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_第1页
试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_第2页
试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_第3页
试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_第4页
试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论文编号: 题目:试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姓名:林燕玉学号:050524138系别:法律系专业班级:律师实务一班指导教师:张昱杨海霞2009年4月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一、死刑限制制度的价值 1(一)死刑限制制度的人权价值 1(二)死刑限制制度的社会价值 1(三)死刑限制制度的司法价值 2二、我国死刑限制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2(一)死刑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演变 2(二)我国死刑限制的目前状况 3(三)我国死刑限制薄弱的成因 6三、国外死刑限制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6(一)英国、美国家的死刑限制制度 6(二)法国、日本的死刑限制制度 8(三)两大法系死刑限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8四、我国死刑限制制度的完善 9(一)完善死刑限制制度的立法 9(二)完善司法程序对死刑运用的限制 10参考文献 13中文摘要死刑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它以剥夺人的生命为内容,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在国际社会中,反对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废除了死刑,这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因为死刑是与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当今中国,虽然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人权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必须贯彻“少杀、慎杀”政策,科学地设置死刑条款,进一步完善死刑的复核制度。我们要正确把握死刑适用的具体标准,并逐步促进刑事司法公正,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总趋势。关键词:人权;死刑;废除;限制AbstractDeathpenaltyisthemostrigoroussentenceimposedinthehistoryofmankind,whichmeansthekillingofapersonbythegovernmentaspunishmentforacrime.Itisdevelopmentalsoundergoestheriseanddecline.Atpresent,thevoiceofworldopinionagainsttheimpositionofcapitalpunishmentisbecominglouderandlouderandmanycountrieshaveabolisheddeathpenalty,whichaccordswiththedemandofcivilizationofmankindbecausetheimpositionofdeathsentenceisagainsthumanitarianism.Nowadays,wehavenotmettherequirementsofabolishmentofdeathpenaltynow.However,humanrightsisslowlyfilteringintopeoples'minds,weoughttocallforaminimumnumberofexecutionsandasentencewithcaution,tocarryoutadeathsentencescientificallyandfurtherimprovechecksystemforit,althoughtheseconditionsofabolishmenttodeathpenaltyisstilllacking.Inthehopeofsomespecificstandard,weshouldnotonlygraspofdeathpenaltyapplicablebutalsorestrictorreducedeathsentenceavailableinordertoadapttothegeneraltendencyofinternationaldeathsentence.KeyWords:thehumanrights;deathpenalty;abolishment;limitations试论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权是一切人权的前提,是人权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生命的唯一性和脆弱性,使得当代人权保障必然将生命权放在第一位,而当代保障生命权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限制死刑和废除死刑的制度。死刑是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内容的刑罚方法,由于死刑是刑罚体系中诸多刑罚方法中最严厉的一种,因而又称极刑。虽然现阶段有很多国家都已经废除死刑,可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现在废除死刑还不可能立刻办到,但是为了保护和尊重人权,在死刑的适用上我们也应做出严格限制。人权是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2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2.一、死刑限制制度的价值要建立和完善死刑限制制度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存在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即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它的价值主要包括:保障人权,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体现司法的公正性。但它所具有的这些价值也决定了我国的死刑制度先限制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慢慢的走向消亡。(一)死刑限制制度的人权价值生命的不可重复性、生命的宝贵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我国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法律上规定了死刑限制制度,不管在刑事政策上或在立法上都对死刑的适用加以限制,使其成为限制死刑保障人权的核心,同时也体现死刑限制制度的人权价值。人权是人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应当享有的和实际享有的并被社会承认的权利的总和,其基本存在的意义在于人的生命。基于此,本着“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我国于2004年3月第四次修宪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并已经批准加入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8年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另外我国还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是我国为保障生命权对死刑采取慎重态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这对于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推进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二)死刑限制制度的社会价值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仍比较低,限制死刑的适用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和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体现了死刑限制制度的社会价值。死刑从几千年以前就被广泛的适用,到今天为止仍被沿用,这是由于人的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受传统重刑主义思想,报应观念和伦理正义思想的影响所导致的。可是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合理地限制死刑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是当社会人权意识提高的结果和表现。从而提高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思想素质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限制死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此外,限制死刑有利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严格限制死刑就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尊严至高无上的尊重,从而构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激发市场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有,努力致力于限制死刑的适用有利于使我国的国内法加紧与国际法衔接和协调,以加强我国的国际交往,提高我国的国际信誉,加快我国法治文明建设,使我国跟上国际法治、保障人权前进的步伐。(三)死刑限制制度的司法价值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基本价值追求。死刑限制制度的公正性是死刑的价值分析的重要基点,也是司法价值的体现。死刑限制制度不止尊重生命保障人权,更是以司法上的实体法所具有的法的作用和程序法的公正性为其核心。法不仅是为了惩罚罪犯,更是起着一种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的作用,对于罪犯来讲特别是以教育和指引为重点。死刑限制制度的设置就体现这一点,它限制了死刑的适用,给罪犯多一个接受教育、洗心革面和获得重新做人的机会,从而指引其走上正道,贡献社会。程序上,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死刑复核程序,并且规定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复核程序是为了防止滥用死刑,在程序上限制死刑的适用,这是死刑限制制度上公正性的价值体现。因为只有对一些必要的犯罪使用死刑才符合死刑适用的公正性。因此在程序上设置了死刑复核程序就为了贯彻实施死刑限制制度,以此体现死刑限制制度在司法上的价值。二、我国死刑限制制度的沿革与现状由上文死刑限制制度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限制死刑的适用对我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探求死刑限制制度实施的价值所在时,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死刑制度在我国历史演变的过程,并善于发现和解决死刑限制制度在适用时所存在的问题,使其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实施,体现其自身具有的价值。(一)死刑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演变我国刑法上的死刑制度与社会的发展轨迹一样,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死刑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野蛮而渐趋文明的进化过程。在我国的夏、商、周、秦时期,采取的是贵族死刑在秘密场所执行的原则,它区别于其他的平民。其中以商代刑法最为严酷,死刑的刑杀手段多种多样,有斩刑、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到汉朝时,死刑的适用原则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上请”、“亲亲得相首匿”和赎刑都体现执行死刑的特殊权利以及一些特殊规定。另外,在死刑的处理中广泛的适用区分故意与过失、自告减免其罪等原则。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死刑适用原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曹魏《新律》中的确认了儒家长期倡导的“八议制度”。《北魏律》创制“留养法”,“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成丁者,具状上请。”,还有缘坐制度弱化,它总的趋势是缩小范围,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妇女缘坐的变化上,但司法实践中却多有扩大。在整个南北朝时期缘坐的范围也有反复,《梁律》创从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魏晋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死刑的复奏制度,它传承着“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传统儒家思想。其内容是指在执行死刑时必须上报中央,并得到皇帝的形式认可。死刑复奏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的“慎刑”精神,这些刑法规定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隋唐时期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隋朝,死刑复核制度更趋于完备,出现了“三复奏”即指每起死刑案件要复奏三次。在此后来,统治者在以往处理死刑案件的经验中得到了总结,使死刑适用原则进一步完备。主要表现在:发展了“议”、“请”、“萌”制度;规定了老小免死制度,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然有死罪但不加刑;完善自首减免死刑制度,犯罪未发生而自首者,庶其罪;自首不实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完善了“同居相隐不为罪”原则;确立了妇人怀孕不执行死刑;规定了禁期内不执行死刑;规定决死罪须待三覆奏。明、清时期,死刑在法律上恢复了枭首示众之刑,并且范围逐步扩大。另外,在死刑执行方面出现“剥皮实草”、“灭十族”和戮尸等更加残酷的方式。在清朝针对死刑还有一个独特的制度,即斩立决和监候制度。它区分了死刑之立决与监候,创设“秋审”、“朝审”制度,即将一些严重死罪定为“决不待时”(立决),而将一些轻微死罪定为秋后处理(监候)。其中把死刑分为“立决”和“缓决”两种执行方法的制度,相当于现在的缓刑制度。清末法制改革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解体,死刑适用原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制定了“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不杀”的死刑政策,并对死刑的适用做了严格的限制。在立法上和实践中都尽管朝着“严格限制死刑”的方向迈出可喜的步伐,但限制的力度仍然不够,而死刑的司法实际状况也令人堪忧。如上所述,我国的死刑作为惩罚和预防犯罪的一种手段,从奴隶社会以来一直为统治阶级所使用,并被毫无怀疑的使用了几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死刑适用的范围虽有所减小。但是现阶段在立法上或实践中死刑的规定与适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要加大死刑的限制力度,并做到逐步废除死刑。(二)我国死刑限制的目前状况死刑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适用的条件规定的越来越严格,适用的范围也在日益缩小,正在一步步的走向文明。然而,由于现实状况条件的限制,我国死刑限制的目前状况仍不尽人意。以下从立法和实践两方面探究我国死刑限制的目前状况。1.死刑限制的立法状况立法上我国虽然对死刑做了一定的限制,但立法的规定毕竟是由人的意识能动作用所做出的。因此当社会日益发展,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时,现行立法上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漏洞,对此我简单的从三方面去分析。首先,我国刑法上规定适用死刑的罪名过多,尤其是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适用死刑罪名很繁多。虽然现阶段不能做到立即废除死刑,但至少应该并应当减少经济和财产犯罪的死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97年刑法中规定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不但不能做到减少死刑,反而有所增加。以经济犯罪为例,早前刑法只有一个死刑罪名即贪污罪,随后的单行刑法中增加到14个,1997年刑法更是增加到19个。对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适用死刑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取得预防和威慑的效果,但相应的社会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刑法上规定对经济犯罪可以适用死刑的话,那么将意味着在我国国家为了经济利益可以合法的杀人,这不仅践踏了人权,也贬低了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会构造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削弱市场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无形的社会代价和有形的经济代价,将远远超过适用死刑可能产生的一时的、有限的预防、威慑作用。其次,新刑法对于死刑绝对法定刑的规定不欠妥之处,而且太过于绝对化。我国现行刑法中还有比较多死刑绝对法定刑条文,如第121条规定:(劫持航空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第239条规定:(绑架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这些条文的规定都比较绝对化,使得一些罪犯丧失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立法上的一个缺陷。最后,在立法上对死刑限制适用的对象规定的范围不够全面和死刑适用的条件规定比较模糊,使得死刑被大范围的适用着。如我国对精神病人不适用死刑主要是基于其在实施犯罪时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对于犯罪时是正常人,犯罪后由于心理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精神病人是否适用死刑还是我国死刑立法的空白,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对此类精神病人的死刑问题予以明确规定。还有在法律规定方面值得重视的是关于老年人是否适用死刑的规定,我国《刑法》中还没有对年老者犯罪不适用死刑作特殊规定,我们应该必须完善这一规定。但对于老年人是否可以适用死刑,我国学者有不同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从我国死刑的性质和功能上来看,对老年人适用死刑可以达到死刑的刑罚功能,因为实际上还存在着罪大恶极同时具有再犯能力的老年犯罪人。彭艳.试论死刑适用不应设年龄上限[J].湖南永州:零陵学院学报,2004(3):129-130.另一种观点认为,对老年人犯罪不应该适用死刑,并建议《刑法》对此予以明确规定。赵秉志,许成磊.现代死刑适用制度比较研究.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5.在这点上,我认为对老年人不应该适用死刑。当然,在立法上对年老犯罪者在不适用死刑彭艳.试论死刑适用不应设年龄上限[J].湖南永州:零陵学院学报,2004(3):129-130.赵秉志,许成磊.现代死刑适用制度比较研究.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5.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立法上出现很多不足的地方,它并不能全面很好的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能灵活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当社会在向前发展和矛盾不断出现的时候应进一步的完善立法,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2.死刑限制的实践状况由于各国的国情、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不同,限制和废除死刑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国家都走过一个缓慢的历程。我国虽然保留死刑,但是为了保护人权,也对死刑做出一定的限制。然而在现实中死刑限制的实践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在此简单举例说明。在2002年夏天发生了一宗引起了全国关注的董伟故意杀人案被告人董伟因琐事与被害人宋阳发生互殴,被人劝开后两又到了第二现场,董伟用地砖砸宋阳头部致伤后逃跑。后宋阳经抢救无效死亡。延安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起诉,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相同罪名一审判处董伟死刑,二审陕西高院裁定维持原判,并定于2002年4月29日执行死刑。执行当天,在二审律师的努力下,最高法院下达暂缓执行死刑的命令。陕西高院又一次裁定维持董伟死刑,并且于2002年9月5号执行死刑。,这个案件被形象的称为“枪下留人案”,其实从法律上准确来说应该是死刑暂缓执行案。在这个案件中,我们对它的反思不应该局限于表面上的“枪下”是否应该留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实质上“法下”是否应该留人。首先,从死刑的刑事政策分析,对于我国死刑的刑事政策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就是“不可不杀,不可多杀”。“不可不杀”表明我们国家在目前的国情和发展水平下仍有保留死刑的必要性,“不可多杀”则表明了我们国家对于适用死刑的一种慎重态度。而根据立法精神和实际意义,我们将“不可多杀”延伸为“可杀可不杀的不杀”。基于此从刑事政策的角度来观察董伟死刑案,我们应该认为董伟属于可杀可不杀之列,在严格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下,不杀是可以的,但如果在没有严格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下,杀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因此,在本案中最后董伟被杀这一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把握死刑限制的刑事政策的力度仍不够。对此我们应该觉醒,如果没有从刑事政策角度上对死刑严格限制,成千上万的“董伟”将继续被杀。其次,从死刑的立法分析,董伟的故意杀人行为属于因琐事引发的杀人行为,在此且不论他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防卫的前提,我们理性的分析,这一起杀人案件是由琐事所引起的,那么死者是有一定的过错的。它和那种蓄意的谋杀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在刑法中对谋杀单设罪名,规定死刑,对其他故意杀人行为不规定死刑,这样就可以避免本案中的行为。另外即使故意杀人罪有死刑的规定,那么是否可以判处死缓,如果在刑法当中我们可以为死缓规定明确被告人董伟因琐事与被害人宋阳发生互殴,被人劝开后两又到了第二现场,董伟用地砖砸宋阳头部致伤后逃跑。后宋阳经抢救无效死亡。延安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起诉,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相同罪名一审判处董伟死刑,二审陕西高院裁定维持原判,并定于2002年4月29日执行死刑。执行当天,在二审律师的努力下,最高法院下达暂缓执行死刑的命令。陕西高院又一次裁定维持董伟死刑,并且于2002年9月5号执行死刑。从上述的对案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在刑事政策上对死刑限制仍不够严格,在立法上也存在着缺陷,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对死刑的限制。现阶段,死刑限制制度还不能真正的落实到现实中,如果对死刑的适用不予严格限制,就极易造成错杀无辜现象的发生。法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保护神圣的人权亦可以残忍剥夺无辜人的生命,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把握死刑限制制度的尺度,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在立法上完善死刑制度,更应该在现实中真正的把握它,运用它。(三)我国死刑限制薄弱的成因根据上文,结合死刑限制的立法和实践的状况,从几方面分析我国死刑限制薄弱的成因。首先,从中国传统思想和人们主观心理观念看:第一、传统重刑主义思想,我国具有重刑传统,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尤为强调死刑的惩戒和震慑作用。历史与现实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限制死刑、废除死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二、报应观念和伦理正义思想,死刑存在的民意基础中,报应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认为死刑是对犯罪分子应有的惩罚。我国现阶段的犯罪现象的严重性和报应观念的影响,使得我国在立法上规定死刑适用对象时不能大范围的扩大,以致出现了精神病人和老年人的相关规定成为立法上的漏洞,也是我国死刑限制薄弱的一个重要成因。其次,从社会现状上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手段极为残忍、方法极为野蛮、后果极为严重的犯罪还大量存在。一些犯罪分子气焰相当嚣张、屡教不改,社会治安形势依然比较严重,犯罪呈现国际化、暴力化、智能化的走势,保留死刑有利于惩治这些犯罪,从而维护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也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如上文所述的状况,近几年来,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适用死刑罪名都不断增加和存在着死刑绝对化的规定。当然也由于这些犯罪的手段及方法的多样化和严重性,使得立法者不能在立法上将罪行一一列举,从而出现了“罪行极其严重”这一模糊的规定。这也是我国死刑限制薄弱的一个关键成因。最后,我国发展水平和人的素质的高低也是我国死刑限制薄弱的一个根本成因。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仍相对较低,如果原来该判死刑的都住进监狱,到时候国家用于监狱的财政开支也要相应成倍增加,对此费用我们现阶段仍负担不起。因为这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也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同时,发展水平的低下也制约着人的能动性,造成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出现了第49条和第121条、第239条的条文与条文之间的矛盾和漏洞。另外,人的素质相对低包括犯罪者和执法者的素质都相对比较低,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犯罪日益猖狂和执法水平的低下,让死刑限制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造成在实践中具有薄弱性。三、国外死刑限制制度的立法与实践截止2003年1月1日,世界上已有76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明确废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15个国家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还有21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事实上废除了死刑,三者加起来共112个国家和地区,保留死刑的国家剩下82个。(一)英国、美国家的死刑限制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英国是一个废除死刑的典型国家,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废除死刑之前,英国普通法规定,所有的重罪都可被处以死刑。随着发展,1861年英国普通法规定只有谋杀罪和针对国家的犯罪才可以判处死刑,其他犯罪都不可以适用死刑。在1966年,英国提出了废除死刑的议案,该议案由下议院通过。可是由于当时的状况,上议院并没有正式通过该项议案。直到1969年12月18日,上议院通过投票并口头表决通过了此议案废除死刑。可不到一年的时间,也还没真正落实就在1970年7月31日提出允许死刑的修正案被取消。并到1998年才全面废除所有犯罪的死刑,这才结束了经历100多年的漫长岁月的死刑存废之争。所有曾出席1949-1953年皇家委员会作证的法官都支持保留死刑,但现在任何一个高级法院的法官都不会持有此种观点。同时,再度引入死刑的提议在国会和新闻媒体支持者寥寥,过去频频从谋杀受害者家庭发出的重新适用死刑的呼吁也日渐稀落。纵观世界,与英国同属于英美法系的美国却是最为世人所关注的保留并不断适用死刑的国家。美国53个司法辖区包括50个独立的州、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军方和美国联邦。,包括美国联邦、军方和38个州在内的40个司法辖区都保留有死刑。可是他在立法上从几个方面对死刑的适用做出严格的限制。包括50个独立的州、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军方和美国联邦。第一,严格控制死刑罪名。美国最早的死刑法之一《新英格兰死刑法》规定可以判处死刑的罪名有谋反、伪证、拐卖、强奸、法定强奸又称奸淫幼女罪,指与不满法定承诺年龄的少女进行性交的行为,不论此少女是否愿意,根据法律均认为构成强奸罪。、通奸、兽奸、鸡奸、谋杀、渎神、邪教崇拜、巫术和激情攻击等罪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进中的正当行为标准”的不断发展,可处以死刑的范围越来越窄,而在实践中被判处死刑之行为多是倾向于致人死亡之情形。然而,除了致人死亡之罪行的其他罪行是否可判处死刑,在法律上始终没有做出明确定的规定。直到1977年,Cokerv.Georgia案Coker是乔治亚州的一名囚犯,1974年9月2日从监狱逃脱后又实施了抢劫和其他犯罪行为,在抢劫过程中强奸了一名妇女。其行为被认定为构成抢劫罪、强奸罪和其他几个罪名,其中因强奸罪被判处死刑。该案最终被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Coker案引发了宪法禁止“又称奸淫幼女罪,指与不满法定承诺年龄的少女进行性交的行为,不论此少女是否愿意,根据法律均认为构成强奸罪。Coker是乔治亚州的一名囚犯,1974年9月2日从监狱逃脱后又实施了抢劫和其他犯罪行为,在抢劫过程中强奸了一名妇女。其行为被认定为构成抢劫罪、强奸罪和其他几个罪名,其中因强奸罪被判处死刑。该案最终被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Coker案引发了宪法禁止“残酷与不寻常之刑罚”之规定是否禁止对强奸妇女行为适用死刑的问题?美国最高法院总结道:强奸罪毫无疑问应当受到严惩;但是从对被害人和大众造成的羞辱和伤害来看,强奸罪并不能与谋杀罪相提并论,因为不涉及人命。这样,Coker案就形成了一条原则,即死刑不适用于强奸妇女的犯罪。第二,逐步废除强制性死刑规定。美国革命之前的所有州都存在强制性死刑规定,根据普通法的传统,所有重罪都带有强制性死刑的条款。因此包括谋杀、纵火、强奸、抢劫、入室行窃、鸡奸、海盗和叛国等罪名都含有强制性的死刑规定。可是随着美国革命战争的结束,强制性死刑规定有所减少。第三,相对限制死刑适用对象。死刑适用对象中,讨论的主要是未成年人、孕妇、精神障碍人和老年人是否可以适用死刑的问题。基于人道主义的观念和这些人群的责任能力较低的考虑,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如何处理这些特殊人群的死刑问题,并严格其适用死刑,尊重人权,使其成为一国死刑制度的重要内容。第四,合理设置死刑的替代措施。设置合理的死刑替代措施对于减少死刑判决乃至最终废止死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公正性的考虑在合理设置的死刑替代措施时,应当做到在严厉性程度上尽量与死刑匹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司法者在作出判决时无须因量上的问题造成悬殊而左右为难,这也使得普通民众易于接受。(二)法国、日本的死刑限制制度1981年10月10日,法国的《政府公报》上颁布了该年度第九○八号法,其第一条款宣布废除死刑。这一条款为法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死刑存废之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由于当时的客观因素和实际存在的状况,法国在废除死刑的问题上采用的是政治解决的办法。

1981年,法国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这一年也正值法国总统大选,密特朗当选总统,他就利用他的总统赦免权赦免了六个等待行刑的死刑犯并任命巴丹戴尔为司法部长,使得国民议会得以在巴丹戴尔的主持下于1981年9月17日审查、辩论并通过了废除死刑法草案,使死刑得以成功废除。可是当时法国废除所有犯罪的死刑时,国内要求保留死刑的民意还很强烈,三分之二的法国人反对废除死刑,但当时的总统密特朗和司法部长巴丹戴尔等人认为,法国作为在世界人权历史上起过伟大作用的国家,现在却成为西欧唯一一个适用死刑的国家,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记录,不符合他们的政治信仰日本是至今仍保留有死刑的国家。日本现行刑法典有12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包含有死刑。在日本的民意调查显示,普通民众大多主张保留死刑。并且近十多年来,持保留论者所占的比例还呈上升趋势。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就出现了死刑废止论。1956年在刑法作部分修改时,曾有议员向国会提出全部废除死刑的议案,但国会却在审议过程中停了下来,致使没有审议结果。此后,虽然在国会内未再直接审议过废除死刑的议案,但民间发起的废除死刑的运动并未中断过。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法院对死刑的适用持特别慎重的态度,判处死刑的案件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据统计,1945年至1997年的五十多年间,被宣告死刑的仅有718名罪犯,而实际被执行死刑的罪犯也只有609人。特别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除一年(1988年)以外,每年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人数都在10人以下,平均不到4.2人。[日]神山敏雄.死刑选择基准[J].日本:[日]法学教室,第233号.2000:3.从最近几年日本判例的动向来看,[日]神山敏雄.死刑选择基准[J].日本:[日]法学教室,第233号.2000:3.(三)两大法系死刑限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由上文对两大法系代表国家的死刑制度的规定分析可以看出两大法系中都存在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的国家,但是两者之间关于死刑制度的规定都有所不同。在此做简单的分析。首先,在废除死刑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属英美法系国家的英国在废除死刑上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是废除了除谋杀罪和针对国家的犯罪以外所有犯罪的死刑,再慢慢的废除死刑。而属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国则是采用死刑一步到位地废除,并且是无条件,立即的。其次,保留死刑的国家对限制死刑采取的做法不同。属英美法系国家的美国虽然在司法上是比较注重程序,但是在死刑限制方面主要在立法上进行严格规定予以限制,由上述分析可看出。而属大陆法系的日本则在司法程序上对死刑进行严格控制,从1985年到1988年四年期间仅执行9件死刑。2002年,执行的死刑也只有2件。虽然各国在死刑制度是所采取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都有我国值得借鉴的地方。结合上述英、美、法、日四个国家的死刑制度规定的分析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英国是1998年才全面废除所有犯罪的死刑。在此之前,1965年英国对普通刑事犯罪废除死刑后,我国香港并没有随之仿效,而是仍然保留死刑,香港最高法院也曾多次作出过死刑判决。但是,香港刑法毕竟还是受到英国废除死刑的影响,因而自1966年11月16日最后一次执行死刑后再也没有实际执行过死刑。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香港废除死刑的政策仍不变。第二,美国的死刑罪名严格控制,强制性死刑规定逐步废除和死刑替代措施合理设置都很多应当我们借鉴的地方。如目前我国的死刑罪名总数相当大。现行刑法规定的罪名略超过200个,而死刑罪名已达到68个,并且还有一些强制性的死刑规定,如《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所以我们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修改相关的立法规定,在立法上减少死刑的罪名和逐步删除强制死刑的规定,进而从根本上限制死刑的适用。或设置合理的措施代替死刑,并完全废除死刑。第三,法国是采用政治解决的办法才全面废除死刑的。我国是属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传统重刑主义思想和报应观念极其强烈,它是死刑存在的民意基础。因此想要立即废除死刑不可能也是不客观的,我们应该善于借鉴法国的做法,试着采用政治上的办法同时把握好时机废除死刑。我国澳门的死刑政策上,受法德大陆国家的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996年澳门刑法典第39条明文规定“不得设死刑,亦不得设永久性、无限期或期间不确定之剥夺自由之刑罚或保安处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本着“原有法律基本不变”的精神,澳门废除死刑的政策也不变。第四,日本是保留死刑的国家,而且日本的刑罚体系上很长一段时期内,与我国刑法中刑罚体系一样,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缺陷。但是日本主张设立特殊的无期自由刑制度来代替死刑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我们废除死刑时我们就要用另外一种方式去代替它,但是现在要设立怎样一种特殊的无期自由刑制度来代替死刑尚是未知,但我们可以从这里找出口,代替死刑废除死刑。四、我国死刑限制制度的完善从我国现实中的死刑限制的立法状况及实践状况可以看出我国的死刑限制制度落实得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死刑限制制度,并在立法和司法程序中对死刑加以限制,使我国的死刑限制制度更加的理想化和完美化。(一)完善死刑限制制度的立法立法限制可以说是死刑限制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去完善它,这要从立法的规定还有结合对立法的相关司法解释去考虑。首先,大幅度削减立法上刑法中规定的死刑罪名。废除部分或全部贪利犯罪的死刑,因为死刑并不能有效地遏制贪利犯罪,无论贪利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多么重要,都无法与人的生命相比较,对于这种经济犯罪的预防和遏制,关键在于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另外,废除大部分政治犯罪和军事犯罪的死刑,从军事司法的情况来看,还未见到这些死刑适用的案例。因为从刑法颁布以来的司法实践考察,这些罪名及其死刑不少属于虚设,极少适用,反而增加了我国刑法的死刑数目,徒招非议。再有,提高立法技术,从形式上减少死刑罪名。如《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第六条第二款:“以暴力方法抗税,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按照伤害罪,杀人罪从重处罚”,就是一个较成功的立法例。其次,慎重制作司法解释。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刑法中的死刑条款,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条文所作的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这对于司法机关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刑法规定有着指导意义。但是对与一些不合法的无效解释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和予以纠正,使司法解释具有合法的法律效力且发挥其应有的重要。因此,有关司法解释能否遵循刑事立法规定死刑的精神,对于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要完善立法的规定。对于死刑限制适用的对象,我们应该将其适当的扩大。如上文所述,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站在法的精神的角度和有利于保障人权的立场上,将精神病人和老年人的关于是否适用死刑的规定予以明确化,从而在立法上更好的完善死刑限制制度的规定。另外,对于死刑适用条件“罪行极其严重”这一规定的模糊性,我们应尽量在立法上将其具体化,以防止现实中法官滥用其自由裁量权。因为自由裁量权是一柄“双刃剑”,由于立法只能是固定的规范,而具体案件则有各自不同的情节,用之得当,法官可以通过自己的执法弥补立法的缺陷和不足;若用之不当,法官自由裁量权被无限运用,甚至恶意滥用。那么,不但立法者的目的难以实现,公平正义将遭受践踏,还会引起公众对法律乃至法治的不信任。所以我们要做立法上完善这一规定,体现立法司法的公正性。(二)完善司法程序对死刑运用的限制我们不仅要在立法上完善对死刑的限制,在司法程序上也要严格把关,从而把死刑限制制度真正落实到实践中,保障人权。1.完善死刑的复核程序严格执行死刑复核制度,为控制死刑适用提供程序上的保证。死刑复核制度是鉴于死刑判决的特殊性与公正性而为之设立的特别程序。现时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已经在2007年1月1日起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使死刑程序更加公正,法治规则更加公平,同时司法机关将更加慎重地适用死刑,从而减少死刑数量,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松懈,我们应该严格并慎重执行这一制度,在控制死刑适用的程序上提供公正的保证。进而在最大限度地协调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的同时对死刑限制制度作出进一步的完善。2.完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积极适用死缓制度,严格控制实际执行死刑数量。死缓制度是我国刑事立法上的独创,其意义就在于减少死刑的实际执行。所以在合适的时候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死缓制度,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在适用死缓制度时正确理解所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认识方面。第一,应充分强调死缓制度适用的对象就是罪大恶极应处死刑的犯罪分子,防止有人把死缓适用的对象理解为罪不当死的犯罪分子,实际上降低了死缓适用对象的规格。第二,是对于“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要统一的理解,对这一规定的基本理解应该是,如果不立即执行死刑则无法控制该重大犯罪人对社会造成新的危害,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否则我们应该适用死缓制度,以保障人权。3.完善死刑案件的司法管辖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判管辖分为普通管辖和专门管辖,普通管辖又可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指定管辖。对于死刑案件的司法管辖主要是从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上加以限制。死刑案件的级别管辖,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0一23条的规定,我国第一审死刑案件的审判权分别由中级法院、高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只是中级法院对第一审死刑案件的管辖是一般的情况,而高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对第一审死刑案件的管辖限于少数特殊的案件,基层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无管辖权。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死刑案件中由于被告人所犯罪行的极端严重性以及刑罚的极端严厉性,所以死刑案件的审理无疑应当选择级别较高、审理条件更好、审判人员素养更高和法官法律经验更为丰富的法院加以审判。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和审判效果,才能实现少杀、慎杀的死刑司法限制目标。所以我们应该正确掌握死刑案件的官辖的权,上级的法院不能随便将管辖权下放给下级的法院。死刑案件的地域管辖,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刑事案件原则上由犯罪地法院管辖,作为例外的情形也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法院管辖,这种例外仅限于“如果被告人居住地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情形。由于犯罪地法院管辖存在诸多优点,一般刑事案件由犯罪地法院管辖自然不存在任何疑问。从死刑司法适用的角度考察,法官在判断一个具体案件是否应当适用死刑时,除了要受到刑事实体法的规定以及本人认识水平的限制外,还要受到地方性影响。基于此,有论者建议,能否将死刑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分由不同地方的司法机关处理,从而使管辖制度能够更进一步起到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杨正万杨正万.死刑的程序控制[D].贵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2).4.完善死刑赦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仍然保留了赦免制度,在1959年至1975年期间,据党中央或国务院的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审议决定,先后实施了七次特赦,并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勿庸置疑,这七次赦免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应,为两岸和平统一政策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推行作出了巨大贡献。赦免制度运用得好,确实具有弥补法律的刚性、凝聚人心、节约司法资源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般来说,司法救济是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赦免制度一方面可以纠正司法错误,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对犯罪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对一些被判处死刑的犯罪人实行赦免,使其得到不同于其他罪犯的宽大待遇,尽快重返社会的机会,体现了对犯罪人的人道主义关怀。总之,赦免制度对于人权的意义就在于给予犯罪人一个获得宽恕的机会是一项伦理权利在法律领域的延伸。另外,赦免制度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赦免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统治阶级用来调节、平衡各种关系的手段之一,它的实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以更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为归宿。还有赦免制度是实现个别正义的程序保障,一如孟德斯鸠所言:“刑罚的赦免条文在政治宽和的国家有着极强的调节作用的。掌握赦免权的郡主如果谨慎的使用这种权力的话,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孙立坚,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孙立坚,孙丕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06.在“少杀、慎杀”思想指导下,我们确立了“保留但严格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但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做出来了一定的努力,可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仍不能很好的贯彻这种限制死刑的政策,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目前,限制及至废除死刑已成为世界趋势,而我国现阶段对于死刑的态度—先限制,后废除—我国死刑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尽快从立法和实践中进行改革限制死刑的适用,以顺应国际的发展趋势。鉴于死刑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以有限的篇幅着重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主要立足点就是从立法和实践出发进行论述,从而以个人的观点提出一点建议。主要寄希望于能对立法者、司法者有所裨益。参考文献[1]黄建武,邓伟平,彭娟编著.法理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刘仁文.死刑限制及其路径[J].中国废除死刑之路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3]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1999.[4]叶孝信.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5]钊作俊著.死刑限制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李洁,张军,贾宇编.死刑的司法限制适用问题研究[J].和谐社会的刑法现实问题(中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7]卢丹.我国死刑限制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8]刘明祥.日本死刑制度的现状与我国死刑制度的展望..2009-3-2[9]赵芙蓉.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思考..2009-3-16[10]陈兴良.中国死刑检讨[M].北京: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3.[11]梅玫.论中国死刑的限制适用[D].武汉:武汉大学,2004.[12]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3]武晓红.论我国死刑的限制适用[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7.[14]郭金霞,苗鸣宇.大赦

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M].北京: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1一、项目概况 1二、项目所在区域简介 1三、报告编制依据 2四、编制内容 3五、简要结论 3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5一、项目建设背景 5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5第三章服务对象与需求分析 8第四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9一、建设内容 9二、建设规模 9第五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0一、项目选址 10二、什邡市概况 10三、建设条件 11第六章项目建设规划和工程方案设计 15一、项目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 15二、项目建设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6三、工程方案设计原则 16四、总平面布局 17五、建筑设计 17六、结构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