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正是读书时-练习_第1页
少年正是读书时-练习_第2页
少年正是读书时-练习_第3页
少年正是读书时-练习_第4页
少年正是读书时-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一、名人读书名言(至少背两条,写三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二、名人读书经验(背两条,三遍)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ai)。朱熹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孟轲(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史学家侯外庐的“热处理法”:读书学习都应趁热打铁。(注:以上参见九年级上册教材132-133页)附:常用阅读方法:(了解一下)(一)略读法。亦称浏览法,泛读法,即快速地把书通读一遍,概括了解书本内容,不求深入理解的阅读方法。略读时,务必抓住文章的重点字词(短语)、关键句(过渡句、中心句)、以及重点段落或细节。这样才能用最少时间认识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和中心,领会其精神实质。比如读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迅先生的《社戏》《孔乙己》等篇幅相对长的文章,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二)精读法。亦称细读法、研读法,是指放慢阅读速度深入钻研文章,全面理解全书内容,详尽掌握中心的阅读方法。在精读过程中,最好是一边阅读一边标注旁批,从而达到精读效果。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学者用这种方法读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标记精读法”就是一例。他在阅读重要的书时,总是在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勾出;再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青笔勾出;以后读的时候又用黄笔勾出;三四遍读后再用黑笔勾出,如此反复勾画,收获颇多。三、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了解情节并记住两个故事名称,如:“匡衡凿壁偷光”、“苏秦锥刺股”“孔子韦编三绝”等,两个名称写三遍)1)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2)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3)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大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4)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4、有关读书的对联(欣赏,背1—2副并写三遍)

1、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代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题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代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很不得志。写并悬于书房砺志。

4、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如一日曝(pù)十日寒。

——毛泽东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注: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少年正是读书时”训练题一栀(zhī)子飘香,榴花明艳……在充满生机的初夏时节,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添人文气息,学校将开展一次读书活动。2、同学们在“我爱文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了文学书刊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现语文老师请你策划一次有关“我爱文学”的班级交流、评价活动,你拟采用的活动主题是什么?你所准备的活动过程是什么?主题:让文学与我为伴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答案示例一:读书要像蜂采蜜,一要多读,读各类书;二要努力读懂,不能不懂装懂;三要在读书过程中反复思考,领会吸取书中的有用知识。答案示例二:读书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有的书可略读,亦称浏览法,泛读法,即快速地把书通读一遍,概括了解书本内容,不求深入理解的阅读方法;有的书要精读。亦称细读、研读,是指放慢阅读速度深入钻研文章,全面理解全书内容,详尽掌握中心的阅读方法。11、许多同学对读书还是不屑一顾,你也希望大家多读经典名著,在活动结束时,请你送给同学们几句劝勉的话。答案示例: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15、对于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人们历来各有看法,下边是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你认同哪种,理由是什么。观点A:读经典的书,就开阔了精神的视野。观点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观点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答案示例:我认同观点(A或B)。(1)A的理由: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2)B的理由:流行书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少年正是读书时”训练题四阅读下列材料,做一些思考。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材料二:随着音响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理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简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少;二是由于音像制品、漫画不断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多的阅读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果就这一问题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问题。提问一:当前社会上普遍反映学生阅读能力下降,你认为语文教师(或语文教学)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提问二:面对当前不少学生阅读能力下降的现状,你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提问三:在语文教学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好’“读图“与读书的关系?综合性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故事会】(2)小芳组织了“讲孔子、孟子的故事“活动。请你各写一则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参加这一活动。”孔子,故事:周游列国;杏坛讲学;成语: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孟子,故事:孟母三迁;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展览厅】(4)学校文学社编辑部在九年级组织了“读《水浒》话英雄”的活动。请你帮助小文完成下面内容。(从小说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任选两个,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人物除外)英雄姓名:武松相关故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