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卷2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期末模拟卷2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期末模拟卷2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期末模拟卷2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期末模拟卷2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2021—2022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二)(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结合材料一,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C项,结合材料二第3段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D项,结合材料三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答案】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碑孙犁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刚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五一”以后,这一间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现在是十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拍拍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拍拍拍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按着好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煞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蛤上,朝南望着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猛烈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李连长死在河里了。”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狼狼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登板,用力卷着布。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撤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渗透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答案】C【解析】小说“写到多种声音”,包括风声、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呼打呼打的声响、妨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霜花沙沙飘落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声、奔腾号叫的流水声等等。“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句,“机枪”和“步枪”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但此时步枪声仍“清脆沉着”,虽然后文八路军遭到围堵,大多牺牲,但“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大绝对。而且,八路军的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气的原因。另外,八路军此次战斗的既定目标文本未做交代,严格地说,仅以人员伤亡很难判定一次战斗失败与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了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C.作者匠心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立时”“出溜”“外间”“风煞了”“黑间”等,使小说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D.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意蕴丰富,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答案】D【解析】小说开篇点出“滹沱河”,而该物象贯穿全篇,与主要情节均有关联。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盛,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象征着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没有体现出“击退敌军的决心”,故选项错误。8.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4分)【答案】不能。①小菊是个矜持肉敛的姑娘,在前文听出李连长到来,“又惊又喜”,没有直接表达。战士牺牲后,作者用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如“用力”、神态描写“发一会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传达了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②大娘是一个热情爽利的人,在前文她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坑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得知战士牺牲后,神态描写“哭得两只眼睛通红”,不掩饰内心的悲情,符合她直串的性格。所以描写小菊悲情的句子不能用在大娘身上。【解析】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大娘和小菊悲情的语句,分析二人性格及形象的不同点,从而判断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若做肯定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故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解析】理解标题的寓意,可从标题的表层意义及深层意义如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方面着手考虑,再结合作品主题进行思考作答。(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二)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居外,有大事,乃入议。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节选自《史记·李广苏建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B.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C.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D.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君,既可指年长的君主、主人,又可作为称呼他人兄长的敬辞,文中指后者。B.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土地神;除此之外,“稷”也是古人对土地神的称呼。C.保宫,在汉代既可指少府的属官,也可指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文中指后者。D.大将军,是汉代最高军事统帅,一般主管军事,文中霍光以该身份兼任辅政职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陵对苏武动之以情。他细述苏武的兄长和弟弟为汉天子忠心效命的悲惨下场,以及苏家妻离子散,老母逝世的残酷事实,以期突破苏武的心理防线。B.李陵对苏武晓之以理。他指出苏武归汉无望、信义不闻的可能;又根据皇帝的一贯表现,作出了归汉后也难料安危的预判,以期瓦解苏武的爱国意志。C.李陵家人因误会被杀。公孙敖从抓获的人质口中得知了李陵在教匈奴练兵的消息,皇帝因此事大怒并因此将李家灭族,但实际教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D.李陵对大汉情感复杂。他虽然对武帝的统治十分失望,但面对汉使的邀请,仍显露出归汉之意,只因其对话意外被卫律听闻,他迫于威胁才勉强拒绝。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4分)(2)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4分)14.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3分)【答案】10.D11.B12.D13.(1)我自己料想自己本应已死很久了!您如果一定要使我苏武投降,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献出生命死在您面前。(2)我为汉率领步兵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得到救援而失败,有什么辜负(对不起)汉室的要杀我全家?14.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的一向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他之所以不死,应该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孝”“信”都是“陵”的谓语,各自单独成一句话,排除AC。“畜积”作“其”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稷”不是古人对土地神的称呼,而是古人对谷神的称呼。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迫于威胁”有误,卫律并没有威胁李陵,李陵也并非因此拒绝汉使。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分”,“料想;降”,使动用法,使投降;“毕”,结束。(2)“将”,率领;“亡”,没有;“负”,辜负(对不起)。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从李陵劝降的话语中逐一概括。【参考译文】(一)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如果一定要使我苏武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献出生命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二)群臣皆怪罪李陵,皇上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说:“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的一向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他之所以不死,应该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皇上便以司马迁为李陵游说为罪名,判处他腐刑。过了很久,皇上后悔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孙敖军无功而回,说:“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皇上听到报告,于是将李陵家灭族,母亲、弟弟、妻子、孩子皆被杀。后来,汉派使者出使匈奴,李陵责问使者说:“我为汉率领步兵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得到救援而失败,有什么辜负(对不起)汉室的,要杀我全家?”使者说:“汉室听说李少卿教匈奴用兵。”李陵说:“(教匈奴用兵的)是李绪,不是我。”李陵痛恨自己的家族因李绪而被灭族,派人刺杀李绪。大阏氏想杀李陵,单于把他藏在北方,大阏氏死后才回来。单于认为李陵壮勇,把女儿嫁给李陵为妻,立为右校王,居外庭,有大事,才入内议事。昭帝立为帝,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向来与李陵交好,派李陵的老朋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一同到匈奴招回李陵。任立政等人见到李陵后说:“哎,少卿辛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问您好。”李陵说:“霍与上官二位无恙吧?”任立政说:“(他们)请少卿回归故乡,不必担忧富贵。”李陵叫着任立政的字说:“少公,回去容易,恐怕再受凌辱,怎么办!”话没说完,卫律返回,听到了余音,便接着说:“李少卿是贤人,不必被局限住在一国。范蠡遍游天下,从余离开西戎到了秦国。您今天何必和他们谈得如此亲密!”随后离去。任立政随即问李陵说:“你也有意回去吗?”李陵说:“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汉元平元年病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5—16

题。舟行即事【唐】杜荀鹤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常年奔波劳苦。重阳佳节还得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因而不免感慨万千。B.颔联记事。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忧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堪称风餐露宿,随遇而安。C.尾联写景抒情。诗人手把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淼淼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惆怅。D.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答案】C【解析】对尾联的理解有误。诗人想象着故乡的风物(酒和茱萸)、亲人团聚的情景,倍感无奈,只能倚桨吟味。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16.该诗的颈联,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艺术技巧上相通,请予赏析。(6分)【答案】

①两者都用到了色彩的对比。王勃句落霞的红、孤鹜的黑与水天的蓝,本诗颈联中白的云与鹭,红的野花以及深色的山,都通过深浅参差的色彩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美丽景象,宛如一张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②两者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王勃句中孤鹜奋进、晚霞飘飞是动态,秋水和长天看似静态,却是动的晚霞和孤鹜的背景,动静交融,浑然一体;本诗颈联中则将静的秋水、红蓼、暮山、白云和动的飞鹭、啼猿放在一起,用动的鹭和猿为整片静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③两者都结合了视觉与听觉。王勃句中虽没有“孤鹜”之声,但可以想象其飞翔时的长鸣,与天高水阔一同构成了秋日的寥廓壮丽的气象;本诗颈联中则直写猿叫,此哀声与深沉孤寂的画面相辅相成,将诗歌的萧索凄凉之情推向了顶峰。④两者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王勃此句为其《滕王阁序》中的金句,虽为写景,但其视野开阔、画面壮美,寄寓了作者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青春志气;本诗颈联中鹭、晚、暮山、猿叫,都是有哀怨之情的意象,寄寓了诗人羁旅漂泊、思乡怀人的寂寥与落寞。【解析】(答好一点可以给2分,答好三点即可。其它答案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

【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____的战略高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代人所面临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文化也要。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红色文化增加新内涵,不断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活力。要让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当代解放军战士的保家卫国、消防救援人员的无畏逆行、科研人员的勇攀高峰、抗疫一线的___等都是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这些精神离我们更近,更能触动当代大学生的内心。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前所未有与时俱进改进众志成城B.前所未有革故鼎新改变集腋成裘C.毋庸置疑与时俱进改变众志成城D.毋庸置疑革故鼎新改进集腋成裘【答案】A【解析】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毋庸置疑;不需要怀疑。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乡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改进: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改变;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B.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C.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D.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答案】C【解析】“红色文化”是中心话题,C能保持话题一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5分)【答案】示例: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