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安县村名考(一)
自然村村名考城镇战国时期形成村落,原名太阳.隋大业七年为丰利县治,唐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文安县治由位于大柳河东侧的“文安故城”迁此,该地遂称为城关.1961年改名城镇.东关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王、李二姓从山东迁来此地定居,后不断有人迁来,发展成村.因位于文安城东门处,取名东关。西关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葛、樊二姓由山东迁此定居,因位于文安城西门外,得名西关。边王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边、王、赵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各自以姓起名:边王赵、北王庄、赵家庄.1949年三村合并,得名边王赵。大叩皂北宋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8年)立村。据传,杨六郎镇守易津时,这里是放牧军马的地方。建村时以此地的历史经历和地处寇水流域得名寇皂店。政和年间于村西南侧又建一村,名小寇皂店。这村改名大寇皂清末简化为大寇皂,民国初年写做大叩皂。泗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温、刘、谷、皮等姓由南京诏迁此地立庄,得名四家庄,因距文安县城较近,后改名峙郭庄.明末以该村靠近泗水河演化为泗各庄。北光洲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立村,以其三面环水的地势特征得名光洲.随着人烟的增多,清代分化为3个村,这村梁姓居多,名梁光洲,1958年以方位改名北光洲。西光洲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东光洲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后孙章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孙、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孙章村。清代时由孙章迁出部分居民在该村东另立村庄,起名后孙章。前孙章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后孙章。吉村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李姓在此地立庄,取吉利之意起名吉村.房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房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房家庄。后简化为房庄。留郡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有一郡官因仕途潦倒,在此隐居,发展成村得名留郡村,1958年简化为留郡。元里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张、杨、李、华四姓在此定居种菜为生,后发展成村起名园里。后演化成为元里。西元里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陈等姓从外地搬来此地定居,以种菜为生,因住地靠近园里.以方位得名西园里。相公庄隋朝(公元581-618年),原名丰乐村。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有一张相公死后葬于此地,并树碑于此。张相公,字仁宪,死后追赠工部尚书,很有名气。后该村改名相公庄.麻各庄唐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建村。据传,在此定居最早的一长者满脸麻子,以此得名麻哥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又有李、赵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村。清代,演化为麻各庄。大庄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吴、李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取名庄头村。民国初,海丰庄、吴家场归属该村,改名大庄子。海丰庄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孙姓在此居住,因村址座落在水中高台上,得名海蓬庄,后演化为海丰庄。吴家场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吴氏在打谷场定居,得名吴家场。赵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赵村。张庄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张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张家庄.清末简化为张庄。阜安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氏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取安居乐业,物阜民丰之意得名阜安.徐郭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徐、郭、黄三姓由南京迁来此地,因地居文安县城郊,取“三里长城,七里之郭”之寓意,得名郭里村。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该村西侧又建一西郭里村,到清代各自以姓立庄,该村以徐姓居多得名徐家郭。1949年简化为徐郭。袁郭名称含义、来历见徐郭。苏桥汉朝建村,住户有八个姓(靳、刘、穆、肖、丁、杨、沈、杜),得名八姓村。宋嘉佑五年(公元1061年),县主薄苏洵来此地察看民情,并建桥一座,民受其福。为了纪念他,改名为苏家桥,后简化为苏桥.苑口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苑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后发展成村。因滨临河道,汛期长发生决口,以地势特征得名苑家口,1949年简化为苑口。崔家坊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崔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后发展成村,以姓得名崔家坊.北留寨宋辽交战时,宋军杨六郎部在此扎过营寨,民间流传的三营四寨,“四寨”即指这里.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刘姓从山东迁此后发展成村,因倾慕杨门忠义爱国,取名留寨。北宋末年,在该村南面又相继建立了两个村,援用此名。各冠以方位名之.中留寨北宋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郝姓从河南迁此,在宋寨遗址上定居,因靠近留寨,冠以方位得名中留寨.南留寨北宋靖康年间杨姓从山东迁来此地立庄,以方位得名南留寨。西李庄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李庄.1981年在地名普查时,系重名村,按其方位更名为西李庄.王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王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以姓得名王庄。下武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武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武哥庄.民国初演化为武各庄。1981年在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村,改名下武各庄。善来营北宋年间建村(公元960—1127年)。据传,宋将杨延昭曾在此扎营,单姓在此立庄,取名单家营.明永乐年间张、翟二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渴望平安吉祥改名为善来营。宋庄伙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宋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得名宋庄伙(后相继有侯、杜二姓迁入,该村有侯家岗子之别称)。东三官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王、刘、张等姓从山西诏迁此地各自立庄。相传,此地曾是杨六郎镇守益津关时设置的驻军营地,由此得名东营,三官村,西营,该村名东营。1945年,三村合并,名三官村.1949年又分开,名冠以方位名之.中三官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三官.西三官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三官.新镇系古村,取日新月异兴盛发达之意得名.唐代隶属归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新镇为平戎军治,村落随政体而名.景德二年改为保定军,后改保定县,民国3年改为新镇县,村落复名新镇。太保庄北宋(公元960—1127年)建村。相传雍熙三年宋将曹彬率大军北征辽之幽蓟于此建大堡屯兵,后有梁、刘等姓家族从山东迁来在遗址定居取名大堡庄。清代,该村淀神庙一庙祝名声很大,死后为了纪念他改村名为太保庄。口村唐显庆年间(656—661年)立村。名莫金里,系以村东有莫金山(现已成土岗)而得名。清道光年间,大清河决口,冲毁了村庄的大部,只剩下少数民房,当地俗称该处为口子头,后来人们以此称谓做了村名.芦阜庄该村原是芦庄和阜新庄两个村,都是北宋年间(公元960—1126年)建村。芦庄以滨临苇塘盛产芦苇而得名。阜新庄以村居高地,土地肥沃,人们富足之意而得名。1945年两村合并,取两村原名首字得名芦阜庄。辛村原名于家村,建于唐朝(公元618—907年),系以姓得名。清道光年间,大清河决口,村庄被毁,遂迁移原址东0.5公里处立庄,改名新村,新字演化为辛。鲁庄子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鲁姓从山东迁来此地立庄,以姓得名鲁家庄,后演化为鲁庄子。东代庄原名戴家庄,北宋时戴姓立村。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韩、谷两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民国初年村名演化为代庄子。1945年分为两个村,这村以方位得名东代庄子。1958年简化为东代庄。西代庄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代庄。周庄子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周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占产立庄,取名周家庄,民国初年演化为周庄子。鹿疃原名路疃,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立村。以村址靠近官道得名。清代以谐音写成鹿疃。王庄子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以姓得名王庄子。田各庄据传,田各庄王姓是由邻村王庄子迁徒而来.王庄子在明朝时处于大清河北岸,河南岸有部分土地,耕种时隔河涉水很感不便,为此在河南岸设一临时窝棚,俗称田庄,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一部分农户在该处定居,发展成村,取名田各庄。刘家园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刘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种菜为业,取名刘家园。孔家务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孟姓从山东曲阜迁来此地立村,以祖籍为“孔圣人”之乡,取名孔家务.西庄头据传,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此处驻有为旗人权贵经管其所圈占土地的官员,以位于新镇的西面,起名西庄头.北舍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韩、张、刘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取兴旺发达之意得名舍兴。明正统年间分为二个村,冠以方位名之。南舍兴名称含义、来历见北舍兴.西羊疃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立村。为预防水患,村址建在意高岗上,该岗蜿蜒十余里,弯曲似龙形,以此取名养龙滩。明永乐年间有孙、张等姓在该村东南立村,认为养龙滩风水好,冠以方位援用其名,这村遂改为西养龙滩。清光绪年间演化为西羊疃。北村北村原名北阁村。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张、刘等姓从陕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在“玉皇阁”北面定居,以此得名北阁村.清光绪年间演化为北村.左各庄左各庄东汉(公元25-220年)建村,左姓居此为始,以姓得名左家庄。民国初年演化为左各庄.十间房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张姓由张管营迁此,在大清河南岸立村,得名小张管营。由于户少房屋少,俗称十间房,民国初正式定为村名。张管营堤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洪水灾害,张姓从张管营村迁至东淀大堤居住,后发展成村,取名张管营堤。王淀庄明嘉靖25年(公元1564年),王姓家族迁此定居,因附近建有高淀庄,这村取名王淀庄。高淀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高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占产立庄.因地处文安洼,以姓得名高淀庄。苏淀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苏、张,臧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以地势特征得名大淀庄。民国初年改名苏淀庄。吴淀庄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刘姓在此立庄,因村落较小得名小淀庄。清末吴姓迁来,民国28年(1939年)水灾,这村只剩有吴姓,后村名演化为吴淀庄。黄淀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郝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立村,取名郝家村.清朝时有黄姓家族迁入,民国初村名演化为黄淀庄.张管营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燕王朱棣起兵经过此地,在此安营扎寨,驻军首领姓张,后不断有人迁来发展成村,以该地历史经历取名张官营。清朝演化为张管营。杨管营该村的名称含义及来历见张管营.姚淀庄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2年)王姓在此地立庄.王姓家族长者重治家风,嘱族人要讲求宽厚仁爱,推已及人,不与人争,以此寓意起名哑叭庄。明初姚姓迁来。民国初水灾,王姓外迁,后改名姚淀庄。北陶管营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棣起兵路径此地,在此安营扎寨,军中首领姓陶,后有民户迁来发展成村,以该地历史经历取名陶官营.清朝时演化为陶官营。民国28年(公元1839年),洪水泛滥,把村冲断,分为南北两部门,该村居北得名北陶管营.南陶管营名称来历含义见北陶管营。北艾头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艾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因此地地势低洼,取名艾涡。明嘉靖年间,演化为艾头.后有魏、陈等姓迁来,清朝时发展为三个自然村。冠方位这村名北艾头。中艾头村名来历含义,参见北艾头.南艾头该村的名称含义及来历见北艾头.东滩里明永乐年间,此地是水边滩地,渔民在此晾网得名晾网滩。后不断有人来此定居。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形成三个居住点,统称滩里.清初分为三个村,该村居民得名东滩里。中滩里该村的名称来历及含义见东滩里。西滩里该村的名称来历及含义见东滩里。张家营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张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因该地有宋辽交战时遗留下的营盘旧址,以此得名张家营。刘家营该村的名称含义及来历见张家营。赵家营该村的名称含义及来历见张家营。富管营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燕王朱棣起兵,军中有傅姓首领曾在此安营扎营。永乐年间邵、郑、姜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此地历史传说取名傅官营,后演化为富管营。安里屯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刘姓家族由安徽金斗县来此立庄,因痛感兵灾之苦,出于安居乐业之望取名安里屯。吴家台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吴氏迁此定居,以姓得名吴家台。西新桥明朝(公元1368—1644年)赵、魏、何等姓在此散居,形成几个居民点,因村南有座小土桥,统称土桥里.亦称四土桥.1958年取弃旧迎新之意,将土桥改为新桥。该村居西得名西新桥.中新桥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西新桥。东新桥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西新桥.毕家坊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毕姓家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北苑口居住,打鱼为生。后毕姓兄弟在打鱼时发现有一处高台,遂迁到此地立庄,以姓得名毕家坊。贾头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贾、韩、蔡、国、高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各选高地定居,形成若干聚落点,取人寿年丰之意,通称丰台里。清初改称丰台头。后各聚落点自立村庄,分别以姓命名,这村贾姓居多,得名贾家头。1958年简化为贾头。高头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贾头。韩头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贾头.蔡头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贾头.胡头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胡姓由南京迁此立庄,取名胡家院。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张姓家族迁来在胡家院附近定居,名张家村。清初二村合并取名胡家头村。1958年简化为胡头.李头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李勉夫妇从山西汾阳县华志村迁到此地定居.属丰台里.清初李姓自立村庄,以姓得名李家头,1958年简化为李头。杨庄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20年),杨姓在此地建村,以姓得名杨庄。河西淀(公元1404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村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以此取名河西店。民国初年“店”演化为“淀”。赖头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赖姓由满州里随清兵入关,诏迁此地定居,取名赖家头.1958年简化为赖头.东羊疃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孙、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因靠近“养龙滩",冠以方位取名东养龙滩。清光绪年间演化为东羊疃.薛圪垯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在一庙台圪建村,得名薛圪垯。史各庄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史姓在此定居,发展成村,以姓得名史哥庄,后演化为史各庄。潘庄子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得名潘庄子.崔马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马姓由甘肃,崔姓由河南安阳相继迁此定居,以姓得名马庄子、崔庄子。1958年两村合并称崔马庄.上武各庄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武姓在此建村,以姓得名武家庄,清末改称武各庄.因系重名村,1981年更名为上武各庄。西疃北宋(公元960—1126年),建村,村址在小南河西,并靠近桥的一侧,以此得名桥西.1945年改名西疃。北辛庄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孙姓从武各庄迁来此地定居,取名新立庄。民国初更名为北新庄,后写做北辛庄。南疃北宋(公元960—1126年)建村。村址在“小南河"的南岸,得名小河南。1945年改名南疃。二合庄北宋时(公元960—1127年),建村.原是二个村—-鱼鳞口、郑庄子。《嘉靖熊乘》载:“鱼鳞口以多鱼鳞口以多鱼和渔民居之密如鳞故也。”郑庄子以郑姓建村而得名。1947年土地改革时两村合并,取名二合庄.秦各庄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秦姓立村,以姓得名秦哥庄。后演化为秦各庄。张各庄宋太平兴国末年(约公元984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定居,以姓得名张哥庄,后演化为张各庄。南新村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张、刘等姓迁此立庄,取安居乐业之含义,名丰乐村。1943年日伪统治时期改为新民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新村。因系重名村,1981年以方位更名为南新村.韩各庄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韩姓从河南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得名韩各庄。王村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王姓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以姓得名王村。杨庄子杨姓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山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得名杨庄子。口上居王村西,北临赵王河。宋初,此处因河道狭窄,淤积泥沙,常决口成灾,俗称王村口.宋雍熙年间太宗北征幽州,军队路径此地,为保障通行,组织军士协同百姓堵塞了口门,筑高了防水堤埝。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王姓从村迁居此地,发展成村取名口上.大柳河系古村,约建于战国时期。因村西游一条泗水河,两岸柳树成行,以此得名柳河村.明朝名柳河镇。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分为东西柳河两个村,该村名东柳河。1945年改称大柳河。西柳河村名含意,来历见大柳河.西码头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立村.炀帝征辽经此,兵马在此登舟渡河,以河道走向,定名为西码头。唐头唐头原字为塘头。该村唐朝(公元618—907年)建村。因该村滨临河塘,得名塘头村。清初演化为堂头村,1945年改为唐头.南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卢、帅三姓由南京水西门迁居此地,选高地立庄,因北有张庄(明末被洪水冲毁),相对而称南庄.小堡里原字小保里.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取保泰民安之意,取得小保里。1945年演化为小堡里.西张村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址位于文安故城西,便以方位得名西张村。高村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高、苗、孟三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后人烟增多,各自以姓建村,该村得名高家村。1949年简化为高村。苗村村名含义、来历见高村。孟村村名含义、来历见高村.线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李姓由山西迁来此地占产立庄.鉴于这里地势低洼,常受水灾,人们选高地定居,居住区形成一狭长地带,故取名线庄.琉庄元朝建村。元朝御史中丞何荣祖(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之兄任太子侍讲,因打了太子,何氏家族惧怕珠帘获罪,逃亡流浪到此,与本地刘姓结亲,定居该地,取名流离庄。明嘉靖年间演化为琉璃庄。1949年简称琉庄。北张村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姓由南京水西门外豆腐巷迁来,因该村东南有西张村,故以方位得名北张村.相村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相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相村.桃园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有人在此居住,栽植了很多桃树,取名桃园。民国初年分为南、北桃园。1945年合并为一个村,仍沿用桃园一名。北官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宋金交战时,宋军中有一压营的官员,驻在该地称官士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宫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称官士庄。民国初分为两个村,该村居北,称北官士庄,1958年简化为北官.南官村名含义、来历见北官。富各庄东汉时(公元25—220年)建村.因靠近文安县故城,得名负郭庄。民国初年演化为富各庄。吴石槽元朝时期,有一通往京师的漕运河道经此地,河上有一石础桥梁。明洪武四年(1371年),吴、马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取名石漕村。民国初两姓分别建村,该村以姓得名吴石槽.马石槽村名含义、来历同吴石槽.靳各庄东汉(公元25—220年)建村。当时该村北为文安县故城,得名近郭庄。清朝时演化为靳各庄。东王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得名王家村。后简化为王村。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系重名村,按方位更名为东王村。辛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辛姓从山西迁来定居,得名辛哥庄.民国初演化为辛各庄。李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李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定居,得名李家庄。后演化为李庄。潘平宋雍熙年间北征幽州时,潘美率军经此地。宋营中有老弱残兵留居此地,因属潘美所辖之兵勇,故得名潘兵村。明万历年间,演化为潘平.常久村明永乐(公元1404-1424年)年间,高、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长居此地,永远为业之父,名久远庄。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常姓迁来,在久远庄村南立村,取名常家村。1945年两村合并,得名常久村。褚村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褚姓在此居住,以姓得名褚村。西缴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缴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缴哥庄,后演化为缴各庄。至民国初年发展成两个村,该村居西,名西缴各庄,1961年简化为西缴.东缴村名含义及来历见西缴.文二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文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文二庄.1949年简化为文庄。因系同名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复名文二庄。刘小泗该村东有明朝吏部员外李堂建的观音寺一座,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该寺旁定居,取名小寺庄,“寺”字后演化为“泗”.清朝期间附近形成数个小村,分别冠以姓字名之,这村改名刘小泗。董小泗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董姓在此立庄,因仅靠王小泗,得名董小泗。郑小泗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郑姓在此立庄,因靠近刘小泗,得名郑晓泗.王小泗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王姓在此立庄,因靠近刘小泗得名王小泗.祁小泗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祁姓在此立庄,因靠近郑小泗,取名祁小泗。安里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霍、胡两姓由山东迁此定居,取平安之意,得名安里。东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林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在大围河东侧定居,取名东庄。牛各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牛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以姓得名牛哥庄。民国年间演化为牛各庄。南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哥仨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老官营迁来,老三居此,在古河堤上建村,因位居河堤之阳,得名南各庄。急流口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李姓在此立庄,因村西有条金龙河,借以得名金龙口村,因此地地势低洼,河堤常发生决口,水流很急,明朝时村名演化为急流口村。界围该村东南广陵城,是宋将杨延朗抗辽积栗屯粮之所,村东有古河道、官道各一条,乃水陆交通要塞。宋军为守卫给养重地,在此设边卡哨所,以城为中,方圆十里为界,军中有老弱残兵留居此地,发展成村,起名界卫,民国年间演化为界围。南阜庙东汉(公元25—220年)立村,樊姓为大户,得名樊家庄。明代《文安县志》载:“仙居乡樊家庄,狼虎食人,道路为梗,有僧持钵杖驱狼伏虎,人得安土而居,故立祠曰贤圣祠,今俗称为狼虎庙者由此”.明崇祯年间为狼虎庙镇,民国初年演化为南阜庙。大张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以姓得名张哥庄.后因建有小张各庄,这村改名大张各庄.巩寇侯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巩、寇、侯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因靠近张各庄,借以得名巩张各庄,寇张各庄、侯张各庄。1945年三村合并,以姓得名巩寇侯。李张各庄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建村,李姓从大张各庄村搬迁此地立村,取名李张各庄。魏李张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魏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因靠近张各庄借以得名魏张各庄。民国初年张姓从大张各庄迁此立庄,名小张各庄。1945年魏张各庄、小张各庄、张各庄三村合并取名魏李张。大寺庄明万历年间(公元1578—1620年)建村,因村址东南有一大寺(二圣寺),以此得名大寺庄。里东庄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邵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因村址位于急流里之东,取名里东庄.西庄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姜氏在此占产立庄,因位于里东庄的西边,得名西庄.东升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去南方巡视,曾路过此地,随行阁老住在该村,村民为纪念此事,取名阁老村。后叫旮旯村。1967年改名东升。广陵城建于南北朝时期,《文安县志》载:“魏史云”文安县西北17里有平曲广陵王子赵君封地”,即广陵城。但记载不详,对其来历含义无考。官庄宋团练使杨延朗戌守边陲时,广陵城是宋军屯粮食积栗之所,管理钱粮的官员驻在此处。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这里发展成村,以此得名官庄。大围河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马、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这有有条小河,人们围河定居,取名围河。明正德年间附近又建一村,起名小围河,这村遂改名为大围河。郝郭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郝、郭、纪三姓分别由山东和山西迁来此地定居,形成三个小自然村,称郝家庄、郭家庄、纪家庄。1945年三村合并为一村,以三家姓氏得名郝郭纪。后许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987年),宋辽交战时,这里是宋军屯驻之所,后军中老弱者和退役军士留此屯田,民户也相继迁入,发展成村,取名许国庄(报答皇恩以身许国之义).清末演化为许各庄。民国初年发展为二个村庄,以方位得名前、后许各庄,1958年简化为前、后许。东桥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张、王、崔三姓来此定居,因村西河上有一柏树横卧两岸为桥,以此得名柏木桥村.元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在该村西又建一村,名西柏木桥,故该村改名东柏木桥。1958年简化为东桥。西桥村名来历、含义见东桥。前许村名含义及来历见后许。小围河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立村。杨、许、齐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因位于大围河附近,取名小围河。樊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樊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樊庄。南辛庄该村宋朝(公元960—1127年)建村,原名丰盈屯,位于现村址南2公里处。因常受水灾,1644年村址搬迁现址,改名新庄。后写成辛庄。清乾隆年间,该村正北又建一村,亦名新庄,为示区别,这村于民国初年以方位改名南辛庄。西邹唐朝时建村,当时邹姓为大户,起名邹哥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卢、邢、寇、高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选高地定居,形成三个居民点,该村居西,得名西邹哥庄后演化为西邹各庄.1958年简化为西邹。中邹村名含义、来历见西邹。东邹村名含义、来历见西邹。兴隆宫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王、李、任、陈、张五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形成五个聚落点,分别取名为南兴隆、北义和、果子园、娘娘宫、任庄。1943年合并,统名兴隆宫。小郭庄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郭姓迁此定居,取名郭庄。后发展为两个村,该村名小郭庄.大郭村村名含义、来历见小郭庄。夏村原名“下村店”。唐天宝年间(公元905-907年),李姓在此立庄,因位于高阳下梢而得名。后村中读书人认为“下”字含贬意,于宋朝时改为“夏”,得名夏村。回回营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回民辛姓从山东省枣强县迁居此地,因该村都是回民,得名回庄子。1943年改名回回营.北斗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李、孙、王、卢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该村位居河滨,周围村落密集,喻为群星之北斗,以此得名北斗村。朱何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何两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分别立村,得名朱家村、小何村,1943年两村合并得名朱何村。四合村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杨、王、何、李四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各自立村,取名大王庄、李村、杨庄子、大何村。1943年四村合并,取名四合村.付王店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付、王、张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各自立村、得名小王村、傅村、张店.1943年三村合并,得名付王店.河北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任、宗、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各自立庄.取名为任庄、宗家庄、陈家庄。1943年三村合并,因村位于赵王河北岸,得名河北庄。贾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贾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贾村.沙窝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韩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村址建于沙岗上,以地貌得名沙窝。小龙华宋康定年间(公元1040—1041年),李姓来此定居,因和大龙华为邻,得名小龙华.温庄宋皇年间(公元1049-1053年),温姓在此居住,取名温家庄,后简化为温庄.店子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温氏在此开设店房,后发展成村,得名温家店。明朝改名店子。大龙华唐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立村。该村北临赵王河,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是民生富庶之区,这里河道弯曲,宛如龙形,故以地势得名龙华.后改为大龙华。宋家牌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该地有一石牌以此得名宋家牌.张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张村。赵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赵哥庄。民国年间演化为赵各庄.彭耳湾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2年)建村.村址位于五官淀的下口,紧靠苍耳淀,地形象个耳朵,,以此得名烹耳湾,后演化为彭耳湾。常村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常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常家庄。1945年简化为常村。杨村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取名杨家庄,1945年简化为杨村.大王东五代周时期(公元956—969年)王氏家族在此立村,起名大王庄。后又有异姓迁来,人们为表示对村创始者王姓的尊重,将大王庄改为大王东。(即王姓是主人的意思).徐屯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徐姓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取名徐家屯,1958年简化为徐屯.西营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王姓建村,称八里庄(意为距文安县城八里),后回族增多,改称回回营。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村东又建一村,名王家营。对该二村,人们习称东、西营.民国初年,两村同时更名,王家营改名东营.回回营改名西营.东营村名含义、来历见西营,冯郭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冯、董、、赵、王、宋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各姓择地定居,形成若干聚落点,因地处文安城郊,邻接郭里村,以此通名西郭里村。清代各聚落点自行治庄,该村冯姓居多,得名冯家郭.1949年简化为冯郭。赵郭村名含义、来历见冯郭。宋村村名含义、来历见冯郭郭辛庄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王、冯二姓由西郭里村搬迁此地居住,取另立庄之意,得名郭里新庄,1945年演化为郭辛庄。卢各庄宋代此地是水围高地,卢姓在此居住,,取名卢哥庄。民国初演化为卢各庄。缴屯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缴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以姓得名缴家屯。1949年简化为缴屯.东德归据陈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陈氏家族由安徽江左泸州府金牛山下迁此.”据传,燕王扫北时有一将军带兵打仗,败阵后闯谓河在该地扎营,凭河设障,阻住追兵。陈氏在此建村时,取该地历史经历得名德归聚.清朝演化为德归。民国初该村以方位取名东德归。西德归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魏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百雀凤村诏迁德归聚西侧占产立庄,当时亦称德归聚,民国初冠以方位名西德归。北德归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李姓由山东诏迁此地立庄,以此地有座龙王庙,庙前有个老龙潭,取名卧龙庄,后改名孝义庄。民国初年以临近有东、西德归,知名度较高,原随其名,这村遂冠以方位名北德归.西长田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张、刘两姓家族由浙江绍兴府迁此,因靠近河口起名张毗口.民国初年改名大长田,1943年分东、西大长田二个村,该村得名西大长田,1949年简称西长田。东李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李、张二姓家族由山西义马庄诏迁此地,发展成村,以姓得名李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村,这村更名为东李庄。大长田村名来历、含义见西长田.小长田元朝时形成村落,以地势得名栲栳口。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任王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民国初年改为今名。齐庄元朝时形成村落,齐姓居此,称齐家圪垯。民国初演化为齐庄。李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姓哥俩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发展成村,以姓得名李哥庄,后演化为李各庄。尹村元朝时有彩、帅两姓在此居住,得名彩帅庄。因该地土质肥沃,物产丰富,附近村名和山西迁民认为该村风水好,陆续搬迁至此地定居,后将村名改为“引村"(招引之意),明嘉靖年间演化为尹村。大堡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孙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址选在官道边,因此地是驿铺,故取名孙村铺。后有梁、史、筱等姓迁来,人口逐渐增多,村落扩大,于民国初年分化为大铺、小铺两个村。因该村村较大,得名大铺。铺字演化为堡.小堡村名来历、含义见大堡.东柴沟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王姓由南京迁此,在古渭河西侧立庄,取名东柴沟。西柴沟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郭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在古渭河西侧立庄,取名西柴沟。翟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地形取名东三岔口,清代改名翟村。北三岔口明永乐二年(公元1403年)移民从山西省洪洞县来此,在古渭河三岔支流处建村,起名三岔口,这村居北得名北三岔口。南三岔口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魏姓从山东迁此在古渭河三岔支流处建村,因位居邻村之南得名南三岔口。刘磨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4年)刘姓家族由南京水西门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因靠近莫村,以姓得名刘家莫村。(后莫演化成磨),1958年简化为刘磨.董各庄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董姓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董哥庄.民国初年演化为董各庄.吕公务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吕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吕公务。陈家务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陈家务。孟家务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孟姓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孟家务。大赵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赵姓迁此居住,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拔雄县城,战真定,兵灾惨烈。战乱中祖居雄县的赵姓兄弟2人逃来此地,在大圪垯上安家,取名赵庄上。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高、王等姓家族,从洪洞县迁来,村落扩大,改名大赵村。马武营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马姓家族由山东藤县普安村迁此立庄,以马姓“务本堂"堂号之含义(出自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取名马务营。后演化为马武营.马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马庄。小叩皂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立村,因靠近寇皂店,取名小寇皂店,后演化为小叩皂。丰各庄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姓立庄,以此处有一古墓(王坟)认为风水好,取名丰富庄。后演化为丰各庄.小赵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立村。因与大赵相邻取名小赵。小京头宋代(公元960—1279年)建村,名崔圪垯。明代以其地势特征改名京头.后发展成2个村,这村称小京头。大京头村名来历、含义见小京头。后孟市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孟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得名孟氏.民国初发展成2个村,以方位命名,该村称后孟氏.(氏字演化为市)。前孟氏村名来历及含义见后孟市。赵磨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引用祖籍之名取名莫村。1958年简化为赵磨.陈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6年)陈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靠近莫村,以姓氏称陈家莫村(后莫演化为磨),1958年简化为陈磨.韩磨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4年)韩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靠近赵磨取名韩磨.姚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6年),姚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靠近莫村,以姓得名姚家莫村(后莫演化为磨),1958年简化为姚磨.坟头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董、马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滨水临洼,以地势特征得名坟头。贺曲堤北宋时期,贺姓夫妇和王姓家族迁来此处立庄,因与曲堤店相对得名北曲堤店。民国初年分为2个村,这村称贺曲堤。王曲堤村名来历、含义见贺曲堤.文庄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何姓家族迁此立庄,取修文偃武之意得名文庄。曲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李姓迁来此地定居,因居于河堤迂回处,以地势特征取名曲堤店。后简化为曲店。大留镇唐朝(公元618—907年)建村,名崇兴村。明代遭水灾,房屋倒塌,只剩下一条街,改名留镇店,后因建有小留镇,这村遂改称大留镇。小王东宋朝(公元960—1279年)王氏在此建村,因与大王东为邻,取名小王东.大齐观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立村,因村址旁有一庙字,横书匾额“齐天观”以此得名大齐观。小齐观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苑、田、张等姓家族由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和大齐观为邻,取名小齐观.北富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胡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富贵荣华之意以方位命名为北富华。刘富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邻近北富华,取名刘富华。胡屯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胡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胡屯。王富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刘富华西南立庄,以姓得名王富华。石桥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吕义弟兄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因村西有一石桥,故名。小务元代田、牛二姓家族在此立庄,因房子盖的较小,俗称小屋。后演化为小务.靳村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靳姓家族从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得名靳村.巨富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巨姓家族由山西迁此在刘富华村南立庄,取名巨富华。南富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樊姓迁来在巨富华南立庄,以姓取名樊富华,1958年以方位改名南富华.孟庄子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孟姓家族由山东省曲阜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孟庄子。彩家务元代彩姓家族居此,取名才家务。花木厂明永乐二年(1404年)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蔡各庄.明代中期因水毁迁现址.因这里是卖花和卖木料的市场,改名花木厂。霍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霍姓在此立村.因靠近留镇店,取名霍留镇。1958年简化为霍村。西店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刘、张、李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吉言得名丰富店。1945年分为2个村以方位名之.1957年简化为西店。东店来历含义见西店。韩留镇明代,韩姓在此建村,因靠近留镇店,取名韩留镇。小留镇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建村,因靠近留镇店,取名小留镇。大李村始建于唐朝,以姓得名李村.明初改名南李村,民国初改今名。小李村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崔姓迁此立庄,因靠近大李村,取名崔李村,民国初改今名。北李村元代,王姓在此立庄名王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任、杨等姓家族迁此立庄后,改名北斗李村.1958年简化为北李村。黄李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黄、刘二姓家族迁此立庄,因靠近李村取名黄金李村。1958年简化为黄李村.司吉城据传,东汉(公元25—-220年)建村,因位于古长城脚下而得名。夸大口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刘姓从大成县迁此立庄,以该地在宋辽交战时,宋军没有按期破阵,被辽兵嘲讽说大话的历史传说取名夸大口。康黄甫元代(公元1279--1368年)康姓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因靠近陈黄甫取名康黄甫。王黄甫元代(公元1279--1368年)王姓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因靠近陈皇甫取名王黄甫。何黄甫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何姓从本县硫庄迁此立庄,因附近有诸黄甫这村取名何黄甫.东叩岗宋代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王、胡、张三姓在此定居,因滨临叩水分别取名王叩岗、胡叩岗、张叩岗(小王叫岗),1939年合并名大叩岗。1945年改名东叩岗.西叩岗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姚、蒋、高、封等姓家族在此分别立庄,取名姚头、蒋头、高头、封头。1945年四个村合并取名西叩岗.李黄甫元朝(公元1271-—1368年)李姓在此立庄,因附近有诸黄甫,以姓取名李黄甫。赵黄甫元朝(公元1271——1368年)赵姓在此立庄,因附近有诸黄甫,以姓得名赵黄甫。董皇甫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董姓立村,因临近陈皇甫,援用其名以姓得名董皇甫.(后莫演化为磨),1958年简化为蔡黄甫元朝(公元1276—-1362年)徐姓家族迁此立庄,因临近陈皇甫,遂以姓得名蔡黄甫。徐黄甫元朝(公元1276——1362年)徐姓家族迁此立庄,因临近陈皇甫,遂以姓得名徐黄甫.陈皇甫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黄甫姓隐士居此,天宝年间陈姓在此立庄,以隐士之姓为名取名陈黄甫(皇字演化为黄)。安祖辛庄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田、冉二姓家族迁此立庄,因座落在安祖店之南取名南安祖,后村庄扩大改名安祖辛庄(新字演化为辛).安祖店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卞、毛、刘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后官府确定该村为征收皇租皇粮的处所,以此得名安租店(后演化为安祖店)。朱安祖清末,朱姓家族迁来在安祖店东定居,以姓得名朱安祖。柏家务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牛、马二姓从山东迁此立庄,取名马牛庄。后又有他姓迁入,改名百家务(百字演化为柏)。后程屯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有一程姓军校带兵北上曾在此驻扎,后卢、梁、段等姓来此定居,以该地历史取名程屯。1949年分为2个村,以方位名之。前程屯村名来历含义见后程屯。后杜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杜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靠近安祖店,取名杜安祖。清末分为2个村,以方位名之。1958年简化为后杜。前杜村名来历含义见后杜。李安祖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李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靠近安祖店以姓得名李安祖。王张务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考近张家务取名王张家务。1958年简化为王张务.张金韩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张、金、韩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各自立庄,因靠近安祖店取名张安祖、金安祖、韩安祖。1949年三村合并取名张金韩。董安祖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董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靠近安祖店,取名董安祖.范张务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范姓从山东迁此立庄,因靠近张家务得名范张家务,1958年简化为范张务。刘张务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刘姓家族从山东迁此立庄,因靠近张家务,取名刘张家务。1958年简化为刘张务。田安祖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田姓由满洲迁此立庄,因靠近安祖店得名田安祖.张家务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张家务。前于屯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于姓迁此立庄,起名于家屯,后发展为2个,这村以方位名前于屯。后于屯村名来历含义见前于屯。林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林、靳二姓家族迁此立庄,取名林靳(靳演化近)。1949年白、牛、赵林近归并该村。荀家务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孙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孙家务,后谐音演化为荀家务。后赵仙庄宋朝立村名范李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何、谷等姓家族迁此,以该地‘谷家山子’有赵君显灵的传说,常有人来此跪拜求助,远近闻名,于明末改名赵仙庄.清末,村南又建一村,冠以方位名之.后王仙庄明代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有一王姓公子一心想求道成仙,曾在此逗留,后此处发展成村,遂以此取名王仙庄。民国初年村落发展为前后2个村,这村名后王仙庄。前赵仙庄村名来历含义见后赵仙庄。大董村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董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大董村。西牛家务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牛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牛家务,后发展成2个村,各冠以方位名之.八里庄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王姓在此立庄,因离县城八里远,得名八里庄。邹庄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邹姓家族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邹庄。东牛家务村名来历含义见西牛家务.孙庄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孙姓在此立庄,得名孙家庄。1958年简称孙庄。小王庄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王姓迁此立庄,因靠近八里庄,取名后八里庄。1958年改名王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村,改名小王庄。贾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贾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贾各庄.曹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曹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曹庄。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黄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黄庄。吴王董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王疃。清初吴姓从席阜迁此立庄,起名吴疃。因靠近董村,民国初年改名吴董村、王董村,1958年二村合并,名吴王董.任董村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任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靠近董村,以姓得名任董村.东南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姓家族由山西迁此立庄,因村址位于董村东南取名东南庄。西高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高村。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系重名村改名西高村。东高村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阎、赵等姓家族在高村东侧定居,后发展成村,亦名高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名东高村。王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王各庄。唐村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唐姓在北史村东北角建村,取名北史村唐疃。1961年由北史村析出,取名唐村。北史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史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史村,后与南史村对应,取名北史村。北大有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夏、薛等姓家族由山西大有村迁此各自立庄,缘故乡之名,分别以方位名之。西大有村名来历、含义见北大有.南大有村名来历、含义见北大有。王家务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王家务.米庄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米姓迁此立庄,以姓得名米庄。龙街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为了镇庄水患在此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后不断有人迁来在龙王庙北面定居,发展成村,以此得名龙街。北叩里宋代(公元960-1279年),刘、冯、武、郭、潘等姓家族迁此各自立庄,因滨临滱水得名冯家滱里、小冯家滱里、潘家滱里、刘家滱里(滱字后演化为叩)。1946年该4村合并,因与南叩里相对应,取名北叩里。大冯家叩里宋代立村,因与诸滱里为邻,以姓得名大冯家叩里(原字滱里)。郭家叩里宋代(公元960—1279年)立村,因与诸滱里为邻,得名郭家滱里(演化为叩)。南叩里宋代(公元960—1279年)立村,因与诸滱里为邻,得名武家滱里(滱演化为叩),1946年与郭家叩里合并,取名南叩里。万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张、温、辛、杨、万、刘、贾、陈等姓家族迁此立庄,取天下太平之义取名大平州,后随着人口增长,各姓自立村庄,万姓取名万太平州,1949年简化为万村.陈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陈姓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陈大平州,1949年简化为陈村。东万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938年)张、温、辛、杨、万、刘、陈等姓诏迁此地,发展成村,取名大平洲。清末各家族自立村庄,万姓户大人多,分建3个村庄,这村名东万大平洲,后简化为东万村。西万村名称来历含义见东万村.刘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刘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刘大平州,1949年简化为刘村.温辛阳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温、辛、杨三姓在此各自立庄,因临近大平州,取名温大平州、辛大平州、杨大平州。1949年三村合并,取名温辛杨.岳村宋代(公元960-—1279年),岳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岳村。岳辛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牛、白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岳村新村。后演化为岳辛庄。姜庄子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姜姓迁此立庄,取名姜庄子。天德店金天德元年(公元1149年),建村,取名天德店.赵村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赵姓在此立村,以姓得名赵村.彭各庄五代周时(公元951——960年)王姓迁此立庄,因此地野生植物繁茂,取名碰棵庄。后演化为彭各庄。韩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加固混凝土施工合同
- 医疗合作协议履行监督管理执行
- 西藏拉萨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能力评测(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四川省南充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综合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建筑施工雇佣合同
-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范文(34篇)
- 高中运动会通讯稿80字(31篇)
- 《MRI图像基础》课件
- 小学行为养成方案
- 社区年度工作计划(18篇万能)
- 高考英语单词3500记忆短文40篇
- 《耳穴疗法治疗失眠》课件
- 询盘分析及回复
- 氯化工艺安全培训课件
- 指导巡察工作精细科学
- 企业法律知识培训消费者权益保护实务
- 快乐读书吧-读后分享课:《十万个为什么》教学案列
- 2024年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河上建坝纠纷可行性方案
- 第五单元学雷锋在行动(教案)全国通用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2024年华融实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