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优质课件_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优质课件_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优质课件_第3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优质课件_第4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优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記八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重点)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难点)4.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素养)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作者简介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创作背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沿着,顺着。遇到,碰见。溪水的两岸。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繁多的样子。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尽。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新鲜美好。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疏通文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整齐的样子。类。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可以互相听到。全,都。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疏通文意

译: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小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的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在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相互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就。同“邀”,邀请。全,都。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详细。隔绝、不通音讯。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感叹,惋惜。邀请。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值得。疏通文意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人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一一地向(桃花源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记号。拜访。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疏通文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打算,计划。没有实现。随即,不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名驎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疏通文意

桃花源发现桃花林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1.读课文,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2.再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先完成下列的线索顺序图,并得出结论。整体感知进入访问离开再寻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精读细研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环境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景物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村居图。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情景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给、风俗淳朴、和美安乐。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简要说说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渔人“具言”:可能说了外界百姓的悲惨生活,在一次次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苦难。

桃花源中人为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差异巨大而叹惋: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感慨颇多。

作用:内容上,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结构上,照应前文“避秦时乱”。“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如此”包括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村民款待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合作探究《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阅读《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9桃花源记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

CONTENTS教学目录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品味文章精练朴素的语言。3.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学习目标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jìng)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诗人、散文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故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走近作者必备知识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创作风格: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统治阶级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中,中年以后又长期隐居农村,陶渊明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的体会。于是,他以当时一些避乱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源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学常识必备知识主要类型: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体裁。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必记字词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邑人(

)间隔(

)叹惋(

语云()诣()huòyǎnqiānmòtiáoyíyìjiànwǎnyùyì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通假字必记字词古今异义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未果,寻病终(古义:实现。今义:结果,果实)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舍便舍船(读shě,动词,舍掉,离开)屋舍俨然(读shè,名词,房屋)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当作,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遂与外人间隔(副词,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副词,竟然)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看到的景象)具答之(代词,代指问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助词,无意义)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渔人去过桃花源这件事)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职业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偏义复词,此处指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两岸,这里指溪的两岸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尽惊异,差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遇到新鲜美好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随即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仅容一人通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空旷,广大整齐的样子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都快乐的样子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这里)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中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初读课文02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3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一部分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的部分。学情回顾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于是,就从哪里来详细同“邀”,邀请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文:(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桃花源中人的)问题。(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听到,听说全,都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询问,打听消息说躲避同邑的人,同乡译文: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感叹惋惜对、向都,全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一一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必邀请到停留,暂时住下说,谈论告诉译文: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已经沿着、顺着先前的得到,获得。这里是“找到”的意思到做记号4拜访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随即,不久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打算,计划5没有实现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故事的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2—3)写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作者借此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4—5)故事的尾声,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未果。划分层次初读课文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些内容?2进入桃花源1发现桃花源武陵渔人的行踪4离开桃花源3拜访桃花源5再寻桃花源2.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田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氛围和谐日常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此地?作者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原因:为了避秦时乱。交代这个原因的作用:①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暗写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社会的否定。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具言”的内容: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叹惋”的原因:渔人所说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对外面的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6.第3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①见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②从秦时就开始隐居于此,不知外界的朝代更替。③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而“叹惋”。7.渔人“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如此”包含渔夫人“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入、出桃花源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8.渔人“处处志之”却依旧“不复得路”,这一情节有何深意?“处处志之”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渴望。但“不复得路”意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虚无缥缈的所在,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感觉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9.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不多余,因为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第3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精读课文02积累拓展04

教材课后习题05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01课堂小结03前两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分析了文章各部分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一起从整体解读课文,感受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理想和感情。学情回顾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社会环境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自然环境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生活状况桃花源中的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社会风气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朴。精神状态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乐,自由幸福。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2.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①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②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逼真的现实。如文章开篇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身份等,后写桃花源中的土地、屋舍、鸡犬等,使故事充满真实性。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刘子骥写进作品,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一定的真实性。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迂回曲折。沿途有溪流、桃林,有山阻隔,入洞之后又在狭窄小道中步行,数十步后才豁然开朗。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变化。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后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从远到近,层层递进,步步深入。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寥寥数字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局,而对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描写得极为详细。有详有略,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林由远及近由景及人进出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自然风光生活状态社会风尚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沿溪行逢桃林遣人随往——遂迷子骥规往——未果神秘积累拓展成语积累豁然开朗:形容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开阔敞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桃源之梦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王昌龄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李白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

——梅尧臣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教材课后习题讲述故事示例:晋代有个渔人,沿着河捕鱼,忘记走了多远,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林子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渔人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很吃惊,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这里,之后世代都在这里生活,对外界一无所知。渔人详细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他们的款待。渔人住了些日子后,告辞回家。他在回来的路上做了标记。回到家,他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同渔人去寻找,却没有找到。南阳高尚士刘子骥也计划寻找,没有实现,之后再没有人探求了。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