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技术方案目录TOC\o"1-4"\h\z\u第一节前言 5一、引言 5二、范围 5三、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5(一)参照标准: 5(二)参考标准 5第二节目的任务及工作流程 5一、目的任务 5(一)评价目的 5(二)评价任务 6(三)总体工作部署 6二、评价单元 6(一)调查评价对象 6(二)评价单元 6三、评价工作流程 7第三节设计编写 8一、设计书编写前准备工作 8(一)资料收集 8(二)资料分析及预研究 8(三)需求调研及实地踏勘 8二、设计书主要内容 9第四节野外调查方法技术 11一、土壤调查 11(一)样点布设 111、样点布设原则 112、样点布设密度 123、样点布设方法 124、样点编号 13(二)样品采集 131、采样时间 132、采样位置选择 133、采样方法 144、野外采样重量 14(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 141、样点定位 142、样点标识、标记 143、样品编录 15(四)样品加工 151、样品晾晒 152、过筛样品野外加工 153、样品缩分及样品重量 154、送验样要求 15二、大气环境质量调查 15(一)评价单元划分 15(二)样点布设 161、样点布设密度 162、样点布设方法 163、接尘缸选择及清洗 164、样点日常维护 16(二)样品采集方法 171、采样时间 172、采样方法 17(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点编录 181、样点定位 182、样点标识、标记 183、样点编录 18(四)样品处理 18三、灌溉水质量调查 18(一)样点布设 181、样点布设密度 182、样点布设方法 19(二)样品采集方法 191、灌溉水样品采集 192、底泥样品采样方法 20(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 201、样点定位 202、样点标识、标记 203、样点编录 21(四)样品处理及送验 211、灌溉水样品装箱、保存与送验 212、底泥样品处理 21四、生物地球化学调查 21(一)样点布设 211、样点布设原则 212、样点布设密度 213、样点布设方法 22(二)样品采集方法 221、样品采集时间及频次、种类 222、采样位置选择 223、农作物样品采集 234、样品重量 23(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 241、样点定位 242、样点标识、标记 243、样点编录 24(四)样品处理及送验 241、样品野外加工处理 242、样品送验 24五、生态地质环境调查 24(一)目标任务 241、工作目标 242、主要任务 253、工作精度 25(二)工作方法技术 251、重点区、典型区元素空间分布及地质、生态环境调查 252、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划分适宜性评估 263、生态环境及土地质量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264、为提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实用性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工作 26第五节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 26第六节野外工作质量监控 26一、土壤调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26(一)质量检查工作量要求 271、小组自(互)检 272、野外大组(项目组)、(项目业务所)检查 27(二)质量检查内容及质量检查方法 271、小组自(互)检 272、野外大组(项目组)、(项目业务所)检查 273、项目承担单位检查 28二、其他工作质量检查 28(一)质量检查工作量要求 28(二)质量检查内容及质量检查方法 28三、项目承担单位检查 28第七节综合研究及评价 28一、综合研究工作 28(一)设计阶段综合研究 28(二)野外工作阶段性综合研究 29(三)成果整理阶段综合研究 29二、评价内容 29(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及区划 29(二)土壤有益元素丰缺评价及区划 29(三)土壤理化性质适宜性评价 29(四)农业种植功能适宜性评价 29(五)土壤污染程度及生态效应评价 301、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302、生态效应评价 30(六)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301、评价单元赋值原则 302、土壤单项污染指数(Pi)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界限值 30第八节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30附录2采样记录卡及填写说明 321、地理位置 342、自然条件 343、生产条件 354、样品描述 365、周边环境描述 366、施肥情况 367、备注 361、样点布设 382、样品采集 38第一节前言一、引言--省市县级(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作为服务于国土管护的系统工程,为合理工作部署,规范野外工作方法,保证成果质量,制定本技术方案。二、范围技术方案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对--省市县级(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设计编写、样点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与样品分析、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等级验证与适应性评价、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等内容,根据--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技术方案适合于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01耕地、02园地、03林地、04草地、12其他土地中可转化为01—04用地的土地,作为开展--省市县级(1:50000)农用地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的依据。三、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一)参照标准:GB/T17296-2000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DZT0295-2016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D2005-02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生态地球化学评估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二)参考标准TD/T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NY/T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9-2009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如工作技术方案内容与规范及工作项目设计方法技术要求不一致,以规范及批准的设计为准。第二节目的任务及工作流程一、目的任务(一)评价目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是以影响土地质量的土壤、大气、灌溉水等地球化学要素及生态安全评价为主体,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为辅;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进行划分,对土地质量、潜在价值及生态风险、土地生态环境及适宜性进行评估,建立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数据库及档案,实现科学量化土地质量,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土地生态管护、动态管理、规划利用和成果数据的查询及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二)评价任务1、调查土壤中营养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生物有效性,评价其对土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划分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等级。2、调查影响土地质量的大气沉降物、灌溉水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布特征,评价地球化学指标对土壤环境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划分大气沉降物环境、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等级。3、综合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等级与大气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形成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措施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的影响,进行土地利用地球化学适宜性分区。4、调查影响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的生态地质环境特征,结合土地利用地球化学适宜性评价,开展生态功能区划,提出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质量与生态管护、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产品安全生产、地方病防控与污染土壤治理等建议,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5、建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数据库及档案。(三)总体工作部署以需求为导向,优先开展存在生态安全风险区域的调查工作。调查、评价工作安排以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兼顾重点生态功能区,逐步实现全面覆盖。二、评价单元(一)调查评价对象--省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对象主要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01耕地、02园地、03林地、04草地、12其他土地中可转化为01—04用地的土地;调查对象应兼顾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镇级及以上商服、住宅、工矿仓储等用地应有样点控制。(二)评价单元1、评价单元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的最小单元,评价单元同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划分的土地利用现状单元(图斑);2、技术方案适用的土地利用类型每个图斑均要有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3、当评价区位于地质背景复杂、土壤环境质量多变,同一评价单元可能具有不同地球化学质量等级的地区,应依据地质单元、或土壤母质、土壤类型等对应的地球化学背景进行评价单元(图斑)划分,以图斑内不同地球化学质量等级区作为评价单元。三、评价工作流程按照图1所示流程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工作阶段工作内容成果野外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野外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大气环境质量调查灌溉水质调查农作物调查样品分析分析数据设计阶段设计书资料收集及预研究需求调研、野外踏勘样点布设及设计编写阶段综合研究大气环境地球化学等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等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大气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生态环境区划适宜性评价及区划等级划分合理性评价价遥感解译验证及生态环境调查地质地球化学环境背景调查等级验证及适宜性调查重要土地质量问题调查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属性图及档案卡片编制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区划建议生态效应及生态安全评价及区划研究生态环境及基本农田区划研究及建议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土地质量问题研究及建议成果报告、附图、附表第三节设计编写设计书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实施的依据,应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结合区内土地自然及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及利用特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制约因素等编制。设计书除包括完成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主要任务外,应在预研究基础上,围绕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注意的地球化学问题、土地规划利用、能够解决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制约因素问题等方面制定调查工作方案,明确解决的问题和提交的成果,充分发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作用,为省、市、县各级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在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及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一、设计书编写前准备工作(一)资料收集所需收集的评价区资料种类如下:1、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发展规划(土地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城镇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及其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资料等;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及其他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资料;3、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等资料;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区划、农用地分等定级、测土配方、耕地地力分等定级等资料;5、土壤类型、土壤母质等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6、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等资料;7、1:5万数字地形、卫星遥感资料等资料。(二)资料分析及预研究综合分析收集的资料,认真总结影响评价区土地质量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球化学、地质学、生态环境学等各种因素,明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三)需求调研及实地踏勘在收集资料和综合研究基础上,开展需求调研,了解与土地质量、生态地质环境相关及地方经济发展、土地规划利用的需求;针对影响评价区土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对评价区进行实地踏勘。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明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重点解决的问题及提交的成果,编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实施方案。二、设计书主要内容1.概况1.1项目名称、起止时间1.2工作区范围包括工作区行政区划隶属、四至、经纬度范围或图幅及编号、面积。如为选择的部分区域作为工作区,应说明选区依据。1.3矿业权登记情况重点是采矿权分布情况及对土地(尤其是农田)的影响分析,可利用二调图斑采矿用地进行统计分析。1.4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形地貌、自然(农业)气候、地表水系、交通。地形地貌涉及多个地貌单元应进行分区;自然气候应包括区内主导风向。1.5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农业资源(特色产业及名优产品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构成,社会经济特点及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等;2.区域背景分析区域背景重点阐述与土地质量质量相关的要素特征,应结合土地质量调查涉及的要素分别进行具体的关联分析;2.1区域地质背景简要说明地质背景特征,重点说明影响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的地质体特征、分布;2.2区域环境背景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养分、水文地质环境、生态地质环境及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未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地区,可以根据1:5万、1:20万水系沉积物、土壤测量资料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估;2.3区域地球化学环境重点说明影响土壤环境质量有害元素、农业有益组分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丘陵山地、岗地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复杂区,应根据不同地质背景或土壤类型、土壤母质对应的元素含量及区域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划分地质(或土壤类型、土壤母质)单元,便于图斑分解和样点布置。2.4成土母质及土壤类型2.5土地利用现状2.6需求调研及野外踏勘需求调研应反映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基本农田建设、城镇建设等与土地有关的规划需求,同时应反映经济发展及地方政府提出的其他本次工作能够提供帮助的需求;野外踏勘重点是在对区域背景资料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实地的调查,了解不同生态环境区土地利用、土壤、环境状况,为工作布置提供依据;2.7区域背景预研究分析包括需求分析及存在问题,主要总结归纳与土地质量、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相关、本次工作能够解决或提供依据的生态地球化学、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等问题。2.8本次工作拟解决的问题除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定任务外,重点针对区域背景预研究的需求分析及存在问题,提出本次工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并和提交的成果相对应,简要提出为保障解决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法和必须开展的调查、评价工作。3.以往工作研究程度与综合评述 包括以往土壤(土地)调查、养分调查与环境监测、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等,以及与本次评价内容有关的成果及存在问题等。3.1以往工作研究程度重点为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相关的工作程度,包括1:5万地质水工环调查、评价、研究成果,1:20万、1:5万地球化学调查、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研究成果;以往土壤(土地)调查、养分调查与环境监测、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等工作;3.2以往工作综合评述内容包括本次工作利用的资料、参考的资料分类,重点本次工作利用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分析,存在那些问题,采取的补充技术措施等;3.3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根据前述拟解决的问题,结合已有工作程度、方法技术,分析本次工作的难点和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及技术思路。4.目标任务与主要内容4.1目标任务4.2主要工作内容4.3技术路线5.工作部署5.1工作部署原则5.2总体工作部署5.3具体工作布置5.3工作进度安排6.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依据任务书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细化评价方案。内容包括评价图斑确定原则、样品部署、样品采集与加工、样品分析与质量监控、等级划分与统计、图件制作、评价成果应用等;6.1采用的技术规范6.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技术6.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技术6.4遥感解译方法技术6.5数据库构建与信息系统7.主要实物工作量8.经费预算9.预期成果9.1预期成果9.2成果提交时间10.组织机构及保障措施10.1项目组织管理包括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分工及职责,参加单位任务职责,10.2项目人员配置项目组构成,参加项目人员概况及分工;参加项目人员工作时间安排;10.3保证措施10.3.1质量保障措施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岗位分工及职责,采取的具体质量保证措施;10.3.2技术保障措施包括技术力量配备,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10.3.3仪器设备保障项目必须的设备及现有状况10.3.4经济保障措施10.3.5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安全生产及保密工作措施第四节野外调查方法技术一、土壤调查(一)样点布设1、样点布设原则(1)样点布设以代表性为首要原则,兼顾均匀性、特殊性。代表性:规定的基本密度样点应布设在网格单元内主要土地利用、主要土壤类型或地质单元最大图斑内。均匀性:在1km2范围内,以规定的基本密度形成网格,每个网格均应有样点控制,样点间保证一定间距;兼顾特殊性:当1km2范围内除了主要土地利用图斑外,尚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图斑,应适当加密布点控制,便于分类评价;除了现状或规划的耕地、园地外,可转化为耕地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加密布点控制;(2)耕地优先原则连片林地、建设用地中的耕地图斑应有样点控制;2、样点布设密度根据--省地貌景观及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两大山区、江淮波状平原、淮北平原三类景观区,不同景观区样点布设密度为:(1)两大山区采样密度为4-9个点/km2,基本采样密度一般以4个点/km2为宜;当存在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人为污染强烈、点状污染源、重金属高背景地层、元素及污染物含量空间变异性大、富硒土壤、重点建设城镇周边等情况应加密控制。(2)淮北平原采样密度为4-9个点/km2,基本采样密度一般以4个点/km2为宜;当存在前述应加密布点情况时,应在基本采样密度基础上加密样点;(3)江淮波状平原农田区采样密度为4-16个点/km2,基本采样密度一般以9个点/km2为宜;当存在前述应加密布点情况和丘陵岗地的沟谷基本农田与林地过渡地带时,应在基本采样密度基础上加密样点。3、样点布设方法(1)采用网格+图斑布点方法。以1km2为单位,以规定的基本密度形成网格,基本密度样点布设在网格内最大图斑中。(2)平原区布点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设计批准之前如未收集到土地利用现状图,可参考卫星图像预布点位,设计审批后必须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图斑对点位进行校正。(3)采样图斑小于基本密度网格,以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布点,采样图斑大于基本密度网格的耕地、园地,同一图斑在相邻网格无样点控制,样点位置尽量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当相邻网格同一图斑有样点控制,同一图斑内样点空间上应相对均匀。(4)重复样不在设计图上预布,由质量检查人员根据地球化学背景、土地利用现状选择,要求在测区内分布均匀,兼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质地球化学背景。(5)丘陵山地、岗地地貌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叠加地形、地质或土壤类型、土壤母质图层,对大于基本密度网格的图斑进行分割,确定评价单元,预布点应兼顾不同地球化学场、地质或土壤类型、土壤母质。丘陵山地地貌区样点布设应充分考虑分解后图斑的地形、地质或土壤类型、土壤母质及地球化学背景特征,样点布置应具有代表性,在土流汇聚的平畈、沟谷等土壤发育处布点。岗地应充分考虑基本密度形成的网格内地貌部位、地球化学场、地质背景特征,选择主要地貌部位、地球化学场区内的最大图斑布点。4、样点编号原则上以工作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编号单元,以不出现重复,便于野外记录和样点识别为原则。建议参照1:5万区域地球化学普查编号方法编号(附录)。重复样点编号可预留大格号或者以生产样编号插入,设计评审后最终提交审批的设计点位编号图应附重复样编号表。(二)样品采集1、采样时间农田区土壤样品采集一般要求在上茬作物成熟或收获以后,下茬作物尚未施用底肥和种植以前,以反映采样地块的真实养分状况和供肥能力。根据--省农业种植特点,淮北地区采样时段应避开夏、秋季两个主要种植施肥期;淮河以南以10月以后水稻成熟及收割后时段采样为宜。林地应避开雨季。规范要求:一个区域的土壤养分有效态分析样品的采集,应在1~2周之内完成,以便进行对比。2、采样位置选择(1)在布设的采样点上,以图斑中心位置为主样点,作为定点、样品编录位置,同时向四周辐射50米~100米确定子样点,等份组合成一个混合样,子样点不能超出图斑范围,子样应选择周边最大田块。(2)子样点与主样点距离、方位、布局应根据图斑形状、大小、土地利用类型、地貌现场决定。采样地块为长方形时,采用“S”形布设分样点;采样地块近似正方形时,采用“X”形或棋盘形布设分样点。图斑长度小于150米,子样点布置在主样点两侧30-40米左右;图斑长度大于150米,子样点与主样点间距50米以上。丘陵、岗地耕地图斑中有分布于沟底、山坡不同部位田块组成的,应在不同部位田块中采样子样;丘陵、山地中林地图斑一般选择土流汇集的洼地等土层较厚地带沿行进路线采集子样。(3)每个子样点的采样深度及重量要求一致。采样部位应距离田埂1.5米以上。采集蔬菜地土壤混合样品时,一个混合土壤样应在同一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地或设施类型里采集。(4)采样时应避开沟渠、林带、田埂、路边、旧房基、粪堆及微地形高低不平无代表性地段。(5)野外土壤采样位置选择应特别注意问题:①当同一土地利用图斑内适合采集子样和主样的部位土地利用现状与设计图斑土地利用现状不一致时,应根据图斑内实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现状选择点位,当图斑全部变更为非农用地则弃点,并在记录卡备注栏说明点位变更或弃点原因。②子样点必须进入图斑,因此在子样点处应根据主样点导航距离或者根据子样点GPS坐标在图上量算,确保子样点位于图斑内,子样点未进入图斑该样品作报废处理。③道路为界图斑样点选择要求:图斑一般遇有各类道路时均由道路构成图斑边界,其中高速、国道、铁路、省道应避开明显的修路影响区域,如取土、堆土区。以道路为界的图斑,子样点应自道路一侧项远离道路方向选择子样点位。④乡镇、村庄等建筑用地为界图斑样点选择要求:建筑用地周边的图斑子样采样位置选择应自建筑用地一侧项远离建筑用地一侧布设。⑤变更点位不能超出评价图斑边界,应尽量保证主点位靠近评价图斑中心部位。3、采样方法(1)生产样品采集用于土壤重金属分析的样品,可使用竹铲、竹片直接采取样品。用铁锹挖采样坑时,先挖好坑后,用竹片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土壤,再采集样品。每个样品采集完后,应清除干净采样工具上的泥土,再用于下个样品采集。大田采集耕层土壤,采样深度为0~20cm,由4个~6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果园地的土壤,采集部位为0~60cm的毛根区,原则上由2个~3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林地的土壤,采集深度为0~20cm,由2个~3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采集的各分样点土壤掰碎,挑出根系、秸秆、石块、虫体等杂物,充分混合后,四分法留取1.0kg~1.5kg装入样品袋。样品袋一般为干净结实的棉布袋,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供无机元素和化合物测定)或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2)重复样采集按照不低于2%的比例由质量检查人员按照GPS航迹记录的主样点、子样点位置采集重复样,一般与生产样品采集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3)报废、返工样品的采集报废样品进行补采应重新编录,并使用新的样袋号,不允许使用原样袋号。4、野外采样重量野外采集的样品重量应大于1000g,以保证样品代表性。(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1、样点定位(1)野外根据设计点位坐标参照地形地物使用GPS进行定位,坐标系统采用西安80或北京54,全部工作区各项工作采用的坐标系统应保持一致。(2)以设计的样点位置作为样品编号、记录坐标的位置,子样点采用随即编号保存在GPS中,较为特殊或重要的子样点可在备注栏记录子样点位置。2、样点标识、标记(1)采样小组野外工作手图样点标识是在当日工作完成后将完成的样点在设计点位工作手图上采用涂色等方式标识出来,当实际样点与设计样点点位变更超过100米,或样点位置变更与设计图斑不一致,应在工作手图上重新标识点位。(2)实地选择显著的标记物用油漆对工作采样、重复样、质量检查点进行标记。3、样品编录(1)土壤测量统一使用标准化土壤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附录)。野外用代码和简明文字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2)样品编录要求必须在野外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记录内容要正确、齐全,字迹要求工整、清晰。当发现记录有误时,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下方写上正确的代码,严禁涂改;系统编录错误采用批注,严禁重新抄写。(四)样品加工根据分析项目土壤样品分为原土和过筛两类,其中测定土壤中二价铁、还原态锰、硝态氮、铵态氮的样品需用原土新鲜样品,颗粒(粒度)分析可用原土风干或原土新鲜样品。微量元素及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分析可采用风干过10目筛样品送验,根据分析指标方法技术要求,由实验室加工至所需粒度。风干过筛样品加工流程见图。1、样品晾晒野外采集的样品要求悬挂晾晒、自然风干,晾晒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搓揉,避免样品结块、霉变,干燥后的样品在加工(过筛)前用木锤敲打,使其恢复至自然粒级状态,分装需要送验的原土风干样品。2、过筛样品野外加工样品干燥后,用10目尼龙筛过筛。凡能过筛的样品应充分过筛,不能因为已过筛部分的重量满足要求而把还能过筛的样品丢弃;当过筛样品不足时,不准加入未过筛的粗粒物质或人为迫使较大粒级的样品过筛。3、样品缩分及样品重量过筛后样品充分混匀,采用四分法进行缩分。送验样重量为微量元素分析150g,有效态分析每个指标不低于100g;副样不低于300g,可装于聚乙烯瓶内长期封存。(副样保留问题?)。4、送验样要求送验样应按照设计大格及样号顺序排序编制送样单及样品排序,不准按照采样袋号排序送验。二、大气环境质量调查大气环境质量调查采用大气干湿沉降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一)评价单元划分1、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以正方形网格按照基本样点密度划分评价单元。2、两大山区根据环状山脊,按照基本样点密度划分评价单元,一般一个评价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汇水盆地。(二)样点布设1、样点布设密度大气干湿沉降物接收点布设基本密度按照两大山区、江淮波状平原、淮北平原三类景观区分别部署。(1)两大山区样点密度按照100—200km2布设1个点,基本样点密度一般以1个点/160km2为宜;当存在面积小于160km2的环形山峰形成的独立(汇水)盆地、或农田集中区、开阔山谷区等,应根据圈定的相对独立小气候区确定评价单元面积。(2)淮北平原样点密度按照50—150km2布设1个点,基本采样密度一般以1个点/80km2为宜;(3)江淮波状平原样点密度按照50—100km2布设1个点,基本采样密度一般以1个点/50km2为宜。(4)针对城镇近郊区、城镇工业区、矿集区等污染源区,大气污染严重或空气质量较差地区,大气干湿沉降物样点可适当加密,或单独布设样点对污染源附近进行控制。2、样点布设方法(1)点位设计①充分收集区内城镇及工矿企业等污染源分布、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气候及多年主导风向等资料,划分评价单元。②大气干湿沉降物样点应布设在评价区主要连片耕地区内或相近地区,在评价单元内尽量居中布设。污染区、污染源控制样点一般布置在源区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口方向。(2)野外样点位置选择①基本网度样点布置选位一般应避开道路扬尘、餐饮等局部因素明显影响地区;②大气干湿沉降物样点应布设在评价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地块内或相近地区。③接尘缸一般应放置距地面10m~15m处,如放置屋顶平台上,采样口应距平台1m~1.5m,以避免平台扬尘的影响。3、接尘缸选择及清洗北方地区采样器可选择口径15cm,南方地区可选择口径40cm接尘缸。接尘缸大小根据雨季最大降雨量,以不满溢为准,必要时在雨季接尘缸将满溢时及时采集液态样品单独保留,多余液态样品称重后舍弃,保证液态样品不漫溢。接尘缸和缸盖等采样器具在使用前,用10%(V/V)HCl浸泡24h后,再用纯水洗净,试剂为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洗干净的接尘缸用缸盖盖好,携至采样点后,取下盖安装。4、样点日常维护接尘缸应安装防护网,防止杂物落入缸内;寒冷季节,应防止冻裂接尘缸;在夏季多雨季节,应注意缸内积水情况,为防水满溢出,应及时更换新缸或采集样品;在燃放烟花爆竹的节日、婚庆、丧事期间,需用清洁的缸盖将接尘缸盖好。燃放烟花爆竹结束后,再把盖拿掉,继续接干湿沉降物。(二)样品采集方法1、采样时间原则上,大气干湿沉降物接尘缸放置一年,回收一年的液、固样品。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或有条件地区、干湿沉降量较大的地区,可按照季度回收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2、采样方法大气干湿沉降样品获取的成果是单位面积年微量元素总量,分为液态样品和固态样品。其中液态样品分析单位为mg(重量)/L(体积),固态为mg/kg。因此,无论分批采样还是一次性采样,样品采集时必须精确测量接尘缸内的物质总体积,同时应分别获取液态物质体积、固态物质重量。(1)缸口面积计算圆形接尘缸口用尺子测量接尘缸口内径;按不同方向至少测定3处,取其算术平均值,并做好记录,室内根据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缸口面积。(2)大气干湿沉降物总体积量算可采用测量法测量液态深度、液态面所处位置缸体内径、接尘缸内底径并记录,计算大气干湿沉降物总体积。(3)样品采集及送样样品采集方法分为四种情况:①当干湿沉降物较多时且全年最终一次采样方法及工作流程为:量算干湿沉降物液面直径、深度→抽取多余上清液称重、弃掉,至剩余上清液接近固形物和上清液体积满足分析要求的量时为止→用帚把缸壁擦洗干净,全部样品转入容器称重,作为送验样品。②当大气干湿沉降物较少时采样方法及工作流程。量算干湿沉降物液面直径、深度→用淀帚把缸壁擦洗干净,将缸内溶液和尘粒全部转入干净的容器中,称取重量(精确到g);溶液和尘粒全部送实验室。③当接尘缸内无液体时采样方法及工作流程。如果能清扫干净,则可只采集固态样品;如无法清扫干净,则可采用量取一定量自带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倒入接尘缸→用淀帚把缸壁擦洗干净,将缸内溶液和尘粒全部转入干净的容器中,称取重量(精确到g);溶液和尘粒全部送实验室。④多次采样方法采样方法及工作流程。当按照季度采样、分析时可参照上述方法采样。由于接尘缸液态样品满溢需要多次采样,最终一次分析:分次采样可每次采集全部固态、液态样品保留,最终一次采样将以前采集的样品与做种样品混匀静置,按照方法①采集送验样品。分次采样一次分析样品组合:应按照分次采样液态样品体积比例组合液态样品,固态样品为全部固态样品的混合样品。⑤送验样固态样品不低于20g;液态样品不低于1L。送样单需注明原始样品总体积,总重量,并要求实验室提供固态物质总重量。如果采样时加入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应同时送该批次纯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做空白分析,对液态样品含量进行校正。(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点编录1、样点定位在装置接尘缸的位置使用GPS定位样点坐标,坐标系统采用西安80或背景54,全部工作区各项工作采用的坐标系统应保持一致。2、样点标识、标记(1)野外工作手图根据GPS坐标对样点进行标识。(2)采集样品、拆除接尘缸时,在实际位置采用油漆进行标记,3、样点编录样品编录采用标准记录卡(附录)分两次编录,第一次为放置接尘缸时的样点编录,第二次为采集样品时的样品编录。编录要求同土壤测量。(四)样品处理大气干湿沉降样品采集后送实验室进行固态、液态样品分离处理,野外应保证足够分析的样品量。三、灌溉水质量调查评价区已有的灌溉水质数据若能够满足评价工作需要,应以收集资料为主,可不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工作;如收集的灌溉水数据不能满足评价工作需求,应系统采集灌溉水样品,并能代表评价区农田灌溉水源和灌溉面积的80%。(一)样点布设1、样点布设密度灌溉水质调查样点基本密度按照两大山区、江淮波状平原、淮北平原及圩区平原三类景观区分别部署。(1)两大山区农田分布较少,样点密度按照16—32km2布设1个点,基本样点密度一般以1个点/25km2为宜;当存在面积小于16km2、农田集中分布的独立(汇水)盆地、或矿山等污染源分布的汇水流域应缩小评价单元或加密布设样点;(2)淮北平原、圩区平原样点密度按照16km2布设1个点的基本采样密度布设;(3)江淮波状平原样点密度按照16—25km2布设1个点,基本采样密度一般以1个点/16km2为宜,岗地、丘陵区可根据独立汇水域面积及汇水域内农田面积适当降低或增加密度;(4)城镇近郊区、城镇工业区、矿集区等污染源区样点可适当加密,或单独布设样点对污染源进行控制。2、样点布设方法收集灌溉水系图、地形图,叠加土地利用图为底图,根据水系特征及灌溉水源划分评价单元。(1)丘陵、山地、岗地样点布设①评价单元划分具有流向和汇水域明显的地区,首先进行水系汇水域分区。树枝状水系自最上游汇水盆地逐级向下合并,至汇水域面积与确定的采样基本单元面积大致相等,确定为一个评价单元;羽状水系发育区可选择相邻水系进行合并为一个单元,多点采样组合。②样点布设树枝状水系上游无大型水源(水库)时,在汇水域出口处布置样点;当一个汇水域上游有较大独立水源—水库时,则在水库及汇水盆地下游各布置一个样点;羽状水系发育区,则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选择多条水系布点组合分析。多条水系汇和后的主干水系两侧农田,则选择在主水系中或按照羽状水系间隔抽样布点。同时应结合水系流经的城镇等污染源对沿途水质的影响程度加布采样点,一般选择在污染源上、下游水系加布样点。(2)江淮波状(圩区)平原对流向不明显的水网圩区、平原区,按照正方形划分单元,样点布置在中心部位。(3)淮北平原淮北平原地表水系不发育,部分为地下水灌溉,按照正方形划分单元,选择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布点。(二)样品采集方法1、灌溉水样品采集(1)采样时间在农作物灌溉高峰期采集水样。(2)采样方法①采样准备pH计、水温计、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装瓶塑料框、软隔板(纸质或泡沫塑料)、量杯、蜡;(1+1)HCl、浓HNO3、NaOH、5%K2Cr2O7化学试剂,保护试剂使用前应作空白试验(一般与实验室沟通、购买),合格后方可使用;盛装水样的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在盛装水样前,须先用10%HNO3或HCl浸泡24小时以上,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②生产样采样方法水样采集要求瞬时、无扰动采样。每瓶装水不超过其容量的90%,取样前先用待取水洗涤装样瓶和塞子3~5次,再将取样瓶沉入水中30cm深处取样,采样时尽量轻扰动水体,防止杂物混入。③平行样采集按照10%比例同点采集平行水样,采用同时同点同方法采集和处理。④水样处理原水样:取澄清后的水样2000ml注入聚乙烯塑料壶内密封,存放阴凉处,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分析完毕,测定pH值、CO32-、HCO3-、OH-、Cl-、SO42-、NO2-、CODCr、NH4+、F、Br、I、总硬度、K、Na、Ca、Mg、Mo、Se、B、Cr6+等。加HCl酸化水样:取澄清后的水样1000ml注入聚乙烯塑料壶中,立即加入10ml(1+1)HCl摇匀、密封,供测定总As、总Cd、总Cu、总Pb、总Zn、Ni、Ba、Be、Mn、总Se。加NaOH碱化水样:取澄清后的水样1000ml注入聚乙烯塑料壶内,加入2g固体NaOH,保证水样pH≥12,密封摇匀后存放阴凉处,24h内送到实验室分析完毕,测定酚类、氰化物。加HNO3+K2Cr2O7样:先在塑料瓶内加入5ml浓HNO3及1ml5%K2Cr2O7溶液,再注入澄清后的水样100ml密封,供测定Hg。测定Fe3+和Fe2+的水样。采用聚乙烯塑料瓶或硬质玻璃瓶取水样250ml加入2.5mlH2SO4(1+1),0.5g~1g(NH4)2SO4,用石蜡密封瓶口,放置时间小于30h。2、底泥样品采样方法(1)流动水体采样点部位应尽量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塘应采集入水口样品,采集表层水系沉积物样品,深度一般不超过2cm。(2)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具有充分代表性。线状水系样品应在水样点上下游100m范围内选择3~5点采样组合。(3)样品采集时需避免采集分选程度较高的样品,同时避开腐殖质聚集和局部人为明显污染地段。(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1、样点定位使用GPS定位样点坐标,坐标系统采用西安80或北京54,全部工作区各项工作采用的坐标系统应保持一致;多点采样采用主点位记录坐标、样号,子样点保存GPS随机点号的方法。2、样点标识、标记(1)野外工作手图根据GPS坐标对样点进行分类标识。(2)以就近、显著的原则采用油漆进行标记,3、样点编录灌溉水及底泥样品编录采用附录表格进行同卡编录。(四)样品处理及送验1、灌溉水样品装箱、保存与送验(1)及时贴上样品标签,核对每组水样与记录卡、标签编号是否一致,检查样瓶密封情况,用软隔板(纸质或泡沫塑料)隔档装箱。(2)填写好送样单,与样品标签应核对无误后及时送样。一般从采样日起到实验室分析测试不得超过7天,特殊分析项目按有关要求执行。(3)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震、防冻、防晒、防污染。2、底泥样品处理参照土壤样品。四、生物地球化学调查(一)样点布设技术思路采用面上总体控制、网格布设采样,典型地区重点检查、验证的工作技术方案。1、样点布设原则(1)一般性、特殊性兼顾原则。一般性:应对耕种面积大于80%的农作物进行调查采样;土壤中污染物无明显大面积分布地区,可按照一定网度,选择主要农产区均匀布设农产品采样点;每种农作物采集数量需大于30件。特殊性:特色农产品、蔬菜、经济作物、道地中药材等样品应适当布设样点,每种农产品数量需大于15件;针对土壤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及有机污染物分布及理化参数变化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与典型异常区部署农作物采样点位,对明显污染源分布区应适当加密布设样点。(2)实用性原则采集的样品为可食用部分;分析指标应具有评价标准;针对区域资源优势或存在地球化学问题重点研究。2、样点布设密度根据区域调查成果,--省内以淮河为界,土壤理化性质、地球化学特征、种植制度差异较大,淮北地区土壤以中、碱性为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以麦/玉米(豆等)旱作为主。南部地区土壤以中、酸性为主,种植制度以稻/麦(油菜、棉花等)水旱轮作为主;其中江淮分水岭以南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大,存在区域性重金属高背景区。依据上述特征,农作物样点布设密度建议如下:(1)淮北平原区样点密度1点/4~16km2;基本密度以1点/16km2为宜,环境质量多变地区适当加密。(2)淮河—江淮分水岭地区样点密度1点/4~16km2;基本密度以1点/16km2为宜。(3)江淮分水岭以南农田区样点密度1点/4~9km2;一、二级土壤环境质量区样点基本密度以1点/9km2为宜;三级及以上土壤环境质量区样点基本密度以1点/4km2为宜。(4)两大山区农作物样品采集密度,需根据评价区土壤污染情况和农田分布自行确定;一般农田集中区以1点/4km2为宜;应针对特色农产品布设样点。3、样点布设方法(1)设计阶段样点布设是根据区域地球化学特征预研究成果,结合耕地、地貌、地质背景、污染源分布等特征,参照规定的样点密度划定单元,布设样点。(2)工作周期允许时,应在土壤测量成果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对划分采样单元按照如下原则进行调整后采集样品:采样单元应具有代表性、一致性。在一个评价单元内,不同环境质量综合等级及理化参数变化范围应相对一致,当设计划分的采样单元中包括二级以下和三级及以上土壤环境质量区,应进行分解,分别采样或补充采样。(3)地球化学变化不大的平原区一般以规定的基本样点密度划分方形网格作为采样单元。江淮波状平原、两大山区根据地形地貌、地质地球化学背景或土壤及母质类型,结合农田分布划分采样单元;其中平原区以方形网格为主,丘陵岗地、河谷农田区以地球化学场变异特征确定采样单元形态。(4)样点布设。在划分的采样单元基础上,以选择涵盖单元内主要地质、土壤及母质类型和地球化学背景的最大农田图斑布点。(二)样品采集方法1、样品采集时间及频次、种类农作物样品采集分为区域调查及重点检查两个阶段。区域调查以系统采集一季大宗农作物样品为主;重点检查是在土壤调查完成初步评价基础上,选择不同肥力等级、不同环境质量综合等级及理化参数发生变化的典型地区,采集第二季大宗农作物,便于做出全面评价,同时在正常区采集不低于30件第二季大宗农作物便于对比研究。采集的样品种类可根据当地实际种植大宗农作物确定。原则上区域调查大宗农作物在淮河以南地区以秋季水稻为主,淮北地区以春季小麦为主;重点检查淮河以南地区以春季小麦、油菜为主;淮北地区以秋季玉米、豆类为主。2、采样位置选择(1)土壤测量完成评价前采样点位选择以样点所在靠近土地利用图斑中心田块为主样点,根据图斑形状在主样点周边采用棋盘法、梅花点法、对角线法、蛇形法(参见土壤测量部分)等进行多点取样,一般不应少于3个子样;当采样图斑内田块处于不同地貌部位及地质、土壤、母质背景不同,子样点应布设在不同地貌部位及地质、土壤、母质背景区,增加代表性。(2)土壤测量完成评价后(含验证补充)采样点位选择根据土壤测量评价成果对大宗农作物采样、评价单元调整后布设点位,如果选择的农作物采样的图斑与土壤测量图斑相同,则应根据原土壤测量主样点、子样点位置所在地块采样;不一致根据前述方法采样。土壤测量采样单元(图斑)肥力等级、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与周边采样图斑相差不大地区,农作物子样点位应选择在土壤测量采集的子样点位所在田块进行组合分析;土壤测量确定的采样单元(图斑)肥力等级、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与周边相差较大、肥力较差或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应按照土壤子样点分别采样、分别分析,便于识别污染宗地和评价、验证。3、农作物样品采集(1)生产样品采集①大宗农作物样品的采集以样方法为主,即根据采集的农作物种类确定主(子)样点样方—采样面积,采集规定面积内所有可食部分样品。大宗农作物子样、主样样方一般为0.7m×0.7m=0.49m2,采集样方内所有可食部分,混合成一件样。其中规则播种的农作物(如机播、手工插秧水稻,机播、点播玉米;条垄播种小麦等)应首先统计采样地块样方范围内植株(水稻、玉米)或条垄(小麦)数量,在采样田块不同部位采集与样方农作物颗数(水稻、玉米)或样方长度及垄数(小麦)相同数量的样品组合成为一件样品;无规则播种的农作物(抛秧水稻,撒播小麦)则选择田块中心至边界的中间部位按照样方规格采集样方内全部农作物可食用部分。②水果类样品采集:以0.1hm2(32m×32m)~0.2hm2(45m×45m)为采样单元,在采样单元内选取5个~10个果树,每株果树纵向四分,从其中一份的上、中、下、内、外各侧均匀采摘,混合成样。③蔬菜类样品采集:以0.1hm2~0.3hm2为采样单元,在采样单元内选取5个~20个植株,小型植株的叶菜类(白菜、韭菜等)去根整株采集;大型植株的叶菜类可用辐射形切割法采样,即从每株表层叶至心叶切成八小瓣为该植株分样。④烟草、茶叶类样品采集:以0.1hm2~0.2hm2为采样单元,在采样单元内随机选取15个~20个植株,每株采集上、中、下多个部位的叶片混合成样,不可单取老叶或新叶作代表样。(2)外检样品采集按照5%的比例抽取不同含量段实验室加工样品,由采样单位送测。4、样品重量农作物样品的采集量一般为待测试样量的3倍~5倍。通常情况下,谷物、油料、干果类为300g~1000g(干重样);水果、蔬菜类为1kg~2kg(鲜重样);水生植物为300g~1000g(干重样);烟叶和茶叶等可酌情采集;样品中根据测试指标有所不同,可咨询实验测试单位确定最低采样重量。(3)样品采集注意事项①采样时须注意样品的代表性。水果类样品的采集要注意树龄、株型、生长势、座果数量以及果实着生部位和方位;②农作物采集时间应在无风晴天时采集,雨后不宜采集。采样应避开病虫害和其他特殊的植株。若采集根部样品,在清除根部上的泥土时,不要损伤根毛;同时采集植株根、茎、叶和果实样品时,应现场分类包装,同一采样点的同一作物使用统一编号;新鲜样品采集后,应立即装入聚乙烯塑料袋,扎紧袋口,以防水分蒸发;③测定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不锈钢制品直接采取样品。(三)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编录1、样点定位使用GPS定位样点坐标,坐标系统采用西安80或背景54,全部工作区各项工作采用的坐标系统应保持一致;多点采样采用主点位记录坐标、样号,子样点保存GPS随机点号的方法。2、样点标识、标记(1)野外工作手图根据GPS坐标对样点进行分类标识。(2)以就近、显著的原则采用油漆进行标记。3、样点编录农作物及根系土壤样品编录采用附录表格进行同卡编录。(四)样品处理及送验1、样品野外加工处理原则上分析样品为可食用的成品样品,粮食类样品野外可进行脱粒初步加工及干燥处理,分析的成品加工可在实验室进行,瓜果蔬菜样品一般野外进行初步清洗后及时送实验室进一步处理。2、样品送验送验样品应根据分析指标及相关食品评价国家标准要求,报出数据换算为干基或湿基分析结果,应要求实验室报出样品干湿比及干基和湿基分析结果。五、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的延伸,有别于传统的调查工作,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其独立性。(一)目标任务1、工作目标针对土地质量存在的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地球化学问题开展重点评价工作,对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及元素空间分布、异常元素的成因类型、物质来源、迁移途径及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开展补充调查,评价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对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的影响方式、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对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划分适宜性进行评估。同时通过外部生态环境因素概略调查,结合区域地球化学环境适应性评价,进行生态环境区划,提出土地利用及质量管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土地整治建议。2、主要任务(1)查明重点区、典型区元素空间分布及地质、生态环境特征,评价生态效应。重点区:区域性分布具有特性(如富硒、富钾土地、土壤重金属超标、酸化与盐渍化等)的土地土地地球化学质量区;典型区: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优、劣“两极”区、局部污染区及重点区中的典型地区。污染土壤(尤其重点建设城镇周边)评价,以查明空间分布范围及垂向分布特征、成因、生态效应为主要内容;土壤养分和特色土地资源(尤其岗地丘陵区)评价,以查明有益组分空间分布范围及垂向分布、环境背景、有效态及生态效应特征为主;通过对不同等级土地的规划利用前景进行评价,提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污染土壤治理、土地规划利用和土地质量监测等区划建议。(2)开展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划分适宜性评估。重点是土壤养分两极(优、劣)等级区及土壤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物拆除的顶层指导与决策考核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原理及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合成纤维材料制造技术的质量监控与标准化管理研究考核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原理Ⅱ》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家用纺织品的创新研发与技术转化实践考核试卷
- 《大学生母亲参照的内隐记忆研究》
- 《生鲜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构建研究》
- 《基于BSC的AK股份公司预算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 《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在CXCL10-CXCR3轴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及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2024年合模机项目提案报告范文
- 怀孕的hcg验血报告单
- 应力的概念讲解
- JF-2023-合同中小学校校外供餐合同示范文本
- 入团答辩-演讲模板
- 聂树斌案-演讲模板
-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岗位竞聘述职报告
- 农场工作制度与农民岗位职责
- 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完美打印版】
- 田赛裁判法与规则2
- 社区心肺复苏术普及
- 冬枣植保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