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生气通天论讲义课件_第1页
安徽中医学院生气通天论讲义课件_第2页
安徽中医学院生气通天论讲义课件_第3页
安徽中医学院生气通天论讲义课件_第4页
安徽中医学院生气通天论讲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问•生气通天论》【题解】

通:相应,贯通。

天:自然界。

通天:与自然界相应贯通——“天人合一”

生气:

1.指阴阳二气:

本篇主要讨论了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息息相通

的道理和意义。

高士栻:“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乎天也”。故名篇。吴崑:“凡人有生,受气于天,一呼一吸,与阴阳运气相互流贯,故云生气通天也”。

2.指阳气:

《素问经注节解》:“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

由于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而本篇以较大篇幅从阳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论证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因此把生气释为“阳气”。二者皆有理,一解更符合全篇经旨。【主要内容】1、根据“天人相应”观点,借天日喻人之阳气,说

明阳气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并举阳

气失常的多种病变。2、强调阴精与阳气的相互关系,提出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3、论述了药食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药食五味太过伤脏的规律。提出谨和五味的重要性。【教学要求】1、掌握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阳

失卫外,感受邪气的致病特征及机理。2、掌握阳气与阴气的相互关系,理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道理。3、掌握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了解痤痱等病因病机。4、理解“生气通天”的意义。

5、理解五味致病特征及机理。【语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精则养神,柔者养筋

一、关于天地人的三个命题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

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

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

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一)生气通天人之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表现为:

1.人与自然有共同的本源——气

2.人与自然有共同的运动规律

人之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都按阴阳消长规律、五行规律。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

3.人与自然有共同的结构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二)生之本,本于阴阳

1.生命来源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德流气薄”、“两精相搏谓之神。”“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2.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统一

(1)外在条件:“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正常而不乱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2)人体自身:“因时之序”

——顺应自然,顺应四时,注重养生

①因时之序养生的原则

搏精神:传,同搏,聚也。指精神专一。

服天气: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

通神明:让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统一起来。

——

即使“有大风苛毒”,亦“弗之能害”,从而

可以延寿却病,保持健康。

②违背因时养生的原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

——卫气散解

(三)其生五,其气三

其:自然界阴阳之气。

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三:

1.六气分阴阳:阳:风暑火;阴:寒湿燥。

2.天气、地气、人气。√3.指三阴、三阳。根据阴阳二气的多与少,分为三阴、三阳。太、少厥均指量的多少。

二.论阳气【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分析】★(一)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若天与日”—自然界有太阳才有生命。人身阳气如同太阳,温煦人体,推动脏腑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张介宾《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二)阳气的功能

1.卫外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矣。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衰即亡阳之渐也,持强即致衰之兆也。不可畏哉?”(张介宾《大宝论》)2.温煦——“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倒装,即“养神则精,养筋则柔”

阳气充足:精力充沛,富有朝气,昼精夜瞑阳气---养神阳气不足(心肾阳虚):但欲寐

阳气充足:筋脉得到温养,运动自如阳气---养筋阳气不足:筋脉失于温煦,筋脉拘挛,运动失常,甚至可出现痿证

————————————————————————

精:聪慧也。精神爽慧。

(三)阳气的病理

(按《素问吴注》调换了次序)

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原文【分析】1、阳失卫外,六淫为患(1)原因:“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欲如运枢:

A.运:运行、转动。枢:门的转轴,称户枢;比喻说明阳气在人体的卫外作用,好像户枢一样正常的运转,主司肌表腠理的开合,应井然有序运行。

B.新校正据全元起本:“定如连枢”。意为阳气被束缚,不能正常运行,有如户枢被栓住了,开关不得。

C.欲:欲念。

起居如惊:生活作息无规律。惊:暴卒。起,外出,居,在家。外出恶风而傈,形容恶风状象洒淅喜惊,对恶寒的形容。

神气乃浮:神气,神脏之阳气(张志聪);浮:浮散于外。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损伤。

★(2)病证举例

①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感寒之病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寒郁腠闭,阳郁化热

——体若燔炭,无汗治法:汗出而散——发汗解表散寒——大青龙汤、麻黄汤

②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感暑之病

病机:暑邪——蒸腾、迫津外泄—汗出、高热内扰心神——烦躁不安暑邪壅肺,肺失宣降——气喘喝喝有声暑热内攻,神明内乱——神昏嗜卧—静语无伦次——多言治法:清暑泻热,益气生津③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感湿之病

病机:

初起:湿困肌表,清阳不升——首如裹浊气上蒙—头重如束布帛

发展:湿热不攘—湿郁化热蕴于经脉—经脉失养

—挛缩不伸—软短(拘)

—弛缓无力—弛长(痿)

治法:

初起:解表化湿藿香正气散

发展:清利湿热,宣通经络

④因于气,为肿

病机:风客肌表,正邪搏结,营卫郁滞于肉理—肿风邪伤阳,气失宣畅,水液溢于肌肤—浮肿

治法:疏风消肿,调和营卫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

气:指风★四维相代:风、寒、暑、湿四种邪气相互更替伤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原文2.阳亢阴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

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过度烦劳,阳气亢盛,煎灼阴液

阴虚阳亢--气逆昏厥--煎厥夏季复感暑热,耗伤阴精

————————————————————————

烦劳则张:是指劳累过度,则阳气亢盛于外而失其所用。辟积:重复。通“襞”,是衣服和裙子褶,也是重复的意思。★

煎厥:病名。指过度烦劳,阳气亢盛。阴虚阳亢,又逢夏季之盛阳,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危重病证。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溃溃:是形容洪水泛滥的样子。都,防水之堤。汩汩:水急流的声音。以洪水决堤来形容煎厥发病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3.阳气逆乱“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

其若不容。”

大怒--阳气亢逆--血随气逆--面红目赤,甚至昏厥---薄厥气血郁于上,筋脉失养-筋脉弛纵,肌肉枯萎-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

形气绝: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马莳注:“形气经络,阻绝不通。”菀:通“郁”,郁结。★薄厥:病名。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其若不容:容通用。不容即不用,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若,乃。4.阳气偏阻——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阳气运行不畅,不能温养全身—气虚血瘀偏阻

——汗出偏沮、偏枯

————————————————————————

汗出偏沮:沮(音举),湿,湿润。或阻、阻止,偏沮就是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有点类似现代医学说的中风先兆。偏枯:半身不遂、偏瘫。病因病机症状同异病位煎厥烦劳阳亢阴虚,阴精竭绝(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目不明耳不聪,即目盲耳聋肝肾薄厥大怒肝气上逆,气血上郁,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实)

筋脉弛缓不收,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肝5.阳热蓄积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膏粱厚味助湿生痰生热--阳热蓄积--热盛肉腐为脓热盛伤阴--消渴--疔疮

———————————————————★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高粱就是膏粱,肥甘厚味。丁指疔疮,足指容易。★受如持虚:形容得病容易,犹如持空虚之器受物一样。6.阳气郁遏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

皶,郁乃痤.”

劳汗当风寒湿——阳气凝滞,汗泄不畅

——热佛内郁皮里--疖、汗疹、粉刺

————————————————————————

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疹,俗名痱子。皶:即面部生长的粉刺。一说为酒鼻,指酒渣鼻。

7.阳虚邪恋(从正反两方面说)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

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

之序也。

原文【分析】(1)阳失卫外,寒邪入侵

A.神:邪气由经腧内传五脏,扰及脏神-善畏、惊骇

B.形:

a.邪气深陷经脉,气血不通-瘘(溃疡、瘘管)温阳——阳和汤

b.营气逆于肉理,血郁热聚为脓-痈肿

c.自汗体弱阳虚,风寒内闭俞穴——风疟病因

病位症状病机寒邪背部筋脉大偻寒邪伤阳,筋脉失柔。经脉瘘寒邪深陷脉中,经脉败漏肉理痈肿寒伤卫阳,营卫失调,营气逆于肉理,郁而化热腐肉五脏善畏、惊骇寒邪从俞穴内迫五脏,阳气被伤,不能养神半表半里风疟表卫不固,外感风寒,俞穴闭郁

(2)阳气调顺,外邪难入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

之能害”。(四)阳气实证病变的预后及治则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

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分析】

1.预后:阳畜积病死。

阳畜积病死:言阳气蓄积不行,闭阻致死。畜,同蓄。

2.病机:阳气当隔,上下不并

邪畜阳分,阳气不行,阴阳之气阻隔不通,阳亢而无阴,其病危重。

原文3.治则:

“隔者当写”.急用泻法,开泄阳热。当隔,即“挡隔”。4.治法举例:

阳明经证气分—清热生津,白虎汤邪热充斥三焦—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腑实证—峻下热结,大承气汤(五)阳气的护养“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

人气:指阳气。气门:此处指汗孔。形乃困薄:指形体困顿而衰薄。原文【分析】

★1.论阳气日节律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阳气在一日之中有平旦阳气始生,日中阳气旺盛,日西阳气衰减,汗孔敛闭的规律变化。★2.保养阳气,因时养生的具体方法

——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平旦)无见雾露—以防寒湿伤阳(日中)无扰筋骨—不要过劳(体、神)—降低消耗(日西)暮而收拒—以助阳入阴,阳得阴助,阳气得养

3.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三时:即平旦、日中、日西。★4.意义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通应的规律,不仅阐发了“生气通天”的理论观点,也指出了人要顺应自然变化来养生的重要性。三、论阴精的作用以及阴阳和调的重要性,举例说明

阳气不固,四时之邪伤害五脏发病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

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

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

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原文【分析】★(一)阴精与阳气的相互关系

1.阴阳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生理:“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是内藏的精气,不断地起而供给阳气之用;阳气能保卫体表,抵御外邪,使机体固密,保护阴精的正常化生(1)“藏精”和“卫外”分别概括人体阴阳的主要功能。

(2)“起亟”和“为固”说明阴阳的互用关系。

“阴”是阳卫外的物质基础;

“阳”是抵御外邪,阴能安于内的重要保证。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应象大论》

“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病理:“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