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06《曹刿论战》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06《曹刿论战》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06《曹刿论战》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06《曹刿论战》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06《曹刿论战》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

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0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

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称《春秋左氏

传》《左氏春秋》。《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二传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

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二、字音字形

曹刿(gui)又何间(jian)焉弗(fii)小信未孚(fii)玉帛(bo)下视其辙(zhd)

登轼(shi)败绩(ji)遂(sui)逐(zhU)齐师旗靡(mi)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齐师伐我师:军队

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3.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衣食所家,弗敢专也安:安身专:独自享有

5两日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6.小惠未彳扁遍:遍及、普遍

7.虽不能骞察:明察

8.必以情情:实情

9考之履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10.战则请丛从:跟随

11.齐师双缜败绩:大败

12.公将理之驰:驱车追赶

13里克既:已经

14.一鼓作气作:振作

15.彼姆我承竭: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6.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17.惧有依焉伏:埋伏

18.望其旗靡靡:倒下

(二)通假字

1.小惠未褊褊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

1.小大之州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2您卷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又何回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4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6必.以停古义:实情今义:书信

7.学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做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小信未孚孚:使动用法,使……信服

4考之属也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一词多义

1.师:①遂逐齐师(军队)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2.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3.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4.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5.信:必以信(实情)②小信未孚(信用)

(六)虚词归纳

1.其:其乡人日代词,他,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3.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将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倒装句

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3.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省略句)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省略句)

译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4.彼竭我盈,

故克之。

译文:对方没有士气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卜令追击他们。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

了。

六、文章主旨

文章记叙了鲁国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

了“只仃取信了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木握好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O

七、理解性默写:

1.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在《曹刿论战》中,具体描写曹刿小心谨慎地观察敌情的语句是:卜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八、内容理解:

1.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2)他指挥作

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上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

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

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还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

2、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

缺点:(1)平庸无能,表现在“鄙”和无"远谋(2)军事上的急躁轻进。

优点:(1)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2)善于纳谏。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

必应。(3)礼贤下士。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4)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

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上卒,亲临前线。(5)他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

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6)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

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

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

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

3、本文的两条线索是什么?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4、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的内容:

(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三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表示用来养生的吃的穿的不敢独自

专有,必分给手下大臣,曹刿当面否定,认为这是小恩小惠,只施恩到贵族,没遍及平民百姓“民弗从也”

因为当时的战争并未有专门的常备军,都是靠征召奴隶,国君施恩只给贵族,受奴役的奴隶当然不肯为国

君卖命。庄公又表示对神的虔诚,希图靠神灵保佑使战争取胜,也被曹刿否定,当庄公表示“大小之狱虽不

能察,必能情”时,曹刿认为可战矣,因为国君尽了自己的本分,关心民情,能取信于民,民为之死战,战

则必胜。

(2)选择恰当作战时机:敌竭我盈、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保护士气,凭士气战胜敌人。

(3)注重调查实际情况,知已知彼,取得全胜。齐强鲁弱,当齐师败绩时,曹刿不同意庄公冒然追击,而是“下

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辙乱、旗靡''才言"可''终获全胜。

6、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

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

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九、出自课文的成语及释义。

一鼓作气: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十、写作特点。

1.中心清楚,详略得当。

2.运用对话,语言精练。

《曹刿论战》三年真题训练(解析版)

【2021•广东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目:“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日:“忠之承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2)忠之展也

(3)公将熟之

(4)惧有他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乙)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日:“贼众亨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

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八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成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手峻攻

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

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节选自《资治通鉴》)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诸军初至石头/至霸上及棘门军B.贼众方盛/方七百里

C.侃丛之/隶而丛者D.着峻攻垒/仿佛看有光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2)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案】

1.(1)目光短浅(2)职分(3)追击(4)伏兵

2.(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2)他们的上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3.A

4.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5.(1)共同点:①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②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李根建议修筑白石垒,起到了稳固防守阵营的作用;当众人听闻敌

军击鼓整队,非常恐惧的时候,孔坦冷静分析,稳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下基础。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

(2)句意: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职分。

(3)句意:鲁庄公要下令追击齐军。驰:追击。

(4)句意: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伏:伏兵。

2.本题考查语句翻译。重点词语:

(1)惠:恩惠;遍:普遍;从:跟从。

(2)竭:枯竭;盈:充盈;克:战胜。本句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出“士气

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辨析。

A.均为“到”的意思;

B.正/方圆;

C.听从/跟从;

D.如果/好像;

故选Ao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语意及古汉语句式特点,可划分。本句大意为“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传来

敌军击鼓整队的声音,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据此可划分为“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

来攻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

(1)分析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的共同点。

①齐军逃跑后,鲁庄公马上要下令追击,曹刿阻止。曹刿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

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同意追击;各路军队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阻止,

认为“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由此可见二人都“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②曹刿总结阻止鲁庄公进攻的理由“彼竭我盈,故克之“;陶侃阻止诸位将领的理由是“叛贼气势正盛,难以

与之争锋由此可见二人都“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分析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首先要分析战争形式,其次要点明他们做了什么,

最后阐述其作用。

李根,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建议修筑白石垒,其作用是稳固防守阵营;

孔坦,在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之声非常恐惧的情况下,冷静分析当前形势,认为敌军不会来犯,从而稳

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卜基础。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

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

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

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

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

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

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追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

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

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

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

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各路军队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说:“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应当待以时日,

用智谋战败他。”此后,多次交战无所建树,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陶侃同意。连夜筑垒,至天明

即成。传来敌军击鼓整队的声音,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进攻石垒,必须等

待东北风大,使我方水军无法来救。今天天晴无风,贼寇必定不来。他们之所以整队,定是派军队山江乘

出击,攻掠京口以东地区。”结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据守白石。苏峻率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四面

围攻,未能攻克。

【2021•云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用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目:“小大之然,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

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顾然®已有公辅②之颦。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

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顽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③人主:君主。⑥

毁誉:毁谤和称赞。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回焉

(2)小大之谀

(3)政事文学非不敏且懵也

(4)则顽然已有公辅之颦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8.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9.(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6.(1)参与(2)案件(3)广博(4)声望

7.(1)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

久了。

8.曹刿与乐全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才能,勇于担当的人。

9.(1)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2)显

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又何间焉”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小大之狱”句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狱:案件。

(3)“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句意为:政事文学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博:广博。

(4)“则顽然已有公辅之望”句意为:但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望:声望。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惠”,恩惠;"遍”,遍及;“从”,听从。

第(2)句得分点为:“以”,把;“重”,重大的事情;“自任”,自己的责任。

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1)根据“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

对话,显示了曹刿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仍关心国事,是个有远谋的人。

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时,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直接要求参战,表明他是

一个直言进谏,勇于担当的人。

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曹刿的两个“未

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表明他具有卓越的军

事才能。

(2)语段就抨击当时“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从反面赞扬乐全先生是一个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有责任担当的

人。

“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顽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分析可

知,乐全先生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具有“公辅”的声望,直言进谏具有治国才能的人。

综上分析,曹刿与乐全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才能,勇于担当的

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曹刿论战》开头就说“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揭示了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十年春”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

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

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

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

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

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

玉帛之美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

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

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

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

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

“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并非他们不擅长言语,政事文学也不是不

敏捷而且广博,然而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平常所学、失去平日所坚持的志向,这些人的气度是挟小

的。张公是一介平民百姓,但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从年轻时为官,到老了还没有回来,从来不

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里认同后再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

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2021•四川南充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日:“相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口:“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日: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日,何为者也?对日,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更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口:“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G,王笑

日:“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弗敢加也力口:虚夸,夸大

B.小信未拿孚:使信服

C.忠之履也属:属于

D.齐人也,坐盗。坐:因……获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齐?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吾欲辱之,何?也

C.战于长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登轼旧望之出淤泥地不染

1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

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

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

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

臣的精神风貌。

13.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答案】

10.C

11.C

12.D

1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分析】

10.C.句意: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类。故选C。

II.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件事\助词,的;

B.介词,凭借'介词,用;

C.介词,在\介词,在:

D.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去|J;

故选C。

12.D.曹刿并不是国之重臣,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狱,指诉讼事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诚,诚心。

⑵徒,仅仅、只是。其,它的。实,果实。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

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

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

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

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

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r解得清楚,但一定要

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

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

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

“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

击鼓能够振作上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上气就耗尽了。他们的

士气己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

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

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

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说,犯了偷

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蜴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

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

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

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

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

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021•山东•枣庄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公曰:“牯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目:“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

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

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

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

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4.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军士吏皴甲(同“披”,穿着)亚夫乃传言开擘门(墙壁)

B.肉食者那(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小大之承(指诉讼事件)

C.又何回焉(参与)攀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1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己而々细柳军醉翁之意不在酒

B.何?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登轼回望之鸣之也不能通其意

D.基乡人日必先苦基心志

16.翻译下列句子。

(1)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17.下面表述不氐卿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18.《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那么,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的“真将军”

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4.A

15.D

16.(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2)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

17.C

18.曹刿有深谋远虑;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时机,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

【分析】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故选A。

15.A.之:至IJ,往,动词/的,结构助词;

B.以:凭借,介词/因为,连词;

C.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D.其:都是“他的,代词”;

故选D。

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惠:恩惠。褊:同"遍”,遍及。从:顺从。

(2)乃:于是,就。使:派。使:使者。节:符节。诏:诏令。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是略写,一笔带过:战前、战后却写得极为详尽,

突出“论'’这个重点,故选C。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远大的谋略;

从“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曹刿深谙

取信于民的道理;

从“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可以看出,曹刿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善于抓住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

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

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

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

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

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

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

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

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

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

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

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

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

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

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

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

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

出了细柳营军门,群臣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以前在霸上、棘门军营看到的,

简直像儿戏,他们的将军未来一定会遭受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可能冒犯他呢!”称赞r周亚夫

很久。

【2020•湖北鄂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目:“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入。”对目:“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

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墓与甘父侬俱出陇西使月

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

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9.用“r'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呵焉

②小大之谀

③匈奴用之

④骞与胡妻及甘父俱立归汉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蛮夷爱之

B.必以停宽大苗人

C.何以战以其头为饮器

D.安陵君因使唐雎便于秦募能他者

23.(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

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9.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0.①参与;②指诉讼案件;③俘获;④逃跑。

21.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22.D

23.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

则请从“(请战)。张骞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

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分析】

19.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解答时结合语意划分即可。“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意思是“张骞以郎

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出使月氏“,据此断句为: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

氏。

20.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

析,确认词义。这里注意“问''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参与","狱’'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诉讼案件”,“亡”

也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逃跑”。

21.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①句中“所安”指的是安身的东西,“弗”意思是“不”,“专”意思是“独自享用”,“以”意思是“把”。

②句中“遁”意思是“逃避,逃亡”,“无与共击之''是一个省略句,应该是“无与之共击之”,意思是“没有人与

他们联合一同攻击匈奴

据此翻译。

2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凑足音节,无义/代词;

B.实情/对……讲诚信;

C.凭借/用;

D.都是“出使”的意思;

故选D。

2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的形象,只不过他们的表现方式不同。甲文中

曹刿当听说“齐师伐我'’时,主动请见,和鲁庄公讨论战前的准备,并请求参与作战,在战场上他沉着指挥

应战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张骞出使匈奴后,虽然“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骞持汉节不

失”,最终”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这些都体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

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

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

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夺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

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

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

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