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一)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一)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一)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一)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一)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卷(一)(解析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视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摘编自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有删改)材料二:“东方主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它基于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涵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这一物质层面的积淀使作为与东方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东方主义成为一种得到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东方即通过此框架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世界,就这样纳入了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西方对东方的这种“创造”始于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是“东方主义”最早的“创造者”。他们根据西方的期待和需要,将一个神秘、野蛮、怪异而又充满诱惑的东方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1902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开始考虑中国国民性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提出了“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文化重建理路,这“异邦”,其实就是“西方”。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文章中,他重点批判了老子的学说,而他推崇的尼采、拜伦、雪莱等,都是西方的思想家和诗人。在具体的思考建构上,鲁迅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总体思路上,他基本上接受了东方/西方对立的二元思维。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在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高悬于东方/西方之上的理念,它可以抵消二元对立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理念就是“世界”意识。“世界”观念的引入意味着中西二元对立观念的突破,而前者的确立更揭示着后者的部分解体。第二,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摘编自张全之《鲁迅与“东方主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处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是因为他能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审视生活、创造特有的文化性格。B.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包括亚瑟•亨•史密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全面总结。C.“东方主义”是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的“创造”,它是使西方侵略中国“合理”“合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D.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虽然与东方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但他最终借助东方主义的思路,是要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笔下的“文化人”是特有文化铸成的,这种特有文化指的是:人物逼真,表现生活的深层,是一种理性的创造。B.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常不分青红皂白,原因在于对西方人的东方观没做立体的思辨,痛恨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C.虽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是片面的、贬义的,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D.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既有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还有可以抵消这种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世界”意识。3.下列人物形象,最符合材料一中的“文化人”这一概念内涵的是哪一项(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B.《故乡》中的“闰土”C.《祝福》中的“祥林嫂”D.《阿Q正传》中的“阿Q”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视角与传教士的视角之间的关系所持看法有异同,请你简析。【答案】1.B2.C3.A4.材料一谈论的是鲁迅先生的功与“过”。首先文章以一个提问“(鲁迅)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展开内容,总领下文;接着利用并列式结构,从两个层面分析,其一为那独特的国民性批判的文化视角,其二为那国民性批判后边隐藏着对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的思辨和揭示。5.①相同点:都是在批判国民性,即民族劣根性,国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②不同点:鲁迅的批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警醒自我,激人奋发,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传教士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用以证实西方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可见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前者为了救中国,后者为了侵略掠夺占有中国;前者真诚,后者虚伪。【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错误,由原文“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可知国民性批判来源西方传教士那里,也有不同的地方,不是“复制”,是借助。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比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错误,由原文“‘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可知不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别有用心,侵略、欺骗、掠夺。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正确,由原文“然后升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分析可知孔乙己符合“文化人”的概念,而BCD中三个都不属于“文化人”。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行文结构的能力。分析行文思路,注意应用逻辑词汇: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由原文第一自然段“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可知首先文章以一个提问总领全文,照应题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这是材料一的第一部分,属于提出问题。接着由原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得出分析问题的第一层次,即鲁迅先生“高踞”的理由一“具有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国民性批判”。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属于分析问题部分。然后从第三、四段属于分析问题的第二层次。貌似在批评鲁迅先生,其实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鲁迅先生成就的伟大之处——照应第一段开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和题目“鲁迅先生的‘过’”,题目中的双引号暗示我们这里的“过”并非存在的问题,而是褒义词,其实还是在肯定鲁迅先生。作者先来一个转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正是这种偏激……”,殊不知这恰鲁迅高踞的深层次原因,于是作者分析完国民性批判的来源后又明确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综上所述,文章第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依然是分析问题,阐述鲁迅先生伟大的原因二:他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正因为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国民性批判和对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的揭示,才有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巨大影响。行文脉络为总分式,分说部分为并列的两层。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对材料内容并概括的能力。①相同点: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②不同点:由材料一的结尾段“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可见鲁迅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由材料二的结尾段“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可知鲁迅在批评国民性的同时也在揭露西方的真实面目。由材料二第四段“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可知西方的目的是为了侵略。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鲁迅先生故居郑文燮①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②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③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④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⑤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⑥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选自2014年第4期《散文百家》,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作者用“拐了几个胡同”“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等凸显了小四合院的偏僻冷清。B.第④段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阴冷”“悲悯”的特点,并以此衬托鲁迅先生的孤独、寂寞的心境。C.第⑤段引用鲁迅先生的话,用来诠释“我”感悟到的鲁迅先生的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引人思考。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B.“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C.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8.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原文加以概述。9.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不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原文,探究这句话的深意。【答案】6.D7.B8.(1)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2)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9.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住生活的单调、枯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疲惫感、沉闷压抑和挣扎无力的绝望感。作者身处先生故居中,感受先生的生活环境,回忆先生的为人处世,体会到了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钦佩先生在社会黑暗,革命有着局限性,民族前途难卜的情况下,却顽强地战斗,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不朽精神。【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错误。写故居狭小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分析不正确。由原文可知,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而是他看到“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对革命感到失望。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是在文章第二段,因此解答时既要结合第二段来分析,也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第二段先写了鲁迅的生活状态,他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搬了三次家,住在冰冷的屋子里,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间,表明他的生活是孤独的。然后写了鲁迅先生的精神状态,他“百无聊赖”,对革命感到失望,认为写文章没有用处,看清了革命没有改变世事,认识到了革命的局限性,这是他精神孤独的表现。再结合上下文来看,第三段写了周氏兄弟反目,这也是鲁迅生活孤独的表现。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即可得到本题答案。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句子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本题所考查的句子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这个句子既是鲁迅先生《秋夜》中的句子,又是作者在鲁迅先生故居看到的实景。深层含义要从作者和鲁迅先生两个角度探究。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在没有看到鲁迅先生故居的时候是不理解这个句子的,进入鲁迅故居之后,坐在鲁迅先生曾坐过的椅子上,从鲁迅先生的视角望向窗外,作者亲眼看到了鲁迅先生描绘过的景象,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作者说自己“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又联想起鲁迅先生关于“希望”和“路”的名言,表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从鲁迅先生的角度来思考,一方面,这个句子反映了鲁迅先生居住环境的单调枯燥,另一方面,结合上文可知,鲁迅先生认清了“革命”的局限性,他是“孤独”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写出这样的句子,正反映了他内心疲惫、压抑,然而他又说“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见鲁迅先生没有向黑暗势力低头,一直坚持着顽强地斗争。整理这些信息,考生可得出答案。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1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B.傅尧俞尽职尽责。兖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C.傅尧俞正直敢言。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D.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2)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答案】10.B11.C12.D13.(1)否则,只想着改革弊政,即使施行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聚敛天下财富为自己所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2)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不足”是陈述“岁用”的状况,故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C、D两项;而及物动词“救”的宾语是“其弊”,中间也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项。故选B项。11.试题分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C.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启用的。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要把选项和原文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分析。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选项D“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错,傅尧俞只是告诉王安石世人对于新法的态度。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徒”只是、“更”改革、“为”实行了、“殆”危险。(2)“谨”认真地、“申”反复、“戴”顶着。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傅尧俞,字钦之。本来是郓州须城人,迁移到孟州济源。十岁就能够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通过了科举考试。石介每次拜访,他都未尝不在家读书,石介说:“你这么年轻就专注于科举考试,不把游戏作为娱乐,是为什么呢?”傅尧俞回答:“我生性不喜欢喧闹嘈杂,没有别的原因啊。”石介大为赞叹,认为他非同寻常。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宋仁元祐末年,任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傅尧俞说:“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它的女儿呢?”当时国家缺乏用度,谈论财政的人争相向皇上献上使国家富强的办法。傅尧俞上奏说:“如今经费开支不足,确实不能忽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否则,只想着改革弊政,即使施行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聚敛天下财富为自己所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英宗即位后,傅尧俞转任殿中侍御史,又升任为起居舍人。英宗同皇太后同时处理政事,后来英宗生病,(政事由皇太后一人处理)英宗的病痊愈以后,傅尧俞上书太后,请她将权力交还给英宗。过了许久,傅尧俞听说内侍任守忠向太后进谗言,傅尧俞上疏太后说:“宫外议论纷纷,传言您和皇上之间有隔阂。我认为最能取信于人的事,莫过于将天下交给别人,也莫过于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公心。何况皇上凭借着英明睿智的天资,通晓古今,怎能将天下授予他人呢?”如果您能够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那么母慈子孝的美名就会一并传扬了。于是皇太后还政英宗,并且驱逐了进谗言的任守忠。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傅尧俞对他说:“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宋哲宗即位,提拔傅尧俞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任命他为中侍郎。元祐六年,傅尧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哲宗和太皇太后驾临哭悼,太皇太后对辅佐的大臣说:“傅侍郎清廉正直的气节,始终如一,真是金玉君子啊。我刚想任其为宰相,他却突然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献简”。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上礼部李侍郎·白鹭刘长卿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B.“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D.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15.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粘脱自如。请具体分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答案】14.B15.①这首诗集中笔墨描写白鹭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它的孤独与内心的渴望,这是粘。②诗人的用意却并不在写白鹭上,而是以鹭喻己,表现自己的处境及对李侍郎提携、举荐的希望,这是脱。③全诗句句写鹭,又句句写己,粘脱不露痕迹,可谓自如。【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B.错在“盼望诗人到来”。结合全诗应是等待赏识的人到来。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全诗笔墨集中在写白鹭上,“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独立”“孤影”,表现它的孤独;“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揭示了白鹭内心的渴望。这是粘的手法。诗人的用意却并不在写白鹭上,而是以鹭喻己,借白鹭的孤独来表现自己的处境,借白鹭的“延颈”以及尾联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的假设表达对李侍郎提携、举荐的希望,这是这是脱的手法。总之全诗句句写鹭,可又让读者感觉句句在写诗人自己,粘脱不露痕迹,可谓自如。五、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2)姚鼐的《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3)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俟”“臾”“衿”。六、选择题组(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__________。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__________,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__________,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__________。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寥寥无几

权利

无可厚非

目的B.凤毛麟角

权利

无可非议

目标C.寥寥无几

权力

无可非议

目的D.凤毛麟角

权力

无可厚非

目标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B.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C.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共鸣。D.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是你的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C.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D.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答案】17.A18.D19.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此处形容事物少,应用“寥寥无几”。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此处强调“功利性”选课是权力也是利益,应用“权利”。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根据语境“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应用“无可厚非”。目的:想要得到的结果;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目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此处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应用“目的”。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主语残缺,排除AB;“吸引”与“共鸣”搭配不当,排除C。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是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意思的转折;B.表示转换话题;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语气断断续续。故选C。七、语言表达(11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良好的体态不仅可以展示美感、体现修养,①____________。阿波罗比亚说过:“我们用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体态语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大特性。②____________,不受文化的影响,是人作为生物本能的一种表现;社会性是指人类有一部分体态语是后天习得、世代相传的,为一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所共同享有,构成了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由于体态的可信度比语言高得多,很多人会根据交往对象的体态做判断,因此,对于从事涉外交流的人来说,③____________。【答案】

还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生物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表现

了解一些体态礼仪非常重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境说的是良好的体态的作用,前面有“不仅”,此处应该用“还”呼应,结合后文的“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体态语”可知,此处说的是体态传递信息的功能,应填“还有传递信息的功能”;第二空,前面“体态语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大特性”具有总说的特点,结合后面“社会性是指人类有一部分体态语是后天习得、世代相传的”强调的是社会性的后天特点,而此处“是人作为生物本能的一种表现”,强调生物性的本能,据此应填“生物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表现”;第三空,语境是一个结论句,强调的是良好的体态语言对社交的重要性,根据“很多人会根据交往对象的体态做判断”“对于从事涉外交流的人来说”可得出结论:“了解一些体态礼仪非常重要”。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的“大管家”,也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技术。参考经典计算机的思路,操作系统成为有效管理、利用量子计算资源的关键技术。2021年2月8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肥本源量子科技公司,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该操作系统能数倍提升现有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在量子计算任务并行化执行、量子芯片自动化校准、量子资源系统化管理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量子计算机是国际热点研究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可供使用的量子计算机仅有50台左右。在量子计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高效稳定的发挥算力,是量子计算发展的新难题。【答案】2021年2月8日,本源量子科技公司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提升了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要点的能力。语段共有六句话。第一、二句介绍操作系统的总体情况,属于次要信息,可以删除。第三句介绍新闻的主要事件,主要信息有时间“2021年2月8日”,人物“本源量子科技公司”、事件“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第四句介绍新闻事件的意义,“能数倍提升现有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可概括出“提升了运行效率”;“在量子计算任务并行化执行、量子芯片自动化校准、量子资源系统化管理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概括出“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第五、六句是对新闻事件的补充介绍,属于次要信息,可以删除。根据以上内容,在字数的范围内整合即可。八、命题作文(60分)22.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生活中处处有“顶”。你看,一粒种子,顶出土层;一只海燕,顶风冒雨;一座大山,顶天立地;一个团队,合力相顶……他们都顶出了独属自己的春天!“顶”意味着承受,担当,碰撞,支持……要求:(1)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