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法律解释的“正确性”何在(上)_第1页
解析法律解释的“正确性”何在(上)_第2页
解析法律解释的“正确性”何在(上)_第3页
解析法律解释的“正确性”何在(上)_第4页
解析法律解释的“正确性”何在(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解释的"正确性"何在(上)陈金钊提要:当代西方的法律解释学者放弃了对法律解释正确性的追求,认为所有的解释都是基于不同的理解。这对法治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立论。不管法律解释有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正确理解,对一个维护法治的法律人来说,起码在姿态上应该追求正确的解释。虽然正确解释的立论已经被哲学的实质主义所解构,但是从逻辑上说,一般性的法律可以作为解释是否正确的标准。解释结果的合法性、客观性以及有效性,是法律解释者应当坚持的原则,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理解与误解并存于解释活动中。现代解释学的方法论志趣,是追求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认为避免误解是最主要的目标。自施莱依马赫以来,方法论被称之为避免误解的艺术。然而,误解是伴随着理解过程始终的一种现象,真正消除了误解也就不存在理解的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有了错误的理解才有所谓正确的理解。这就使得建立普遍适用的解释学成为必要。但本体论解释学对方法论的建构有不同的认识。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者,认为理解与误解之间的区分似乎无关宏旨,误解甚至可能成为新的意义生长点,方法很可能是阻碍人们获得真理的思维。这种反思理解与误解的方法,有其学理依据,但这种积极的意义还是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法学界最早发起了对本体论解释学的反击。意大利法学家贝蒂就带着对法律客观性的拯救使命,回应了伽达默尔放弃理解的标准的做法。我国哲学家潘德荣认为,我们需要阐明理解的前提:理解是一种探索式对话,而不是独白式宣告。在这种条件下,本体论解释学与方法论解释学才能达成一种谐调,相互补足。理解意味着一种区分,只有阐明了误解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深刻地理解被理解对象以及理解的主体本身。一、法律解释中的正确理解是指什么?在法律解释的问题上,现在流行的观点是"只有不同答案,而没有正确答案"。这是伽达默尔"只要有理解,理解便会不同"思想在法学界的翻版。这实际上是放弃了理解的标准以及对正确理解的追求。传统法理学告诉我们,法律是明确的行为规范,是法官据以判案的标准。面对在法律问题上只有不同答案、而没有正确答案的命题,人们不禁要问,法律作为衡量行为的标准与尺度是不是还有作用?能起什么作用?传统法律推理方法中强调的"一般优于个别"以及解释的涵摄理论都接着被推翻在地,法治据以支撑的理论与方法是不是不能支配我们的思维了?接下来,法官用法律来衡量行为的工作目标也只好放弃了,客观、公正也不知来自何处了。学术上的这种躁动对法治的危害是严重的,按照极端哲学解释学的看法,法律解释学作为方法也是没有必要了。因为在哲学解释学看来,所有的理解都不是任意的,没有任意的不受限制的理解,但这种限制不是受方法的限制的,而主要是受理解者前见的限制。但这种没有目标的理解是不需要法律解释方法限制的,方法不仅不能达到对目标的理解,反而是限制理解达到目标障碍。但是,法学家必须看到,法律解释是一种维护法治的实践活动,法律解释不是为了专制,法律解释绝不是自由的,而是一种受法律约束的思维活动。我们认为,在法律解释问题上必须看到它与发现真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发现真理的理解是向前看的,而发现法律意义的看法是向后看的,法治就是要在经验范围解决问题。这就是说,我们虽然不能用已有的方法发现新的真理,但可以用方法发现法律的意义。所以在法律解释问题上,不是说有没有正确的理解,而是法治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理解。虽然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理解是困难的,但决不能放弃这一目标。虽然我们所追求的绝对正确会遇到哲学上的难题,但法学研究未必需要在哲学后面爬行,法学有着自己的标准。尽管这种标准并不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实际上现代法律已经拿出粗略(也许在立法者看来是精确)的标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标准需要解释就放弃标准的衡量作用。我们看到,自然科学界有很多的标准,这些标准也是在不断修改,也需要解释,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衡量作用。法学实际上也是这样,尽管一些后现代法学者认为自己摧毁了法律的确定性和正确性,使正确理解烟消云散,但这只是理论逻辑的展现,实际情况并不是像理论家说的那样。理论家已经把法律的不确定性绝对化了,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到处都是不确定性的。法律存在着相对的确定性。法律作为标准尽管不很完善,但还是对人们的理解产生了很大的约束作用,放弃理解的标准只是为一些胡乱的判决找到了借口。也许在法律解释学中的正确理解,不是指对法律条文的正确理解,而是指对待法律解释的姿态。对法律条文的正确理解,是具体法律解释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法律解释学首先应当解决姿态问题。现在,受哲学解释学的影响,法律解释学认为"理解"背后的"无知之幕",常常遮蔽人们对真相、真理、真意等的探究。被遮蔽的"真相"确实存在,已经成为哲学家、历史学家批评的武器。被遮蔽的真相有的是人为造成的,有的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局限所出现的。真相或者真意问题的解决,也许不是法律解释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他们所关心的是恰当的、可接受的理解。关于正确理解的所谓真相、真意的问题,原本就是由哲学、历史学提出的,因而还得由哲学或历史学去解决。法学家关心的是那些能够由证据所证明或者根据法律可以推定的事实;关心的是已经公布的法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使法治在最低限度-卜实现。法律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关注那么多事实真相以及所谓法律的真意。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法定时间内解决冲突与纠纷。对那些哲学上、历史上永存争议的真相,可能是永远的哲学难题和历史疑案。但法律解释学者首先得告诉人们那些能够探寻到的和应该坚持的,而不是摆出来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人们陷入更多的困惑。从法哲学的角度看,对法律的理解确实没有正确答案,所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理解。因为所谓正确理解是因为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但标准如何是正确的还需要另外一个标准,这就会陷入无穷的循环,使所谓"正确"理解被一一否定掉。法律解释学者不必因为找不到正确理解的最终标准而感到苦恼。无穷无尽的哲学追问,使得法学正在失去规范学科的地位,法哲学、法理学甚至法律解释学几乎被理解成玄学。现在的解释学,尤其奠基于哲学解释学的各种学说越来越神秘化,而逐渐变成了纯粹的理论和干扰"正确"理解的因素。有些法官正是看到了在法律解释问题上没有正确答案而放弃了积极认真的探寻。对自己所倾情的判断,哪怕是错误的判断或明显有违法律的判断没有任何羞愧之心。支撑他们这种心理的理由是:反正所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理解。放弃对正确判断的追求使得法律人在做出错误判断的时候也心安理得。我们认为,哲学的道理未必都能用到法治秩序中。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把哲学上的无限思维的链条暂时中断,而运用逻辑和人类已有的知识找到相对正确的答案。这个正确答案的初级标准就是形式逻辑以及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法律规范。这就是说,违反逻辑思维规则而得出的解释结论就是错误的理解,违背法律规范"原意"的理解就是错误的答案。这个标准经不起哲学上的无穷追问,但对法.治建设确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将围绕着如何达到正确的理解展开论述。但首先必须明确,这里的正确并不是哲学上的正确,而只是法律上的正确,即所谓相对正确和不任意的解释。二、正视法治的片面合理性与多种解释结果之间的矛盾现在有些法学理论研究者,把哲学或历史学中的问题一股脑地搬到法学中来。这种做法只能增加法学的混乱进而引起人们对法治的失望。我们必须承认,法治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片面的。法律是人为地在社会中加入的制度性规范,虽然可以对法律进行多角度理解,但相对于哲学的宏观面向来说,法律含义的多种意义与复杂世界比较起来还是片面的,法律毕竟有一个框架。因而,法律规定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存在吻合是正常的事情,但现在有人却把其称之为"病态"。这实际是思维者自己的脑筋出了问题。虽然法律人在具体的司法过程中要不断弥合法律和社会之间的分裂,但如果尽了努力仍然难以解决案件的冲突,那我们只能放弃用法治的方法来处理案件。法律虽然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纠纷。要用法律调所最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另外一个最要因素是组织),但法律规则不同于技术规范,它不是精确的规范,而是需要人的正确理解才能加以贯彻的规范。在理解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地与所欲解决问题相关,这就形成了规则必须执行、但规则的执行又无规则可循的情况。这就需要艺术地理解与处理案件。法律运用的艺术大量地存在于法官等法律人的实际经验中,但这些艺术又不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技巧。法律修辞学要专门研究这一问题。修辞其实并不像人们理解的那样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技巧。司法以及其中的人们有目的地使用语言的活动使我们看到,修辞实际上是事实的呈现方式,它不仅建构了案件事实,也建构了当事人的历史状态以及手中的认知结构。实质主义的解释破除了法律规范的权威,认为法官就是"立法者",法官的意志选择就是法律,虽然这种选择不是任意的,要求法官根据正义的原则、事物的本质、人类的目的确定法律的意义,但是"无论何时,当我们脱离原则和明确的实定法而留恋于制定法的解释时,一个接一个的解释或者推断就会层层堆积,直到远离事实、真理与本质。"⑻法官不能成为立法者,否则法官的意志就会成为法律,就可能出现新的奴役;法官如果成了立法者,他制定的法律又溯及既往,这将会破坏法治的原则。立法者和司法者的界限不容混淆。法治意味着法律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确定性支配法律人的思维,法官只是法律的解释者。实质主义解释依据中包含着太多的法官选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因素。现在,很多的法学理论鼓励法官从实质主义的角度解释法律,倡导对法律的创造性解释,试图摆脱形式主义法律的束缚;司法界的一些所谓的创新也在倡导司法能动主义,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结合起来进行判决,认为法官不应成为法律条文的奴隶,因而应该把他们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