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实录】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2、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学习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导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在世,离合聚散甚至生离死别本是常态。可是,逝者已矣,却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这种哀思和悲痛伴随着不朽的文学绵绵于千年之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被称为祭文“千古绝调”的本文中触摸得到。上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它的内容和情感,让我们去感受韩愈的无尽酸辛苦痛,体会作品的独特风格。一、梳理内容,把握思路文章结构(学生互相对照预习提纲,回答)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4-9段)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10-12段)

小结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二、研读抒情段落,感受凄楚悲情第二段思考:本段中,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在何处?(学生听录音,思考回答)明确: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学生再读课文)2、揣摩第五段中语气词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学生听录音,思考回答)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四个“也”和三个“乎”和五个“矣”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意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相信的矛盾心理。(学生再读课文)3、“行负神明”是作者在第11段中用的一个词,大家听这一段朗诵录音,看一看让作者自以为“行负神明”的是哪些事情?(学生听录音,思考回答)明确: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学生再读课文)小结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人生常态,侄子的死与作者毫无关联,但在不愿接受这种事实又不得不面对这种现状的悲痛、矛盾心理中,作者只有把侄子的死归咎于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彻心扉的无奈,又是怎样的一种叔侄情深。12段文字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这三个段落又感情喷发,强烈抒写自己的悲苦哀痛,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三、深入剖析,体会特点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文章中一个“悲”字渗透字句,贯穿始终。《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如此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1、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哪些事让作者心生悲哀)?(学生浏览全文,概括,交流,回答)(1)家族不旺希望渺茫。号称“郡望昌黎”的韩家一直人丁不旺,“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父母、兄长都先后早逝,如今正年轻力壮的侄儿又早夭,而自己和侄儿的儿女都还幼小,眼看韩氏门庭兴盛的希望几成泡影,如何不让以振兴家族为己任的韩愈灰心丧气?(2)手足亲情阴阳相隔。在兄嫂的照顾下,韩愈自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名为叔侄,实际上情同手足,“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两人可谓相依为命,如今侄儿猝死,岂不让常怀慈爱之意的老叔痛彻心肺,倍感孤独?(3)未老先衰难以久存。因种种原因,韩愈“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再想到父兄“皆康强而早世”,而未老先衰的自己又怎能持久呢?这叫韩愈如何不悲从中来?(4)人生无常死出意外。十二郎在信中说,“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而韩愈因以为此病是江南人常见病而“未始以为忧也”,谁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这如何不让人倍感人生命运无常?(5)远处两地丧事难周。韩愈对十二郎的愧疚还在于“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既不能与侄儿相养共居,又不能亲手置办丧事,这如何不令韩愈肝肠寸断?(6)宦海浮沉命途多舛。自19岁以来,已接近40岁的韩愈一直奔走仕途,历尽坎坷,郁郁不得志,深味宦海沉浮之苦,再放眼前途茫茫,回眸身后冷落,侄儿夭折的噩耗是情感的导火索,万般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如何不令他恸哭失声?师:由此可见作者发乎内心的悲情原因多多,诸多情感聚集心头,怎一个“哀”字了得!2、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学生浏览全文,思考,交流研讨,回答)明确: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整体上按“寄托哀思---回忆往事---寄托哀思—再回忆往事—再寄托哀思”展开。(1)作者一提起笔沉痛之情便喷涌出来。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也离开人世,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2)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之中。(3)叔侄二人已成永别,所以悲情再起。自己不愿意相信侄儿的死,但那已成事实,所以抒发出至悲至痛之感。(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死亡的日期等。(5)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情是主题,叙述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师:文章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死者之早夭,哀己身之未老先衰;疑天理神明,疑生死之数,疑后嗣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字字句句含血含泪。3、与祭文的常规写法对比,本文有什么创新之处,才有了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呢?(学生浏览诸葛亮文,感受不同之处,交流回答)明确:此文不拘常格:虽沿用四言,但破骈为散,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在叙述中抒发苦情与悲情。师:形式和内容的变革,使得本文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韩愈的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想起死去的侄子,韩愈伤痛欲绝;面对悲苦中的韩愈,你会对他说什么呢?四拓展延伸,对话韩愈学生写作片段训练:面对悲痛欲绝的韩愈,请写一段话,劝慰劝慰他。(学生思考、写作,交流要点)师:大家写的很好,相信悲痛中的韩愈听到这些观点,肯定会走出感情的泥淖心理的沼泽,以积极达观的姿态面对生活和生命的风风雨雨。结语同学们:人生短短,不过百年,世事难料,命途多舛,怎会处处尽如人意?悲欢离合,终是常态,生离死别,概莫能外,岂能事事皆得周全?灯火阑珊处的生命守望是上天赐予的缘分,曲终人散后的情感落寞是世人必经的洗礼。让我们珍重生命,珍爱家人,珍视朋友,珍惜每一个相遇相处的日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祭十二郎文》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或通过讨论理解稍有难度的文言文;同时,他们十七八年的人生体验也为深入领会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这篇祭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于家庭琐事的叙写中,且文章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况且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有限,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较难理解。在当前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要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显得十分困难,所以处理教材要做取舍。本节课学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梳理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体会韩愈的文学创新精神。

《祭十二郎文》效果分析通过授课,让学生把握文意,以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读解,还是对情感的感悟,都是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锻炼了学生拥有鉴赏能力、思考能力、发言能力,这就为他们“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课堂上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讨论探讨,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变知识的接受为主动获得,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好的体现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通过学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同时利用拓展延伸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积极达观对待生活中的困境,意志品质得到锤炼。《祭十二郎文》教材分析《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学习本文需要2个课时,第一课时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把握,疏通文意。第二课时体会文章情感,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是学习重点。《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2.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3.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忆叔侄二人在往来书信中讨论侄儿所患软脚病一事,作用是()A.探究侄儿的死因。B.根本不相信侄儿死于软脚病。C.对侄儿是否死于软脚病仍持怀疑态度。D.对没能重视侄儿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4.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二.简答题:1.祭文开头一节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请分两点陈述。2.文章细叙“二人三会三别,终因谋官求禄,行踪漂泊无定,不得会合而成永别”有什么作用。3.文章写少者.强者殁而长者.病者存,申写十二郎之死全出意料,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的?4.文章中写自己“想到双方幼子的抚养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现实中来”时,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有什么作用?《祭十二郎文》课后反思本课以“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为教学理念,在上完这一课后我主要以下几点感受: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情感的感悟,都是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