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课件》课件 第二编 原理与原则-第五章 刑事诉讼模式_第1页
《刑事诉讼法学课件》课件 第二编 原理与原则-第五章 刑事诉讼模式_第2页
《刑事诉讼法学课件》课件 第二编 原理与原则-第五章 刑事诉讼模式_第3页
《刑事诉讼法学课件》课件 第二编 原理与原则-第五章 刑事诉讼模式_第4页
《刑事诉讼法学课件》课件 第二编 原理与原则-第五章 刑事诉讼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刑事诉讼模式

第一节刑事诉讼模式概述第二节弹劾式与纠问式第三节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第一节刑事诉讼模式概述

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结构/刑事诉讼构造,是指控、辩、审三方主体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方式,或者说,在刑事诉讼进行中,控、辩、审三方主体的法律地位以及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格局。一方面,诉讼模式研究往往意味着一定的分类,即依据诉讼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将特定时期或特定国家的诉讼制度归为某一模式;而另一方面,诉讼模式的研究同时也为不同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提。关于刑事诉讼模式,还需要明确以下三点:1.刑事诉讼模式与诉讼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2.刑事诉讼模式以现代刑事诉讼的职能分化为其现实基础。3.刑事诉讼模式是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同时也是学习、研究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返回第二节弹劾式与纠问式一、弹劾式诉讼弹劾式诉讼是指在禁止原始的血亲复仇的基础上,由国家垄断纠纷裁判权而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诉讼模式。一般认为,弹劾式诉讼主要实行于奴隶制时期的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共和国以及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国家。弹劾式诉讼的基本特点:①“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②国家裁判机关只负责对诉讼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判,至于其他诉讼事宜,如传唤证人、收集证据,则全由诉讼双方共同负责。③控告人与被告人均为诉讼主体,二者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并共同主导着诉讼程序的进程与结局。国家裁判机关则居于中立地位,作为超然第三方听取证据,作出裁判。④在案件难以裁断时,往往诉诸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神誓裁判。弹劾式诉讼的优点:①“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确保了裁判者的中立地位,同时也有助于避免裁判者集控诉权与审判权于一身而带来的角色冲突。②原被告享有同等诉讼权利并主导诉讼活动的发展;裁判者只负责听取证据和辩论,默察其间,以不过多的干预换取诉讼双方的充分辩论。③诉讼以言词、公开的方式进行,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判决的接受和承认。单就诉讼制度而言,弹劾式诉讼具有以下弊端:①不利于追诉犯罪。②不利于保护被害人权益。二、纠问式诉讼

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会议以后,随着神明裁判的终止,为了填补裁判制度上的空白,欧洲大陆各国纷纷模仿教会法院的诉讼程序,并逐渐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裁判制度,即所谓的纠问式诉讼。纠问式诉讼的特点:①国家官员依职权主动追查犯罪,而无须等待被害人或其他人的控告。②在诉讼中,被害人与被告人不享有任何诉讼权利,惟有负责审判的国家官员才是诉讼主体。③整个诉讼以秘密、书面的方式进行。④采法定证据制度,被告人的口供被视为“证据之王”;在一定证据基础上,为获取被告人供述,可以采取刑讯。

与弹劾式诉讼相比,纠问式诉讼大大强化了追惩犯罪的能力。但却终因自身的致命缺陷而臭名昭著:①纠问式诉讼是一种漠视人格尊严的制度。②纠问式诉讼尽管有“诉讼”之名,却无诉讼之实。③刑讯的野蛮残忍,再加上法定证据制度的机械僵硬,使得纠问式诉讼在制度设计上完全走向了人性的反面。返回第三节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一、两大法系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一)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欧洲大陆的诉讼制度以纠问式诉讼为起点,经过两次大的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第一次大的结构调整发生于19世纪上半叶。1808年12月16日拿破仑公布刑事诉讼法典,在此时期,典型的大陆法系刑事诉讼程序,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调查阶段、预审阶段和审判阶段。①调查阶段在检察官的指导下进行。②预审阶段由预审法官主导进行,预审法官可以决定预审的性质和范围。③审判阶段的作用,在于把案件事实提交法官和陪审员审理,允许公诉人和辩护人就案件事实展开辩论。

第二次大的结构调整发生在二战以后。一个重要趋势是,进一步清除纠问式诉讼的残余,加强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并由此推动诉讼结构的进一步控辩化。在此次结构调整中,国际公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从一般意义上讲,近两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陆的刑事诉讼制度已经朝着更为正义和更为人道的方向发展。这种进步主要通过对刑事诉讼的调查程序和预审程序的改革而完成。具体而言,这一改革趋势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努力确立检察官在审前活动中的核心地位。②采用大量的诉讼程序上的保护措施,以使被告人能在预审、甚至更早的阶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二)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在英美法系,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以英国最为突出。早在18世纪末,英国的刑事诉讼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第一个改革与侦查犯罪和交付审判的方式有关。创制了职业警察,并开始由职业警察负责刑事案件的起诉工作。根据1985年《刑事起诉法》,英国组建了专职的公诉机构——皇家检控署(CPS),负责对警察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根据证据标准和公共利益标准决定是否提起诉讼。

从18世纪中期开始,审判本身也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几乎所有的审判都由陪审团负责,发展到现今的常规审判是在治安法院进行的简易审判,通常伴随着有罪答辩。除了内容上的变化外,就法律形式而言,英国在判例法的基础上,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成文法。美国独立后,基本上沿袭了包括刑事诉讼制度在内的英国法律制度。但是,在美国,很早便出现了职业化的警察和检察官。而且,与英国相比,美国刑事诉讼制度具有以下特色:由联邦宪法直接规定重要的刑事诉讼权利和原则,并由联邦最高法院确保其兑现与实施。二、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由于法律传统和法律文化的差异,两大法系的刑事诉讼制度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各自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特色。在诉讼理论上,一般从诉讼模式理论出发,将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制度概括为“职权主义诉讼”,将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制度概括为“当事人主义诉讼”。其中,前者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发挥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作用,特别是法官在审判中的主动指挥作用;后者则主要强调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诉讼中积极主动、互相争辩对抗,审判机关相对消极,形式上只起居中裁断的作用。(一)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主要特点1.警察、检察官和其他有侦查权的官员依职权主动追究犯罪。2.侦查和预审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居重要地位,侦查、预审不公开进行。3.在刑事案件的追诉上,一般实行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方式。4.法官起主导、指挥作用的审判程序。5.确定的上诉和法律救济程序。(二)当事人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1.侦查主要由警察机关进行。2.在起诉方式上,英国由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设立统一的刑事起诉机构负责起诉,由治安法院负责对以可诉罪向刑事法院起诉的案件进行预审。美国不存在自诉,全部刑事案件或者以检察官起诉书提出控诉,或者经大陪审团审查后以大陪审团公诉书提起公诉。3.诉讼双方当事人的抗辩集中体现在审判程序中。4.上诉程序和再审程序限制较多。(三)融合与发展二战以后,两大法系国家刑事诉讼制度之间的差距也正日益缩小。两大法系刑事诉讼制度的吸收与融合是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