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老汉)看见他射3.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
专题06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1)(老汉)看见他射3.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
(一)(2022春·广东江门·七年级新会陈经纶中学校考期中)阅读《卖油翁》,完成问题陈康肃公尧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公亦以此自矜.②尔安敢轻.吾射③以.吾酌油知之④康肃笑而遣.之2.翻译题(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无他,但手熟尔。3.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答案】1.①夸耀;②轻视;③凭、靠;④打发。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头。(2)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他也就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矜:夸耀。②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③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④句意: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遣:打发。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5.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
(1)发矢,放箭;矢,箭;但,只,只是;颔,点头。5.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2)但,只;熟,熟练;尔,罢了。3.本题考查文章的详略安排。一篇文章,所写材料的详略安排是由中心决定的,能够充分表现中心的内容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略写。本文题目为“卖油翁”,主要通过卖油翁酌油的技艺表达“熟能生巧”的主题。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因此详写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他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让陈尧咨信服的形象,从而突出“熟能生巧”的中心。【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也就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二)(2022春·广东肇庆·七年级德庆县德城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4.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5.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4.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父丛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
)B.屠暴.起(暴躁)D.狼亦黠.矣(狡猾))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又数刀毙之.D.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B.屠暴.起(暴躁)D.狼亦黠.矣(狡猾))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又数刀毙之.D.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四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这里并不是一处买一样东西,而是到各处去购买马具,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5.此题考查的是对词句的赏析。“不闻爷娘唤女声”意思是“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浓浓暗夜,木兰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包围着木兰的只有溅溅的水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传达出木兰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突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她女子的身份。【点睛】译文: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三)(2022春·广东肇庆·七年级德庆县德城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悟前狼假寐.(睡觉)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7.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不敢前.,眈眈相向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7.A11.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8.B9.C10.(1)屠户就奔跑过
C.屠/自后/断其股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7.A11.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8.B9.C10.(1)屠户就奔跑过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夫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1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11.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6.B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2)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屠夫突然跳起来,暴的意思是突然。所以“屠暴起(暴躁)”不正确;故选B。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以:都是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来;B.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代指狼;C.前:前面/名词作动词,前进,上前;D.顾:看,视/回头看;故选A。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B.意思是: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隧入”是“意将”宾语,不应分开,“以攻其后也”是前者的目的,不应分开,故可断句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故选B。9.C.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所以“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C。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倚:靠。弛:解除,卸下。持:拿起。②少时:一会儿。径去:径直离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1.本题考查得到的启示。第⑤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意思是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得到的启示:面对像狼那样的恶势力,以退让求生存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够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处境困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在那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好像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想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四)(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少14.C应当13.⑴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少14.C应当13.⑴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宜.乎众矣()13.翻译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正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B.文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豁达大度,正直不苟;“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气质姿态。C.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要像陶渊明那样避世隐居,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D.文章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形象的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答案】12.横生藤蔓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⑵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不蔓不枝”的句意是:不横生藤蔓不长枝叉。蔓:名词动用,横生藤蔓。(2)“陶后鲜有闻”的句意是: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古今异义词,少。(3)“宜乎众矣”的句意是:应当是有很多人了。宜:应该,应当。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独(只)、染(沾染)、濯(洗)、涟(水波)、妖(艳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几个词是重点
)
词语。)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语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采用了衬托和感叹的方式,表达了既不要像陶渊明那样避世隐居,也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选项中“要像陶渊明那样避世隐居”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五)(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以我酌.油知之()(2)睨.之久而不去()(3)康肃忿然..曰()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先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再引出两人的对话。B.文章通过详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略写陈尧咨射箭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16.(1)卖油翁看见陈康肃射箭十支中了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17.C气愤的样
同时告诫人们:无论有多大本事,都要含蓄内敛。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16.(1)卖油翁看见陈康肃射箭十支中了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17.C气愤的样C.文中陈尧咨虽然善射,却骄傲自满,为人傲慢无礼;卖油翁技高一筹,但总轻视他人,炫耀自己。D.文章用大量笔墨描述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准确生动地展示了他精湛的技艺,精当的剪裁,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答案】15.倒入子(2)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手法技艺熟练罢了。【解析】15.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酌:倒入。(2)句意: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3)句意: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忿然:气愤的样子。16.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重点词语:其:代词,代指陈尧咨。矢:箭。但:只是。颔:点头。(2)重点词语:亦:也。无他:没有别的(奥妙)。惟:只。尔:同“耳”,罢了。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了解。C.从第二段“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认为自己倒油技艺高超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由此可看出卖油翁谦虚的特点。选项“总轻视他人,炫耀自己”的说法有误;故选C。
(六)(2022春·广东揭阳·七年级普宁二中实验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
)19.(1)(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20.语句:“乃取一葫
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9.(1)(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20.语句:“乃取一葫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公亦以此自.矜/屠自.后断其股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手不释.卷C.但.手熟尔/但.当涉猎D.尝射于.家圃/乃取葫芦置于.地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20.找出描写卖油翁倒油动作的语句,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
【答案】18.A点头。(2)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卖油翁精湛的技艺和从容不迫的态度,突出了他以理服人的形象。【解析】18.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自:自己,自我/从;B.释:都是“放下”;C.但:都是“只,只是”;D.于:都是“在”;故选A。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汝(你)、知(懂得)、精(精湛)”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0.考查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文章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一句,运用了“取”“置”“覆”“酌”“沥”等动词,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卖油翁酌油、沥油的动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情况突出地表现了卖油翁从容不迫的态度和精湛的酌油技艺,从而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
所泄22.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以也。23.(1)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
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所泄22.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以也。23.(1)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七)(2022春·广东江门·七年级新会陈经纶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琰待盗①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②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③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注释】①菘:白菜。21.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元琰遽.退走(慢慢)B.母问其故.,具以实答(原因)C.或.有涉沟盗其笋者(或者)D.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尝试)2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向不23.元琰是如何对待“盗者”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21.B发现盗贼后急忙避开(元琰遽退走(2)帮助盗贼偷盗(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A.句意: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遽:急忙、匆忙;C.句意: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或:有的人;D.句意:元琰曾经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尝:曾经;故选B。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原先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今天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故断句为: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词句概括作答。本题结合“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可知,元琰曾经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由“或有涉沟盗其多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可知,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元琰于是特意伐木,在水沟上架了座桥,让偷竹笋的人能过去。结合这些语句,从表现范元琰善良地对待偷盗者的角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范元琰采取的做法即可。【点睛】参考译文范元琰,字伯珪,南朝时吴郡钱塘人。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从没有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元琰家中很贫困,仅靠种菜维持生活。元琰曾经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元琰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说:“我原先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今天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元琰于是特意伐木,在水沟上架了座桥,让偷竹笋的人能过去,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再没有了偷盗的。
(八)(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陈元方①年十一时,候袁公②。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⑤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陈元方:陈寔的儿子。有德行,以孝著称。②袁公:未知指何人,一说指袁绍。③何所履行:“……何所……”古汉语固定格式,即“所……者为何”,所履行者为何,译为“所执行的是什么”。④绥:安抚。全句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句”,即“以德绥之”。⑤恣:听任,放手。24.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久而益.敬/自以为大有所益.B.恣其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C.周公不师.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孤往者尝.为邺令/尝.射于家圃
25.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26.①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委婉地回答了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
2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5.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26.①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委婉地回答了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26.请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24.D卿在谁效法谁的问题;②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解析】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不同,益:更加/好处;B.不同,安:安宁,心安理得/怎么;C.不同,师:学习/老师;D.相同,尝:两个都是“曾经”的意思;故选D。25.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的意思是: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可据此断句为: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回答可以看出,元方说的话很巧妙——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这样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不卑不亢。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点睛】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九)(2022春·广东东莞·七年级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
)28.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29.兴办教育;聘请塾师;教化子弟;资助学生。
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28.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29.兴办教育;聘请塾师;教化子弟;资助学生。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yù):卖。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益.自刻厉/自以为大有所益.C.市.田资诸生/东市.买骏马D.为.番人所据/为.人谋而不忠乎2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29.“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请写出番民“信爱”杨继盛的原因。
【答案】27.A之。【解析】27.A.好:喜欢;B.益:更加∕好处;C.市:买∕集市;D.为:被∕为了;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意思是:狄道杂居番人,习俗很少懂得诗书,杨继盛挑选了子弟中出众的一百多人,聘请三位经师教授他们。“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的主语为“其地”,“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的主语为杨继盛。故断为: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中可知,杨继盛兴办教育,聘请塾师;从“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中可知,他教化子弟,资助学生;从“继盛召番人谕之”中可知,他教化番人,化解难题。所以,杨继盛在番民心中树立了威信,得到了番民的“信爱”。
)31.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32.①
【点睛】参考译文:)31.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32.①杨继盛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继母很坏,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私塾,看见村里的孩子们念书,心里觉得念书好。所以告诉他的哥哥,请求去私塾找老师学习。哥哥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就听从了他让他学习,但是也不能停止放牛。那年他13岁,开始跟从老师学习。家很穷,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杨继盛贬为狄道典史。狄道杂居番人,习俗很少懂得诗书,杨继盛挑选了子弟中出众的一百多人,聘请三位经师教授他们。卖掉所乘的马匹,拿出夫人的服装,卖掉田地资助生员。县里有煤山,被番人占据,百姓要到两百里外去砍柴,杨继盛召集番人教育他们,都服从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营帐也给,何况煤山呢!”番民深信爱戴他,呼他“杨父”。
(十)(2022春·广东中山·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益乘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④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值..偷在市饮酒(正赶上)B.一举而毙.(杀死)C.盖.乘隙也(遮蔽)D.寇复.用之(又)31.请用三条“/”线给文中划线句子短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32.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壮士战胜强寇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30.C壮士料事如神,机智识破。②壮士找到突破口,镇静自若,动作敏捷,勇敢出击。【解析】30.考查词语释义。C.句意:原来是乘他分神不备而取胜。盖,原来是。故选C。31.考查断句。句意:强盗先含一口水在嘴里,忽然喷在对方脸上,愕然之间,刀已穿胸而过。分析句意可知,“含水满口”与“忽噀其面”是“寇”的两个连续的动作。“其人愕然”与“刃已透胸”的主语分别是“其人”和“刃”。故断句为: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
)B.或.依林木之下(有时)D.观书有合意.者(意志)34.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35.写门徒,表现出门徒被任末的学习精神感动,侧面烘托出任末在艰苦的环境
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B.或.依林木之下(有时)D.观书有合意.者(意志)34.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35.写门徒,表现出门徒被任末的学习精神感动,侧面烘托出任末在艰苦的环境32.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已先知噀水之事”可知,壮士料事如神,机智识破。根据“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可知,壮士善于镇定自若,善于把握机会,勇敢出击,一击致胜。【点睛】参考译文: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佩服他的技能。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只是与这位弓箭手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箭手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势不可避,就拿矛来和他打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箭手忽然对小偷说:“兵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偷说:“好。”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他分神不备而取胜的。又有一人与强盗争斗,双方兵器相交,强盗先含一口水在嘴里,忽然喷在对方脸上,愕然之间,刀已穿胸而过。后来一个壮士又遇上这个强盗,已经预先知道他有含水喷人的一招。强盗果然又使出此种伎俩,水才出口,壮士的长矛已经贯颈刺出。
(十一)(2022春·广东揭阳·七年级普宁二中实验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③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卷六)【注释】①任末:东汉著名学者、教育家。②笈(jí):古代一种以竹编制的书箱。③静衣:干净的衣服。静,同“净”。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无常师.(老师)C.任末年.十四时(年纪)3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35.作者写“门徒”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33.D耳中勤奋学习的品质。
,有删改))B.纠.有胆勇者数辈(集结)
【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有删改))B.纠.有胆勇者数辈(集结)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语句“观书有合意者”的意思是:读书有符合自己心意的。意:心意。不是“意志”。故选D。34.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的意思是: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35.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本文所叙写的内容是任末的勤学。文章中“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写“门徒”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用来记东西的脏衣服,运用的是侧面描写,写出了“门徒”被任末的学习精神感动,从而突出地表现了任末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的美好品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点睛】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十二)(2021春·广东揭阳·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①生而精伟,读书尚气义。至正②壬辰,四方蜂起,兵蔓于翻。公倡义旅保闾闬③,民赖以安焉。或劝其乘时树功业,则俯首不答。洪武之初乡里有剧寇马某匿山谷剽劫为民害,官捕之,久不获。下令购重赏,有能致者给之。公因缉其踪,纠有胆勇者数辈,往觇④其巢。寇觉,鼓其党,舞戟出拒,公婴⑤其锋,三战却之,遂逐北。寇蹶,生缚之,械送有司,上功幕府,以前赏给,却而不受。议奏爵其劳,公辞谢曰:“特为民除其蠹⑥耳,岂希利禄耶?”竟拂衣而归。(选自彦属集》【注释】①公:指杨焕文。②至正: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惠宗的年号。③闾闬:指街坊里巷。④觇:窥视,观察。⑤婴:同“樱”,碰,触。⑥蠹:本意指蛀蚀器物的虫子,此处引申为祸害国民的人和事。3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赖.以安焉(依靠)
D.特.为民除其蠹耳(特意)37.洪武之初/乡里有剧寇马某/匿山谷/剽劫为民38.①爱护百姓,表现“公倡义旅保闾闬”百姓得以保平安;②英勇善战,“公
C.三战却.之(打退)D.特.为民除其蠹耳(特意)37.洪武之初/乡里有剧寇马某/匿山谷/剽劫为民38.①爱护百姓,表现“公倡义旅保闾闬”百姓得以保平安;②英勇善战,“公37.请用.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洪武之初乡里有剧寇马某匿山谷剽劫为民害38.结合选文,简要概括杨焕文的“尚气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36.D害婴其锋,三战却之”,并生缚贼寇;③不慕名利,别人劝其树功业,他俯首不答;擒寇有赏,他却而不受。
【解析】3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D.“特为民除其蠹耳”的意思是:(我)不过是为百姓除去危害人民的人罢了。特:仅,只不过。不是“特意”。故选D。3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洪武之初乡里有剧寇马某匿山谷剽劫为民害”的意思是:洪武初年,乡里有个姓马的大盗,躲藏在山谷里,抢劫(百姓)成为百姓的一大祸害。“洪武之初”交代时间;“乡里有剧寇马某”交代人物;“匿山谷”写其藏匿地点。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洪武之初/乡里有剧寇马某/匿山谷/剽劫为民害。3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从“至正壬辰,四方蜂起,兵蔓于翻。公倡义旅保闾闬,民赖以安焉”叙写的杨焕文倡导并组织军队保护街坊里巷,体现了他的“尚气义”。从“或劝其乘时树功业,则俯首不答”叙写的因其保护了乡亲,别人劝他树功业,他却不答应,体现了他“尚气义”。从“三战却之,遂逐北。寇蹶,生缚之,械送有司,上功幕府,以前赏给,却而不受。议奏爵其劳,公辞谢曰:‘特为民除其蠹耳,岂希利禄耶?’竟拂衣而归”叙写的他生缚贼寇,却对赏赐推却不接受,也体现了他“尚气义”。据此概括作答。【点睛】参考译文:杨公生来就精壮伟岸,读书推崇义气。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各地叛乱的军队兴起,战争蔓延到了鄱阳。杨公倡导正义的军队保护街坊里巷,百姓依靠他而得以安居。有人劝他趁此机会建功立业,(他)就低着头不回答。洪武初年,乡里有个姓马的大盗,躲藏在山谷里,抢劫(百姓)成为百姓的一大祸害,官府去抓捕他,很久都没有俘获。(于是官府)下令重金悬赏,有能抓到(大盗)的人给予重赏。杨公就搜寻大盗的踪迹,集结了一些勇敢之士,去窥视贼人的巢穴。贼人发现了(他们),击鼓让其党羽挥舞着兵器出来抵御(杨公他们),杨公正面与他们交锋,三次击退了他们,于是向北追击他们。贼人(受到)挫败,(杨公)
40.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41.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
活捉了他们,用器械押送到官府,(官府)将他的功劳上报给幕府,把先前承诺的赏金给(杨40.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41.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公),(杨公)推辞不接受。官府又商议要上奏他的功劳给他晋爵,杨公推辞说:“(我)不过是为百姓除去危害人民的人罢了,难道是希望得到赏赐吗?”最后挥袖回去了。
(十三)(2021春·广东汕头·七年级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尧咨善射陈尧咨善射,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肠多发息肉的临床护理
- 深圳初中生地会考试卷及答案
- 陕西生物中考试卷及答案a卷
- 厦门一中初一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招标师考试《合同管理》考前冲刺题
- 文书模板-个税申诉情况说明
- 游戏产业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与评价考核试卷
- 医疗保险的选择与使用技巧考核试卷
- 旅行安全提示考核试卷
- 窗帘布艺的数字化切割技术考核试卷
- 血液溅入眼睛应急预案脚本
- 水浒一百单八将座次排位、梁山泊职位、诨号、星宿、武器、最终结局
- 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校准规范
-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3-修订版)资料
- JCT239-2014 蒸压粉煤灰砖
- 培养思维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讲座课件
- 站班会记录表
- 经典话剧剧本《雷雨》
- 2022年丹东市留置看护与公安技术服务中心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广告制作、宣传用品、宣传物料采购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