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键词交互式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在线审理模式,实现了从“异地同时”向“异地异时”的延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线办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此种审理模式。其在形式上近似于“在线书面审理模式”或“斯图加特审理模式”,但在价值追求上及适用方式上有所不同,对于司法的仪式感及审判公开原则中直接、口头、对席原则等造成的冲击,可通过扩张民事诉讼程序适用范围、限定技术的应用范围与条件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化解。交互式审理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简案快审,高效解纷”为目标,是在繁简分流的改革试点中作出的有益探索,在提高诉讼信息沟通有效性、优化民事诉讼效益、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实践合理性。本文以广州互联网法院交互式审理案件的运用实例为分析样本,评价其功效,并对该模式在夯实技术基础、拓宽应用场景、推广模式适用等方面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交互式审理ZHI系统审理模式司法信息化如何构建既符合司法规律,又契合信息社会效率要求的审理模式,无疑是司法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交互式审理模式是在线审理模式从“异地同时”向“异地异时”延伸的创新举措,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自主选择时间登录法院诉讼平台,通过全流程在线交互问答方式,完成陈述、答辩、举证、质证、接受询问并充分发表意见。广州互联网法院于2019年10月首次提出交互式审理模式的概念,依托自主开发的著作权纠纷全要素审判“ZHI系统”(以下简称ZHI系统),交互式审理模式得以全面运用。目前,在提升涉网纠纷治理效能、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交互式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交互式审理模式的运行基础、功能价值和发展前景等问题,引发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但其也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ZHI系统运用实例着手,论证交互式审理模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分析交互式审理模式的效能与发展方向,为司法信息化的完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一、交互式审理模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人民法院信息化已先后建成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2.0版和以数据为中心的3.0版,在此期间,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的成立,基纷全流程在线审理。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涉网纠讼模式。在此大背景下,交互式审理模式以提高司法效率为出发点,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推陈出新,其合法性、合理性等值得深入分析。(一)交互式审理模式的合法性建构1.现有规范性文件的地位肯认三家互联网法院结合自身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对这种新型在线审理模式采取了差异化的释义,并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最高人民法院吸收总结了三家互联网法院的经验,于2021年1月21日发布《关于人民法院在线办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也对这种审理模式的定义予以了明确(详见表1)。表1有关“交互式审理模式”规范性文件一览表2.繁简分流改革的新举措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应以差异作为前提,将案件通过同一的诉讼程序进行处理并不合适,只有保障不同案件进入适合的审理程序,才能充分保障制符合民众需求。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个城市的部分法院开展试点。为进一步落实繁简分流机制,2020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交互式审理模式是以技术驱动的简案快审模式,是繁简分流改革试点举措的一项有益探索。在技术赋能的前提下,交互式审理模式可以充分尊重解纷,简案快审,推动实现审判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同步提升,保障民众诉讼权益与提升司法效能相统一。3.对相关质疑的回应交互式审理模式在司法中的运用引发了一些质疑。部分学者认为,交互对席原则等都将受到极大挑战,对民事诉讼基本原则造成了一定冲击。有观度不了解,简单地用现成的制度去评价新生事物却忘记了法律的滞后性。交互式审理模式对程序相关原则的挑战,可通过限定技术的应用范围与条件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化解。不同审理模式的司法场域构造有所差异,但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并不依赖于此,而在于褪去庄严、权威仪式感后,司法制度设计是否以诉讼权利保护为本位,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在交互式审理模式中,法官、当事人身处不同物理空间,传统审理中的对席交叉询问转变为以文字、音频、视频为媒介的交互式对话形式,此种审但通过科技手段,法官、当事人均可亲历参与交互式审理的全流程,各主体之间直接沟通,法官通过阅读诉讼材料、证据资料及交互式质询记录,直接裁判,并未改变审理模式的基本构造。同时,交互式审理模式中诉讼之场域不再局限于物理法庭,可通过AR场景复原等重构各方主体的诉讼仪式感与司法亲历性,保障了直接原则。此外,交互式审理并未违反集中审理原则。集中审理原则是指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应不间断审理,该原则有利于法官形成内心确信、提升审判效率,其体现的正当程序理念保障了诉讼活动客观真实与审理结果正当。交互式审理模式具有时效限制,严格贯彻适时提出主义的要求,交互式问答必须在特定阶段进行,且审理时限均短于普通案件,并非并行审理中较长间隔的数次审理,审判效率得以保障。辩论原则贯穿在民事诉讼全流程,辩论形式分为书面辩论与口头辩论,不得将当事人未主张的事实作为裁判基础,对于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经核查后可作为裁判基础,法院对案件证据的调查限于当事人辩论中所提出的证据。在交互式审理模式中,当事人可通过书面形式围绕案件事实与证据能力、证明力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的辩论原则。交互式审理在形式上近似于“在线书面审理模式”或“斯图加特审理模式”,但其在价值追求、适用方式上有所不同。交互式审理只适用于事实清楚的小额诉讼程序案件,而书面审理在二审、再审中均可适用,同时,交互式审理具双边审理中出现的争议焦点,双方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交锋,而书面审理仅具有单边性,法官依据纸质材料进行案件审理。其与斯图加特审理模式的适用方式与价值追求不同,斯图加特审理模式中书面准备程序还需要组织一次全面言词辩论,其目的在于加快程序进行,充分的书面准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中审理。而交互式审理模式原则上是交互式书面问询后审结,以简化诉讼程序,降低时间成本。《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28条第1款规定,民事诉讼虽然原则上采用院不经过口头辩论程序作出判决。可以看出,口头辩论原则并非形式意义上的口头辩论,其内涵要求避免纯粹的口头主义,将口头主义和书面主义以合目的性的观点进行组合。口头辩论本身的特质在于双方当事人在法官面前对论,在能够真正发挥口头辩论优势的程序进行口头辩论,而其他程序进行书面辩论,能够最大限度在诉讼程序中实现口头辩论及书面辩论的优势。而如果案件争议焦点明晰,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不存在较大争议时,书面审理模式则存在其合理性。交互式审理模式应用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已认证关联并明确同意不开庭审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不开庭审理也能够查明案件事实的小额诉讼程序案件,完全符合辩论原则核心内涵,简化诉讼程序,降低时间成本,真正实现实质上的程序保障。(二)交互式审理模式的合理性证成1.诉讼信息的沟通有效性诉讼程序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沟通各方诉讼参与人的信息,诉讼的目的是通过相互的交往行为有效解决纠纷,诉讼程序的规则建构以促进理解、达成共识为价值目标,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为交互式审理模式提供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在某种理想言谈情境中具备表达的真诚性、可理解性、陈述真实性与言语行为正当性的四种有效要件,各方主体能在此情景中通过交往行为消除分歧与矛盾,达成理解与共识,则此种言谈语境便具有意在交互式审理模式中,具备交往行为理论的四种有效要件,同时该模式下,避免了当事人之间剑拔弩张的质问争吵,让当事人回归理性思考,从而有效解决纠纷。同时,书面文字相比于语言具有传于异地、留于异地、正式案件中具有优势:第一,书面文字陈述相比于语言表述更加简洁、直接,同时也易于展示出当事人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表示,答官能更有效地归纳案件的争议焦点。第二,书面文字陈述全程留痕,便于保存与追溯,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法官的在审理。第三,口头审理对当事人辩论前准备和辩论技巧要求较高,要求在短时间内进行正确陈述,法官为了能够及时理解当事人主张,也需要进行庭审前准备并适时行使释明权,而在书面文字陈述中,当事人与法官的审前准备较为轻松,对当事人的能力要求不高,能减少方言口音、表达能力不足、口头语过多等问题。因此,交互式审理模式的文字语境相对于口头语言,更具有沟通的有效性。2.优化民事诉讼效益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法律价值的手段,审理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法域有所差异,但通过审理所要实现的民事诉讼价值与提升民事效益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优化民事诉讼效益是以最少的诉讼成本获得相同的诉讼效果,或是用同样的诉讼成本获得较大的诉讼效果,这是民事诉讼效益帕累托最优状态。其中,诉讼成本包含国家成本与当事人成本。为了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开展,国家在进行立法调研、司法机构设施建设、司法人员招录等方面支出财力、物力、人力等成本;当事人则支出了诉讼费、律师费、时间投入、精神损耗等隐性成本。在诉讼效果上,主要体现为程序与实体的双重公正。交互式审理模式适用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批量案件,案件事实与证据基当事人需要以一种更为便捷、符合费用相讼的当事人节省了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等显性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固定庭审时间投入、精神损耗等隐性成本。同时,交互式审理模式能实现类案审理司法辅助事务集约化、专业化,办案无纸化,节省了司法运行的成本。从诉讼效果考量,交互式审理模式能进一步缩短办案周期,提升审判效率。在实证研究中,实体公正很难通过数据量化,通过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法,将其视作不变量,交互式审理模式减少了诉讼成本,提升了程序公正的诉讼效果,优化民事诉讼效益,是资源配置优化的理想审理模式。3.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在涉网纠纷案件审理中,证据在很大程度上以数据的方式来呈现,如何充分有效利用数据,是互联网司法的重要课题。依托“网通法链”智慧信用生态系统,多方主体在交互式审理模式中,可以实现文字、语音、文件数据式联通了数据中台、存证平台、数据提供者、数据使用者等,构建了新型可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数据在平台内高效有序流动。交互式审理模式能够极大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一方面,它提升了证据真实性核验效率。当事人取证、调证、核证均可通过网通法链系统,区块链分不可篡改等技术特性保障了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它保障了证据安全传输效率。通过加密传输,构建数据处理沙盒,完成数据的计算与处理,确保数据不被泄露,优化了数据本体的存储、计算、传输功能。交互式审理模式不仅可以在审理过程中提升数据交换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资源的深度应用,有效帮助案件及时审结。通过对案件信息进行集中管理与数据分析,以实现司法统计模式从人工统计向智能统计转变,提升司法统计的准确性;将已经整合、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类,实时生成案件专项分析报告,在判决中并可以进行案情、法律系统分析,为判决判赔金额的确定、判决理由的调整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给出裁判建议,切实提升司法效率,改善司法效能。二、现阶段技术与实践的瓶颈基于ZHI系统在5G、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全面应用,交互式审理模式实现了案件审理要素全流程无缝衔接,在现有框架下有效提升了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审理质效,优化了当事人的诉讼体验,但是基于现行智慧法院整体建设状况,在进一步深挖交互式审理潜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从总体上看,全国各级法院在智慧法院建设整体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在一些司法核心业务方面,仍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适用数据时代发展的司法创新项目还处于应用探索阶段,审判系统分立、流程分离、数据分散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化建设盲区仍然存在。(一)数据和知识的司法服务能力尚待整合司法大数据是构建智慧法院大脑的关键,目前在管理和服务智慧审判体系构建方面仍待提升。司法大数据的汇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数据汇聚能力、数据质量、数据与司法的关联融合等方面,均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此外,对于司法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实践运用,各地法院也是进度不一,发展不均衡。有的法院可以做到现有数据的主动推送,实现审判系统以数据为驱动的智能操作;有的法院目前在数据运用上只能体现在推动审判流程驱比例。此外,在知识服务应用的选择方面仍须进一步丰富,数据共享的范围仍须进一步扩大,共享信息自愿目录仍须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的有效管控仍须进一步提升。推动司法大数据进一步的实践运用,需要构建起以司法数据中台为核心的数据运用体系。对于在司法数据中台的建构上,一方面是法院内部审判系统分散、内部数据交换存在壁垒等问题仍未解决,构建法院系统的一体化云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未能与当前司法实践业务深度融合,系统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系统的数据关联融合及分发能力仍处于亟待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则是审判系统的内外信息资源和数据不够丰富,与相关行政部门、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共建共治不足,尚未全面实现在线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二)信息化建设与司法需求分离当前,法院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数据流通不畅等问题存在。审判系统对于司法大数据分析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在数据的关联度和数据的置信度方面,均须以类案检索为例,类案检索对于法官实现“同案同判”意义重大,但目前类案检索功能在检索逻辑和准确度方面与法官需求仍有的检索结果过于宽泛,参考意义不大;系统对案件争议检点的提取又不够准确,很难简单快捷地找到“类案”。检索的困难可能来自文书自动生成的模板设计不够精细,缺乏可供进一步提取数据进行计算的相应规范。此外,未能形成法院、相关政务部门、诉讼参与人之间的全方位信息管理和流转体系,信息传导的盲区仍然存在。在微服务架构建设以及提供业务组件化共享服务能力、面向司法应用系统提供智能辅助支撑的能力不足,核心业务的场景未能实现现有司法、政务服务系统的全覆盖,智能辅助基础设施的优化和改造尚未完成。例如,当前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诉讼参与人身份认证体系,在互联网用户多源身份认证机制的构件上,仍在逐步发展阶段。(三)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法律风险交互式审理模式的自动发问与自动生成裁判文书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为基础,但“霍金式担忧”也一直存在,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算法黑箱。现有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致使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学习和处理,用事先设置好的运算逻辑,分析法律的适用情景,从而作出法律论证。但算法的不中立将无法保证数据正义,对海量法律样本库信息进行标注的主观性因素、要素式知识图谱的编排逻辑等均可论证、法律结果预测方面都被引导至偏离预设的审理逻辑上,从而影响整个案件审理的公正性。二是机器审案。目前,交互式审理模式是旨在通过文字、图片、文档等形式构官、诉讼参与人之间的非同步沟通与交流,并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法官在与诉讼参与人直接的沟通前置了人工智能问询环节,形成了法官与诉讼参与人之间的“数据屏障”,容易让诉讼参与人形成“机器审案”、法官脱离审判的假象,司法的亲历性是法官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形成内心确信、实现司法程序的必然要求,诉讼参与人会对缺少司法亲历性的审判模式产生司法不信任感。三、交互式审理模式的聚合实践——以ZHI系统为例以ZHI系统为代表的新型聚合平台,可以为交互式审理模式的运行质效与功能价值提供启示。交互式审理运行平台ZHI系统的建模模型以知识图谱、法律逻辑为技术基础,引入人工智能、证据法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以提升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的智能科学程度。法官可通过该系统,对人工智能扩张化趋势进行合理的规范与引导,消除公众对可能产生的“算法黑箱”与“机器审案”的担忧,构建互联网司法特色新模式。(一)交互式审理模式运行平台——“ZHI系统”纷案件具有数量大、同质化、维权商业化等显著特征。为破解权利人维权“举发挥内置于其中的交互式审理模式的作用,体现了信息科技与司法规律的有机结合,其基本特点是:1.“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ZHI系统以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的4万余件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为研究样本,由一线法官团队归纳形成包含1500多个要素的“著作权审判要素知识图谱”,构建交互式审理模式所需的智能审判内核。2.对接“网通法链”智慧信用生态系统,以区块链底层技术为基础,实现多链聚合,降低权利人的举证难度。权利人在作品创作完成伊始即可进行著作权权属链上存证,并通过系统实现24小时云端存证取证,搭好交互式审理模式便捷举证质证的架构。3.一键智能生成要素式裁判文书。以司法大数据为支撑,ZHI系统配套繁简分流逻辑,对小额诉讼程序案件自动匹配要素式裁判文书,裁判文书的智能生成完整度可达95%,保障了交互式审理模式下案件的快速审结。(二)交互式审理模式的具体运用路径交互式审理模式适用主要有以下条件:第一,当事人均同意不采用开庭不开庭审理能够查明案件事实的小额诉讼程序案件。1.程序启用告知。双方当事人阅读《在线交互式审理告知书》后,对于交互式审理模式无异议的,案件审理模式变更为“线上交互式审理”。2.交互式审理排期。司法辅助人员进行交互式审理排期(如图2所示),对于双方当事人一致、案件事实基本相同的同质化案件,ZHI系统已实现批量案件交互式审理,审理笔录将在交互式审理流程结束后自动同步到每一件案件中。3.人工智能触发式问答。对于审理中的常规普适性问题,设置人工智能提问,系统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角色进行询问(如图3所示),非被询问的一方无回复问题权限,当事人回答完相关提问后,系统将自动推送下一道问题。该环节设置敏感词检测功能,实时监控交互式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能发表的不当言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ZHI系统已建立关键节点预警机制,触发系统警报后,将提醒法官及时介入。4.法官补充询问。法官仍是案件审理的主导者,法官对当事人的回复可进行实时跟踪,并结合案情决定是否另行发起询问。5.确认笔录。交互式审理结束后,ZHI系统一键生成交互式审理笔录,法官确认内容后可向当事人发起笔录签名确认。意见、交互式审理笔录等,ZHI系统一键自动生成要素式裁判文书,法官对裁判文书进行确认后,即可完成定稿发布。(三)运行效能分析从运行情况来看,交互式审理模式以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审理为探索的切入点,对推动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繁简分流、提升整体审判质效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笔者通过选取1000件运用交互式审理模式审结的案件为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提升审理集中有效性、提升自动生成裁判文书准确率三方面的司法效能进行实证研究。1.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从交互式审理过程中法官、当事人互动的时间分布情况看(如图4所示),法官和当事人的交流时间主要集中在14时—18时之间,其中问答发生在非工作时间段的(18时—22时、22时—2时、2时—6时)占比达到37%。ZHI系统通过技术优势,让当事人在任何地点通过错时、分布的聊天方式参与到诉讼当中,有效提高了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积极解决纠纷的意愿。此外,交互式审理模式将法官从固定的审理时间中解放出来,实现从法律程序上到工作规划上的“繁简分流”,让碎片化的时间发挥出更高的司法价值。2.提升案件审理的集中性从交互式审理中各阶段的文字分布(如图5所示)看,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总结陈词阶段的文字占比高达95%。由此可以看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交流更加聚焦在法庭陈述、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等核心环节,更能凸显出案件审理的集中性。此外,交互式审理模式的问询记录形成的电子卷宗材料,法官可随时调取查看,实现全流程可追溯。3.提升自动生成裁判文书准确率对于没有运用交互式审理模式的案件,ZHI系统在自动生成要素式裁判文书,智能语音转化为文字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偏差,而且口头表述会使系统有时很难抓取到案件关键要素,从而产生二次偏差,降低了自动生成裁判文书的准确率。而对于运用交互式审理模式的案件,审理中形成的逻辑语言可以和裁判文书结构形成有效对应,使得文书生成过程能够通过关键词检索直接引入有效要素,从而大大提升生成文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虽然最终仍需要法官来确认裁判文书,但是裁判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四)交互式审理模式适用的发展前景展望零距离、互动即时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交互式审理模式是对司法信息化的有效探索,应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通过交互式审理的优化升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公正高效解纷的司法需求,深化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实践治理,提升我国司法能力的现代化水平。1.夯实交互式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广州互联网法院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了交互式审理模式对于推动涉网纠纷快速化解、提升审判质效的积极作用。基于发展完善的角度,ZHI系统还可以不断升级优化,进一步提升当事人对诉讼公正的体验。一是完善人工智能的诉讼程序辅助功能。综合应用NLP、RPA、知识图谱等前沿人工活动。同时,协助司法辅助人员更加高效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增强审判辅助力量,让法官更聚焦于案件事实的查明和认定、法律适用等审判核心环节。此外,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触发式问答功能灵敏度,提升审理环节质效。二是完善人工智能的诉讼裁判辅助功能。建立涉网知识产权纠纷裁判文书样本库,增强类案检索的筛选比对功能,提升对判决样本的学习能力,确保自动生成裁判文书的准确性。生成裁判文书时,以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作品价值、侵权情节、合理开支等为数据基础同步形成类案判赔区间动态图,增强判决结果的可预测性及法律稳定一致性。三是完善人工智能的算法偏差修正功建立算法偏差预警机制,针对人工智能自动适用的程序性操作,法官可在诉讼中的任意环节进行干预并及时修正,对人工智能扩张化趋势进行合理的规范与引导,消除公众对可能产生的“算法黑箱”与“机器审案”的担忧。忧2.拓宽交互式审理模式的应用场景立足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的全覆盖构建,交互式审理模式的运用可从法庭内不断向法庭外延伸,拓宽应用场景。一是推动交互式审理模式应用于调解阶段,深入推进交互式审理模式融入广州互联网法院“枫桥E站”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开通诉前交互式调解通道,匹配诉前人工智能调解员,采用交互式问答方式让双方当事人进行自行调解协商,以溯源治理为理念,构建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二是推动交互式审理模式应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石油、化工产品批发服务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 波导匹配双t课程设计
- 氨气泄漏应急监测方案
- 比例尺课程设计
- 比亚迪品质政策研究报告
- 棒针编织教程课程设计
- 酒店商业合同范本
- 财务报告定期发布方案计划
- 光缆购销合同范本
- 布料印刷合同范本
- 合理用药健康教育教学课件
- 初三【语文(统编)】《范进中举》中人物丑态的表现课件2
- 家庭教育重要性-课件
- HCCDP 云迁移认证理论题库
- 托伐普坦药物治疗进展课件
- 新《煤矿安全规程》第10讲 《煤矿安全规程》关于井下电气事故防治规定
- 做一粒种子中考满分作文(8篇)
- 非饱和土力学培训讲义绪论
- 2021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 建筑工程概预算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 英语漫谈胶东海洋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