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个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

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

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

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

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

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

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

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

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

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

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

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

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

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

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

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

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

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

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一一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

文”一一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

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

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

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

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

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

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

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

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

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

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

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

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

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

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

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

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

“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

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

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

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

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

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

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

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

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

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

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

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

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

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

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

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

进人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千里走壶口

易格滋

①这个秋天,我从很远的南方来看你。

②也许,我离开你太久,以至我的口音,我说话的腔调,我的歌声和哭声,我的饮食习

惯和起居方式,还有我的发型和服饰,我的皮肤和骨骼,都慢慢“南化”了。可是,我血管

里躁动的血液在咆哮,它们在呐喊:壶口,壶口!仿佛在我来到人世的那一天,就诞生了这

个心愿一一壶口,我要来看你!

③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出。

④陕北的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山抱着小山,山山相拥,与别处的山不同的是,这

里的山不“黛”不“青”,却显出它浑厚的力道,远观像跑马,像奔鹿。放目那些山,一律

披着酱黄色的外衣,高高低低,层层叠叠,一直到天边。车上的人说,这里就是黄土嫄。多

年来,飞机撒播树、草的种子,仔细看,已现星星点点的绿色。因为缺水,空气干燥,紫外

线又强烈,山上的树、草,蒸头德脑,勉强活命。路边有的地方,草木枯萎,像是被小火烧

过。透过车窗,正午的太阳光在前方闪腾着烈焰,空气就像要烧着。我不敢相信,在这年降

雨量不到400毫米,且又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物理环境基本上不能储存水的陕北,生命要

靠怎样的顽强才能活下来。恰恰是在这里,生长了“信天游”。来之前,我找来它们,坐在

樟叶拂摇的窗前,一遍又一遍听。歌声如纤纤素手,锵然拨动我的心弦,以至好长一段时间,

我走不出它们赋予的情怀。

⑤山即上传来缥缈的歌声,歌声在沟谷回荡,司机放下车窗,车速也慢下来:“一对对

绵羊/并呀么并排走/哥哥,你能什么时候/拉呀么拉着妹妹的手/三月里呀桃花花开/妹

妹你呀走过来/蓝袄袄那个红鞋鞋/走到哥哥跟前来......”

⑥是不是愈是贫瘠,愈是苦得望不到边,就愈是需要爱的滋养。陕北高原的人,唱着信

天游活下来,山上的树木听着信天游艰难地扎下根,生发绿色。高粱和红薯,南瓜还有养麦,

在信天游的旋律里,拔节生长,开花结果。羊和牛,在干涸的沟边,在山的半坡上,听着信

天游,啃着稀疏的草和树叶。信天游不是歌,是水,流遍了黄土高坡、山路沟壑,树木花草

渐密,枝叶渐渐地绿得有了底气。

⑦车子继续拐弯儿,司机架起手臂,握住方向盘急急地往左旋转,车上的人,都向右晃

动着上身,方向盘又向右打,汽车已稳稳地驶上一条两车道的水泥公路。右边车轮下,一条

低于路面七八米的河,约百余米宽的水,湍急地向着我们相反的方向流淌。这哪里是水,稠

稠的深黄,如一匹舞动的黄缎,起伏着,蠕动着,向东奔腾。

⑧黄河!

⑨我不由喊出声来。是的,这就是黄河。河床多石,石深褐色。风刮走了沙土,留下石

块和石板,水把波纹刻在石板上,深深浅浅,曲曲弯弯。每一道纹理,都有一个盘古开天地

的故事。

⑩黄河走过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来到陕北高原的宜川和山西吉县交界处的壶口,

裹挟着高原的沙石汹汹而来。400米宽的泱泱大水,在这儿骤然收窄成50米,然后从40米

的高度,吼着,叫着,飞流直下。仿佛是母亲,积蓄了全部的力量,生下她的孩子,那被巨

石夹击的窄窄而幽深的河谷,是生命走出母体最初的产道啊!母亲大汗淋漓,忍受着剧烈的

疼痛。风把她的头发吹乱,把她的衣衫吹乱。

⑪可谷苍凉。风,又冷又硬,呼啸着把水吹成雾,吹成帘。黄昏的太阳,由浑黄变成金

红,在水帘里幻化成彩虹。落下的水,挤在只有一丈来宽的河谷里,推着操着拥挤着,向前

奔涌。

⑫夜宿宜川县云岩镇。十月刚到,这里气温只有2℃。凌晨4点多醒来,我走出旅店大

门,隐约可见地上一层银白,打霜了。

⑬壶口,我来时,多少带有点儿旅游者的轻佻,甚至连脚步都有些轻飘。我为自己的轻

薄羞愧。此刻,当我站在你的身边,所有的感觉只剩下一个词:疼痛。

⑭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

⑮高原的风在耳边呼啸。陕北的黄土嫄,嫄上稀疏零落的树木,坡上的牧羊人,路边窑

洞口,眼睛忽闪着张望的娃娃,还有那回荡在山谷的信天游,以及壶口瀑布的轰鸣,在我的

视野里,渐行渐远。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9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中,作者以“你”指代壶口瀑布,将其拟人化,又采用呼告的方式,增加了文

章的抒情色彩。

B.第④段紧承上文“山洞”描写陕北的山,从形态、色彩及植被等角度,展示黄土嫄恶

劣的生存条件。

C.与在南方听信天游的感受不同,到陕北后听信天游,作者感受到贫瘠土地的人们更加

需要爱的滋养。

D.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览壶口的所见所闻,剖析了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抒发了对陕北黄

土地的热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句子,均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了草木、信天游以及黄河水的特

点或作用。

B.第⑧段独词成段,用语简洁,凸显了作者见到黄河的激动之情,同时承上启下,引出

对黄河的描写。

C.第⑩段连用一组动词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数字的运用使瀑布的形象更具体,

更直观。

D.善用修辞传达情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

染力。

8.怎样理解第⑬段“疼痛”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标题“千里走壶口”能不能改为“壶口瀑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御迩英阁,顾临读《宝训》,至汉武籍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曰:“山泽之利,当与

众共之,何用此为?”丁度言:“臣事陛下二十年,每奉德音,未始不本于忧勤,此盖祖宗

家法耳。”吕大防因推广以进曰:“三代以后,唯本朝百三十年,中外无事,盖由家法最善。

臣请举其略:自古人主事母后,朝见有时,如汉武帝五日一朝长乐宫。祖宗以来,事母后皆

朝夕见,此事亲之法也。前代大长公主用臣妾之礼,本朝必先致恭,仁宗以侄事姑之礼见献

穆大长公主,此事长之法也。"帝曰:“今宫中见行家人礼。"大防曰:“前代宫闱多不肃,

宫人或与朝臣相见,唐入阁图有昭容位。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此治内之法也。前代外

戚多与政事,常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皆不预,此待外戚之法也。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

止用赤白为饰,此尚俭之法也。前代人君,虽在宫禁,出舆入辇。祖宗皆步自内庭,出御后

殿,岂乏人之力哉?亦欲涉历广庭,稍冒寒暑耳,此勤身之法也。前代人主,在禁中冠服苟

简;祖宗以来,燕居必以礼。窃闻陛下昨郊礼毕,具礼服谢太皇太后,此尚礼之法也。前代

多深于用刑,大者诛戮,小者远窜;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

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陛下不须远师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帝深然之。

乙卯,依都水监所奏,作北流软堰。苏辙奏:“臣尝谓软堰不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

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

倍见今河水行流不绝,软堰何由能立!盖水官之意,欲以软堰为名,实作破堰,阴为回河之

计耳。”河北转运副使赵储亦上议曰:“臣窃谓河事大利害有三:北流全河,患水不能分;

东流分水,患水不能行;宗城河决,患水不能闭。是三者,去其患则为利,未能去则为害。

今不谋此而专议闭北流,止知一日可闭之利,而不知异日既塞之患;止知北流伏槽之水易为

力,而不知阚村方涨之势未可并入东流.是见近忘远,以河为戏也。请俟涨水伏槽,观大河

全盛之势,以治东流、北流。”于是诏罢软堰。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注】伏槽水,是黄河每年农历十月发生的河水暴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

/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B.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

/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C.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

/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D.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

/比之东流/何止数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意思是“登记造册”,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含义相同。

B.“事”指“侍奉”,与《兰亭集序》中的“情随事迁”的“事”含义不同。

C.大长公主:古代皇亲国戚的封号不同,皇帝的姑母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大长

公主。

D.外戚:也称“外家”,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用山川湖泽为己用,与百姓争利,仁宗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认为“山泽之利应与大

家共同拥有”。

B.宋朝仁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改变了太祖太宗以来的五天一朝母后的习惯,

事亲倍勤。

C.外戚干政,常常导致败乱,前代多有这样的教训。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这是

对待外戚之法。

D.黄河的主流北流,河水流个不停,比东流大得多,都水监想建设软堰,实际上肯定成

破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不须远师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4分)

(2)臣尝谓软堰不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4分)

1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选文是怎样体现宋仁宗修身

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谢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系登临伤别之作,在登楼望远的同时传达出殷殷惜别之情。

B.诗人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飞鸟反衬近处城楼,饶有意趣。

C.颈联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与前两句一气相贯。

D.尾联写重阳“菊花事”以明别意,简括而富诗意,突出其有别于往年的特别意蕴。

16.同为盛唐诗人的王之涣也有同题名作,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

绝唱,但两首诗描绘的场景、诗人自身的情怀及诗作创作目的是不同的,请结合两首诗作加

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则用此典故表达自己善待人才、求

贤若渴的心情。

(2)文人学者为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来命名书屋或居室,比

如清代学者钱大昕的“十驾斋”就取意于《劝学》中的“,”。

(3)“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绵绵不绝,滋润着文人或豪放或深沉或缠绵或愤

激的心灵,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的中

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①,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

淡了。他们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

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②。前

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

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

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从晚唐以来,杜甫及杜诗才开始得到各种桂冠,如“诗史”

“集大成”“诗圣”。上述三种称号,尤其是后两种,可说是古代诗歌史上③的荣

誉。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可见他

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为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地球上就有

了风,随之才有了降雨。地球之水得以循环才有了生机和活力的世界。因为水有热胀冷缩的

特性,所以我们做饭时,锅底的水烧热后上升,上面的冷水下降,这样循环下来,整锅水就

得以快速沸腾。如果没有水的热胀冷缩,我们就必须一边加热,一边不停地搅拌,否则下层

水沸腾了,上层的水还是冰凉的。

水不仅有热胀冷缩的特性,②。水在0℃〜4℃时热缩冷胀,仅此一点,就让地

球上的生命得以产生。

冬天,由于太阳斜射,地球气温下降,海洋中的水温也从表面开始下降。③,那么

降温后的水会很快沉到水底堆积起来。海洋表面的水不断降温结冰下沉,直至把整个海洋全

部冰冻起来。这样,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冰球。而生物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

的。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全是冰,那么单细胞生物就难以生存和繁殖,更难以实现从低等到

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直至产生人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含义,与文中加点处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

B.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好好学习。”

C.从1949年到2022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73岁的生日。

D.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半山腰总是最挤的,你最好去山顶看看!一一王燕老师

②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一一罗阳莉老师

③与其听别人再多的励志故事,不如让自己奋斗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一一白亚姆老师

④希望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一一孟一娟老师

⑤寒窗十二载蓄势小宇宙,扶摇九万里更待大爆发。一一陈立里老师

⑥累了看看同伴,倦了想想未来。一一龚小易老师

标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或勉励,让人信心百倍;或提醒,让人自律自

强:或鼓劲,让人看到希望;或出招,让人气定神闲。上述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

寄寓着老师们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作为高三学子,你更喜欢哪一则?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

活实际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DA项,“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B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

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C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

2.CC项,“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

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分析错误。

3.DA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B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

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C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

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

践”的论点相反。

4.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

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

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

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

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5.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

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

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6.D“剖析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有误,并不是剖析根源,而是在孕育中华文化过程中

所承受的苦难。

7.AA.“枯萎的草木像是被小火烧过”并非比喻,虽然本句有“像”,但并不是比喻,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而此处是把枯萎的草木和被小

火烧过后剩下的草木进行对比。

8.①作者看到贫瘠的黄土地,以及它所承受的苦难,内心感受到的疼痛;②黄河作为母

亲河,在孕育中华文化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和疼痛。(答出一点三分,答出两点给六分)

9.不能。①从选材上看,本文并非以壶口瀑布为唯一写作对象,而是用大量篇幅写沿途

见闻与感受,凸显“千里”“走”。②从主题上看,并非简单以旅游者身份对壶口瀑布进行

赞美,而是像一个朝圣者,借行走的过程展现黄土地的贫瘠苦难,表达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对

母亲河孕育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③从语言表达上看,“千里走”有动态感和画面感,有

文化内涵,体现了艰难与虔诚之意;而“壶口瀑布”只是一个名词短语,内容单一,看不出

感情倾向。(每点2分)

10.C

ll.CA.正确。句意:读到汉武帝登记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登记官吏百姓的户

籍,查封官府金库。B.正确。“情随事迁”的“事”是名词,事物。句意:我侍奉陛下二十

年。/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C.“皇帝的姑母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大长公主”

错,应为“皇帝的姑母称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

12.B“改变了太祖太宗以来的五天一朝母后的习惯”错,原文是“汉武帝五天一朝长

乐宫。我朝太祖太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

13.(1)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行家法,足够用来治理天下。

(2)我曾经认为不能在北流建软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明显。

14.修身:①不赞同将山林变为自己的游猎场所,不与百姓争夺山泽之利。②虚己纳谏,

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山珍海味为贵。③宫殿只用红、白二色装饰,

崇尚节俭。(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仁宗御驾迩英阁,侍读顾临读《宝训》,读到汉武帝登记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

说:“山泽之利应与大家共同拥有,为什么要这样呢?”丁度说:“我侍奉陛下二十年,每

奉诏命,还没有不涉及忧劳勤政的,这大概是祖宗家法吧。”吕大防乘机推广祖宗家法来进

谏,说:“从三代以后,只有本朝一百三十年,朝中朝外无事,这大概是由于祖宗家法最好。

我请求举其大概:自古以来皇帝侍奉母后,不定时朝见,如汉武帝五天去一次长乐宫。我朝

太祖太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各朝见一次,这是事亲之法。前代大长公主使用臣妾之礼,

本朝(见到大长公主)一定先表达恭敬之辞,仁宗您以侄儿的身份侍奉姑母之礼拜见献穆大

长公主,这是侍奉长辈之法。”仁宗说:“现在宫中见了只行家人之礼。”吕大防说:“前

代后妃所居之处多不整肃,宫人有的与朝廷大臣相见,唐代宫人入阁图中有昭容的位子。本

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这是治理内廷之法。前代外戚多干预政事,常常导致败乱;本朝母

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这是对待外戚之法。前代宫室多崇尚华丽奢侈,本朝宫殿只用红、白

二色作为装饰,这是崇尚节俭之法。前代皇帝虽在禁宫,但出入都坐车。我朝太祖太宗都步

行从内庭出御后殿,难道是缺乏人力吗?也只是想涉历一下宽广的宫庭,稍稍冒寒冷暑热罢

了,这是勤身之法。前代皇帝,在禁宫中帽子衣服随意简略;太祖太宗以来,闲居必定符合

礼节。我私下听说陛下昨天郊礼完毕后,备礼谢太皇太后,这是崇尚礼节之法。前代多严于

用刑,大的刑罚是杀戮,小的刑罚是流窜远地;只有本朝使用刑法最轻,臣下有罪,只是免

职贬官,这是宽厚仁政之法。至于虚已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

以珍奇异味为贵,这都是祖宗家法,这就是致太平的原因。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

行家法,足够用来治理天下。”仁宗很赞同。

乙卯年,朝廷依据都水监上奏,建筑北流的软堰。苏辙上奏说:“我曾经认为不能在北

流建软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明显。东流是人力开凿的,只有百余步宽,冬天水流断

绝,所以可以建软堰。如今北流是黄河的主流,比东流大得何止几倍。观察到现在河水流个

不停,软堰怎么能建设!依都水监的意思是想以建设软堰为名,实则建的是破堰,且是喑中

强行引导黄河回到故道的计策而己。”河北转运副使赵倩也上奏说:“我私下认为黄河的事

情大的利害有三个方面:黄河向北流,忧患河水不能分流;黄河向东分流,忧患水不能流动;

宗城河决口,忧患水不能堵塞。这三个方面,能去掉忧患就能成为水利,不能去掉就会成为

水害。现在我们不谋求解决水患而专门议论堵塞北流,只知道短时间堵塞北流的利益,而不

知将来堵塞带来的隐患;只知道北流有伏槽之水容易修改,而不知道阚村涨水的势头不可能

并入东流。这是见近忘远,把修改河道当成儿戏。请等待涨水时伏槽,观察黄河全盛之势,

再治理黄河东流、北流。”于是朝廷下诏书停止了北流修软堰的工程。

15.A“伤别”错误。诗人登高极目远眺,抒写壮阔之景,尽显登攀豪气,志不苟俗,以

“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友人归

去,殷殷惜别之余,更有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的流露,所以“伤别”错误。

16.①场景不同:王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登临鹳雀楼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和自身哲

思飞扬的场景;畅诗则描绘重阳佳节与友人登楼饯别的逸兴遇飞、脱俗昂扬的场景。

②情怀不同:王诗抒发高瞻远瞩、向上进取的积极情怀;畅诗展现清俊高逸、冲决束缚

的奔放情怀。

③目的不同:王诗借登楼事寓理,道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畅诗借重阳登高赏

菊习俗抒发送别友人的殷殷惜别之情。

17.(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3)对酒当歌(艰难苦恨繁霜鬓)(主人下马客在船)(移船相近邀相见)(三杯两

盏淡酒)人生几何(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怎敌

他晚来风急)

18.①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②与日俱增③至高无上

第一处,应与“灿若明星”意思相近,表达具有出众的才能、名气;还应和后文“但曾

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形成对照,所以可以填“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

名重一时:名望很高,被同代的人所敬重。也作“名重当时”。名震天下:形容名声显赫,

威望大,震慑天下。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

第二处,“却”表示转折,空缺处应表现作家们身后应比生前要更受到重视,而且'’愈

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可知名气愈大,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可以填“与日俱增"。与

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第三处,根据后文“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可知,给与杜

甫的荣誉是最高的,高到了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所以可以填“至高无上”。至高无上:

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形容地位很高。

19.①将两类作家分别拟作将被流水淘尽的碎石细沙和愈发灿烂的沙中之金,形象生动

地表明了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而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

②以“碎石细沙”和“沙中之金”体现作者对两类作家的鲜明态度,凸显对后一类作家

的肯定,只有强烈感染力。

20.示例1: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

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示例2: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

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21.空气的热胀冷缩还有热缩冷胀的反常膨胀如果水还是固守热胀冷缩的特性

22.B文中的“我们”泛指所有人,同时包括了听话人和说话人。

A.“我们”泛指所有人,包括说话人自己。B.“我们”指对方,不包括说话人自己。C.

“我们”泛指所有中国人,包括说话人自己。D.“我们”泛指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包括说话

人自己。

23.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标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标语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考生都有话可说。材

料选取的六则标语侧重点不同,但都能起到为高三学子加油打气的作用。考生完全能够读懂

和理解这些标语的意思,并能从中获得感悟,或是在想放弃的时候,看到某一则标语后受到

启发重新燃起斗志;或是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瓶颈丧失了斗志,读到其中一则标语后有了更

高目标;或是在失去信心后,看到某一则标语重新树立起了信心……

1.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是真实情境之一,这是考生思考联想的基点;六则标

语或勉励,让人信心百倍;或提醒,让人自律自强;或鼓劲,让人看到希望;或出招,让人

气定神闲。

2.题目明确考生的身份为“高三学子”;“你更喜欢哪一则”,此任务不是要求简单地

写喜欢哪一则,“更”字要求考生对六则标语进行比较权衡,选出“更”喜欢的一则;题目

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作文”,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感表达。

3.“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寄寓着老师们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