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記八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重点)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难点)4.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素养)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作者简介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创作背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沿着,顺着。遇到,碰见。溪水的两岸。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繁多的样子。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尽。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新鲜美好。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疏通文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整齐的样子。类。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可以互相听到。全,都。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疏通文意
译: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小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的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在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相互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就。同“邀”,邀请。全,都。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详细。隔绝、不通音讯。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感叹,惋惜。邀请。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值得。疏通文意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人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一一地向(桃花源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记号。拜访。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疏通文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打算,计划。没有实现。随即,不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名驎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疏通文意
桃花源发现桃花林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1.读课文,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2.再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先完成下列的线索顺序图,并得出结论。整体感知进入访问离开再寻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精读细研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环境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景物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村居图。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情景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给、风俗淳朴、和美安乐。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简要说说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渔人“具言”:可能说了外界百姓的悲惨生活,在一次次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苦难。
桃花源中人为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差异巨大而叹惋: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感慨颇多。
作用:内容上,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结构上,照应前文“避秦时乱”。“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如此”包括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村民款待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合作探究《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阅读《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9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导入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导入学习目标12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成诵。阅读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四、五3学习本文以行踪为线索展开叙事的手法,赏析优美语句。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品格素养理解作者借“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与和谐生活的思想感情。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的风格。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家园,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理,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杂记是古代一种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古代文体还有表、说、铭等。豁()然开朗
俨()然阡()陌()交通
垂髫()怡()然自乐
及郡()下诣()太守huò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yǎnqiānmòtiáoyíjùnyì·······便要还家()文言知识积累·“要”同“邀”,邀请通假字1.缘溪行()2.芳草鲜美〔〕3.仿佛若有光()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4.豁然开朗〔〕5.屋舍俨然()6.阡陌交通
()文言知识积累·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7.率妻子邑人()8.来此绝境()文言知识积累·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9.无论魏晋()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1.不足为外人道也()文言知识积累·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12.便扶向路()13.寻向所志()14.未果()文言知识积累·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扶着,扶持。古义:先前的。今义:向着,朝向。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不复出焉()皆出酒食()1.出寻向所志()寻病终()2.寻····动词,出去动词,拿出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3.之··助词,的代词,这件事文言知识积累便舍船()屋舍俨然()4.舍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为····动词,舍掉,这里指离开名词,房屋动词,作为介词,向1.渔人甚异之()2.复前行()3.处处志之()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名词作动词,做记号··◎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省略句1.林尽水源()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句式……也,表判断。“尽”后省略了介词“于”。“仿佛”“便”前分别省略了主语“小口”“渔人”。“其中”后省略了主语“人们”。4.见渔人,乃大惊
()5.具答之。便要还家()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文言知识积累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中人”。“具”“便”前分别省略了主语“渔人”“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宾语“渔人”。“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文言知识积累成语积累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言知识积累名句积累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进入桃花源之前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中人是如何嘱咐的?发现桃花源离开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写人们寻找桃花源未果有什么作用?再寻桃花源预习思考问题渔人看到了怎样的桃花源?2导思1导思3导思4关键词:和谐、安宁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本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适合朗读训练。一般情况下,长的句子要读得相对舒缓一些,具体情境中的节奏也是缓慢的,而短的句子读起来要急促一些,所表现的人物的内心也会更加好奇或更加急切。如文章第一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是时间、人物和职业的交代,按正常的、舒缓的节奏朗读。从“忽逢桃花林”到“落英缤纷”,是渔人的所见,眼里好奇,心里激动,读起来就要急切一些。课文初读感知文章脉络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生活环境社会风尚人民生活访问桃花源优美淳朴安宁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渔人: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未果再寻桃花源虚幻第三部分(④⑤):写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南阳刘子骥探求未果的情形。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述了一个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逢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未果(虚幻)生活环境社会风尚:民风淳朴人民生活:和平安宁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理想社会
第二课时9桃花源记课文细读品味1.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课文细读品味2.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课文细读品味3.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1.[发散思维]本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理想社会?说说你的想法。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这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但需注意: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课文全篇探究1.线索明确,层次清晰。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构思巧妙。本文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的特色。作者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又逐层解开,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归纳总结3.言简意丰。本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皆叹惋”,如此简单的三个字,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外界社会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一边是战乱纷争,一边是和平安宁;一边是痛苦不堪,一边是怡然自乐……种种对比,蕴含其间,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归纳总结原文: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译文: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年龄称谓来代替。1.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2.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男孩15岁左右,这时应该去学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之语。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3.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4.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有“三十而立”之语,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5.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之语,以后用“不惑之年”作40岁的代称。6.知命:指50岁。《论语·为政》有“五十而知天命”之语。课文拓展积累7.花甲(耳顺):指60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花甲。青山8.古稀:指70岁。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9.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曹操在《对酒》中写道:“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10.期颐:指100岁。11.黄发:指长寿老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课文拓展积累教材习题讲解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讲述故事示例:晋代有个渔夫,沿着河捕鱼时迷路了,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林子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渔夫下船从洞口进入,来到了桃花源。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桃花源中人看见渔夫很吃惊,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桃花源中人的款待。渔夫在这里住了些日子后,告辞回家,他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等到了郡城,他向太守禀报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派人随同他去寻找,却没有找到,桃花源渐渐无人问津了。背诵略。教材习题讲解2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芳草新鲜美好,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芬芳馥郁。教材习题讲解桃花源中的景象:僻静的石子小路两旁,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拼命地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向行人热情地点头、招手。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排列整齐的房屋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我理想中的家园。教材习题讲解3.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温室大棚租赁与新能源应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院品牌合作入股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传媒公司战略合作伙伴保密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产品定制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养老社区入住与养老规划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军事院校保密协议及教学科研资料保护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村山里墓地买卖合同书2篇
- 2025年度农村土地永久互换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篇
- 2025年度农村自建房施工建筑垃圾处理与回收利用合同
- 《地震灾害及其防治》课件
- 2024年版电商平台入驻商家服务与销售分成合同
- 蜜雪冰城合同范例
- LPG液化气充装站介质分析操作规程 202412
- 养老院环境卫生保洁方案
- 2024年WPS计算机二级考试题库350题(含答案)
- 天津市武清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
- 202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理综生物试题(原卷版)
- 充电桩租赁协议模板
- 生物统计学(全套课件)
- 四川新农村建设农房设计方案图集川东北部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