而,李立信的这一观点,并没有真正解决如今学术界所讨论的七言诗问题。但是该书广收博采,辑录了古今各种七言诗起源观,分析了现存汉代各类七言诗以及七言形式的镜铭、谣谚等,材料丰富,对于后人研究七言诗的起源发展问题颇有助益①。[1];;;[1];;;[1];;;[1];;;[1];;;随着世界文化的沟通扩大,汉代诗歌研究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一种国际化的场面。在20世纪,苏、德、美、法、日、韩等国的汉代诗歌研究已经获得了令我们瞩目的结果,并以其新颖的视角给我们以启示。近十几年,现代欧美一些有名的汉学家,在汉代诗歌方面不仅有丰富的结果,而且有着与中国学者不同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他们的结果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举例来讲,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柯马丁教授2004年曾发表过一篇长文:〔汉代史书中的诗歌〕〔[1];;;The[1];;;Poetry[1];;;of[1];;;Han[1];;;His-toriography[1];;;〕,从新的角度对这些诗歌的生成、怎样记录于历史,以及其在历史学家的叙述中的意义等问题做了令我们耳目一新的解释。他的另一篇文章〔汉史之诗:〈史记〉〈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含义〕译成中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总第62期,林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快干防锈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强力吊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合同模板股权收购意向书范本
- 头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 小区环境管理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国太阳纸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孵化小鸭课程设计意图
- 防尘盖课程设计
- 力学类课程设计
- 阀盖浇铸模课程设计
- (完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穿孔课件
- 个人申请特殊减员申请书
- 均质机的操作规程
- 电梯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建筑节能课件
- 北交大通原labview实验报告-FM
-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审查意见
- 高效数控机床加工一致性评价方法
- 2023北京西城初三(上)期末英语试卷参考答案
- 道路绿化养护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