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_第1页
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_第2页
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_第3页
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_第4页
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概况一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整体概述概况三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概况二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2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3重点问题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4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5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区域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6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关系二、区域经济学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7三、区域开发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三点与区域规划之不同:两点8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9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于经济学和地理学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如何突出区域经济学的应用性10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六部分:区域经济学的展望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11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宏观、中观、微观。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12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13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家认为区域之间的过渡不是跳跃的,而是渐进的、互相衔接的。1、类型区2、系统区两者日益靠拢,日趋融合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自然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14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古典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杜能为解决两个问题《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理论的四个假设P=V(E+T)15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古典区位理论2.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工业区位论背景: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聚集经济效益16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古典区位理论3.运输区位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运输区位论代表人物:胡佛胡佛主要著作:《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奠定了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根据运输本身的经济特点,指出两点17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理论18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二)现代区位论2.中心地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基本要点:五点19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二)现代区位论3.区位经济学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区位经济学廖什《区位经济学》廖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廖什的经济区边界的分类五组平衡方程假设条件举例:啤酒企业正六边形理论20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时间: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之一:艾萨德其代表作《区位和空间经济学》其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其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埃德加.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21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22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Titleinhere区域发展理论区域政策理论Titleinhere区域关系理论理论体系23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形成时间:20世纪90年代宗旨理论基石:三个命题发展的五个方面24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二)新制度学派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新制度学派研究的中心: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内容:(1)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2)产业和部门规划。(3)缩小区域差距主要目标:八个25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三)区域管理学派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区域经济发展管理面对的主要是宏观经济问题,其面临两大挑战。区域经济管理的三种主要方法。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人,人口管理是区域管理的基本问题。区域环境管理正在成为区域管理的主要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2.人口管理3.环境管理26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二)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三)区域关系(四)区域经济政策(五)区域开发(一)理论体系27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28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都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思考题29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第四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30重点问题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制度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31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第四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32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1)稀缺性。(2)区域性。人类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所耗费的劳动构成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实体。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

1.自然资源的定义2.自然资源的特点

3.自然资源的价值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33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因而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一)纯自然资源型(四)资源缺乏型

(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34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三、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一)自然资源优势度的评价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二)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中国的自然资源存在两大不足。一是人均资源量少;二是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缺少。35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第四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36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一)人力资源的概念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概念

定义: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物力。研究人力资源,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人力。资源是人力和物力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37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二)人力资源的特点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1生物性2能动性

3.时效性4.智力性

5.再生性6.社会性38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三)人力资本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作为知识的载体介入了生产过程。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39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将人对于自身的投资都归于消费。把劳动看做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这种劳动仅需要少量知识和技能,因而他们将劳动作为同质的投入品。把人口变动作为外生的和已知的,技术积累和知识积累被假设为外生的变量,不是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的重要性已得到新增长理论的详细考虑,并将继续推动新增长理论的发展。(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40三、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1.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2.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3.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1.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2.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3.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特点是:与传统产业中人、财、物因素并重不同,人的因素在该模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41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第四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42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产权的定义?哪些内容构成了产权安排?产权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43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一)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1.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增长2.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3.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例如,中国1980年到l997年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内向型外向型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塑造,中心是处理好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的关系。44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1.区域垄断及其竞争2.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3.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45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第四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46一、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品种繁多、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数量在世界各项资源中名列前茅。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一)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47二、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第四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2.正确处理生存和发展关系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48三、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第四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49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第四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50关键词区域资源投资环境制度创新思考题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2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4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5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6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7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关键词及思考题51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重点问题第三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52重点问题区域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理论区域经济空间转移理论53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重点问题第三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54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3、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影响因素: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55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56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会发其本身的特点: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两个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产业,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中间产品投入对某些部门来说,形成了其需求市场,对另外一些部门来说,又形成了其投入的要素。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57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均衡增长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均衡增长理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58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均衡增长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59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均衡增长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足,而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归根到底,是造就这种需求。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大推进理论是指: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域的各个部门间推进,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60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二)非均衡增长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1)前向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1非均衡增长的概念2连锁效应61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新增长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罗模型,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人,人口管理是区域管理的基本问题。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的存在。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62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我们把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起点。在此基础上,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长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聚集,也是经济发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63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重点问题第三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64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第一是其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无论范围大小,都可以成为明确的开发行动。第二是其开发的时效性。第三是其开发行动的综合性。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区域开发内容65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二)增长极模式(三)发展轴模式(四)网络型模式66三、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一)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与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提高,出现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第二种方法参考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第一种方法是按照产业部门的增长率进行判定。(二)判定产业部门的兴旺或衰落的方法67四、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产业部门的转移受到资本收益率和工资率的影响,同时还要加上其他的各类条件的影响。产业部门的梯度转移,是产业部门空间转移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梯度转移来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对落后地区来说,其目的是接受先进产业,提高经济结构的水平;对先进地区来说,其目的是淘汰衰退产业,改变要素投入方向。(一)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二)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规律68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重点问题第三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69第三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70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重点问题第三节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71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开发区域空间结构思考题1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3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4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5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6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7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8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9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关键词及思考题72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73重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地区主导产业理论74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75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则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76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第一阶段传统社会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77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中国为例,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具有相应的产业结构特征,这决定了我国在未来时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未来20年~30年,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如果政策科学适度,制度创新能够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中国将顺利实现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转换,以及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换,中国将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国情区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78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79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常见的有两大类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地区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结构等等。三次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主导产业是体现地区特色、代表地区利益的产业,合理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是实现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途径。区域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80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l940年,在他的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对三次产业作了详细的划分,并总结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而开创了产业结构理论。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81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一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二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三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四82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到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也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见美国,日本的发展。1配第·克拉克定律2库茨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83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该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人均/GDP的增加率。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越高,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提高的速度也越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人们进入温饱型生活以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收入弹性开始大幅度上升。人们将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总支出的比值称为恩格尔系数。中国2000年恩格尔系数为46.2%。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84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技术进步在促使各产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效率方面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从而决定着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地位的变化。农业技术进步比工业要难得多。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是第二产业的基本特征。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三产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的作用不如第二产业明显,但是,它能够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难以解决的大规模就业问题。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85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又表现为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86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87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一、地区生产专业化地区生产专业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大机器发展的必然产物。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一)地区生产专业化(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三)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一个地区某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是以该部门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衡量。(四)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判断88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一)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一)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89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主导产业是代表地区经济形象、获取地区经济利益的产业,正确选择并努力发展主导产业是每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地区主导产业构成:一是已经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二是目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三是目前还比较幼小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并且反映区域发展趋势的产业。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应注意解决如下问题: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二)主导产业的发展90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三、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主导产业的升级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第二,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使原有主导产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91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三、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2)基础设施产业。(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二)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个地区

92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93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二、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重工业超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阶段。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敌视态度,.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中国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必须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系;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在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重工业的规模和水平仍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94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第三,基础产业产品低价格,制造业产品高价格政策。第四,农产品低价格和各种服务低价格。第五,高度集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物资分配制度。三、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第一,扭曲的低工资政策。第二,低利率与低汇率政策,降低重工业投入的资金成本。95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很快建立了中国的重化工业体系,中国国力也得到大幅度增强。由于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带来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困难,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企业效益低下,投资效益低下,国民经济运行困难;城市与乡村差距不断扩大,二元经济结构日益呈现刚性。四、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成败得失96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五、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化及问题从产业结构的演变看,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传统体制下受压制的产业,它们依次是农业、轻工业、家电产业及服务业。从总体上看,中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化工业过程。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效益是中国在21世纪之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发展大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实现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的重要力量,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97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98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主导产业思考题1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2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3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4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5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6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7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8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9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特征是什么?为什么?10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关键词及思考题99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100重点问题一二三四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地域合理规模的确定新产业区理论的基本内容101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102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最早的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的影响。工业区位理论是由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完成的,于《区位的纯粹理论》中提出。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103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1、成本最低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2、市场份额最大把占有市场作为生产的目的,区位选择为占有市场服务,是实现生产的利润最大的原则。这种市场区位的理论,是廖什最早提出来的。3、聚集效益聚集是成本和市场两个要素的综合反映。104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1、自然环境(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3)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2、自然资源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第二产业的产品间接来源于自然资源105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企业区位选择自由度增大体现在两方面(1)技术的进步使距离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运输的制约性在降低,因而扩展了产业局的地域范围,使产业布局的自由度加大。(2)在有限的自然资源衰竭和减少的同时,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企业区位选择的自由度更大。106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二)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2资金其资金来源可能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可分为内部积累资金和外部投入资金。3市场市场成为对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影响最大最大的因素。消费区第三产业的布局,可以依照“中心地理论”的原则来进行。4运输在知识经济时代,距离因素的作用将减弱1人口和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是产业进行区位选择的必要条件。107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三)科技因素对产生区位选择的影响(1)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展了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改善了各类矿物资源的平衡状况及其地理分布,从而改变了产业布局的自由度。(2)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由于生产工艺、运输技术、输电技术等的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展了时空范围,从而改变了产业分布的面貌。(3)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的结构,新的工业部门不断涌现,老的工业部门在新技术武装下被赋予了新内涵,它们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产业区位选择上也出现了有别于以前的情况。108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三)科技因素对产生区位选择的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投资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相关的物质条件,而投资软环境是指是有形的要素外的一切投资环境要素。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时代。1)投资软环境。2)智力资源。生产要素从有形的自然资源转变成无形的智力资源,可以从几方面理解109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三、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1目标驱动机制4市场调控机制2利益驱动机制3宏观调控机制110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111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一、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产业布局指向给出了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地区对产业的吸引,是将产业引到一个具体的地点,有些地区发展生产的条件比较优越,资源集中,环境容量大,供电、供水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较好,这样的地区,可能对多种产业的布局来说,都是理想的地点。特别是这个地点如果能够集市场与原燃料地于一身,那么各类指向型企业都可能向此地集中。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地区的布局条件具有某些有利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的或限制性因素。有些地区,限制性条件可能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112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二、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1燃料、动力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指向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6无固定指向7高科技指向113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114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2)企业所有权状况。(3)科学技术发展。(4)市场竞争的变化。三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1)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115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一、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1、企业的合理规模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企业的规模效益,一般分为两类:优越性第一,由于生产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联合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减少原材料消耗,特别是扩大对废料的利用,从而降低了工业原料、燃料及半成品的运输费用,并加速生产过程。第二,把使用同种原料的各个生产部门联合起来,全面、综合利用该原料,特别是对废料的充分利用,从而扩大了工业原料的基础,为国民经济带来了节约。同时可以减少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的储备量,节约基建投资。116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一、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2地域合理规模首先,工业生产的联合化意味着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企业的多种经营。再次,由于工业的联合化,缩短了企业间的运输距离,节约了运费。其次,工业生产的联合化,使企业本身具备多种门类工业的综合性质,从而出现较多的以联合企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最后,联合化企业可以更好地实行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可能逐步摆脱对天然资源的依赖性,从而为工业的远景配置创造广阔的天地。117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一、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2地域合理规模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1)资源要素。(2)基础设施要素。(3)管理要素。118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二、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1、地域合理规模的类型(1)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2)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基础设施一般分为三部分:1)生产性基础设施;2)生活性基础设施;3)社会性基础设施。(3)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119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二、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120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三、聚集与分散的关系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功能聚集指通过扩大生产规,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非功能聚集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聚集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121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122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一)新产业区的概念和作用一、新产业区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新产业区的特点是:新产业区是一个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地域系统;具有积极的外在性,企业间密切合作,在创新的基础上竞争;具有相互信赖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积极的自助组织。123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二)新产业区的分类一、新产业区第一类是由低内源力、低竞争力企业组成的无政府干预的地方生产系统;第二类是由低内源力、低竞争力企业组成的、存在相当政府干预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地方生产系统;第三类是由高内源力、高竞争力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密切合作的、无政府干预的、创新力较强的地方生产系统;第四类是由高内源力、高竞争力企业组成的、有政府干预的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地方生产系统。124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二)新产业区的分类一、新产业区1)科技园。2)技术城。3)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区。1)工业园区。2)出口加工区。3)专业性产业聚集区。现代农业园区是新产业区的一种扩展形式,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的新产业区包括三类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新工业区3、现代农业园区125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其布局特点为:(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9)要求聚集性。(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126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组建的开发区,如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苏州工业园区;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中心建立的研究开发型企业模式,如筑波;以传播、经营和销售高新技术产品为特色的开发区,如中关村。(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自发形成的开发区,如硅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由政府规划和创建的开发区,如深圳工业园区;127(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1、沿海主要城市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2)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4个国家级开发区。(1)辽中南高新技术产业带,即由沈阳、大连、鞍山等相贯而成。(3)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常州、等6个国家级开发区。(4)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128(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2、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东部地区为主,随着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展开,应逐步加强中部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3、内地主要城市我国中西部的一些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的主要城市,也具备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内陆地区将形成若干具有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129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第四节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130关键词区位选择布局指向规模经济新产业区思考题1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产业布局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4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5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6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7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8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关键词及思考题131关键词及思考题第六章区域贸易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重点问题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132重点问题比较利益决定区域贸易的基本理论要素禀赋学说中间区域贸易格局调整133关键词及思考题第六章区域贸易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重点问题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134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区域贸易的存在与发展意味着该区域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地区,与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地区相比,它具有如下的特点,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在开放的环境中,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成为本区域扩大的市场和新的投资来源,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竞争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可以引进本区域缺乏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扩大区域生产和消费领域,提高生产效率。135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与区域贸易的关系:总的来看,国际贸易是区域贸易的一个特例,它是把主权国家作为特定的区域对象,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阐述贸易形成的原因及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的理论完全适用于区域贸易;但是,国际贸易中关于关税及各种国家之间贸易壁垒的理论,以及关于汇率、国家外汇平衡等影响国际贸易因素的理论,在以国内地区间贸易为主要研究对象时,就不适用了。同时,研究区域贸易需要加上特定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136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研究并揭示了区域贸易利益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因和形成过程。一、地区差异引起贸易该学说认为:假定只存在甲、乙两国,生产A、B两种商品,甲、乙两国经济发展条件存在着绝对差异,甲国生产A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乙国,乙国生产B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甲国,这时甲国专业化于A商品,乙国专业化于B商品,然后交换。两个交易地区都以最低成本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满足,并因此获取了区域贸易利益。

137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三)生产条件的多样性决定区域贸易商品的多样化(二)区域比较贸易利益的实现过程(一)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二、比较利益决定的贸易即使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在每一种行业上都比另一个具有较高的绝对效率,两个区域之间的贸易同样对双方有利,贸易条件是:在生产不同的产品上两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相对的效率差异。专业化与区域贸易可以增加相关区域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为地区发展带来利益。一个大国,如果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那么促进地区分工以及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由于生产条件的多样性,每个区域不一定会达到完全的专业化,而是仍然会生产另一些在总体不占优势,但具备个体优势或局部优势的商品,并部分用于输出。138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三、生产要要素禀赋论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理论认为,在所有影响贸易前商品价格差异的因素中,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贸易理论。

禀赋即天赋。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一)基本概念139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三、生产要要素禀赋论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每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与其他地区相比,那些具有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利用这些要素来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低,利润较高;相反,禀赋较差的生产要素由于稀缺,具有较高的价格,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高。那么在区域贸易体系中,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化于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口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140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三、生产要要素禀赋论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要素贸易。俄林认为,很多生产要素与商品一样可以直接流动,通过要素流动,能够改善区域要素条件及其组合状况,从而改变区域的生产结构和贸易格局。从另一个角度看,商品贸易是生产要素贸易的一种间接的形式,商品贸易可以替代要素贸易改变区域要素分配不均的状况,这在一些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矿产、水力等)上显得更为重要。(三)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41关键词及思考题第六章区域贸易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重点问题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142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一、贸易条件及其对区域贸易的影响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如T表示贸易条件,如果一个地区的T值不断增加,说明区域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区域贸易条件恶化。143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相对不利:第一,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于制成品的收入弹性,从而,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制成品更为困难;第二,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价格的关系存在有棘轮效应,即初级产品价格在经济萧条期下降的幅度往往高于其在经济繁荣期上涨的幅度,制成品由于更新换代快,从价格总水平上看,经济繁荣期价格上涨的幅度往往大于经济萧条期下降的幅度。第三,在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相对稀缺,劳动力要素收入通常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144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二、爱好与需求的差异产生贸易即使两个区域生产条件基本类似,生产成本完全相同,由于消费爱好不同,从而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也会导致发生贸易,并实现贸易利益。由于人们消费需求偏好的不同,每一个地区的消费需求与区域资源禀赋不对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时,区域内必然有一部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需要输入;同时,另一部分资源或产品会因为区内缺乏需求或者需求过小而闲置,需要通过输出来开拓市场,并实现其贸易利益。145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三、规模经济效益是产生并获取区域贸易利益的重要原因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规模经济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当某一地区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大时,特别是相关产业的聚集,可以促使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146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四、行业内部贸易及中间产品的贸易与区域贸易利益产业内贸易则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类似、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等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达区域随着要素禀赋优势的变化,某些生产要素相对成本逐步上升,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及较低技术装备的行业逐渐丧失优势,必然会更新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区域贸易结构,而经济欠发达区域或不发达区域则逐次把上述市场份额从发达地区接收过来,并调整、放弃对它们来说相对不利的贸易市场份额。这种随着区域要素禀赋优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的理论就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147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五、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贸易模式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来看,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内,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犹如一个大梯队。每个区域因其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都处于梯队的特定位置,它们接受处于上一梯级的国家和地区传递过来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同时向下一梯级的国家和地区传递自己将要扩散或淘汰的技术和产品。这样,为了发展区域经济,每个区域都必须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根据区域间生产和技术转移决定贸易格局的大趋势,明确未来时期自己可能的优势,并适时采取措施,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加快其成长过程。148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六、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及其决定的区域贸易模式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举例:19世纪下半期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149关键词及思考题第六章区域贸易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重点问题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150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一、中国国际贸易增长的态势及贸易结构(一)中国国际贸易增长的态势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743亿美元,居世界第八位。1996年居第11位,1997年居第10位,1999年居第9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区域或国家经济发展对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以区域贸易额与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中国由1978年的9.8%提高到2000年的43.9%,高于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大国。151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一、中国国际贸易增长的态势及贸易结构(二)中国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则大幅度上升。这说明中国正在努力创造条件,发展深加工工业,改善贸易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152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一、中国国际贸易增长的态势及贸易结构(三)中国出口商品生产的地区结构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6省市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78.12%;而西南、西北10省区出口额合计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3%,只相当于广东一个省出口额的8.08%。中国内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目前在中国国际贸易中这种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各省区出口商品的差异非常大。153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二、中国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一)地区贸易总格局铁路是区际货物运输最重要的承担者之一,特别是区际长途大宗货物大多通过铁路运输,因此,省际铁路运输量大致能够反映省际商品贸易格局。但是,一些相邻省区的商品贸易及较远途的小额贸易则越来越多地由公路运输承担。在实际的地区贸易格局中,近距离运输比重要大于铁路运输所反映出来的比重,而远途运输比重则小于该资料。以省际铁路货物运输作为样本,来分析我国的区际贸易格局。154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二、中国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第一类,高度开放的地区,G<20%。一个地区自我循环比率越高,经济发展越封闭,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地位也越低;相反,地区的开放度越高,说明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一定地位。这样,我们可以将全国划分为4类地区。(一)地区贸易总格局第二类,中度开放的地区,20%≤G<40%,F2≥30%。第三类,自我循环比率高的地区,G≥40%,F2<30%。第四类,其他地区,特点是以大区内市场为主,但尚未形成全国性的优势.155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二、中国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第二,地方政府作为地区经济利益的代表,往往通过非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多地受政府行为的控制。第三,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倒置。第一,市场条件下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加剧。中国的地区市场格局在传统体制下就已经形成雏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于如下原因又形成了新一轮的地区市场割据和贸易冲突。(二)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156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二、中国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第二,法制管理。在美国处理州际关系具有宪法保障和司法制约。第三,市场机制。完善的市场机制保证了美国全国性市场能够真正发挥效用。第一,州际协调。即在发生矛盾或需要合作的各州之间首先进行自我协调,这种协调通常是通过签订具有约束性的双边和多边协定或行政协议来实现的。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加深,贸易利益冲突也不断加剧,各州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筑起各种形式的贸易堡垒。为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其中富有成效的措施主要有:(三)美国处理州际贸易关系、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157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二、中国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第二,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第三,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育全国统一市场。第一,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当前形成中国贸易障碍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设置贸易壁垒的行为,以及缺乏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四)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第四,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158关键词及思考题第六章区域贸易第一节古典区域贸易理论第二节现代贸易理论重点问题第三节中国的区域贸易159关键词区域贸易贸易利益区域冲突思考题1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2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3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区域贸易利益?5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6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7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8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关键词及思考题160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七章区域经济合作第一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重点问题161重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类型地区间工业贸易合作的特点和内容人力资本学说162关键词及思考题第七章区域经济合作第一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重点问题163第一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问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非实物贸易,是广义区域贸易的组成部分,是任何开放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合作也日益向纵深发展。本章主要研究和阐述如下两大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回答为什么要合作的问题;二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回答合作什么和怎样合作的问题。164第一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内涵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等。(一)概念与实质165第一节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内涵(一)概念与实质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合作主体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活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