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形象置于真实生活中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把艺术形象置于真实生活中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把艺术形象置于真实生活中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艺术形象置于真实生活中获奖科研报告摘要: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称之为艺术形象,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作者塑造形象的典型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本文主要从《老人与海》、《祝福》两篇课文出发,引导学生把艺术形象置于真实生活中,理解并感悟形象,进而培养学生塑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关键词:艺术形象;真实生活;文学作品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我一直以为核心是老人桑迪亚哥,今天重新翻阅,才发现这部小说里,不是这个老人的独角戏,这里有小孩,有大海,有鲸鱼,他们也不单纯仅仅是大海,是鲸鱼。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一种象征。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里我就对《老人与海》的理解来说说对小说阅读中艺术形象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说的是一位老渔夫历经艰险打鱼并勇斗鲨鱼的故事,体现了一种美国式的“硬汉”精神。这部小说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反响,以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小说源自于一真实的故事。因为源自于现实,不是随意虚构,所以才能引起人们那么大的心灵共鸣。所以写作文章,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文体,真实都是第一位的。在教学小说的过程中,如果就小说论小说,单纯的分析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思想观点等等,而不把小说放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去理解体悟,那么这样的教学很难说是有作用的,这样的小说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所以对于小说教学,我觉得首先要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去理解,去反思,去升华,获得自己的理解。

小说中最重要的是塑造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如果只把它当做艺术形象,那么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不置于生活中去理解,我们很容易就把其束之高阁,冷眼旁观的去看待那些写于小说中的人物的悲观无奈,仿佛一切都是作者编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关,读者的心不自觉的冰冷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小说中的人物、场景等等还原到生活中来,还原生活百态,还原真实人生。

《祝福》中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就小说教学还原真实生活这方面,我想就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来说说我的想法。《祝福》源自于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集《彷徨》,在我们传统的思维中,它主要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来控诉那个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悲剧。这篇小说也是我高中的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也是初次接触。当时,只是觉得祥林嫂可怜。鲁迅先生的小说,总是让我觉得过于沉重,没有阳光,所以也不想去触及太多。后来在大学里现代文学课堂上,再一次接触鲁迅和这篇小说,主要是从作品的社会性方面去分析理解,以及祥林嫂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意义。再后来工作后,开始教这篇课文,起初我就是从传统思维出发,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劇命运的原因,分析得尽可能细致入微。然而课上完后,学生对祥林嫂的同情也许里仅限于“同情”这两个字吧,然后就过去了,要说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几乎没有。今年春天,我再一次上这篇课文,依然是按照以前的条条框框,越发觉得很平淡,却也想不出来什么原因,我看了好几个教案,也从网上下了课件,大同小异,人物形象分析,批判社会等等。后来我再次重读这篇课文,偶然间我想到,我之所以把《祝福》越上越平淡,在于我仅仅把它当做一篇课文,把祥林嫂当成一个要分析的文学艺术形象了。

我们应该看到,文学作品虽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如果你把祥林嫂当成一个人,一个生活中的人,你会发现,祥林嫂真是太值得我们同情了。文章里有太多的细节,触动着我们的泪点,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潸然泪下。特别是读到她的孩子死去的时候,一个母亲,该用什么样的心情面对自己被狼叼去掏空内脏的孩子。特别是自己现在也有了孩子后,更是觉得这份痛苦真是锥心啼血,足以摧残人生所有的信念。我想祥林嫂这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无助和绝望,她以后反反复复提及自己孩子的死,并不是要倾诉内心的痛苦,而是精神受到重创的表现。在她内心深处,一定是不能原谅自己的,在悔恨和自责中变得精神恍惚。我们引导提示学生把祥林嫂至于生活中,把她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任谁都应该为她抹一丝热泪,帮她一把。

然而这么可怜的祥林嫂,当时却没有人真正的同情她,难道她周围的人都是坏人吗?我看并不尽然,相反,我认为小说里没有坏人,生活是复杂的,人性本身就更复杂了,你很难用好坏来判断。相反,我觉得小说里面有温暖的成分存在。比如四婶听说祥林嫂的遭遇后眼圈就红了,鲁镇上那些等着听祥林嫂悲惨故事流泪的人,这些泪水,难道都是虚伪的吗?可是她们的确是不同情祥林嫂的,究其原因,我们一般认为是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等。可是话说回来,当时社会中还是有许多人心存善心的,任何制度下社会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让学生抛却这些传统大概念,大框架,从人性角度去思考人性的变迁。孟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本善的人性是怎样变得麻木和冷酷的呢。因为人们忘却了,忘却了曾经初心的本善,被生活所污染,心灵病态化了,新时代的我们如果还做看客,那不仅可悲,更是可憎和可怕的,至此来鼓励学生不忘本善的初心,回归生活,学会感动,心存温暖。以此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艺术中和生活中的感动,写作时自然文思泉涌,

结语:

无论是《老人与海》还是《祝福》,我们最好都能把它置于生活中,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悲欢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