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优质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1.gif)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优质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2.gif)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优质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3.gif)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优质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4.gif)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优质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35b3b5fd3f69c9461357be75b97f886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创作背景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文题解读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交代了主要的写作对象。知识链接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序)》《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诗中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分别是谁?2.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两个,老妇人和石壕吏。表现了差吏的冷酷,暗示战事紧张。精读探究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诗的总纲,“捉人”二字为诗眼。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精读探究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对比、反复,突出了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精读探究3.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①战争惨烈,牺牲巨大②家境困难,恳请开恩③自请服役,尽早动身精读探究4.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精读探究5.“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他们旧伤添新痛,只能苟延残喘;哭泣的甚至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精读探究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略写差役而详写老妇?暗示老妇已被抓走,尽显凄苦、悲愤之情。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直接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策略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精读探究7.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夜里有差役捉人。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艺术特色1.写作手法《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艺术特色2.构思巧妙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不依不饶,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在《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诸诗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重难点)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这一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到了八月,一场大风把杜甫苦心经营的草堂吹破,茅草被卷走,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文题解读“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知识链接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思考问题:本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记叙了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被风吹走,终日漏雨,诗人难以入睡的事。细读探究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卷”“三重”写出了秋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把秋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猛烈无情;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以及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表现了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细读探究3.诗歌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照应?“我”叹息什么?“倚杖”与“老无力”照应。叹息的内容:一叹天公毁屋无情;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自己的痛苦;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细读探究2.诗歌第二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细读探究细读探究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谈谈你对第4节的理解。
诗人由自己联想到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写出了诗人饱尝人间疾苦、体察世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精神。细读探究诗歌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破衾、夜雨使得诗人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合作探究杜甫一家的不幸更是千千万万处于战乱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的老百姓的不幸。所以这首诗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不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其中折射出的是当时黑暗的现实和人民大众的疾苦。合作探究
本诗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艺术特色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艺术特色卖炭翁白居易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2.学习《卖炭翁》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整体感知冬天市南门外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南山。点明劳动场所的荒凉偏僻,为下文写雪天运炭、山路遥远埋下伏笔。精读细研2.诗歌是怎样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老迈和常年艰辛劳作的生存状态。3.老翁烧炭的目的是什么?身上衣裳口中食。精读细研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翁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深刻揭示了老翁的悲惨处境。5.诗人如何来突出老翁运炭路途遥远、艰难的?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精读细研写出了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赶路的辛苦。“辗”这个动词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沉重,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写出了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赶路的辛苦。6.诗歌是怎样刻画宫使的人物形象的?结合文中的内容具体分析一下。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精读细研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宫使骄横无理、有恃无恐的强盗行径。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宫使趾高气扬的样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7.面对宫使的强盗行径,老翁反抗了呢?诗人是如何刻画的?惜不得精读细研写出了老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揭示了像卖炭翁一样的下层劳苦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1)“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突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2)“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突出了宫市掠夺的残酷。(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合作探究《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于以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主题探究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主题探究主题探究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尺红纱一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的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1.叙事详尽,层次清楚这首叙事诗,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叙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经过。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第1节主要写伐薪烧炭、进城卖炭的艰辛;第2节写宫使抢炭的霸道。2.巧用衬托,突出人物《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艺术特色艺术特色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这是常年艰苦劳作留下的深刻印记,“两鬓苍苍”见其年高,“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见其极度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则点出了个中缘由,读之催人泪下。“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有轻快之意,用在这里艺术特色写出了宫使肆意妄为、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情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恶面目。24唐诗三首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三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预习石壕吏杜甫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背景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者简介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五言古诗: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灵活自由,全篇均由五字句构成。háoyúyèshùyùyè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古体诗,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可按照“二三”式朗读。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译文越过。投宿。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译文防守。多么。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捎信回来。最近。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还在吃奶的孙子。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老妇。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连夜跟你们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译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译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小官,这里指差役。全篇的提纲。“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开端:投石壕村这四句写差役夜捉人,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惊怕之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呼”与“啼”,“怒”与“苦”,对比鲜明,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默写常考这两句写差役进门时的凶横和老妇人的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老妇的“致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丧子之苦苟活之苦“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困窘之苦应征之苦···“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景况之凄苦。发展、高潮:老妇致词,老妇应役老妇人“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应征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中间四句诉说老妇人家中悲惨现状。最后四句为老妇人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久”照应文章开头“暮”“夜”,表明时间的推移。·“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结局:作别老翁这四句交代老妇人被抓以及诗人独与老翁别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夜石壕村吏、老妇、老翁起因经过结果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登前途,独与翁别老妇的“苦”体现在: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苟活无奈:存者且偷生。④生活困窘:出入无完裙。⑤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石壕吏》中“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考点品析诗歌字词[答题思路]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明手法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词性角度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增强画面感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石壕吏开端——投石壕村发展——老妇哭诉高潮——老妇应役揭露封建暴政反映深重灾难同情劳动人民结局——独别老翁结构梳理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典型考题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D【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拓展延伸(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苦忧国思亲的情怀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就有了这首诗。背景链接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①篇幅可短可长。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
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
穿插三、五、九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wéiháochónɡjuànchánɡào诗词诵读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qǐnɡqīnsānɡshàbìwùxiàn诵读指导:朗读这首诗时,前三节语调低沉,低沉中略有上升,语速缓慢;后一节语调上扬,要读得坚定悲壮、掷地有声。本诗以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朗读时七言句可遵循“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九言句可根据诗句意思进行节奏划分。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好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译文挂着,挂住。罥,挂结。多层茅草。高。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喝止不住。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译文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间断。自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译文一会儿。阴沉迷蒙的样子。渐渐黑下来。向,接近。被子。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战乱,指安史之乱。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高耸的样子。贫寒的士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宽敞的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译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即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歌行体。“怒号”以比拟的修辞手法,从听觉的角度写出秋风威力之大、声音之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形象生动。···“为……所……”,一种被动句式。·······叙事秋风破屋:悲此诗第一节押“ɑo”韵。秋风之效:飞、洒、挂罥、飘转(侧面描写)秋风之声:怒号(正面描写)——秋风——秋风之威:卷(正面描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欺”“忍”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无奈。说群童是“盗贼”是愤激之语,如实地写出了诗人的失态、率真。“倚仗”写出诗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这里的“叹息”有三层含义: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顽童幼稚,不明诗人痛苦;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叙事顽童抱茅:叹···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云墨色”“漠漠”“昏黑”极力表现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用“何由”两个字做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诗人由眼前凄苦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为下文的议论蓄势。叙事雨夜难眠:忧茅屋破屋外群童欺“我”抱茅入竹愤怒、无奈屋内布衾似铁床头漏雨丧乱少眠长夜沾湿凄冷、哀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默写常考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的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从而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议论抒情祈求广厦:愿(河北中考)请对这首诗中“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这三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考点赏析诗词名句[答题思路]①定角度:题目中已给赏析角度,则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题目中未给赏析角度,则可从炼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②析效果: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参考答案]过了一会儿,风终于停了,天空中的云却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考点描述诗歌画面[答题思路]①找意象,从诗歌中找出描写的具体意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②析特点,结合这些意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思考探究
《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痛惜、焦急群童抱茅,倚杖叹息——愤懑、无奈布衾似铁,雨脚如麻——愁苦、忧思(场景)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广厦千万,安稳如山——坚定、悲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情感)结构梳理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杜甫体察人间冷暖,推己及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他的济世情怀。(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夜雨屋漏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典型考题2.(河北中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D议论、抒情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只是“吾庐独破”,还包括“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译文】我长叹一声啊,掩面拭泪,哀叹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地艰难。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3.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甫《谒先主庙》【译文】我一向忧国的泪水,默默地洒在衣巾之上。拓展延伸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其一)【译文】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功过是非须待盖棺方可论定。5.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译文】我半夜慨叹不已,常常为国家的命运忧虑。卖炭翁白居易本诗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这样的黑暗现实。背景链接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作者简介新乐府运动:
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卖炭翁白居易bīnniǎnzhé诗词诵读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chìchì诵读指导: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由“烧炭—运炭—炭被抢”三部分组成,整首诗感情基调悲凉。朗读时注意读出老翁的悲苦、宫使的骄横及作者的激愤。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有个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熏得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译文木柴。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灰白。做什么用。营,谋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天明,天刚亮。价格低。轧着冰冻的车辙。辗,同“碾”。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而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往集市。牛累人饿,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牛和人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译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轻快的样子。公文。指皇帝的命令。掉转。吆喝。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那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公文,说是皇帝的命令,便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朝皇宫走去。译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同“值”,价钱。吝惜不得。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挂。一车炭,千余斤,太监差役们硬要赶走,老翁百般吝惜,但无可奈何。那些人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当是买炭的钱了。译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叙事诗。概括了老翁的工作,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铺垫。表明劳动场所的荒凉偏僻,为下文卖炭翁雪天送炭,山路遥远埋下伏笔。十四个字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肖像及其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纪已老。··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这四句写卖炭翁所卖的炭是自己烧出的,来之不易。“可怜”两字倾注了诗人的无限同情。与白居易《观刈麦》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心理如出一辙。一问一答,使文势跌宕起伏,反映了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过渡,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默写常考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尺雪”表明雪大,路难行。“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困”“饥”“歇”三个字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老翁送炭的艰辛。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这两句描写冰天雪地的具体环境,为后面的具体行动做了渲染、铺垫。这两句把路远、牛累、人苦的情景呈现了出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粗笔勾勒出宫使及其爪牙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样子。·····“黄衣”“白衫儿”是宫使及其爪牙的服装,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把”“称”“回”“叱”“牵”这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对宫使强盗行为的批判,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和愤怒,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开头两句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宫使及其爪牙的仗势欺人,蛮不讲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一丈”极言量少价低,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宫使掠夺的残酷。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这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人物境遇:两鬓苍苍,缺衣少食(命运苦)面貌:烟尘满面,满手炭黑(劳作苦)环境时间:隆冬时节,半日奔波(经历苦)地点:冰雪泥泞,南北通城(遭遇苦)目的:衣食之本,换得温饱(贫穷之苦)结果:强取豪夺,无可奈何(欺凌之苦)苦不堪言心理:天冷难耐,祈愿更寒(身心苦)遭遇(遵义中考)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参考答案]这两句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同情。考点赏析诗词名句[答题思路]①定角度:题目中已给赏析角度,则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题目中未给赏析角度,则可从炼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②析效果: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本诗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于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思考探究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的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石壕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不依不饶,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八月秋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2025年重庆市涪陵区教育事业单位面向应届公费师范生招聘7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部分学校上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PDF版无答案)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审计局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2024年河南信阳师范大学招聘硕士研究生4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昭通2025年云南昭通绥江县住建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发动机横梁总成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重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镜子玻璃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计量仪器管理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真空浸漆烘干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QFD模板含计算公式计分标准说明模板
- 慢阻肺试题练习
- 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伦理与法律中的基因编辑与生命伦理问题研究
- 馒头制作过程
-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条例
- 公务车辆定点维修车辆保养(附彩图) 投标方案
- 00015-英语二自学教程-unit3
- 浅谈第三方物流的仓储管理
- 第二章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 乳腺专业知识课件
-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