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保护科普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大理洱海保护科普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大理洱海保护科普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大理洱海保护科普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大理洱海保护科普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PAGE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2011年9月目录PAGEi项目名称: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北京峡光经济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报告主要编制人员:姓名职称专业目录1总论 11.1项目名称 11.2项目建设单位(业主)概况 11.3项目建设地点 1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1.4.1水族馆展示区 31.4.2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示区 31.4.3综合区 41.5项目建设起止年限 41.6估算投资及贷款比例 41.7编制依据 51.8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61.9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0本项目与其他项目的衔接 82、项目区基本概况 102.1地理位置 102.2历史、传统和人文 103、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3.1项目的重要性 133.1.1项目将成为洱海保护的系统性宣传教育平台 133.1.2项目将促进广大居民更好地了解洱海保护 133.1.3项目将提供休闲旅游场所 143.2项目的必要性 144、总体方案设计 164.1设计原则 164.2设计目标 174.3项目主要内容 184.3.1水族馆展区 194.3.2洱海宣传教育及洱海水生生物标本展区 204.3.3综合区(略) 215、水族馆展区 225.1设计原则 225.2总体目标 235.3工程内容 235.3.1总体工程内容 235.3.2洱海水生生物展区理念 255.3.3洱海水族馆展区详细内容 255.4关键技术比选 285.4.1关键技术概述 285.4.2供水系统技术方案比选 295.4.3采光系统技术方案比选 325.5工程内容汇总 336、洱海宣传教育及水生生物标本展区 356.1设计原则 356.2总体目标 366.3工程内容 376.3.1总体工程内容 376.3.2洱海宣传教育及水生生物标本展区理念 386.3.3洱海宣传教育及水生生物标本展区详细内容 386.4关键技术比选 416.4.1关键技术概述 416.4.2宣传教育演示技术方案比选 426.5工程内容汇总 447、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安排 467.1项目建设期限 467.2项目进度安排 468、项目组织与管理 478.1项目管理机构 478.2运行机制 478.3项目管理 498.3.1工程管理 498.3.2资金管理 498.3.3技术管理 508.3.4信息管理 508.3.5档案管理 509、节能节水措施 519.1节能措施 519.2节水措施 5210、劳动保护及安全措施 5310.1劳动保护 5310.2游客安全措施 5311、环境保护工程 5411.1环境影响分析 5411.2环境保护措施 5511.2.1扬尘、弃渣的防护措施 5511.2.2噪声的防护措施 5611.2.3风险控制措施 5611.3营运期管理问题 5611.3.1固体废物 5711.3.2污水 5712、招标方案 5912.1招标方案编制依据 5912.2招标方案 5912.3相关法规条款 6012.4招标组织形式 61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213.1投资估算 6213.1.1编制依据及说明 6213.1.2工程量 6313.1.3工程材料价格 6313.1.4其他费用编制说明 6313.1.5项目投资 6513.2资金筹措 6514、效益分析 7014.1环境效益 7014.2经济效益 7014.3社会效益 7115、研究结论与建议 7215.1主要结论 7215.2建议 7316、附图 741总论PAGE981总论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1.2项目建设单位(业主)概况业主单位:大理洱海保护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业主性质:行政事业单位1.3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地点:本项目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全民健身中心以南约200米的洱海海岸边,具体位置详见图1-1所示。项目占地面积6242.95m2,建筑面积为7900m2,分三层建设,其中地下一层,面积为2520m2,地上两层,总面积为5380m2。图1-1:科普中心位置图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依据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建筑设计方案,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1)建筑主体结构、基础辅助设施工程:本部分工程包括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简称“科普中心”)的建筑主体结构,供电、供水、消防、机房、楼梯、卫生间等基础辅助设施和地上二层城市馆进行设计、开展可行性分析、工程造价估算等内容,简称“土建及基础辅助设施工程”;(2)科普中心内部布置及展示工程:本部分工程旨在建筑主体结构和基础辅助设施工程完备的条件下,对“科普中心”主体结构的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进行”科普中心”进行布置和展示进行布置和设计、对工程进行可行性分析、工程造价估算等内容,简称“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工程”。1.4.1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工程“科普中心”的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工程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如下两个部分:(1)地下一层的洱海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事物模拟展示,简称“水生生态系统展馆”;(2)地上一层的洱海文化、洱海历史演替、洱海保护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水生动物、水生植物、鸟类等标本展示,简称“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1.4.1“科普中心”的水生生态系统展馆位于科普中心的地下一层,总面积为2520m2,主要包括洱海水生生物、水生生物食物链等展示。洱海水生生物展示包含洱海水生动物(以洱海各种土族鱼类为主)事物展示、洱海水生植物(以洱海常见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为主)事物展示、洱海藻类(以洱海存在的各种藻类为主)的事物展示和洱海水生生物食物链模拟展示等内容。水生生态系统展馆的具体布局如附图地下一层平面布置图所示。“科普中心”的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包含宣传及标本展示区位于科普中心的地上一层,总面积为2690m2,主要包括标本展示、洱海造型水池和包括洱海生态、洱海历史演化、洱海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多媒体演示三个部分的内容,其布局如附图地上一层平面布置图所示。标本展示主要针对洱海常见的鱼类、鸟类、水生植物标本进行展示;洱海造型水池为构建与洱海形状一致的水池以实现对洱海形状的直观表现;洱海宣传教育多媒体演示主要通过现代多媒体方式演示洱海文化、洱海历史演化洱、海保护方面的知识和内容。1.5项目建设起止年限“科普中心”项目的建设期为2011年8月-2012年10月,共历时15个月,具体分为两个阶段如下:2011年8月-2011年12月:完成“科普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地质勘查、工程设计等程序性的基础工作;2012年1月-2012年10月:完成“科普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展馆布置等工作,以达到对外开放条件。1.6估算投资及贷款比例项目总投资估算为6306.03万元,其构成如下:第一部分:工程费用5061.4万元,占80.26%第二部分:其它费用671.35万元,占10.65%第三部分:预备费573.28万元,占9.09%本项目为洱海保护项目,项目的建设将为洱海存在的问题、洱海保护实施的有效措施、保护计划等方面进行有效宣传和展示,以使各级政府官员、科研人员、普通老百姓等均能最直观的了解洱海保护的相关内容,为有效推进洱海保护提供支撑平台。《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实施十二五规划》有针对性地将洱海湿地保护及宣传教育进行了考虑,本项目与《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实施十二五规划》吻合性高。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力争得到各级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本项目可重点争取湿地保护资金、城市基础建设资金和其他洱海保护资金,以实现筹措多渠道资金的方式完成对“科普中心”的建设。1.7编制依据(1)《大理洱海保护科普中心可行性研究编制合同书》;(2)国家现行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及规程(3)各专业提供的有关设计图纸、资料及文件(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9)根据国家现行规定,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分组第二组;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10)《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实施十二五规划》(2011-2015);(11)《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建筑设计方案》;(2011年7月);(12)《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05-2020年);(13)《云南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简本2010-2030年)(14)其它各专业规划。1.8项目建设的重要性“科普中心”项目的建设将为真切了解和感觉洱海现状提供立体视觉参观场所,为洱海宣传教育教育提供支撑平台,为游客提供旅游场所。(1)推进公众对洱海的了解洱海本项目将通过洱海生态环境现状、洱海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关心洱海保护的公众了解洱海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推动广大公众参与到洱海保护中来;同时,本项目通过对洱海水生生物实物及标本的展示使公众实现对洱海了解的宏观到微观的过渡,公众通过参观洱海保护科普中心使其真切了解并感受洱海的现状及面临的威胁,从而使广大公众对洱海保护有更深的了解。(2)实施洱海宣传教育“科普中心”的建成将为全面系统宣传洱海保护提供重要场所,项目通过实物和标本展示、洱海保护科普宣传片等方面的立体式展示以实现对洱海保护的多元化、系统性宣传教育,从而使广大民众在旅游参观中了解洱海,熟悉洱海,为保护洱海做出应有的贡献。(3)提供旅游场所目前,全民健身中心已成为大理人民,各地游客的休闲旅游场所,全民健身中心前的洱海音乐喷泉是很多当地居民、乃至外来游客的晚间休闲必去之地,随着全民健身中心以北的下关北片区洱海月湿地公园的建成,该湿地公园同样可成为当地居民及各地游客的休闲旅游场所。拟建的“科普中心”将位于全民健身中心以南,项目的建成将为已经成为居民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区域将增添一个别具特色的旅游场所。本项目的建成将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以水生生物实物展示的水族馆式的参观场所,同时,本项目的水生生物的标本展示、多媒体演示等也将极大地吸引游客的兴趣。本项目建成后将和全民健身中心、洱海月湿地公园、洱海音乐喷泉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区域,以满足不同居民和游客的休闲、参观、旅游的需求。(4)提供了解洱海文化及历史渊源的窗口“科普中心”的宣传教育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将通过介绍、宣传、展示等方式推出洱海文化、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内容,以使民众了解洱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区位重要性、历史重要性、对大理保护的历史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提升民众对洱海保护的重要性关注。(5)提供洱海保护科研支撑平台“科普中心”的水生生态系统展馆、标本展馆等均为参与洱海保护及演化过程的学者提供基础支撑平台,从而为更好地了解洱海的演化、生态系统演替等提供研究基础。1.9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洱海被誉为高原湖泊污染防治及区域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当地政府为保护洱海水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实施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制定了洱海保护的规章制度、建立了运行有效的洱海保护管理机构和体系,然而,迄今为止,洱海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依然相对欠缺,没有形成为广大群众全面了解、认识洱海保护方面的知识和场所,广大居民对洱海保护缺乏系统性了解,因此,“科普中心”的建成将填补洱海宣传教育教育方面的空缺,形成系统的洱海宣传教育教育场所,以确保广大民众能便捷、直观、通俗地了解和掌握洱海现状及保护的重要性。1.10本项目与其他项目的衔接1.10.1与洱海保护项目的衔接本项目作为洱海保护的宣传教育场所同样承担着对洱海保护的职能,项目的建成不仅能汇集洱海保护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展示洱海保护的水生资源,演示洱海保护的工程实施效果,同时,项目的建成将为洱海持续性保护提供有效宣传,从而使广大民众及时、充分地了解洱海保护的进展,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其他已实施、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洱海保护项目提供宣传平台,和其他洱海保护项目形成有机互补和结合。1.10.2与周边其他休闲本项目位于全民健身中心以南约200米的洱海海岸边,项目的建设将与现有的全民健身中心、洱海音乐喷泉、洱海月湿地公园等场所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在该区域形成以全民健身中心为核心的立体型、多角度的综合的休闲旅游场所,本项目的建设对区域内现有项目不仅不会形成冲突,反而会有效丰富该区域的休闲旅游场所。1.10.3“科普中心”的水生生态系统展示馆及其他方面的用水均直接取至洱海,通过相应的水质净化设施后的洱海水将满足水族馆及其他用水需求;同时,生态化污水处理工程及水质净化设施将确保”科普中心”的水的全部循环利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对上游市政工程项目无冲突。2项目区基本概况2、项目区基本概况2.1区域概况2.1.1洱海地理位置及形态特征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流域面积2565km2,地处99°32´~100°27´E、25°25´~26°16´N,地跨大理市和洱源县。最高水位海拔1974m(海防高程),南北长42.5km,最大湖宽8.4km,平均宽度6.3km,蓄水量达27.43×108m3,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镇,形如一弯新月,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3—9公里,周长116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水源丰富,汇水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详见洱海流域现状图2-1所示。图2-1洱海流域现状图图2-1洱海流域现状图2.1.2地质地貌洱海地处滇中高原,四面环山,属小江支流断裂控制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泊,系南北向与东西向构造控制的中低山丘陵和盆地,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山系总体呈南北向走向,地形地貌复杂;流域最高海拔2730m,最低为洱海湖面1770m,平均海拔1800m左右。相对高差959.54m。山顶与湖面高差大都在200~300m,地理坐标为东经l02°55′~103°02′,北纬24°27′~24°54′,岩石组成为页岩、石灰岩、玄武岩,汇水区范围属浅切割中山,分层明显,以侵蚀、溶蚀、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洱海西为沙泥质,与湖滨冲击地相连,坡地平缓,平畴绿野,村落密布,多沙洲港湾;东岸紧靠鸡足山,多为石质,由于海水长期侵蚀切割,形成崖壁、岛屿、礁石、岩洞、港湾;迂回曲折,富于变化,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称。2.1.3气候气象洱海流域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量多质好,年平均日照时数2250~2480h;气候温和,日温差大,年温差小,温度有效性高,年平均气温15℃左右;夏雨冬干,干湿季节分明,降水强度小,雨量有效性高,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相对湿度66%,年平均降雨量1048mm,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气候立体性和区域性特征明显。2.1.4水文水系(1)主要入湖河流洱海来水主要为降水和融雪,入湖河流大小共117条,北有茈碧湖、西湖和海西海,经洱源盆地、邓川盆地分别由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进入洱海。其中弥苴河为最大入湖河流,汇水面积1026.43km2,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82×108m3,占洱海入湖总径流量的47%。西部有苍山十八溪水、南纳波罗江,东有海潮河、凤尾箐、玉龙河等小溪汇入洱海,天然出湖河流仅有西洱河。90年代初,在洱海南岸打通了“引洱(洱海)入宾(宾川)图2-2洱海流域水系图图2-2洱海流域水系图(2)洱海水位洱海39年(1952~1991年)平均水位1973.51m(海防高程),最高水位1975.64m(1966年9月7日),最低水位1970.52m(1983年7月13日);洱海多年(1952~1995年)平均入湖水量8.25×108m3,平均出湖水量8.63×108m3图2-3图2-32004-2008年各月洱海水位变化图2.1.5土壤由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复杂,形成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主要土类有:亚高山草甸土,灰色棕壤(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水稻土、冲积土。根据洱海流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气象等特征将流域划分为四区二种类型,分区特征描述见表2-1。表2-1土壤植被分区特征描比表分区项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雨(mm/a)面积(km2)湖东区山地中山谷地及湖滨复合地型,海拔1965~2800m山原红壤、红色、石灰土荒山草丛650~850257.8农田冲积性水稻土红壤性水稻土稻、麦、谷31.2湖南区山地中山谷地及湖滨复合地型,海拔1965~3300m红壤、紫色土等云南松及次生灌丛850~950293.0农田冲积性水稻土稻、麦、豆44.2湖西区山地高山分水岭,冰成坝地型,海拔1965~4122m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红壤、冲积土针阔混交及次生灌草丛950~2000278.7农田冲积性水稻土,湖积性水稻土稻、麦、豆155.6湖北区山地中山冲积坝型,海拔1965~3000m暗棕壤、黄红棕壤、冲积土云南松及次生灌丛650~8501388.8农田冲积性水稻土稻、麦、豆森林植被洱海藻类有192种,隶属于7门72属,其中蓝藻门7属,绿藻门30属,硅藻门26属,隐藻门3属,甲藻门3属,裸藻门2属,金藻门1属,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浮游动物中轮虫有50种,隶属8科22属,数量10~140个/L。枝角类有13种,隶属5科8属,数量在7~15个/L。桡足类有4种,隶属2科4属,数量在17~99个/L。水生微管束植物有54种,分属26科44属,其中沉水植物12种,浮叶植物7种,漂浮植物及悬浮植物6种,挺水植物11种,其它18种。优势种为微齿眼子菜,全湖的生物量春季为40万t,秋季达97万t,年净生长量达57万t。鱼类有17种,隶属4科9属,其中鲤科12种,鳅科3种,青鳉科、合鳃科各1种。引入外来鱼种后,使土著鱼种减少,现在洱海鱼类主要有草鱼、鲢鱼、青鱼、鳙鱼及史氏黄幼、中华鳑鮍、兴凯鱊、波氏栉鰕虎鱼、麦穗鱼、桂花鱼等外来鱼种。水禽59种,其中78%是候鸟,20.3%是留鸟,1.7%是旅鸟。2.2历史、传统和人文请洱海管理局的陈可完成本部分内容!3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1项目的重要性3.1.1项目将建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科普中心”的建成将使大理成为除全民健身中心中心外的又一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理,其三坊一照壁和四合院是白族风情特色浓厚的表现的建筑风格;同时,全民健身中心的建成已使大理拥有地标性体育建筑,因此,“科普中心”的建成将为大理奉献出现代化气息浓的另类建筑。3.1.2项目将成为洱海保护的系统性宣传教育平台“科普中心”的建成将为洱海保护提供系统性宣传教育平台,为广大想关心、了解、参与到洱海保护工作中来的人士能便捷地了解洱海现状、洱海保护理念、洱海保护取得的成效、洱海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等提供直接、透明的宣传教育平台。“科普中心”的建成将能吸引、汇集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洱海保护中来,从而使洱海保护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新模式中来;同时项目的建成将使洱海保护从工程措施的实施、管理机构的完善、宣传教育的推广实现全方位的推进,以最终实现洱海保护的从“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变成“人人想参与、人人来负责”的积极主动的模式中来。3.1.3项目将促进广大居民更好地了解洱海保护“科普中心”的建成将通过洱海保护知识演示、洱海水生生物的实物及标本展示等形式使广大居民能更好的了解洱海、认知洱海、保护洱海。“科普中心”的洱海保护知识的宣传演示将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丰富、更详尽、更系统的洱海资料及洱海保护知识;洱海水生生物的实物及标本展示将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解洱海水生资源,水生生态系统,洱海保护价值、洱海的变化等方面的机会。3.1.4项目将有效推动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建成后“科普中心”将通过水生生物实物展示的水族馆、水生生物标本展示的标本馆、洱海保护知识的现代多媒体演示等提供居民和游客参观旅游的场所,使广大民众和游客即能参观欣赏洱海水生资源的实物和标本,又能以参观欣赏的方式了解洱海,对广大居民和游客来说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建成后“科普中心”将于现有的全民健身中心、洱海音乐喷泉、洱海月湿地公园连为一体,形成大理市近郊型休闲旅游综合场所。3.1.5“科普中心”的建成通过介绍、宣传、演示等方式为民众提供了解洱海文化及历史渊源,以使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好地了解大理文化底蕴;在不同历史时期,洱海在大理的作用及作出的贡献;洱海的流域的发展和保护经历的历史时期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丰富民众的历史知识提供窗口。3.1.6建成后的“科普中心”水生生态系统展馆将为从事水生生态系统,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湖泊演化、污染及保护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基础平台;同时,建成后的“科普中心”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为从事植物标本、洱海生态系统演替、洱海演化过程等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丰富资源;另外,建成后的“科普中心”将为从事洱海污染及保护的模型、数字化模拟、智能流域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条件、设施及实现的可能性。3.2项目的必要性作为洱海保护的软设施建设,“科普中心”将填补洱海保护系统性宣传教育设施的空缺。项目建设将有利于科学、系统地宣传洱海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展示洱海文化和经历的历史过程、洱海保护的成效、列出洱海保护存在的问题、阐述洱海保护的长期计划,从而有利于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洱海保护的进展;有利于为民众和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场所。作为洱海保护的软环境建设,”科普中心”将汇集多年来洱海保护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未来规划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现代手段有效展示洱海的各方面知识,从而使公众直观、真切地了解与洱海保护有关的知识,倡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洱海保护的工作中来,以最终推行公众参与式的洱海保护及生态修复。“科普中心”通过对洱海水生生物资源、水生生物食物链关系等实物、模拟、标本等展示使广大国内外湖泊治理专家能有效了解洱海、及时掌握洱海保护的基础资料、为洱海保护提供科研基础和平台,从而为实现集海内外湖泊治理专家及技术均有效应用与洱海保护提供基础。“科普中心”的建设亦是展示洱海保护、洱海资源、洱海文化的平台,游客通过参观游览”科普中心”可便捷、直观、有效地了解洱海,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洱海的知名度。综合各方因素,“科普中心”建设无论从洱海文化、洱海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洱海保护、公众参与、科研需要、推动大理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均具有较为紧迫的必要性。5水族馆展区4、总体方案设计4.1设计原则(1)节能、节水的原则:“科普中心”的建筑主体结构和辅助设施工程都需符合节能、节水的现代化环保理念。“科普中心”的建成不能能有效展示洱海保护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同时,“科普中心”亦将成为大理市著名的节能环保建筑。(2)科学、系统地宣传教育原则:项目建设乃当地政府及各级部门对洱海保护的专门性宣传教育平台,将实现对洱海全方位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宣传和教育。(3)倡导公众参与原则:项目建设将为倡导公众参与到洱海保护提供窗口,使洱海保护的公众参与实现从“人人参与、人人有责”转化为“人人想参与、人人来负责”的积极主动行动中来。(4)体现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原则:项目的建设将通过宣传、展示、演示等形式充分体现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5)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原则:项目的建设将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窗口和平台,通过对洱海保护的宣传使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有效提升。(6)集洱海保护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原则: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实现对洱海保护的有效宣传,同时也是洱海周边休闲旅游的场所,从而实现洱海保护生态旅游化、休闲旅游生态化得双向目的。(7)宣扬洱海文化的原则:项目通过对洱海文化、洱海经历的历史过程、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展示体现洱海保护不仅是现实所迫,更是历史的需要。(8)可操作性原则:注重建设方案的可行性、措施的可操作性。4.2设计目标“科普中心”项目的建设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土建及基础辅助设施工程;(2)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工程,项目的建成将满足如下具体目标:(1)土建及基础辅助设施工程目标以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规划明确划定建设控制地带,注重环境协调;远期的前瞻性和近期的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标准确立远期规划目标又立足于近期的实际情况,确定两阶段的不同任务;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注重规划为人性化的管理创造条件。处理好该地块与城市交通关系,合理设置出入口,交通组织要做到全部交通畅通,对外联系便捷,又不对城市交通产生干扰。(2)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工程目标①水生生态系统展馆目标项目建设的根本为保护洱海提供系统宣传教育平台,倡导公众关注洱海保护,形成科学系统、透明公开的洱海保护信息平台。“科普中心”地下一层的水生生态系统展馆为洱海水生生物实物展示和水生生物食物链的模拟展示,具体目标为:展示洱海水生动物(以各种鱼类为主)、洱海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为主)和藻类植物,总面积不低于1300m2。展示洱海水生动物种类不低于8种;展示洱海水生植物种类不低于12种;展示洱海藻类植物不低于6种;模拟展示部分洱海水生生物食物链。②洱海水生生物标本展示“科普中心”地上一层的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为洱海水生生物标本展示的主体区域,将形成洱海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标本展示厅,具体目标如下:洱海水生生物标本展示厅包括2个水生动物标本展示厅和3各水生植物标本展示厅,总面积不低于1350m2。洱海水生动物标本展示厅面积为387.6m2,其对洱海水生动物标本展示种类不低于30种;洱海水生植物标本展示厅面积为968m2,其对洱海水生植物标本展示种类不低于50种.③洱海宣传教育教育知识演示洱海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演示区位于“科普中心”地上一层的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总面积为210.6m2,可采用展板、现代多媒体投影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形式,所采用的洱海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形式不低于3种。4.3项目主要内容依据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建筑设计方案,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1)建筑主体结构、基础辅助设施工程:本部分工程包括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简称“科普中心”)的建筑主体结构,供电、供水、消防、机房、楼梯、卫生间等基础辅助设施和地上二层城市馆进行设计、开展可行性分析、工程造价估算等内容,总建筑面积为7900m2,简称“土建及基础辅助设施工程”;(2)科普中心内部布置及展示工程:本部分工程旨在建筑主体结构和基础辅助设施工程完备的条件下,对“科普中心”主体结构的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进行”科普中心”进行布置和展示进行布置和设计、对工程进行可行性分析、工程造价估算等内容,简称“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工程”。4.3.1土建及基础辅助设施工程建筑设计说明地下一层主要为地下车库,餐厅/休息室以及各类设备用房等。一层主要为大厅、展示厅、业务用房以及各类附属用房,设有三个入口,其中两个为主要入口,另外一个为后勤入口。三层与二层相同,主要为展示厅、业务用房等建筑,设有两把直跑楼梯,以及四个封闭楼梯间,用以满足消防要求。在项目后期设计中,建议对各类声光电展览设备,以及各类移动展览设备做有机的整合处理,使得项目运行中,能使项目展示的内容做到整体合一,符合本项目主要的流线—人行流线,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在室内空间方面,展厅中连接一二层的主要楼梯均采用一跑楼梯,营造出一种“上山”的感觉。主展厅中的空间划分,结合展示设计,抽象地引用了洱海的岸线,点明建筑主题,以形成进入洱海的设计意向。空间中的展示序列可以沿洱海岸线顺序展开。结构设计说明1、主要设计依据(1)国家现行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及规程(2)各专业提供的有关设计图纸、资料及文件(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8)根据国家现行规定,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分组第二组;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2、建筑场地建设要求工程建设前须按国家建设程序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重点查明场区岩土体分布规律及工程地质特征,重点查明软土的发育部位、特征及稳定性,挖方边坡坡体结构的稳定性;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情况,对斜坡地带进行边坡勘察,确定边坡的稳定性;对可能遭受现状、引发的地质灾害点的不稳定的斜坡、边坡采取适当支护或绿化措施;对可能引发的填土不均匀地基的基础不均匀沉降,依据规范进行基础的勘察、设计、施工,采取适宜的基础形式等。3、结构方案概述根据规划用地条件,本项目为一个三层框架结构单体工程,结构设计中将充分考虑本项目的特点,结合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与建筑、设备、施工和地方材料紧密配合,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采用适宜的结构形式,具体分述如下: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结构层数为三层,根据建筑的实际要求,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初步估计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基础形式最终依据建筑场地总平面图及地质勘察报告为准。4、主要材料指标(1)混凝土:C30-C40(2)钢筋:用HRB400、HRB335、HRB235级钢(3)地下与水土接触部分采用MU10以上非粘土实心砖或C20混凝土填芯砌块;其余外墙采用MU5以上陶粒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用Mb7.5级混合砂浆砌筑;内墙采用MU2.5以上陶粒混凝土空心小砌块或加气混凝土砌块,用Mb5级混合砂浆砌筑。5、主要荷载取值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4章和《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第2章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主要使用活荷载取值:业务用房:2.0kN/㎡;展览厅:3.5kN/㎡;疏散楼梯3.5KN/㎡卫生间:2.5kN/㎡;不上人屋面(上人屋面)0.5(2.0)kN/㎡电梯机房、通风机房7.0kN/㎡未注明的荷载取值均按相关规范、法规取值。给水排水工程规划1、编制依据(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8)建设方提供的规划设计要求及部分基础资料(9)本专业收集的其它技术资料2、给水工程规划(1)水源:项目建成后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绿化用水和消防用水,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供给(接入口与市政给水管网距离20米),该市政管网每天提供350立方水源(用水量预测303立方),可满足用水要求,市政给水水压为0.32MPa,(2)用水量预测:a.生活用水量: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进行计算各用水部位统计结果如下:用水部位用水标准单位数量用水时间变化系数用水量(立方米)最大日最大时平均时50.00L/人·班2008.01.2010.001.501.25未预见水按本表以上项目的10%计1.000.150.13合计11.001.651.38b.绿化用水量:Q2=2000×2L/(m2.次)=4立方c.消防水量:室外消防用水按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一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25升/秒,火灾延续时间以2小时计,消防水量为180立方;所以室外预测消防用水量为180立方。室内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5升/秒,火灾延续时间以2小时计,消防水量为108立方合计:Q=180+108=288立方总用水量:11+4+288=303立方3、消防方式及设施室外消防设施在主要建筑旁设室外消火栓,且间距不超过120M,建筑室内消防采用设置消火栓及灭火器系统进行消防。室内消火栓系统由室外消防管道引入。建筑单体室内配备灭火器系统,具体配置型号为MF/ABC3。4、排水工程规划(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地表雨水经雨水管汇集后排入附近的市政雨水管网(排入口与市政排水管网距离6米),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污水排放总量: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95%计:11×95%=10.45m(2)管材及管件生活给水管室外采用PE管;消防给水管采用镀锌钢管,丝扣或法兰接口;雨水水管采用UPVC塑料管;室外管径≤200mm采用铸铁排水管,管径>200mm采用砼管,水泥砂浆抹带接口。雨水暗沟采用砖砌给水工程规划。5、施工给排水规划1、给水:本工程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供给。2、排水:(1)生活污水主要为施工人员如厕、洗衣、洗菜等产生的废水。其中:洗涤用水产生量小、污染物浓度低,可简单沉淀后用于作业面降尘、绿化等,拟建工程场地开阔,有足够的吸收、消纳能力,此外,施工人员如厕带来粪便废水,拟建工程将在施工场地设置1座旱厕,用于收集粪便,一定时间后由当地农民清运作为肥料使用。(2)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基坑开挖、砂石料冲洗、混凝土搅拌及养护等施工过程,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石油类等,由于施工废水产生量和时间不确定,一般为无组织排放,大部分蒸发和被土壤吸收。对于大量较大的基坑排水,将设置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清水回用于混凝土搅拌、作业面降尘等,施工废水不外排。供配电设计1、设计依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供电设计(1)负荷等级本工程所有符合均按照二级负荷进行设计,拟在地下层设置柴油发电机房一间,用于紧急情况下对建筑内部进行供电。(2)供电电源本工程供电电源采用一路正常(高压10KV)电源供电和一路自备(柴油发电机)电源供电,一用一备,断电时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正常(高压10KV)电源引自于市政电网,引入线路附设方式为架空和埋地敷设电缆相结合。自备电源设于本工程柴油发电机房,柴油发电机容量200KW。(3)供配电系统正常电源供电由变配电所(10KV式)供电,变压器容量:400KVA,采用放射式方对各个单层供电。备用电源由柴油发电机供电,柴油发电机容量200KW。(4)计量a.采用专业计量,对进线及各个馈出回路进行计量。b.各层配电箱按需要设置计量仪表。3、电力负荷和变压器的选择及能耗估算根据建筑专业提供的平面图,相关专业提出的设备安装功率和用电需求,经计算(采用面积系数法)电力负荷情况如下:业务用房:7900㎡*50(W/㎡)=395KW动力设备用电:100KW预留用电:50KW计算如下:(1)设备总安装容量:574.5Kw(2)有功计算负荷:287.25Kw(3)需要系数:Kx=0.50(4)自然功率因数:cosφ=0.8(5)补偿后功率因数:cosφ=0.915(6)视在功率:315.64KVA(7)选择一台10/0.4K变压器,容量:400KVA变压器负载率β=0.794、配电设备选择(1)照明设计a.业务用房等以荧光灯具为主,辅以节能灯具,所有日光灯(配电子镇流器)、节能灯等均必须采用高功率因素型,功率因素不小于0.9。b.在楼梯间、疏散走道等设疏散应急照明,出口标志灯、走道应急照明灯采用分散蓄电池式供电应急照明系统,应急照明持续供电时间大于30min。(2)动力设计:a.一般动力设计:30KW及以下的机械设备用电动机采用全压启动方式,30KW以上的机械设备用电动机采用减压启动方式。b.应急动力设计:消防水泵、消防用电设备等采用双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3)配电箱动力配电箱采用XL-21型箱,照明配电终端箱采用DCXR-30型箱。5、线路敷设(1)高压配电线路室外采用钢芯铝绞线(LGJ型),沿道路架空敷设。室内内采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YJV8.7/10KV型),沿电缆沟内或埋地敷设。(2)低压配电线路a.室外采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YJV0.6/1KV型),沿电缆沟内敷设。b.室内采用铜芯电力电缆,铜心塑料绝缘线(BV0.45/0.75KV型),敷设于电缆桥架内,或穿管暗敷于现浇层、墙及吊顶内。6、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1)本项目位于大理市,建筑物均按民用二类设计防雷措施。(2)电源进单体处均设电涌保护器(SPD)。(3)设保护接地、弱电设施接地系统及共用接地装置,并实施总等电位联结及局部等电位联结,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4)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接地型式,按设备要求设置接地装置。(5)变压器的接地系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7、综合布线设计(1)弱电线路规划容量指标:业务用房建筑按每30㎡一部电话插口和一个网络插座设计,。(2)该工程共使用200对市话线和网络插座。(3)本工程设置一台集团电话交换机供整个大楼语音通话需要,电话电缆及电话线分别选用HYA和RVS型,传输线路纳入综合布线系统统一考虑,电话插座采用RJ11语音模块面板。(4)本工程设置弱电机房,与建筑内部局域网相连接,设立区域办公网络系统,给办公提供宽带综合业务,采用光缆和铜缆混合组网,网线采用超五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UTP),传输线路纳入综合布线系统统一考虑,网络插座采用RJ45网络模块面板。8、电视系统(1)有线电视按根据甲方需要设置。(2)与城市有线电视网相接,接收电视台有线电视信号,系统采用(860)MHz全频双向传输,用户电平要求67±4dB,图象清晰度应在四级以上。(3)有线电视机房设置在一层弱电机房,前端设备设置在机房内。前端箱内包括放大器、均衡器、分配器等设备。(4)用户分配网络采用分配分支的分配型式,干线电缆选用SYWV-75-9,支线电缆选用SYWV-75-5,穿镀锌钢管暗敷。9、监控系统(1)本工程设置总控制中心,可以更有效、快速的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使法院安全更有保障。(2)根据上述原则,采用交叉多线级串并控制的MCTV监控系统,系统组成形式为多头多尾方式,留有终端接口,采用硬盘录象技术可与安全报警系统联网,实现报警与监控联动,同时可通过网络接口,实现网络分级管理实时查询体系。(3)传输线路单体建筑内采用同轴电缆,总控采用光缆传输。(4)根据甲方管需要,在主要出入口,羁押室等设置监控摄像机。1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本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为二级。(2)在本工程置消防控制室。(3)系统组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3)消防控制室:a.本工程消防控制室设在地下一层消防控制室内。b.消防控制室的报警控制设备由火灾报警控制主机、联动控制台、CRT显示器、火灾漏电报警控制器、打印机、消防直通对讲电话设备电源设备等组成。c.消防控制室可接收感烟、感烟感温探测器等探测器的火灾报警信号及手动报警装置、消火栓起泵按钮的动作信号。d.消防控制室可显示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水位,显示消防水泵的电源及运行状况。e.消防控制室可联动控制所有与消防有关的设备。f本工程采用(集中)报警控制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按(两总线环路)设计,任一点断线不应影响系统报警。11、节电措施(1)合理选择10KV变配电所建设位置,使其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减少线耗。(2)尽量满足三相的平衡性。(3)在低压侧进行集中无功补偿,对大容量动力设备(空调、水泵等)采取就地补偿,降低无功损耗。(4)优化系统接线,灵活调配电能,根据用电特点对部分负荷进行投切,减少变压器空耗;有条件时可设置智能化电网管理系统保证电能以最佳状态运行。(5)照明节能应从照度合适,灯具布置合理,采用节能灯、高效光源的灯具,提高控制水平等各个方面入手。(6)除电梯前室照明外,楼梯间及公共走道均采用声控开关,便于节能电源。(7)高大房间和室外场所采用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等高光强气体放电光源,室内等地方尽可能采用节能荧光灯。4.3.“科普中心”的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工程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如下两个部分:(1)地下一层的洱海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实物展示,洱海水生生物食物链的模拟展示,简称“水生生态系统展馆”;(2)地上一层的洱海文化、洱海历史演替、洱海保护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水生动物、水生植物、鸟类等标本展示,简称“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4.3.2“科普中心”水生生态系统展馆位于地下一层,总占地面积为2520m2,以洱海水生生物资源实物和水生生物食物链模拟展示为主,其他辅助设施为辅。水生生态系统展馆主要用于对洱海水生生物资源进行实物展示和水生生物食物链模拟,以使参观者能直观地了解洱海保护的价值。“科普中心”水生生态系统展馆包括水生动物展示、水生植物展示和洱海藻类展示三个实物主体展区和一个水生生物食物链模拟展区,其中水生动物展示区以洱海常见鱼类进行实物展示,以为参观者提供最直接的洱海水生动物资源,其展示的洱海水生动物种类不低于8种,占地面积为135.42m2。水生植物展区以洱海流域土著水生植物进行实物展示,所展示的洱海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三大类,展示水生植物种类不低于12种,水生植物展区占地面积为1134.07m2。洱海藻类展区以洱海流域出现和存在的各种藻类为对象进行实物展示,通过收集洱海曾经出现或现存的各种藻类进行集中展示以使参观者了解洱海藻类资源状况,所展示的洱海藻类种类不低于6种,洱海藻类展区占地面积为46.55m2。水生生物食物链模拟展区以洱海水环境食物链类型、各食物链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洱海宣传教育及洱海水生生物标本展区位于”科普中心”地上一层,总占地面积为2690m2,以洱海保护知识宣传和洱海水生生物资源标本展示为主,其他辅助设施为辅。该展区主要用于对洱海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从而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洱海保护的工作中来;同时,洱海水生生物资源的标本展示亦为广大植物和动物标本科研工作者、爱好者等提供了解洱海水生生物资源的平台。洱海宣传教育及洱海水生生物标本展区包括洱海保护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演示厅和洱海水生生物标本展示区两大部分。洱海宣传教育教育演示厅主要通过设置展板、视频放映、现代多媒体应用技术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参观者以不同的欣赏视觉了解洱海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公众参与到洱海保护工作中来,以最终实现洱海保护的“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理念向“人人来参与”,“人人想负责”的积极思维转化。洱海宣传教育教育演示厅占地面积为210.6m2。洱海水生生物标本展区占地面积为1355.6m2,主要包括洱海水生动物(以各种鱼类为主)和水生植物标本展示,其中,水生动物标本展示有2个展厅,其展示的水生动物标本种类不少于15种,水生植物标本展示有3个展厅,其展示的水生动物标本种类不少于20种。“科普中心”的洱海宣传教育及标本展馆包含宣传及标本展示区位于科普中心的地上一层,总面积为2690m2,主要包括标本展示、洱海造型水池和包括洱海生态、洱海历史演化、洱海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多媒体演示三个部分的内容,其布局如附图地上一层平面布置图所示。标本展示主要针对洱海常见的鱼类、鸟类、水生植物标本进行展示;洱海造型水池为构建与洱海形状一致的水池以实现对洱海形状的直观表现;洱海宣传教育多媒体演示主要通过现代多媒体方式演示洱海文化、洱海历史演化洱、海保护方面的知识和内容。5、土建及基础辅助设施工程请北京峡光公司完成本章内容!(一篇报告里出现了3处相同的土建及基础设施???)什么意思???6、洱海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工程6.1水生生态系统展馆6.1.1设计原则“科普中心”水族馆展区设计所需遵照的主要原则如下:(1)强化洱海保护重要性原则:水族馆展区的建设将通过展示洱海水生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体现洱海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2)倡导公众参与洱海保护原则:水族馆展区的建设将使更多的老百姓更真实了解洱海保护的意义,掌握洱海保护的基本知识,从而有利于倡导公众参与洱海保护。(3)多功能体现原则:建成后的水族馆展区将通过洱海保护的意义、价值、重要性等方面引导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项目的建成将同时能满足休闲旅游、科研工作、洱海宣传教育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实现项目建成后的多功能体现。(4)洱海保护与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原则:水族馆展区的建设将以洱海宣传教育教育、倡导公众参与为主,同时有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5)可持续发展原则:水族馆展区建成后将能长时间服务于洱海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平台,以及时展示洱海保护的新信息、新理念、新成果;同时项目的建成将为当地提供新型的旅游资源,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6.1.2总体目标“科普中心”水族馆展区的总体目标为展示洱海保护的重要性,倡导公众参与洱海保护;同时,水族馆的建成将为当地提供别样的旅游资源,为促进当地旅游事业添砖加瓦,其具体目标如下:展示洱海水生动物(以各种鱼类为主)、洱海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为主)和藻类植物,总面积不低于1300m2。展示洱海水生动物种类不低于8种,占地面积不低于130m2;展示洱海水生植物种类不低于12种,占地面积不低于1130m2;展示洱海藻类植物不低于6种,占地面积不低于46m2。6.1.3工程内容总体工程内容“科普中心”水族馆展区将突出对洱海水生生物资源的实物展示,从而形成通过水族馆的参观便可有效了解洱海的水生生物丰富程度;同时水族馆的用水将取之于洱海水体,从而使参观者能直观了解洱海水环境状况,其工程建设内容包括:(1)洱海水生动物展示:通过在地下一层构建洱海造型水池,并举行均匀分区,以形成满足不低于8种水生动物(以洱海各种鱼类为主)展示单元,其占地面积为135.42m2,具体位置见附图水族馆平面布置图洱海造型水池;(2)洱海水生植物展示:在地下一层建筑外延构建近视护城河形式的水生植物展示水域,通过对区域举行分区,以满足不低于12种水生植物(以洱海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为主)展示单元,其占地面积为1134.07m2,具体位置见附图水族馆平面布置图水生植物展示区;(3)洱海藻类展示:在地下一层构建洱海藻类展示区并举行分区,以满足不低于6种洱海藻类展示单元,其占地面积为46.55m2,具体位置见附图水族馆平面布置图洱海藻类展示区;(4)其他辅助设施:水族馆展示区的其他辅助设施主要为”科普中心”正常运行提供保障设施,具体包括电力系统、消防系统,空调机房、机房、电梯房等,其占地面积为294.17m2,具体位置见附图水族馆平面布置图辅助设施位置。洱海水生生物展区理念洱海水生生物展区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洱海常见水生生物(以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和藻类为主)实物展区,以反映洱海水生生物资源及物种丰富程度,各种水生生物的生长习性和特点,从而为政府官员、科研工作者、普通参观者提供洱海水生生物生长现状、面临的威胁等方面的知识,以最终服务于为保护洱海水生生物所需做出的努力。洱海水生生物展区将通过构建不同水域对洱海水生生物进行活体养殖(种植),其养殖(种植)条件需模拟洱海水环境状况,因此,洱海水生生物展区所需的水源取之于洱海水并进行适当处理后用于洱海水生生物活体养殖(种植);同时,需根据洱海水环境随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调控水池的水环境状况,以实现洱海水生生物活体养殖环境与洱海水域水生生物生存(生长)环境同步。洱海水族馆展区详细内容(1)洱海水生动物展区洱海水生动物展区将以洱海造型水池为基础进行合理分区,以形成8个单元完成对8种不同水生动物的实物展示。洱海造型水池总面积为135.42m2,水池高度为6m,总容积为812.51m3;将其均匀分为8个单元,各单元的面积为16.93m2,容积分别为101.57m3。将分割好的8个水生动物展示单元分别养殖8种洱海常见水生动物(鱼类),以实现对水生动物的活体实物展示;同时,8个分割的单元将实现水流的全部贯通,以满足供水从第一个至第八个分割单元的依次推流,实现水生动物展区的水的流动和循环。另外,为确保水生动物展区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与洱海主体水域环境一致,在洱海水生动物展区将配备洱海水环境变化监控和调试系统,以满足洱海水域与水生动物展区水环境的同步,从而有利于展示效果的真实性、及时性、时间性、动态性等特点。(2)洱海水生植物展区洱海水生植物展区将在地下一层建筑外围修建类似护城河的水域,以形成沉水植物展区、漂浮植物展区和挺水植物展区,其中,沉水植物展区的面积为375.35m2,水深为2m;漂浮植物洱展区的面积为222.45m2,水深为1m;挺水植物展区的面积为536.27m2,水深为0.2m。分别将沉水植物展区、漂浮植物展区和挺水植物展区进行二次分区,形成15个单元以满足种植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的要求,将分割好的15个水生植物展示单元分别种植15种洱海常见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以实现对水生植物的实物展示。为满足水生植物种植展示区水的流动,将15个分割单元水流连通,形成水的推流式流动,其水流方向为挺水植物展区到漂浮植物展区最后到沉水植物展区另外,为确保水生植物展区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与洱海周边及湖内水环境一致,洱海水生植物展区供水来源于洱海水源经过水生动物(或洱海藻类)展示区后进入水生植物展区。(3)洱海藻类展区洱海藻类展区将形成6个单元完成对6种不同藻类生长的实物展示。洱海藻类展区总面积为46.55m2,水池高度为6m,总容积为279.3m3;将其均匀分为6个单元,各单元的面积为7.76m2,容积分别为46.55m3。将分割好的6个藻类展示单元分别种植6种洱海常见藻类植物,以实现对洱海藻类生长和繁殖的实物展示;同时,6个分割的单元将实现水流的全部贯通,以满足供水从第一个至第六个分割单元的依次推流,实现藻类展区的水的流动和循环。另外,为确保洱海藻类展区藻类的生长环境与洱海主体水域环境一致,在洱海藻类展区将配备洱海水环境变化监控和调试系统,以满足洱海水域与藻类展区水环境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