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1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1.gif)
![2021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1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2.gif)
![2021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1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3.gif)
![2021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1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4.gif)
![2021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1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6784c814c2b9e1b4d0596c9472ab852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知识梳理
i.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项目自然选择
主要观点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贝rrs献-Ph
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评价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不足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健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基本概念
a.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b.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c.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②单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到避。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④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决定因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①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②隔离
a.两种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③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
3、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种群物种
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
多种群组成
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
判断标准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
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
(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联系(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
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项目物种形成生物进化
木小志生殖隔离出现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的生物与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
属于不同物种
原生物的关系属于不同的物种
(1)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
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二者联系
(2)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
物进化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科技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一种万年野生稻,被视为现代栽培水稻的祖先。它们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
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能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栽培水稻与万年野生稻已经属于不同的物种
B.虫害病害的选择压力使万年野生稻产生了定向变异
C.万年野生稻演变为栽培水稻的过程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与万年野生稻杂交,栽培水稻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可发生变化
【答案】D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
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A、万年野生稻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变异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
C、万年野生稻演变为栽培水稻的过程基因库发生改变,生物在进化,C错误;
D、与万年野生稻杂交,能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说明栽培水稻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可发生变化,
D正确。
故选D。
2.小麦的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
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小麦穿梭育种的叙述,错误的
是()
A.人工选择能够改变小麦变异的方向和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
B.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C.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基因多样性
D.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存在的地理隔离
【答案】A
【分析】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
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
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由题干分析,穿梭育种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
A、变异是不定向的,人工选择不能改变变异的方向,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
产的小麦新品种”可知,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B正确;
C、穿梭育种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基因多样性,C正确;
D、穿梭育种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交替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故在育种过
程中突破了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存在的地理隔离,D正确。
故选Ao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
B.“精明捕食者”策略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
【答案】D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脂质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
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
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大都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进而达到生殖隔离。
【详解】
A、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少部分的通过物种大爆发产生,A正确;
B、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数量占优势的种群个体,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被捕食者中多是年老、病弱
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其种群发展的作用,B正确;
C、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D、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宜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D错误。
故选D。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有利变异被选择后,通过遗传提高突变频率
B.滥用抗生素引起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在自然界中,生殖隔离可能通过一次有性生殖完成
D.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自然选择就会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
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搽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
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
A、生物的有利变异被选择后,通过遗传提高有利变异的比率,而不是提高突变频率,A错误;
B、滥用抗生素引起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药物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在自然界中,生殖隔离可能通过一次有性生殖完成,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
D、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但自然选择不一定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o
5.1973年,科学家提出了进化的“红皇后假说“,在物理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
可能构成对其他物种的竞争压力,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在通常的环境下物种之间的进
化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条件下,无机环境不变则生物不会进化
B.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物种间相互进化和发展不一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产生
D.精明捕食者策略通过捕食数量较多的物种而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
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产生新物种。
【详解】
A、无机环境不变也会发生基因突变、还可能会发生迁入迁出等,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A错
、口
庆;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
C、物种间相互进化和发展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种群进化,但不一定会使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而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产生,C正确;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表明正在进化
B.进化只能发生在异地物种间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D.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
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表明没有进化,A错
、口
1天;
B、进化可以发生在同地或异地物种间,B错误;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
故选C。
7.设某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所有个体都是纯合子,即基因型为AA,由于某种原因导致20%的个体基因型
由AA变为Aa(A对a为完全显性),若不考虑迁移、选择等因素,则在其第三代中基因型AA的频率为()
A.64%B.80%C.81%D.32%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意“所有个体都是纯合子,即基因型为AA,由于某种原因导致20%的个体基因型由AA变为Aa”可
知,发生基因突变后,第一代个体的基因型为AA占80%,Aa占20%,可算出A=AA%+l/2Aa%=80%+20%
x1/2=90%,BPa=l-90%=10%。
【详解】
由于不考虑迁移、选择等因素,个体间随机交配,故种群间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即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在
第三代中A=90%,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90%x90%=81%,C正确,
故选C。
8.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遗传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的数量的下降而减小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B错误;
C、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正确;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故选C。
9.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
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
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C.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D.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D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
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
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
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导致超深渊狮子鱼的视觉退化,该定
向选择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
B、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了•鱼种群
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同时
由于生存场所不同,两者也存在地理隔离,B正确;
C、结合题干信息“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
压能力”可知,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
个物种,不存在共同进化,D错误。
故选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出新品种,原因是基因重组产生了新性状
B.从根本上说没有基因突变,生物进化就不可能发生
C.某昆虫种群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则该种群会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B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
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A、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出新品种,原因是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
重组会产生新的重组类型,而不是新性状,A错误;
B、突变、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从根本上说没有基因突变,
生物进化就不可能发生,B正确;
C、某昆虫种群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则该种群已经出现了进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会发生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B。
II.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进化的单位理论核心
①
I④
包含层次
进化的结果J生物多样性-
A.①表示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提出来的
B.②表示进化的原材料,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C.③代表新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④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其中①表示自然选择学说;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
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③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④表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
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
A、①表示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A正确;
B、②是生物变异的本质,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③代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错误;
D、④表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
B.捕食者的捕食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C.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种地雀的形成是它们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D.杂交育种过程中,汰劣留良的人工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C
【分析】
共同进化指的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详解】
A、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A正确;
B、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B正确;
C、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种地雀的形成,是分布到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适应不同岛屿环境的结果,而不
是它们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
D、杂交育种过程中,汰劣留良的人工选择使符合人们需求的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
故选C。
13.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单位/cnP的培养基里,绝大多数死
亡,有个别存活如图甲,并能进行繁殖。继续用同浓度的青霉素处理存活的细菌结果如图乙、丙。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图甲图乙图丙
A.该细菌抗药性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存活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抗青霉素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
C.该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可能通过染色体畸变产生了变异
D.图甲一乙一丙过程中,该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D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一般而言,变异在前,选择在后,即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人工选择无关,A错误;
B、存活下来的个体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可能会出现性状分离,故后代不一定有来自存活细菌的抗青霉素性状,
B错误;
C、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故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
D、据图可知,图甲T乙T丙过程中,不断用青霉素进行处理,青霉素的作用相当于自然选择,故该过程中
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变异性状不影响个体的存活和繁殖时,自然选择不发生作用
B.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C.变异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各种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A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
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
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
可成立。
【详解】
A、当变异性状不影响个体的存活和繁殖时,即此时的变异性状是中性突变引起的,自然选择不发生作用,
因此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生物个体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
定的方向进化,即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的变异是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原材料的,D错误。
故选Ao
1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自然选择或持续的人工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较多的种群,这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
C.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过程是环境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变异出现的结果
D.地理隔离能阻止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C
【分析】
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
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详解】
A、长期臼然选择或持续的人工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A正确;
B、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
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这有利于被捕食者的
进化,B正确;
C、变异并不是因环境变化才出现的,另外,生物多样性中物种多样性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
间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
D、地理隔离能阻止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
离。
故选C。
16.褐家鼠种群中的一种突变体对华法林(一种鼠药)具有抗药性,但其维生素K合成能力下降。某地区
使用华法林灭鼠后当地褐家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比例显著上升,停施后比例下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施用华法林后褐家鼠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施用华法林后褐家鼠种群数量及抗性基因频率均会显著增加
C.基因突变是褐家鼠抗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停施华法林后抗药性个体比例下降,说明突变是否有利是相对的
【答案】B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施用华法林后,通过选择作用使种群基因频突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施用华法林后,会使种群中不具抗性基因的个体死亡,因此会造成种群数量的减少,由于不具抗性基因
个体的死亡,抗性基因在种群的频率相应增加,B错误;
C、产生抗药性是基因突变结果,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抗药性的突变,在施用华法林条件下,对鼠的生存有利,但其维生素K合成能力下降,停止使用后,
抗药性个体比例下降,说明突变是否有利是相对的,D正确。
故选B。
17.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变异可为所有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理论上,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重组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同时抗生素的选择作用能增强其抗药性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
【答案】B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
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染色体变异能为真核生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存在染色体变异,A错误;
B、从理论上分析,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重组仅仅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基因频率
发生改变,B正确:
C、细菌本身就能产生抗药性突变,生物变异在先,自然选择在后,抗生素没有诱导变异的作用,只有选择
作用,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也可通过人工或低温诱导染色体组的加倍在短时间内完成,不需
要通过漫长的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B。
1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共同进化都是生物与生物相互影响的结果
【答案】B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
A、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多倍体形成时不需要地理隔离,A错误;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U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
D、共同进化不都是生物与生物相互影响的结果,有些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D错误。
故选Bo
19.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
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94%6%B.51%49%
C.78%32%D.92%8%
【答案】D
【分析】
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详解】
Xb的基因频率=b基因数+(B基因数+b基因数)xl00%=(7.36%+2x0.32%+4%)+{2x(42.32%+7.36%+0.32%)
+(46%+4%)}xl00%=8%»X15的基因频率=1-8%=92%。D符合题意。
故选D。
20.农田害虫防治始终是农民比较关注的问题。某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农药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
c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间段内,农田中甲虫的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喷洒农药前甲虫种群中已存在抗药性个体
B.喷洒农药定向地改变了甲虫种群的基因频率
C.图中AC段表明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先降低后升高
D.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
【答案】C
【分析】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
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
2、由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
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
现的。
【详解】
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故在喷洒农药前甲虫种群中己存在抗药性个体,A正确;
B、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B正确:
C、图中AC段表明甲虫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升高,C错误:
D、如果a~d年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
农药,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被淘汰,D正确。
故选C。
21.在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这时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到
了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此时
黑色型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下列不是工业黑化导致桦尺蛾进化的原因是()
A.黑色个体被天敌捕食的机率比浅色个体低
B.黑色个体比浅色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强
C.黑色个体比浅色个体产生后代的机会多
D.黑色基因频率在增加,而浅色基因频率在下降
【答案】B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迁入与迁出、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隔离等。
【详解】
A、因为树皮被熏成黑褐色,黑色个体被捕食的机率降低,黑色基因频率增加,浅色基因频率下降,导致生
物进化,A正确;
B、由题意无法看出黑色与浅色个体的繁殖能力强弱,只能看出后代的生存机会大小,B错误;
C、黑色为保护色,与浅色个体相比,黑色个体不容易被捕,产生后代的机会更多,黑色基因频率增加,导
致进化,C正确;
D、因为黑色个体不容易被捕,黑色基因频率增加,浅色易被捕,浅色基因频率下降,D正确。
故选B。
22.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
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优良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目前穿梭育种已经在小麦、水稻和玉米等
作物上取得了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穿梭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不同地区作物种群的基因库之间存在着差异
C.人工选择作用的本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D.穿梭育种打破了地理隔离,实现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C
【分析】
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方法:杂交一自交一选优一自交。
(3)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可知,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
组,A正确;
B、两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不同地区作物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异,B正确;
C、人工选择作用的本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优良基因的基因频率,有可能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
D、穿梭育种打破了地理隔离,实现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C。
23.夏威夷群岛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有几千千米。多种不同的蜜旋木雀生活在这些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小
岛上,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区别。DNA检测技术发现,这些蜜旋木雀最初
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关于蜜旋木雀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
B.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基因库
C.在这些蜜旋木雀形成的过程中,小岛起着关键性作用
D.DNA检测技术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答案】B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
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
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
A、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A正确;
B、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分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多个基因库,C错误;
C、小岛上的环境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在这些蜜旋木雀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进化方向的作用,C正确;
D、DNA检测技术发现,这些蜜旋木雀最初属于同一物种,显然DNA检测技术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
物学的证据,D正确。
故选Bo
24.某地草地贪夜蛾(二倍体)幼虫大量啃食植物的茎和叶,严重危害农作物。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其防
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常染色体上抗性相关基因a可突变为ai、a2o对该地草地贪
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
基因型%
项目
aaaaiaaiaiaiaiaza2a2
比例20182411522
A.ana2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各基因型的产生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不定向性
C.该种群中ai、az基因频率分别为21.9%和51.9%
D.a、ai、a2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A
【分析】
基因频率的计算:(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基因
的频率=基因个数+全部等位基因数xlOO%。
【详解】
AB、a产基因突变生川、a2,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体现」'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
正确、B错误;
C、ai基因频率=(18+1*2+15)+(100'2)*100%=17.5%,&2基因频率=(24+15+22*2"(100*2)*100%=41.5%,
C错误;
D、a、ana?属于复等位基因,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A,
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25蟹.
的
数
量
A.此地各种蟹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
B.蟹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下降而减少
C.蟹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中间体色个体数目最多说明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更适应环境
【答案】D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中间色个体数目最多,浅色个体和深色个体数目相当,均比较少,说明中间体色更适应环
境,不易被天敌捕食。
【详解】
A、此地各种蟹不是同一物种,各种蟹的全部个体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蟹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下降而增加,B错误;
C、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错误;
D、中间体色个体数目最多说明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更适应环境,这样的个体不容易被捕食者发
现,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多,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中间体色个体较多,D正确。
故选D。
26.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改变DNA结构
B.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A
【分析】
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
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
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
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量复、缺
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改变基因的结构,但会改变DNA结构,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即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因此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
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27.下列有关物种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没有突变,生物就不可能发生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D.捕食者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B
【分析】
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从根本上讲,若没有突变,进化将不可能发生,A正确;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的过程,显然共同进
化不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错误;
C、有性生殖是雌雄配子融合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由于子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特性,进
而表现出更大的变异性和适应性,能微生物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因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C正确;
D、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数量占优势的种群个体,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被捕食者中多是年老、病弱
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其种群发展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2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数的比率
B.数量非常大且自由交配的种群,种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C.基因突变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D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A错误;
B、遗传平衡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但需要满足的条件有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都能臼由交配、没有
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等5个基本条件,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2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种植条件的变化,一些作物的病虫害越来越难防治。中国的小麦育种团队改变了
传统的育种理念,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开展两地穿梭育种合作,从国外引进品种,与中国的品种进行
杂交,通过在两个地区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良利1下列
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但不存在隔离
B.穿梭育种充分利用了环境和人的选择作用
C.穿梭育种使小麦的染色体发生了定向变异
D.穿梭育种利用小麦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B
【分析】
1、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
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
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杂交育种:(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
品种的方法;(2)方法:杂交一自交一选优一自交;(3)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
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4)优缺点: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5)实例:水稻的育种。
【详解】
A、两个地区的小麦存在地理隔离,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通过在两个地区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
良利可知,穿梭育种充分利用了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对杂交小麦品种进行选择,该过程中人也起到了一定
的选择作用,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从国外引进品种,与中国的品种进行杂交”可知,穿梭育种属于杂交育种,其利用的主要
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
D、两个地区的小麦是同一物种,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30.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
中存在--种化学感应蛋白(SAP2),使它们对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拟除虫菊酯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按蚊抗杀虫剂性状产生的实质是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B.SAP2的存在能影响按蚊的存活,拟除虫菊酯发挥了自然选择作用
C.拟除虫菊酯的使用提高了sap2基因的频率,该按蚊种群发生了进化
D.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会导致人群中疟疾的发病率增加
【答案】A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
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方向是定向的,A错误;
B、SAP2的存在使按蚊对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拟除虫菊酯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能影响按蚊的存活,拟除
虫菊酯发挥J'自然选择作用,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使用杀虫剂后,按蚊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抗性低的
个体会被杀死,抗性较强的个体能够存活,使得按蚊向抗药性的方向进行进化,C正确;
D、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后,杀虫剂使用效果下降,携带疟原虫的按蚊数量增多,人群被叮咬传播的机率加
大,可能会导致人群中疟疾的发病率增加,D正确。
故选Ao
3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不可哪的是()
A.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体现了生物的亲缘关系
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所有生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C.原核细胞是由真核细胞进化而来,生殖方式由有性生殖进化为无性生殖
D.细胞外液类似于海水,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表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答案】C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
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体现了生物的亲缘关系,A正确;
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说明所有生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B正确;
C、生物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原核细胞进化到真核细胞,由无性生殖进化为有性生殖,C错误;
D、细胞外液类似于海水,本质上是种盐溶液,表明生命起源于海洋,D正确。
故选C。
32.我国是首创利用航天技术进行作物诱变育种的国家.一批重约40克水稻种子搭载嫦娥五号在月球遨游
23天后,顺利返回地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太空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可以提高种子的突变率
B.“上天”水稻种子的性状可能不会按育种专家的设想而改变
C.水稻种子在月球遨游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为进化提供材料
D.在月球遨游过程中水稻种子若产生了新基因,则形成了新物种
【答案】D
【分析】
在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的条件下,能诱发植物的基因突变,从而使生物产生新基因,表现出新的表现
类型或通过自交或杂交后可出现新的表现类型,这种育方式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育种方式为诱变育
种。
【详解】
A、在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的条件下,能诱发植物的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提高了种子的突变率,A
正确:
B、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产生的新突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也可能既无利又无害,“上天”水稻种
子的性状可能不会按育种专家的设想而改变,B正确;
C、水稻种子在月球遨游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
D、在月球遨游过程中水稻种子若产生了新基因则可以产生新品种,不一定形成新物种,要产生生殖隔离才
能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D。
3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
B.三倍体西瓜的培育属于同地物种的形成
C.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肢有相似的结构模式,说明生物具有统一性
D.自然状态下,基因型Aa的豌豆种群后代基因频率保持不变,其符合遗传平衡定律
【答案】C
【分析】
过度繁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有限性产生了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生存斗争
(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遗传平衡定律:种群足够大,种群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没有突变,
没有自然选择和迁入和迁出,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详解】
A、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
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
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
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A错误;
B、三倍体西瓜不育,不属于形成的新物种,B错误;
C、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肢有相似的结构模式,这是属于生物器官水平的统一性,C正确;
D、豌豆自然条件下只能自交,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种群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可知,豌豆自然状
态下自交产生后代基因频率保持不变,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D错误。
故选Co
3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城市道路回填工程承包合同
- 上海居间合同范本
- 保密条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建筑门窗安装与智能化管理系统合同
- 养殖工人安全合同范本
- 与饭店合作合同范例
- 乌鲁木齐离婚律师合同范例
- 包招聘合同范本
- 公园木栈道维修合同范本
- 农副产购销合同范本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大单元集体备课
- HYT 235-2018 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监测技术规程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中国香葱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4版
- 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 2024年浪潮入职测评题和答案
- 小班数学《整理牛奶柜》课件
- 中考语文真题双向细目表
- 我国新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分析-以苏宁易购为例
- 药品集采培训课件
- 股骨干骨折教学演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