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优质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1.gif)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优质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2.gif)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优质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3.gif)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优质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4.gif)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优质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e542bc3eadd26c7516f69255d13e4e4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学习目标《礼记》二则选自《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第一则《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作品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作者简介《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创作背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美味的菜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困惑虽然疏通文意自我反思自我勉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敩”,教导表示推测宾语前置的标志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译文:朗读课文,说说《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教学相长。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见解①:“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见解②:“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合作探究文中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课文,找出这样句子分析体会。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艺术特色《礼记·学记》中有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理解。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互相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拓展延伸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人在学习过程中,有的错在贪求太多(而难以消化),有的错在所学太少(而浅陋狭隘),有的错在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错在畏难而止步不前。(指出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创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施行公共同“举”培养疏通文意所以以……为亲以……为子同“鳏”,老而无妻……的人有终老的保障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职分、职守女子出嫁财物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所以作乱害人兴起这称作、叫做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儿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及时出嫁。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也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整体感知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精读细研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见解①: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见解②: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合作探究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合作探究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天下为公”“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合作探究文中用了大量的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例分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平仄相对,简捷凝练。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3.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的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5.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句子结构、表意风格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艺术特色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题归纳《礼记·学记》中有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理解。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互相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拓展延伸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人在学习过程中,有的错在贪求太多(而难以消化),有的错在所学太少(而浅陋狭隘),有的错在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错在畏难而止步不前。(指出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22《礼记》二则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中的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才能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再继续走进《礼记》,领悟其中之道。虽有嘉肴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学习目标01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课堂小结06教材课后习题07必备知识02
CONTENTS教学目录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学习目标《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走近作品必备知识《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创作背景必备知识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词义理解必记字词
不知其旨也(古义:美味。今义:意义;用意;目的)古今异义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乏想睡)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一词多义学学学半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学习)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
)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然
味美所以美味的肉食
最好的道理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困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自我反思自我勉励教与学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委婉含蓄。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二者是主从关系。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教学相长类比论证层层递进引用论证5.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6.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论证,引出论点。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课堂小结课文主旨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章开头先运用类比论证,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形象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接着阐述“学”和“教”的关系,由此进一步分别讨论两者的作用——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长。2.多用对偶,增强气势文章多用对偶句,第一组,以两个“虽有……弗……”的句式类比论证,引出论点;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介绍“学”与“教”分别产生的两种情境。这种句式,两两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明快有力,增强了说理的效果。虽有佳肴类比论证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证作结——学学半教学相长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教材课后习题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答案见“精读课文”
二、这篇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文中举一例加以分析。答案见“精读课文”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故曰:教学相长也答案见“必记字词”
四、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1.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2.过了最好的学习时间才去学习,那么就会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3.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以相互启发、增广见闻)4.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伐容易下斧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要善于提问,同时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22《礼记》二则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让我们学习先儒们所勾勒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大道之行也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学习目标01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课堂小结06教材课后习题07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学习目标《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本文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创作背景必备知识通假字选贤与能(“与”同“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老而无妻)词义理解必记字词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不独子其子(古义:指子女。今义:儿子)古今异义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今义:货物)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独为(只是)(老而无子)(读wé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读wèi,为了)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为公不必为己一词多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老年人”“中年人”“小孩”)词类活用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天下是公共的以……为亲培养和睦气氛有终老的保障选拔举荐贤能者父母以……孩子子女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老而无妻幼而无父职分女子出嫁老而无夫老而无子
残疾不能做事厌恶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译文: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兴起作乱害人这叫作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文: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于是(家家户户)都从外面带上门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一层次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第二层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括全文。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1.“大同”社会的纲领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贤”和“能”是标准。社会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4.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材运输时间保障合同
- 三农产品包装与储存方案设计
- 生产流程标准化与持续改进实践
- 食品饮料行业品质控制与安全保障指南
- 驾校场地出租合同
- 场调查委托合同协议书
- 冷却塔填料采购合同
- 全新搅拌桩合同
- 2025年河南货运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考试题库答案大全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笔算天天练
- 新版ISO22301BCM体系手册
- 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49-55项)
- 中国主要蜜源植物蜜源花期和分布知识
-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应用
-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培训-2024鲜版
-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与运作机制
- 金点子活动总结汇报
- 原料验收标准知识培训课件
- 江苏春节风俗 南京夫子庙、盐水鸭与昆曲
- Unit4MyfamilyStorytime(课件)人教新起点英语三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