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000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
教学等13个字。
要求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重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难点)
教学---------------------------------------------------------------
三课时。
课时---------------------------------------------------------------
一第一课时
数学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
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数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古诗题目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你最喜欢李白的哪
首古诗呢?可以给大家背诵吗?(学生背诵)
2.同学们背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
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有关李白,大家了解多少呢?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
李白(701-762),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丁
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
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
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
所体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
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齐
名,世称“李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
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设计意图:由李白的诗引入介绍李白,自然地导入新课,有效地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力。
5.教师谈话导入:是啊,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
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25岁时怀着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
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
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一一《望天门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题目:望天门山)学生齐读。
6.学生自由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望”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刚才老师体会到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闯难
关,你们有信心吗?(出示课件3)
卜.课件,
古诗《望天门山》
的内容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就赶快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刚才你们优秀的表现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来读一读。(教师范读)现
在你们是不是也想在大家面前读一读?如果你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在读中表
达出来吧!(指名让学生读、教师点评)
4.学习生字。(出示课件4)
-----------------------------
断楚至孤帆
■J
(1)注意读准“楚、至”的翘舌音,“断、帆”的前鼻音。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狐”把“3”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卜至”。
力口一力口:“巾+凡=帆”O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全班齐读。
6.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这幅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找
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三小组合作,再学古诗
1.小组合作,再读古诗。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在
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古诗,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有感情。
2.重点词语解释。(出示课件5)
।----------------------------------------------课件5|
中断:从中间裂开,断开。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碧水:指江水。东流:向东流。
至此回:江水原向东流,在天门山处回转向北。回,回转。
相对:互相对峙。
一片:一张,一叶。
日边:太阳落下的地方。
3.学生根据词语解释自学古诗。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试着用一句话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教师给出的重点词语解释,理解古诗的意
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1.学习前两句古诗。(出示课件6)
p-----------------------------------------------<W6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指名让学生读前两句。
(2)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楚地,所以叫楚江。楚江的终点在天
门山。古代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
险,诗人写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的意思,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指名让学生描述这个情景。
③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可以体会到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山险水涌)
(板书:山险水涌)
(4)指名让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7)
----------------------------------------------------------------------------------------------OSEZI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
形成回旋的水流。
(5)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前两句诗?
①指名让学生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②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停顿、重读的地方。
③学生练习,再指名让学生读。
④全班齐读。
2.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样知道
的?(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一一相对出)(出示课件8)
---------------------------------<W8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导学生观察顺流而下的小船和站在船头的诗
人)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
了,把诗人豪迈宽阔的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
豪)(板书:帆来日出)
(5)指名让学生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9)
s--------------------------------------------:——-----------------------------------OSEEI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6)指导朗读。
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
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是多么豪迈的气势!让我们齐读后两句诗。
3.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
景物。(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2)同学们,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
多么精美的山水相映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板书:山水相映)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
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辽阔。同学们再读古诗,找出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
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古诗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板书: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起朗诵整首诗。
设计意图: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教师通过朗读、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展开想
象,理解诗句,锻炼了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能力。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从中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向
北回旋着流去。(男生齐读前两句)
2.谈话接读: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孤独的小船从太阳落下的地方漂来。
(女生齐读后两句)
3.眼前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
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一一(指名让学生读全诗)(板书:报效祖国)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你怎能不被眼
前的景色震撼,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一一(全班齐读全诗)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习生字。(出示课件10)
r--------------------------------------------〈球件10
断楚至孤帆
2.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3.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4.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三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楚”:上下结构,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边部分要舒展。
“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子”的下横变为提。右边的“瓜”的横
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
“帆”:左右结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5.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6.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从而为学生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七指导背诵,默写古诗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
上合适的诗句。(出示课件11)
有关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的图片
3.诗句填空式默写,整首诗默写。
教师注意指导古诗书写的格式。
八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描写祖国大好河山
的古诗。请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抒发了这种感情呢?(《望庐山
瀑布》)(出示课件12)
古诗《望庐山瀑布》
的内容
这首古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
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
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写过很多,请
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
课后反思
1.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然后安排学生自学,让学
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
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
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2.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中。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
☆板书设计☆
十日丁I।(山险水涌)如灰,口田上行L,
望天山<,卜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山水相映1
第二课时
数学目标
1.认识“亦、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2个字。了
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
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数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
西湖美景的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14)相关图片
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西湖美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风景如画、
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
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吟
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书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古诗题目。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通过西湖美景的图
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5)
K件
苏轼(1037—3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学习古诗题目。(学生齐读)
2.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呢?
3.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
---------------------------------------------------<课件16|
(1)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3)诗人在做的事: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
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
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
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一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1.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朗诵古诗,借助拼音学会诗中
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2.学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让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2)指导读准生字。
敝潮:指名让学生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一一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指导
识记一一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
宜:指名让学生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一一整体认读音节。指导识记一一上
下结构,部首是宝盖头且覆盖下部。
4.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
奏。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出示课件17)
---------------------------------;-----------------------------<^¥171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激流/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指名让学生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教材注释、看教材插图、读古诗题目、读
古诗诗句、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2.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3.引导理解。(出示课件18)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3)在欣赏晴、雨不同的美景时,诗人有怎样的感受?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为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1.赏读“水光敝潮晴方好”。
(1)学习第一句诗。(出示课件19)
水光激温晴方好――
学生齐读诗句。
(2)“激谶”是什么意思?(敝涌:波光闪动的样子)
(3)“敝涌”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湖水荡漾、浮光
跃金)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激谶”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句古诗让我们
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水光激谶晴方好”展现出当时是晴天)(板书:晴
方好)
(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景色,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好)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教材注释)
(7)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8)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2.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学习第二句诗。(出示课件20)
山色空蒙雨亦奇
学生齐读诗句。
(2)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的西湖美景中时一,忽然天气发生了变
化,用诗中的一个字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板书:雨)
(3)用诗句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的变化。(山色空蒙)
(4)“空蒙”是什么意思?(迷茫缥缈的样子)
(5)“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水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
若现)
(6)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景色,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奇)
(7)“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亦奇”是什么意思?(也显得非常奇妙)(板
书:亦奇)
(8)谁能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9)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3.个性赏读一一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很美。我们通过怎样的朗读才能表现出
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让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
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
人间仙境)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美景的?(西子)你从哪里知道的?(出示课
件21)
欲把西湖比西子,
学生齐读。
(3)教师展示西施的文字资料。(出示课件22)
“西子”指西施,她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
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课件23)
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
打扮)“相宜”是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是什么意思?(都非常合适)(板书:
总相宜)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
思是说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
韵独特)
(7)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
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天然美的赞叹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读准字音,指导写字。
教师先范写再指导。(出示课件24)
-----------------------------------------------------------------------------------------------------------------------------------------------------------------------------------------------------2-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竖提,长撇要注意避让,末捺舒展。
“初”:左窄右宽,左边是“家”,右边“刀”长撇注意避让。
2.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仿影、临写。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投影展评,写字修正。
设计意图:对重难点生字进行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
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
1.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
的?(激动、兴奋)
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整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4.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
诗歌和文章,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课后反甩
1.教师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俗语为切入点,然后通过向学生展
示美丽的西湖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出了良好的
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为了使学生理解西湖晴雨的不同画面,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想象晴雨时的
西湖还有哪些美景。通过一系列铺垫,渐渐进入古诗描绘的场景,为学生感悟诗
人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学生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一
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板书设计☆
'晴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雨亦奇[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总相宜J
第三课时
数学目标
1.认识“庭、未”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
字,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知道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首自己最
喜欢的古诗。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以背诵古诗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
有写事的,有写物的,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写景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一首写景的名诗《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
书题目:望洞庭)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6)
阜件2匕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
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
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二自由朗读,探究诗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2.指名让学生朗读,师生评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27)
----------------------------------------密件27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学习《望洞庭》中的生字。(出示课件28)
镜未磨遥银盘一一
(1)指名让学生读。
(2)重点强调:“银、盘”是前鼻音,“镜”是后鼻音。
(3)齐读生字。
(4)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镜一境”“未一末”“遥一摇”“银一很”“盘一盆”。
组词识记:磨面、磨坊。
(5)全班齐读。
4.学生再读,边读边思考,说一说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出示课件29学0)
-------------------------------------------------------件29、而
望:从远处看。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优美。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照物时显得模模糊糊。这里比喻洞庭
湖湖面平静,湖中景物迷蒙。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5.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出示课件31)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
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由衷地赞美了洞庭湖的奇丽景色,表现出诗人非凡的
想象力。这首诗意境深远优美,语言简练贴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解决字、词和诗句的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为下面深入学习古诗做好了准备。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1.探究交流第一句诗。(出示课件32)
r--------------------------------------------------------------------------------〈课件32
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①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②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看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交相辉
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③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交相辉
映,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板书:两相和)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
月色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板书:水色)
(3)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受宁静与和谐。
2.探究交流第二句诗。(出示课件33)
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知道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②知道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无风的时候,平静的潭面如
同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板书:镜未磨)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探究交流第三和第四句诗。(出示课件34)
p---------------------------------------------------(课件34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①遥望:远望。点题,表明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校学校教研工作方案
- 2025二月桉树花粉过敏源控制与社区补偿协议
- 2025年个人工作方案销售
- 车位出租协议(转租版)
- SolidWorks 2017机械设计完全实例教程 第3版 课件006钣金和焊件
- PHP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电子教案10 用户注册-前后端数据交互
- 2025年玻璃钢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吉林省松原市小学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玉林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真题数学试卷含解析
- 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三次中考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一模)桂林市、来宾市2025届高考第一次跨市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
-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北京市消防条例解读
- 农业合作社管理与运营模式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710205 大数据技术应用
- 项目燃油供给系统检修广东交通汽车技术系课件
- 2025榆林定边县国有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公务员考试中财务知识的考察试题及答案
- 治理盐碱可行性报告
- 任务三家庭清扫有工序(教学课件)二年级下册劳动技术(人美版)
-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