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病理生理学-经典课件_第1页
血管病理生理学-经典课件_第2页
血管病理生理学-经典课件_第3页
血管病理生理学-经典课件_第4页
血管病理生理学-经典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管生理与

病理生理

(Vascularphysiologyandpathophysiology)主要内容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基质血管运动功能的异质性

血管—血液循环的通道,(传统的“血管”概念)。

具有复杂功能的器官分泌功能:调节自身的张力、结构等的因子,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凝血、抗凝血、纤溶相关的因子,参与凝血、纤溶的调控。炎症、抗炎症介质,参与炎症过程的调控。生长因子、粘附分子……

概述

感受功能:血流的力学改变血液成份的改变血管细胞上大量受体、离子通道的分布,其分布的差异与血管特性的差异

代谢功能:对生物活性物质的摄取、转换、灭活功能

第一节血管平滑肌

VSM(vascularsmoothmuscle,VSM)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外间质成分总称,是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份,是决定血管活性和血管构型的重要因素。不同部位、不同血管段、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管构型不同:毛细血管缺乏VSMC;中、小动脉有丰富的VSMC;大动脉富含弹力纤维基质,VSMC相对较少。一.VSMC的结构特征(一)合成表型

见于胚胎期、新生儿期,某些病理状态下。细胞体积大而不规则,核大且形态不同,核浆比例大,核糖体丰富,粗面内质网腔扩张,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肌丝(特别是粗肌丝,myosin)较少。此期功能主要以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成份为主。

4.密体(密斑)电子致密的小体,密体位于胞质内,为中间丝和细肌丝的共同附着点,相当于横纹肌的Z线,相邻的密体间由中间丝连接。α-actin,Vinculin(密斑)

5.小凹(caveola)肌膜表面向下的凹陷,数量众多,但不深,功能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T管),肌浆网不发达。Caveolae: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脂类成分主要为胆固醇、鞘磷脂和鞘糖脂。这些脂质分子特别是胆固醇对于Caveolae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非常重要。失活①②③二VSMC的功能特征

复习心肌兴奋-收缩耦联

心肌质膜肌原纤维线粒体终末小池肌浆网线粒体I带A带Z线T管心肌结构和功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向肌球蛋白,肌钙蛋白ADP+PiCa+ATPITC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向肌球蛋白肌球蛋白心肌收缩肌球蛋白横桥向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钙蛋白ITC心肌舒张质膜肌节SRCa2+ATPADP+PiATPADP+PiCa2+Ca2+Na+心肌细胞中Ca2+的转运Ca2+内流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受体操纵性钙通道VSMC的功能特征

(一)收缩功能1.兴奋-收缩耦联

(1)电-机械耦联(电压门控Ca2+通道)L型、T型及N型。L型(快通道):电导较高,对钙通道阻断剂异博定等敏感,在膜去极化状态下有持续的钙内流。T型(快通道):电导较低,失活亦较快。L型、T型广泛分布于神经、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N型只存在于神经细胞。

(2)药理-机械耦联

a.IP3转导的肌浆网Ca2+释放:

激动剂(AgⅡ,儿茶酚胺…)→受体→G蛋白→磷脂酶C→PIP2→DG+IP3→SR上的IP3受体:功能类似于Ca2+通道→Ca2+释放。

b.化学门控膜离子通道的Ca2+内流:如ATP开启的化学门控性通道,但对平滑肌的收缩,可能作用不大。

C.对收缩调节装置上Ca2+敏感性的调节:兴奋剂(如儿茶酚胺、PGs)可使其对Ca2+增敏,即在同等胞浆游离Ca2+浓度的情况下,对Ca2+增敏可增大收缩力。此作用亦经G蛋白介导。

2.VSMC收缩时Ca2+的来源:

①外钙内流:VSMC无横管系统(但有小凹,caveola),肌浆网不发达,因此对外钙内流依赖性较大。电压门控Ca2+通道(PDC):L型、T型及N型。受体耦联的Ca2+通道(ROC)则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机制使外钙内流:*受体与Ca2+通道本身为一复合体,配体作用于受体后,经G蛋白转导信号使Ca2+通道开放。*受体与Ca2+通道不为一复合体,但通过G蛋白将两者耦联到一起*配体作用于受体后,经G蛋白转导信号使某些酶激活,产生第二信使,进而调节Ca2+通道的开放。如腺苷酸环化酶AC。+ATPcAMP受体操纵性性钙通道●β+腺苷酸环化酶+NEG②内钙释放:肌浆网(SR)是内钙释放的主要来源,SR上有两类钙池,*IP3敏感的钙池:SR上的IP3受体,胞外兴奋信号(如NE)通过G蛋白产生的IP3作用于SR,使SR中的钙释放*IP3不敏感的钙池:为咖啡因敏感的、Ca2+引起的Ca2+释放。

Fig.1Modelfortheactivationmechanismofstore-operatedCa2+channels(SOCCs)SOCCsareafamilyofCa2+permeableionchannelsexpressedbymostcells.ThesignalfortheactivationoftheseionchannelsisadecreaseintheCa2+concentrationintheendoplasmicreticulum(ER).Stimulationofdiverseplasmamembrane(PM)receptorsconvergesontheactivationof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PtdIns(4,5)P2]hydrolysis,whichresultsinthegenerationofdiacylglycerol(DAG)andinositol(1,4,5)-trisphosphate[Ins(1,4,5)P3],andthesubsequentactivationofCa2+releasefromtheERviaIns(1,4,5)P3receptorandCa2+influxacrossthePM.DepletionofERCa2+activatesPM-localizedCa2+influxchannelsKnowasSOCCsGuo,R.-w.etal.JZhejiangUnivSciB.2008;9(8):591–601.doi:10.1631/jzus.B0820042.Copyright©2008,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3.VSMC收缩及调节机制肌球蛋白磷酸化学说:Ca2+↑至10-6mol/L+钙调蛋白(CaM,有4个Ca2+结合位点

)→Ca2+—CaM→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肌球蛋白头部轻链磷酸化→促进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

Ca2+—CaM:

«激活蛋白激酶→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ATP

«激活AC→cAMP↑→Na+—K+ATP酶→Na+—Ca2+交换↑→Ca2+↑

Leiotonin(平滑肌张力素)学说:Ca2+与Leintonin→直接激活肌动-球蛋白的结合和收缩。促进肌球蛋白头部ATP酶的活化。(1)肌球蛋白重链磷酸化:肌球蛋白头部构型改变及酶活性有关(2)Caldesmon:沿细肌丝表面伸展分布,钙调素结合蛋白,低Ca2+时,与肌动蛋白结合,阻碍收缩、并抑制肌球蛋白头部的ATP酶;高钙时与钙调蛋白结合→解除对肌动蛋白的抑制,激活肌球蛋白头部的ATP酶。(3)Filamin:细丝蛋白,抑制肌球蛋白头部ATP酶的活化。不受Ca2+影响(4)原肌球蛋白?(5)PKC:肌球蛋白头部轻链(3个可被PKC磷酸化的位点)磷酸化,平滑肌收缩张力的维持(与磷酸化desmin,Caldesmon有关)(二)VSMC的舒张及调节启动钙泵,Na+―Ca2+交换

激活的钙调蛋白启动钙泵→Ca2+↓,钙调蛋白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脱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失活,磷酸酶脱去肌球蛋白轻链磷酸→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脱离→SMC松驰。(1)cGMP与血管平滑肌舒张:NO、心房肽→GC激活→cGMP↑→激活蛋白激酶G(PKG)→钙泵活性↑→Ca2+↓;PKG还抑制钙通道,阻碍钙内流等。(2)PKC活化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引起VSMC的舒张

PKC激活质膜上的钙泵,将Ca2+泵出细胞外通过对质膜上信号转化机构的磷酸化作用,抑制PIP2的水解以减少IP3的生成,减少包内钙动员。PKC激活IP3磷酸酶,灭活第二信使(三)合成分泌功能

VSMC可合成胶原、弹力蛋白、蛋白聚糖等胞外基质,胶原以Ⅰ型为主,伴少量Ⅲ、Ⅳ型胶原。初生时,动脉中膜的弹力膜和胶原纤维很少,随着增龄,弹力膜和胶原纤维增厚、增多,而SMC则逐步由合成表型转变为收缩表型。三.VSMC的表型转变从胚胎发育期到成熟期表型的变化间充质细胞→合成表型SMC→收缩表型SMC

(一)表型状态与VSMC的增生、肥厚1.VSMC的增生:VSMC转变为合成表型后,收缩能力减弱甚至丧失,但具有了增生分裂能力,细胞总RNA增多,蛋白质合成明显增强,并可向内膜下迁移,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使内膜增厚。

2.VSMC的肥大:VSMC的肥大表现为中膜增厚,SMC体积增大,但仍为收缩表型。其DNA为四倍体(如在高血压),可能为细胞周期受阻于G2期,DNA已倍增,但无分裂。(二)表型变化与VSMC功能的关系及与血管病变合成表型VSMC对LDL和VLDL的结合增加,降解和清除能力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等)(三)影响VSMC表型转化的因素(体外实验)(1)接种密度:原代培养1-6天:收缩表型;如接种密度大于106/ml,第6-7天:向合成表型转变,11-16天:恢复收缩表型。接种密度小于104/ml,第6-7天:向合成表型转变后,不会再转为收缩表型。(2)生长因子:PDGF、CSF、IL-8…(3)PGs:PGI2、PGE1、LTB4、LTC4、LTD4(4)聚胺:腐胺、精胺、精脒等,由L-鸟氨酸转变来的小分子有机阳离子,参与核酸的稳定、蛋白质生物合成等。(5)炎症-免疫反应(6)内皮的损伤(糖胺多糖)

(7)某些基质成份:如fibronectin(纤维连接素),thrombospondin(血栓粘合素)(8)缺氧(9)c-myc、c-fos的高表达与VSMC向合成表型的转化四.血管平滑肌上的主要受体

(一)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receptor,AR)包括:α1(α1A,α1B,α1D,);α2(α2A,α2B,α2C);

β(

β1,β2,β3)1.α1-AR:α1-AR存在于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是血管活动调节的最重要受体。CA+α1-AR→Gq/11蛋白→激活PLC→PIP2→IP3→IP3受体→Ca2+释放→血管收缩。↓DG→PKC激活,PKC使Caldesmon、desmin磷酸化,使平滑肌维持持续的张力。α1-AR拮抗剂为一些喹唑啉类衍生物,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哆沙唑嗪等,用于抗高血压。2.α2-AR:α2-AR的分布有如下特点,①静脉较动脉明显;②皮下血管较深部血管明显。因此,α2-AR的效率在较低温度、缺氧、酸性环境中效率较高。CA+α2-AR→Gi蛋白→抑制AC活性→cAMP↓→PKA活性↓→抑制Ca2+泵和Na2+-Ca2+交换→Ca2+↑。α2-AR的特异性拮抗剂为育享宾(yohimbine)。其对中枢α2-AR的兴奋则引起镇静、嗜睡。

α2-AR的激动剂亦被用于抗高血压,如可乐定、氯压胍、甲基多巴等,因其可激活中枢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receptor)而降低外周交感神经的张力,从而降低血压。但由于其α2-AR的激动效应,使用时可先出现血压的短暂升高,随后出现血压的持续降低3.β-AR:β-AR遍布所有血管,使血管舒张。CA+β-AR→GS蛋白→激活AC活性→cAMP↑→PKA活性↑→激活Ca2+泵和Na2+-Ca2+交换→Ca2+↓。β-AR的拮抗剂皆为苯乙胺衍生物,药名尾为xx洛尔,如普萘洛尔(心得安)、吲哚洛尔(心得静)…等。多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等。

(二)5-HT受体

5-HT受体有5-HT1-7种亚型,还有亚亚型。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5-HT受体为5-HT2A亚型。其偶联的G蛋白为Gq/11,经IP3通路引起血管收缩。(三)AgⅡ受体AgⅡ受体有AT1和AT2两种亚型,AT2亚型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其偶联的G蛋白亦为Gq/11,经IP3通路引起血管收缩。选择性拮抗剂为洛沙坦(losartan)等,已用于临床。

(四)多巴胺受体多巴胺受体有五种亚型,血管平滑肌上绝大多数为D1亚型,经GS蛋白→激活AC活性→cAMP↑→PKA活性↑→激活Ca2+泵和Na2+-Ca2+交换→Ca2+↓,使血管舒张。多巴胺对肾血管的舒张作用(通过多巴胺受体)和强心作用(通过心脏β1-AR),使其在抗休克治疗中,显现出明显的优点。(五)毒蕈碱性Ach受体(M受体)血管平滑肌上的M1-5受体,其中M1,3,5通过Gq/11,经IP3通路引起血管收缩;M2,4通过Gi蛋白偶联,抑制AC通路引起血管收缩。但Ach通常引起血管舒张,因内皮细胞亦含M受体,其M受体激活后,促进NO释放,作用于平滑肌,经GC→cGMP→PKG→激活Ca2+泵→Ca2+↓,使血管舒张。且此作用大于平滑肌上M受体的作用,故内皮细胞完整时,Ach引起血管舒张;内皮细胞受损时,Ach则引起血管收缩。(六)嘌呤受体嘌呤受体分P1、P2两大亚型。P1亚型即腺苷(A)受体,又分三个亚型(A1-3),A2与GS蛋白耦连→激活AC活性→cAMP↑→Ca2+↓,使血管舒张。A1抑制AC活性,使血管收缩。

P2亚型又分五个亚型,P2T、P2x、P2Z、P2U、P2Y,血管平滑肌上的P2受体为P2x和P2U,P2U与Gq/11偶联,经IP3通路引起血管收缩;P2x受体本身与Ca2+、Na+、K+通道相关,激动后引起血管收缩。(七)前列腺素受体分五种:PGD2→DP、PGE2→EP、PGF2→FP、PGI2→IP、TXA2→TP。IP,DP,EP2,EP4通过Gs蛋白与AC、cAMP通路相连→血管舒张。TP,FP,EP1,EP3通过Gq/11蛋白与IP3通路相连→血管收缩。

其中,PGI2→IP、TXA2→TP的敏感性高,所以,PGI2→血管舒张;TXA2→血管收缩的反应典型而恒定。而其它PGs与其相应受体的亲和性和选择性则较低,因此,对血管运动功能的影响则变异较大。(八)其它肽类受体:1.

神经肽Y受体:激动时引起缓慢、持续的血管收缩。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激动时引起血管舒张。3.

心钠素受体:激动时引起血管舒张。4.

内皮素受体:激动时引起血管收缩。缓激肽受体:激动时的直接作用引起血管收缩;间接作用:促进PGI2、PGE2释放使血管舒张,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使血管舒张。总效应:血管舒张。(九)生长因子受体主要有PDGF(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受体

EGF(epitheliumgrowthfactor)受体

TGF(transforminggrowthfactor)受体

FGF(fibroblastgrowthfactor)受体

IGF(insulin-likegrowthfactor)受体生长因子受体经酪氨酸激酶信号系统,促进原癌基因表达,引起平滑肌细胞增殖、生长、迁移。一.结构

单层扁平鳞状上皮,随血流方向纵向排列,细胞间为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有约4nm宽的通道。胞质中吞饮小泡丰富,可双向转运物质。成人约有1012个血管内皮细胞,覆盖400-500m2的血管内腔表面。Weibel-Palade(W-P)小体,杆状,长约3μm,宽0.1-0.3μm,外包单位膜,合成、储存Ⅷ因子相关抗原,是内皮细胞特有结构。有成束的微丝,参与调节细胞间隙的大小,影响其通透性。

第二节血管内皮细胞

二.功能

(一)物质交换1.物质交换的方式脂溶性物质:可透过内皮细胞水溶性物质:小分子物细胞间隙及内皮细胞上的小孔,滤过大分子物:吞饮小泡的主动转运2.物质交换的调节(1)通透性升高因子:炎症介质组胺、5-HT、激肽、LTs、PAF(血小板活性因子)、氧自由基(XD黄嘌呤脱氢酶→XO)损伤负电荷屏障(硫酸鱼精蛋白、弹性蛋白酶、阳离子蛋白)

(2)通透性降低因子: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糖皮质激素、血管加压素、CA,稳定内皮细胞骨架、拮抗通透性升高因子的作用。血管通透性调节蛋白肝素—保护内皮细胞的电荷屏障。(二)调节血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1.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粘附(1)血小板膜上的粘附分子(细胞粘附分子,糖蛋白glycoprotein):

Ⅰb,Ⅱb,Ⅲa,Ⅳb,Ⅴ,主要为GPⅠb和GPⅡb/Ⅲa复合体(2)细胞间粘附分子(血浆中或血小板分泌至血浆中):Fg、FN、vWF(3)基质粘附分子:胶原、FN、vitronectin、纤维蛋白原、

vWF2.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1)整合素(integrin,CD11/CD18):αβ两个亚基在细胞表面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异型二聚体。在白细胞的表面β链为

β2亚群(CD18)。CD11a/CD18,CD11b/CD18(中性粒细胞),CD11c/CD18(巨噬细胞)(2)选择素-L(L-selectin):TNF、PAF、LTB4、Phorbolester等可激活其表达。

3.内皮细胞的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superimmunoglobulinfamily,ICAM-Ⅰ,ICAM-Ⅱ),E-selectin,P-selectin

(三)调节凝血-纤溶平衡1.促凝因子

(1)胶原、FN、Ⅴ及Ⅷ直接参与凝血,vWF-Ⅷ因子相关抗原(内皮细胞合成,血小板储存,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的粘附)(2)PAF:活化血小板,增强血管通透性,并促使VEC合成凝血酶、纤维蛋白等(3)Thrombospondin–血小板反应蛋白,受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储存于血小板的α颗粒,与血小板膜上Ⅱb/Ⅲa结合,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促进凝血。

2.抗凝因子

(1)蛋白聚糖–硫酸乙酰肝素:增强AT-Ⅲ的活性,增强内皮细胞表面的负电荷(2)抗凝血酶-Ⅲ(AT-Ⅲ):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类(包括凝血酶、因子Ⅹa、Ⅻa、ⅩⅢ、Ⅺa、Ⅸa),抑制纤溶酶、尿激酶、激肽释放酶(3)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与凝血酶结合→激活蛋白C系统→灭活Ⅷa、Ⅴa,抑制血小板聚集(4)PGI2,NO: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平滑肌(5)内皮细胞可摄取和灭活对血小板有聚集作用的活性物质(5-HT、PAF、组胺等)3.纤溶激活物:t-PA,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u-PA,主要由肾脏合成,内皮细胞亦能合成4.纤溶激活物抑制物(PAI):由内皮细胞合成,抑制PA(四)调节血管运动功能1.舒血管物:

(1)PGI2: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通过cAMP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平滑肌等。(2)NO:通过cGMP途径使[Ca2+]i下降,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3)EDHF(endotheliumderivedhyperpolarizingfactor)打开细胞膜K+通道,细胞膜超极化2.缩血管物:(1)ET:有A

、B两型受体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通过IP3和DAG途径使[Ca2+]i升高,收缩血管平滑肌;ET-1可激活c-fos、c-myc,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2)AgⅡ(五)调节血管平滑肌的增殖1.促增殖类因子:

(1)PDGF–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

血小板α颗粒中贮存,由α、β两条肽链,以二硫键的形式组成三种异构体:PDGF-AA、PDGF-AB、PDGF-BB受体:α、β→αα(与三种异构体结合),

ββ(与PDGF-BB结合),

αβ(与PDGF-AA或

PDGF-AB

结合)

(2)TGF–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α(与EGF有共同受体)、TGF-βTGF-β→TβR(主要是TβRⅠ型、TβRⅡ型)→R-Smads(Smad2、Smad3)→Co-Smads(Smad4)→直接或间接结合DNA→目的基因的转录(3)AgⅡ-angiotension(受体AT1→Gq)(4)FGF–fibroblasticgrowthfactor(5)ET–endothelin(6)NPY–neuropeptide-YNPY–neuropeptide-Y

2.抑制增殖类因子:CGRP–calcitoningenerelatedpaptidePGI2、NO、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六)摄取、转换或灭活血循环和局部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ACE:主要存在于肺血管内皮细胞,使AgⅠ→AgⅡ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降解儿茶酚胺单胺氧化酶:降解5-HTPGs、PAF、LTs等脂类活性物质亦可被内皮细胞摄取、灭活三.血管内皮细胞上的主要受体

1.血管内皮细胞几乎具有血管平滑肌上所有的受体,同时,还具有一些凝血因子的受体,如凝血酶受体,蛋白S受体;脂质代谢相关的受体,如LDL受体;ADH受体;等等。

2.有些激动剂作用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上的受体可产生相反的效应,如Ach作用于平滑肌上的M受体引起收缩,而作用于内皮细胞上的M受体则引起NO释放,使血管舒张。(ET等)第三节血管壁基质血管壁基质可分为两大部份:血管内皮基底膜和其它结缔组织。基底膜的结构和成分从大血管到微血管无明显差别,但其它结缔组织变化较大。

血管壁基质的主要化学成份:糖蛋白(glycoprotein)

–主要成份为蛋白质,其上结合有少量短链多糖;糖成分多无特异性蛋白多糖(proteoglycan)

–蛋白核心,核心外多糖链长而有特异性,如硫酸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多糖、透明质酸等,多糖链皆属于氨基多糖。一.血管内皮基底膜的特有成份

(一)胶原(collagen)Ⅳ: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份,其中胶原Ⅳ是血管内皮基底膜的特有成份,大血管壁还含有Ⅰ、Ⅲ、Ⅴ、Ⅵ型胶原。(二)片蛋白(laminin):是基底膜中最丰富的糖蛋白,上有内皮细胞识别位点。血管新生时,内皮细胞须在片蛋白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管状。(三)网蛋白(entactin):又名成巢蛋白,分子呈哑铃状,与片蛋白呈1:1结合,参与内皮细胞的附着。(四)串珠素(perlecan):又名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硫酸肝素带大量负电荷,面向内皮细胞面,在基底膜表面形成一道负电荷屏障。二.血管壁的其它结缔组织成份(一)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FN为分子量约500000的糖蛋白,其在血管壁基质中呈不可溶状态,在血浆中还有以可溶状态存在的FN(由肝脏分泌)。FN可与胶原、肝素、金葡菌等结合,亦参与细胞的附着。(二)弹力纤维(elasticfiber):弹力纤维的主要成份为弹性蛋白和微丝,1.弹性蛋白:化学性质极稳定,很难溶解,且疏水性极强,其寿命几与机体寿命同步。2.微丝:包括微丝蛋白和微丝结合糖蛋白,幼年时微丝较多,成年后只在弹力纤维外周有稀疏的微丝。(三)血栓粘合素(thrombospondin,TSP):又名血栓固定蛋白。来源:TSP可由血小板、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功能:如参与血小板的聚集,促进纤溶,炎细胞的趋化、粘附,抑制血管的新生等。

(四)蛋白多糖:又名酸性粘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肝素、硫酸角糖,巨大的糖链上都含有大量的硫酸根和羧基,形成强大的阴离子负电荷群,具有强大的吸水性,成为填充蛋白纤维网眼的主要基质。是影响组织顺应性的主要成份。三血管壁基质的主要功能(一)依托、屏障功能: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附着依托。(二)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内皮损伤后的修复性新生有两种方式,①损伤周围区的内皮细胞迁移、扩展复盖面,将内皮损伤面复盖,基本无内皮细胞的数量增生;②内皮细胞的数量增生,并有新毛细血管形成。

(三)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影响:包括片蛋白、胶原Ⅳ、串珠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型转化。纤维连接蛋白则刺激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型转化。第四节血管运动功能的异质性

不同脏器、不同部位的血管运动功能又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其它脏器或部位的活动规律和调控机制,甚至不同种族、不同个体的血管运动功能都可以有差异,血管运动功能的该异质性特点又被称为血管活动的个性化(individuality)。一.血管活动个性化的主要表现(一)不同器官、不同部位血管运动功能的差异运动时,皮肤、胃肠、肾血管收缩,骨骼肌、冠脉血管舒张;脑血管保持相对稳定。缺氧时,肺血管明显收缩,皮肤、胃肠、肾血管收缩,冠脉血管、脑血管舒张。……

(二)不同种属的差异Ach引起犬冠脉扩张,而小牛的冠脉收缩;AVP(血管加压素)引起犬基底动脉出现内皮依赖性舒张,而大鼠基底动脉收缩;缺氧性肺A增压反应在牛、猪很明显,而羊、狗则不明显;……(三)同一血管不同节段的差异犬主A对AVP的反应,越到远心端越强;兔胸主A对Ach、NE、AgⅡ、5-HT等的反应,越到远心端越弱;大、小冠脉对Ach、NE的反应明显不同;小动脉、微动脉对儿茶酚胺最敏感;……

(四)年龄的差异

随年龄老化: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生化、受体及信号转导等。血管壁的胶原纤维增多,而弹力纤维、平滑肌细胞变性,血管弹性降低。对β受体激动的舒张反应减弱。但平滑肌细胞对内皮受损后的增殖反应变强。AgⅡ受体(AT1受体增多,AT2减少)、肾上腺素能受体亚型数量及分布改变……。(五)重要器官的血管个性化特征1.冠状A:冠脉血流丰富,安静时约为60-80ml/min.100g心肌,运动时可达300-400ml/min.100g心肌。(1)冠状A的舒缩以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为主,如腺苷、H+、K+、…(2)冠状A对缩血管剂的反应较弱,甚至对缩血管剂出现舒张反应,如AgⅡ引起绝大部份阻力血管收缩,却使冠脉扩张;AVP为一典型的缩血管剂,却引起冠状A的内皮依赖性舒张;(3)冠状A的节段性差异较明显,如大冠状A以α受体为主,而小冠状A以β2受体为主;但亦有人认为,α激动剂对大冠状A无明显影响。

2.脑血管:脑血流亦较丰富,安静时约为50-60ml/min.100g,全脑约为750ml/min,约占心输出量的15%。(1)脑血管在组织结构上的特点:平滑肌较少,血管壁相对较薄;(2)对一般缩血管剂的反应较弱,甚至对缩血管剂出现舒张反应,如AgⅡ引起绝大部份阻力血管收缩,却使犬基底A扩张;(3)β激动剂的扩血管效应较显著;(4)有些激动剂具有显著的脑血管收缩效应,如5-HT、AVP、神经肽Y(NPY)、ET等,可能与偏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脑血管痉挛等有关。(5)脑血管上亦分布有交感缩血管纤维和副交感舒血管纤维,但作用不大,切断上述神经纤维对脑血流影响不大。(6)但脑组织的pH,O2和CO2浓度对脑阻力血管可产生明显的影响。3.肺血管(1)结构特点:管壁薄、管腔大、长度短、张力低、顺应性高,因此,血管张力的被动调节可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2)神经分布少,<30μm的肺小A无神经分布,神经调节的作用不大;(3)低氧性肺A增压反应二.血管活动个性化的机制

(一)血管结构的差异: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二)神经支配的不均一性血管平滑肌运动神经主要有以下种类:交感缩血管神经-释放NA,NA与α受体的亲和力高,故主要引起缩血管反应,多数血管基本只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如皮肤、多数内脏……交感胆碱能神经-释放Ach,主要见于骨骼肌血管,引起运动时的血管舒张。副交感胆碱能神经-释放Ach,主要见于脑、外生殖器、消化腺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