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历史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农牧业分布与变迁、手工业的分布与变迁、商业的发展与分布,经济都市的发展与分布等内容。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开发时间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也体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之,经济区域的形成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同时,各地经济发展也是存在不平衡的。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的变迁农耕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时期经济区划的定位古代垦荒和古代西部开发农牧结合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它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及水利工程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勤劳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农耕区农业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
中国农耕时代主要遗址←
左图为打制石器。→右图为磨制石器。海南的刀耕火种。骨耜河姆渡文化的骨耜河姆渡出土的骨镰河姆渡出土的鹤嘴锄周族先世世系(1)弃—(2)不窋—(3)鞠—(4)公刘—(5)庆节—(6)皇仆—(7)差弗—(8)毁隃—(9)公非—(10)高圉—(11)亚圉—(12)公叔祖类(太公)—(13)古公亶父(太王)—(14)季历(王季)—(15)文王昌周族先世古公亶父:周人迈入新的文明发展阶段的周族著名首领。迁徙:《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蓳茶如饴……”。周人接触世居渭水流域从事先进农业的姜姓部族,并于他们结成了稳固的婚姻关系。
铁制农具
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黄河流域农耕区《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自己地域作了较大的开发,如齐国、鲁国对今山东半岛的农业开发、晋国对今山西北部地区的开发、秦国对成都平原的开发、楚国对荆楚及越国和吴国对长江三角洲的开发都值得提及。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如陶、监淄、荥阳、彭城、邯郸、宛、郢,分布于南北各地。故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萌发于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形成两个经济中心:关西:关东(以函谷关为界)。
(关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齐鲁经济区、燕代经济区、江淮经济区)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形成两个经济中心:关西:关东(以函谷关为界)。关东的齐、鲁等国农业发展较快,多鱼、盐、漆、丝,又“好稼穑”。而菏、济二水交汇的陶(今定陶)成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地方。鲁地产的缟也是上乘丝织品。关西的农业更是有名,号称“天府之国”。
天府“天府”是周代的官名,专门执掌皇家祖庙的收藏。后亦用来泛指皇家的仓库,甚至指国内形盛富庶之地。《战国策.秦策一》中就提到,关中地区“天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府“的意思是”财务所聚“,是说这个地区是天下的粮仓。
《汉书.张良传》说关中“物产饶多,可备赡给”,“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于是刘邦下了决心,立即着手布置迁都事宜,还授予娄敬“郎中”的官职,就此,长安(今西安)成为汉朝京都。
公元207年,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谈话时,把美丽富饶的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赞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于是,人们逐渐将四川也称为“天府之国”了。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
先秦时期: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土壤肥沃,特别是黄土高原及其冲积平原地区,在湿润的气候背景下,土质疏松柔和,矿物质不易流失,土壤自我加肥能力较强,便于耕作,适于原始农业的木耒、石刀,除此之外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北方地区森林植被较好,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有着十分先进的农业文明,故夏商周三代都主要以这个地区的农业文明为基础。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边地区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1.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2.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中上地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西汉镰刀辽代镰刀明代镰刀西汉犁辽代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农业地位的确立: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18个经济区分布来看,其中有13个在黄河流域,而只有巴蜀、西楚、东楚、南楚和岭南5个区域在长江流域。中国古代农耕区扩展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5。秦汉时期经济区划的定位关中地区:《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汾水、涑水平原和华北平原,在今山西南部、河南、河北南部、山东部分地区,是农耕文化的发达地区。江淮地区:从东汉开始,江淮以南得去经济有一定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东汉安帝永初七年,政府“调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租米,赈给南阳、广陵、下邳、彭乡、山阳、庐江、九江饥民”。(《后汉书》)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示意图中国历史时期三大流域人口变化图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一都复兴,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是经济重心南移比较明显的时期。黄河流域由于某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其间经历了几度的反复。汉魏之际,长期的战乱是造成黄河流域经济残破局面的开始;三国至西晋时它有了一个短暂的复苏阶段。
二、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江南地区开发时序
在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进程中,开发顺序为:
1.上游成都平原。
2.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
3.中游江汉平原。南北并荣时期: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乃至整个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再次遭到破坏;隋唐以后,安定的环境,先进技术使经济得到恢复并有一定的进展。唐代是我是历史上一个气候温暖的朝代,我国北方农业经济有所恢复。关中地区农业经济仍然成为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苏湖熟,天下足
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发。经济重心处于南方的时期: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并开始超过北方。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江东诸州,业在田亩,每岁一善熟,则旁资数道”。“今国家内王畿,外诸夏,水陆绵地,四面而远。而输明该之大贵,根本实在于江淮矣。何者?陇右、黔中、山南已还,硗瘠啬薄,货殖所入,力不多也;岭南、闽蛮之中,风俗越异,珍好继至,无大赡也;河南、河北、河东已降,甲兵长积,农厚自任,又不及也”。经济重心处于南方的时期:宋代:北宋时期江南人口已经占全国一半以上,北宋后期人口数量超过20万的州郡,南方有44处而北方仅有11处,十分鲜明地表明出古代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两浙地沃而物颗,稼则割麦种禾,一岁再熟,稻有早晚。“其熟也,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重心处于南方的时期:明清以来,北方地区在“明清宇宙期”的背景下,经济更加残破,经济地位也大大下降。近代近现代以后,随着外国殖民势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的是经济的东西差异明显。而不是过去的南北差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⑴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⑵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⑶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杜牧:“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陆游:“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富弼:“朝廷用度,如军食、币帛、茶盐、泉货、金铜、铅银以至羽毛、胶漆,尽出九道。朝廷所以能安然理天下而不匮者,得此九道供亿使之然尔。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给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北方战祸多且持久、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
气候的变化。唐人韩鄂在《四时纂要》四月条下已谈及麦之贵贱与贮麦之事,而宋太宗、真宗几次在汴京之郊“观刈麦”则在五月,说明北宋小麦收获日期比唐代大大推迟了。唐两税法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而北宋夏税纳毕期南北三个不同的地区分别为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秋税则十二月十五日毕,后又并加一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水文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北方: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的记载,今山西省境内的湖泊,北朝有十六个,唐代有七个,宋代仅有三个。南方:“桑麻蔽野,稼穑连云”,肥田尽垦,人烟稠密。洞庭湖、鄱阳湖的变迁对湖区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植被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沈括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南方开发较迟,森林的破坏也较迟。东晋以后南方丘陵山地的林木开始被较多地采伐,但因雨量多、气温高,植物自我更生能力强,林木被采伐后随即天然更新。唐宋时采伐量增加,范围扩大,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亦属局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土壤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代关中土质已明显下降,史载同、华二州“地迫而贫,所献常觳(hu)陋”;陕州亦是“土瘠民贫”。但唐代沟壑分割仍不严重,尚存许多广阔的“原”。北宋以后水土流失加剧,原面日益缩小消失,才形成沟壑纵横的局面。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由于湖沼四布、榛莽丛生、土质紧密,其耕地被视为下田。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其土质逐渐优化,唐宋时期其土壤肥力已有较大提高。
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充分利用外来先进劳动力和及时引进最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科学技术)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与环境发展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山区的农业开发
中国山地面积占2/3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
2.隋唐两宋时期:东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
3.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明代农书中的插秧图明代农书中水田宋代农书中的插秧图代田法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1.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夏商周三代实行。2.土地连作制的确立:春秋战国开始。3.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华北局部地方,以冬小麦为核心与粟、豆、麻等作物进行轮作。两年三熟示意图4.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的出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一年两熟,主要为稻、麦轮作。水稻一年两熟即双季稻出现在清朝,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稻麦轮作示意图萌芽和形成日臻成熟发展全面成熟继续发展农具铁铧犁耧车曲辕犁耧锄耕作技术耦耕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间作套作复种技术轮作育秧移栽水旱轮作稻麦复种套耕品种北:粟南:水稻交流广泛玉米甘薯耕作制度连作、休耕与两年三熟并存一岁两熟多熟种植经验总结《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时期春秋战国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农业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
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
氏族公社:使用磨制石器、弓箭,人工取火。
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
春秋: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牛耕。
战国:更多地使用铁农具,推广牛耕。
西汉:普遍使用铁农具、耦耕,出现马耕,使用犁耕法,用耧车播种。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制造农器。
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翻车,用以灌溉、排涝。
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
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汉代耧车的发明
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
唐代的曲辕犁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易适应水田耕作。唐代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既便于深耕,也节省了畜力。这种犁出现后逐渐得到推广,成为最先进的耕具。
耕犁至此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古代垦荒和古代西部开发
古代垦荒和古代西部开发
1、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西部开发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十个省(市、区)。(1)历代西部开发的举措(2)历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辖①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边疆的序幕。②西汉:组织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驻扎军民,修建城堡及家童设施,保证西部边境安全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西汉朝廷基本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历代西部开发的举措③唐朝:在西域建立和完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和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还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历代西部开发的举措⑤清朝:评定分裂分子葛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并巩固对西域和西北、北方地区的统治;在边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经济;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并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历代西部开发的举措西藏:①唐:松赞干布赫文成公主通婚;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再次和亲;“长庆会盟”。②元:设宣政院辖地,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③明:设乌斯藏都司,任用藏人担当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都拥护中央。④清:册封“达赖”和“班禅”;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标志着中央对西藏管辖的加强。历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辖云南:①西汉:汉武帝改滇为郡,赐予滇王王印。②唐:唐玄宗支持南诏统一六诏,并册封其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③两宋:云南处于大理国统治。④元:在云南设省。⑤清: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年间实现改土归流。新疆:①公元年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②唐朝设安息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③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历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四川:①战国:秦国在成都岷江利于修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②西汉:武帝在四川设郡县。③三国:蜀汉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诸葛亮治蜀取得佳绩。④唐: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⑤北宋:丝织业以四川地区最高。⑥明朝:成都是著名的茶叶市场。历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辖中国古代的“农牧结合”中国古代的“农牧结合”
中国古代独特的“农牧结合”形式和不断发展首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一畜牧业产生与气候变迁公元前5000--6000年前,今长城沿线均为原始农业分布区,大约公元前1500--1000年气候转冷,原始农业向南移动,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立,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包括游牧民族在内的非农耕民族经济生活方式有很强的稳定性,在自然环境没发生根本改变,也没有受到异质文化冲击的背景下,他们的经济生活方式一般不会变化,惯有的生活与文化习俗会稳定、不变地持续下去。
中国历史上主要草原民族与游牧方式
民族资料内容资料出处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
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后汉书》卷九〇《乌桓传》
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卷一《序纪一》
吐谷浑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魏书》卷一〇一《吐谷浑传》
突厥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北史》卷九九《突厥传》
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
吐蕃其畜牧,逐水草无常所。《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
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卷九四《契丹传》
奚随逐水草,颇同突厥。《北史》卷九四《奚传》
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卷一〇〇《兵志三》一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
《汉书•匈奴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逐水草而居各有分地
时东胡强,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曰,欲得头曼时号千里马。冒顿问羣臣,羣臣皆曰:“此匈奴寳马也,勿予。”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马乎?”遂与之。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使使谓冒顿曰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撃之。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骄……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不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羣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人!”诸言与者皆斩之。冒顿……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大破灭东胡。《汉书•匈奴传》1.划定季节牧场
牧人划定季节牧场,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原则,其一为保证牧场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坏;第二为饮水条件以及牧草生长状况可以满足季节要求。根据牧场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以及两季营地。
《汉书•西域传》载: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魏书•西域传》载: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都乌许水南二百余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无城邑,依随水草,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辽史·营卫志》有五院部:大王及都监春夏居五部院之侧,秋冬居羊门甸。六院部“大王及都监春夏居泰德泉之北,秋冬居独庐金。”
蒙古人“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本地”。《元史·兵志》
鞑靼冬居平原,气候温和而水草丰肥,足以畜牧之地。夏居冷地,地在山中或山谷之内,有水、林、牧场之处。《马可波罗游记》
夏冬季节牧场转移蒙古大汗的帐幕清代绘画中的畜群嘉峪关魏晋时期画像石中的畜牧业契丹壁画中的帐幕
牧民逐水草的游牧活动通常是在百里或数百里的圈内完成的,这个圈内既有满足放牧需要的水草条件,也在习惯上被别人视为具有稳定的使用权。
2.规定游牧路线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虽然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但游牧路线一般不轻易改变,每年基本都一样,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与水源有无、草场优劣以及去年迁移中畜群留下来的粪便都有关。3.营盘与放牧营盘为牲畜过夜休息的地方,牧民一般白天在营盘周围一定范围内放牧,夜晚归宿营盘。由于营盘的功能特征,往往设在牧场的中心地带。按类型可分为临时、固定与辅助营盘。饮水是放牧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牧民确定一天之内的放牧距离基本以饮水地点为半径。契丹壁画中的帐幕营盘内逐水草形式
马群动以千数,每群牧者才二三人而已,纵其逐水草”
。“羊以千百为群,纵其自就水草,无复栏栅,而生息极繁
。苏颂:《苏魏公文集》
二游牧空间各有分地
牧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越过界线到其它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匈奴之制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这些匈奴首领的驻牧地点为“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上郡、羌、氐;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住宅室内装修工程承揽合同
- 2025年人防工程策划承包合同范本
- 信息资源订购合同书:服务条款与细则
- 矿山井下行业劳动合同新7篇
- 上海市优惠价二手房买卖合同样本
- 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纠纷:典型案例剖析
- 商业地产购买合同范文
- 装饰工程施工合同工装合同6篇
- 正式个人抵押借款合同模板
- 2025年企业秘密保护协议及竞业限制条款
- 无痛病房管理课件
- 让孩子变成学习的天使——由《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分享
- 球泡检验标准
- 公安笔录模板之询问嫌疑人(书面传唤治安案件)
- 振动分析基础讲义1
- 记账凭证汇总表excel模板
- 邓丽君经典歌曲30首简谱(共33页)
- 故障诊断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共3页)
- 园林绿化施工通用表格模板
- 初中《生物》(人教版)实验目录表
- 人民检察院信访案件终结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