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4月19日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调研报告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调研报告发布人:张翠英时间:-08-31浏览次数:506信息来源:滦南县农业服务中心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规律,按照“减员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S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要求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发展;三是循环经济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1、“四位一体”型发展模式“四位一体”模式是利用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结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既能使食品达到绿色标准,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主要模式有: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或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是庭院经济与农业循环结合最典型的一种发展模式。近几年来,“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能够节水、节能等为特点,已在全国农村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发挥了重大作用。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的特点,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和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3、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经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的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消解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的主要技术有:一是利用牛粪、秸秆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二是利用蔗渣、茶叶进行蚯蚓生产技术;三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秸秆氨化技术,将粪便类或秸秆物经过发酵后进行还田作为肥料使用,是减轻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有效措施;四是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沼气制造技术等。4、农业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该模式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农业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已成功地应用于治理华南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和西北的沙漠化问题。另外,还采用生物模拟自然顶及群落,实行乔、灌、草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年生、多品种的复合群落。5、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该模式就是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经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庭院经济为主,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太阳辐射能,并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1、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要经过各种媒体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和技术的普及,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循环经济是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必然替代,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的实际,加快编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确立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3、抓好典型带动,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区是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机制的课堂,它将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生态示范开发,解决开发过程中的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示范园区能够经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建立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保障。4、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只靠某一部门、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需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持久动力。5、加快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变革农业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加快制订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甘肃五种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日期:-12-0409:42作者:吴晓燕李夏来源:农民日报“过去烧煤烧柴,烟熏火燎流泪;如今沼气做饭,省时省力省电;沼液沼渣还田,土地增效增产;猪羊鸡牛满圈,带动沼气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农民欢天喜地。”这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中梁乡近几年以沼气为纽带,以养殖为重点,以种植为龙头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的真实写照。在整个甘肃省,各个市州依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近日,记者从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了解到,当前,甘肃省主要有五种循环农业模式:“农业-畜牧业-沼气生产模式”、“农作物秸秆再生循环利用模式”、“畜-沼-粮/菜/果(药)”模式、“农-牧结合”及“农-牧-菌”模式、“农-牧-虫-禽”模式。这五种模式不但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的矛盾,延长了传统农业链条,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还带动农民加快增收致富,促进生态农业建设良性循环。截至今年7月,定西市临洮县在全县12个沼气项目村成功推广了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技术,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综合利用模式示范户50户。经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全县沼气综合利用户累计达到2300多户,综合利用面积达到2800亩左右,有效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现在甘肃赢得了农民的欢迎,得到了大力推广。种植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料和秸秆,而畜牧业发展产生的废弃物经过有效的加工处理,能够成为农业生产所必须的肥料,因此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能够沼气为纽带,构筑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网,形成“农业-畜牧业-沼气”生产模式。据测算,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户均年可节省燃煤1.5吨,折合现金1000元;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率,户均年可增收节支400元左右;养殖业户均增收400元左右。这样户均增收节支1800元以上。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还可节约薪柴2吨,相当于3.5亩薪炭林生长量。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去年全省玉米面积超过800万亩,增加玉米秸秆150万吨,甘肃省努力破解制约秸秆循环利用的“瓶颈”,探索秸秆青贮氨化综合利用技术,加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悉,全省加工用于饲养家畜的农作物秸秆达590万吨,节约饲料粮108.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0.85亿元。农作物秸秆再生循环利用模式还有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等多种模式。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甘肃省正在加快探索研究这些模式,部分模式已制定推广计划。在武威市凉州区蔡旗乡沙滩村,农户将沼气池、暖棚圈舍、厕所有机结合起来,建成的8立方米的沼气池能够产生沼肥16立方米,有效地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增加了产量。另外沼液能够作为“生物肥料”,以5倍液对作物进行冲施,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基本不使用农药,提高了蔬菜的抗病性。“畜-沼-粮/菜/果(药)”模式作为具体模式正逐渐被农民接受利用。棣花镇万湾创办“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04-1309:36:36作者:李岚巩文超何衍贵来源:陕西日报浏览次数:63网友评论0条“养猪场建起沼气池,沼气用来点灯烧饭,沼渣沼液成为果园菜园的肥料,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节省了能源。”近日,丹凤县棣花镇万湾现代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办的“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基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学习参观的人群。从去年初开始,丹凤县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思路,创立并推行了“畜—沼—果(菜)—游”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了百万只肉鸡养殖、千亩设施蔬菜、1800亩李梅、2883口沼气,率先建成万湾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出许家沟“丹江造地—小水配套—葡萄建园—居民整治”一体化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和王塬畜牧循环产业园区模式,为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板。今年丹凤县以棣花镇万湾、茶坊村,商镇商山、王塬等为重点区域,按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集中发展循环农业,演绎现代生态文明。县上规划建设的王塬循环畜牧产业园,发展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2万只和100万只以上的养殖企业户5户;启动建设了竹林关丹南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小区,完成畜牧小区、设施蔬菜、良种核桃建园、沼气与农家乐群建设;依托兴农养牛专业合作社,启动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兴农生态肉牛产业化;全县今年争取10万亩无公害基地、10个无公害农产品和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经过国、省认证,3户企业挤进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行列。当前,万湾村年处理粪污1.63万吨、产沼气15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其它项目也相继启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07月05日05:20荆楚网-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黄宣传、通讯员柴婷婷、周桂芳)“扑哧扑哧……”蓝色火焰煮熟了香喷喷的米饭,废弃的垃圾变为新的能源。眼下,走进大冶农村,处处充满生机,展现出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据悉,今年内大冶将建设完成3000口沼气池。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大冶结合城市转型,围绕“三农”建设,经过建沼气池,改建厨房、卫生厕所及标准牲畜圈舍,实现一池三改,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进农村生态环境。至6月初,该市已完成户用沼气1.8万户、小型沼气工程5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10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3万台、节柴灶3万个。既解决了农村再生能源的持续利用,又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陈贵、茗山等乡镇还以沼气为纽带,把牲畜、家禽养殖和林果、粮食、蔬菜等种植连接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改进农村的村容村貌。沼气点灯烧饭,沼渣沼液作肥,陈贵探索养殖零排放。这是大冶农村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真实写照。“我们的养猪场自从建起净化沼气池,猪的排泄物经过发酵后转化为沼气,用来点灯、烧饭,沼渣、沼液等成为水果蔬菜的肥料,不但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能够节省能源。”大冶市博盛生态养殖场老板柯贤良,介绍起养猪场的“循环农业”时,喜不自禁。大冶博盛生态养殖场位于陈贵镇刘家畈村,是以养猪为主,集养鸡、养鱼及水果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养殖企业。养殖场一、二、三期工程将投资8000万元,征地300亩,建成种猪舍12800平方米,育肥猪舍22500平方米。该场经过落实绿色无害化养殖的各项措施,实现养殖生产无害化、标准化,达到年出栏三元瘦肉猪5万头、鲜鱼5万公斤、水果15万公斤的生产能力。以前,场里上万头猪每天产出的排泄物让柯贤良发愁。由于没有污染处理设施,猪粪只能堆在旁边的田里,臭气熏天,也影响周围村民的生活。后在该市农村能源办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建议和帮助下,养殖场投资30多万元兴建600立方的大型沼气工程,处理养殖污水1.8万吨,年产沼气约5.4万立方米,成功实现了沼气与养殖业、种植业的对接,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改进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柯贤良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养殖场猪的排泄物经处理后排放,大大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养殖场又实施了“猪-沼-作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田间贮肥池200立方米,铺设输液管网约1000米,购置污水泵一台,安装了30千瓦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养殖场将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及冲洗水收集后注入厌氧发酵池进行处理,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作无公害种植基地的有机肥料;产生的沼气,一部分用于炊事、照明等,另一部分则经过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发电,用于养殖场生产和生活所需。养殖场以沼气为纽带,实现了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不但如此,“猪-沼-作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还给猪场增加了可观的额外收入。柯贤良给我们算了笔账:养殖场年产沼气约5.4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场内食堂炊事、照明、发电等。按36立方米沼气折合一瓶液化气、每瓶液化气按50元计算,年节省能源费用支出达7.5万元;沼液、沼渣用于场内鱼塘养殖和果园水果等种植,按每亩每年减少化肥、农药和劳动力支出100元计,每年节省支出约6万元。另外,经过厌氧发酵处理的沼液、沼渣施于土壤,可用于除有害的病菌和虫卵,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进土壤环境质量,也保护了周边的水资源。猪场每年减少污水排放约1.8万吨。同时,沼液用于鱼塘养殖和果园水果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土壤的硝酸盐污染和农药残留。“这样一算,经过沼气的循环利用,我们养殖场年增收节支13.5万元。”柯贤良高兴地说。(记者黄宣传通讯员柴婷婷周桂芳)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安徽省农科院孔令聪11月13日信息来源: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安徽省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遵循“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这些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也为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农业种养结合模式农业种养结合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加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经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业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把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有“牧-沼-粮”、“猪-沼-菜”、“牛-沼-果园”、“猪-沼-茶”等“三结合”模式。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肖坑村,利用特殊的生态环境,选择“猪-沼-茶”种养结合模式,经过改土、改园、改树、改采摘管理、改加工制作的“五改”措施,使产出的茶叶风味独特,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审定颁发的有机食品加工和生产证书。根据近几年经济指标测算,建一口三结合沼气池,应用“猪-沼-茶”模式,每户可增收1000~3000元。临泉县农民王守红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林(粮)-草-牛-菌-沼”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牛粪出蘑菇、出沼气、出粮食,该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节约利用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二、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物产品的产出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这是安徽农业生产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模式,在生产中应用广泛。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当涂县塘南镇充分利用江南鱼米之乡水域广阔的优势条件,以河蟹养殖为产业发展重点,在蟹、虾、鱼等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之间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同时巧妙地引入螺蛳作为生态系统的二级消费者和分解者,使整个系统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三是立体种养型,即将相应的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安徽省望江县发展“稻鸭共育”模式,利用鸭子为稻田除虫、除草和施肥,大幅度地提高了该县的农畜产品品质和农田综合效益。安徽省阜南县针对蒙洼、洪洼行洪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在4万多公顷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使林(粮)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每公顷收入18000元以上。当前,两洼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经过加工处理变为可用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从而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利用牛粪、秸秆等副产物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将牛粪、秸秆等副产物作为生产食用菌的基质材料,延伸农业生态产业链,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大田作物”的多级利用和良性循环。安徽砀山县砀山梨生产产生大量废弃物,其中修剪后的废弃枝条1.25亿吨,因加工生产而废弃的果渣100万吨;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香菇等食用菌,废弃的菌棒再还田,经过“砀山梨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梨园”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不但创造了年产值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供应了优质的食用菌产品,而且明显改进了砀山梨园土壤的理化性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利用农业有机物制造技术沼气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加工处理后加以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建设循环型农业、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农作物秸秆可分为三个阶段循环利用:(1)以作物秸秆为粗饲料,搭配必要的精料或优质豆科牧草发展草食牲畜,再转化为肉、奶、皮毛等畜产品;(2)将畜禽产生的粪污经过发酵产生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3)将厌氧发酵后剩余的沼渣作肥料使用。该模式技术较成熟,已在安徽农村得到了应用和推广。3.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材料化技术一是利用机械加压、加热等原理,将原来松散的、无定型、低发热量的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秸秆、稻壳、锯末、木屑),压制成一定形状、密度较高的棒(块)状,再放入炭化设备中炭化后制成生物质炭;二是利用农业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可降解餐具材料、纤维素薄膜等。安徽省对农作物秸秆及其生物质的再利用有不少成功实例,如安徽国风集团有限公司用农作物秸秆和废旧塑料生产出木塑型材;中国科技大学用农作物秸秆、枝丫柴等废弃物生产出生物油;安徽省肥西县米厂利用稻壳秸秆加工后发电,产生的废弃物还可综合利用,不但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还可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四、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经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庭院经济为主,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太阳辐射能源,并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一般来说,该模式又可分为庭院花果立体种植模式;以蔬菜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果树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食用菌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畜禽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庭院水体立体混养模式;以葡萄为主的庭院立体种养模式;庭院种、养、加立体配置模式等。五、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生产农艺上,注重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并按照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在模式上注重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布局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立体结构。休闲观光农业拓展了农业功能,使农业的食物营养功能、工业原料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等功能,进一步向生态保障功能、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延伸。安徽休闲观光型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典型。黄山市的“农家乐”星罗棋布,已经形成规模,翡翠谷及徽州区的家庭休闲都有明显特色;铜陵的永泉山庄把文化与休闲紧密结合,形成发展现代文化的一个基地;沿淮的八里河风景区以水为体,因湖而建,就势造景,既有湖光,又有美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应城市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6-4责任编辑:文治国应城市农业局熊华循环农业,也称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以保护和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经过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我市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与现状由于我市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当前主要包括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种养加相结合与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四种模式。1、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经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包括人禽兽粪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不但防治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还能够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能够种稻、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我市农村沼气发展迅速,己由试点示范发展到规模化推广,到5月,全市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万多户,全市沼气普及率达到10.8%。年总产气量237万多立方米。当前我市沼气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建三改”模式。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主推模式是“一建三改”。这种模式主要是把沼气利用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引导农民同步改厕、改圈、改厨。产生的沼气用于烧水、做饭、照明等生活用能;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养鱼和农作物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沼液还用作添加剂喂猪,节约饲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模式。据我市能源办调查,农户采取“一建三改”模式,需投资3800元左右,沼气使用年限约20年,一户沼气池建成后每年可节约、增收1200元左右。其中沼气用于做饭、照明,一年可节约煤电费620元,养殖可增收300元,用沼液、沼渣做肥料,可节约化肥、农药款250元。二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产业模式。这一模式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及设施农业技术,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推行农户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成无害化、农村进步小康化。具体模式包括,非养殖户发展“二位一体”(厕所、沼气池);养殖农户发展“三位一体”即“猪—沼—果(菜)”等模式;规模养殖户、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四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沼气池)和“五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青贮池、沼气池)模式;学校、规模养殖场,发展大中型沼气生态工程模式。把沼气应用于日常生活,改进了生活品质。对沼液、沼渣加以综合利用,既能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又能提高土壤肥力,生产绿色食品。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帮助农民增收同时,每口沼气池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能够帮助农民每年节约化肥、农药费用100元左右。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经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了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等。如我市“麦-菜-棉”、“菜-椒-棉”等旱地立体种植模式面积达2万多亩;“金水梨-麦/花生”等果园立体种植模式面积也达到了2500多亩。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我市杨河川江农业综合示范园,建成精养水面1000亩,岸上有猪、池面有鸭、池中有鱼,形成立体生态奇观。三是立体种养型。如在稻田或藕田内养鱼、养虾、养泥鳅、养河蟹,有的在稻田内种植细绿萍后再养鸭或养鱼。此种养殖方式全市较为广泛,全市水田立体种养模式面积达到了5万多亩,其中“稻鸭共养”模式面积最普遍,达到了1万多亩。3、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进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如我市四里棚办事处栗树村综合养殖场即采用此种方式。4、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合理构建不同功能区之间和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式,建立起具有良好持续再生能力的综合生产结构,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进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它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经过大农业与其它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如我市城中办事处国光村的桃花园、汤八线林果走廊,由传统的蔬菜、粮食生产转向集蔬菜、瓜果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的产业的发展。二、我市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重视不够由于对循环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深,少数地方和单位存在对抓循环农业工作重视不够,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力度不大,应用标准化生产措施不硬的问题。2、生产方式不合理由于片面追求高产,少数农民缺乏循环农业生产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现象。部分农民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对适量播种技术和农作物需肥规律缺乏认识。3、技术和资金缺乏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撑。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发展循环农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缓慢,如我市部分畜禽养殖小区的牲畜粪便依然是庭院或路旁堆放,缺乏粪便处理技术和设备,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造成新的面源污染。4、综合应用率不高近年来,在我市农村沼气建设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畜圈、厕所、厨房的“三改”配套率不高,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市的秸杆综合利用率较低,经过沼气发酵的畜禽粪便利用率也不到5%。三、我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1、提高认识,科学制定规划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继续沿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还是经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而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新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加强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2、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综合,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释肥料的应用,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与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它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要完善“猪-沼-稻、猪-沼-菜、猪-沼-果”模式,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蔬菜、果业、渔业等产业,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进生态环境。3、健全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使农民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十大技术。要将沼气利用、秸秆气化、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循环农业研究的重点,积极推进循环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消化先进的循环农业技术,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应用,以降低生产成本。4、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循环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引导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的导向,也是衡量和检验循环农业发展成果的标准。应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可依。经过开展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认定和农产品市场速测等工作,把标准化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效阻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走上城乡居民餐桌,促进符合循环农业标准体系的农产品生产,实现优质优价。5、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完善流通体系要按照循环农业的要求,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发展涉农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和外向型农业,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购销组织、各行业协会建设,设立农产品直销窗口和直销点,构建循环农业产品销售网络,促进循环农业产品市场化、外向化。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加大对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市财政在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应进行重点倾斜。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好国家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强循环农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循环农业的投入,促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熊华应城市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李俊应城市农业局综合股股长农艺师河南省鹤壁市发展循环农业的调查-12-310:25:16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经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发展循环农业?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进行了调研。科学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鹤壁市立足当地种植业、畜牧业、林木产业和自然资源实际,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有:种植业循环模式,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产业链模式;种植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进行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等深度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循环模式,主要是形成“粮食—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便—沼气、复合有机肥—农作物种植”生态循环链和“牧草、农作物秸秆—饲草加工—牛羊草食动物—粪便—有机肥—牧草、农作物”闭合循环链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形成“秸秆—饲料—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产业链;林木产业循环模式,打造“造林—采伐—制浆—造纸—销售”和“造林—采伐—木材深加工—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减量化循环模式,采用农业新技术和科学生产方法,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实践表明,鹤壁市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关键在于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了符合实际、能够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合理选择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鹤壁市在实践中形成了两条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点循环;二是以村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的线循环。这给了我们一些有益启示。以自然村为单位,构建农村废弃物利用新型载体。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农村人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等引起的。过去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一家一户建立沼气池。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的农户无力从事家庭养殖和建沼气池,而且每户修建一座沼气池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不便。由此,可考虑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全村统一规划,建造村级沼气池,形成“政府补贴、农户集资、废弃物统一排放处理、农户共享”的模式。以项目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培植发展循环农业有效载体。村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就是以农业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内,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链延伸以及废弃物在园区内循环利用。建立园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园区建设应以行政村为单位,因为以自然村为单位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园区建设应实行政府、企业、农户多元化投资体制。政府投资应主要用于园区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建设。同时,形成企业市场化运作,农民和农业协会参与的“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园区建设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应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首先,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和农业技术指导,使其认识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其次,用新技术改进传统农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第三,组织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针对发展循环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技研发。第四,建立和完善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体系。推广服务体系要以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为基础,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纽带,以市、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使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农村科普组织、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及推广有序进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法规建设的同时,制定财政、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支持。比如,对企业、社会资金和农户投资园区建设的给予土地征用、租赁、融资等方面优惠,对农户利用太阳能、实行粪便—沼气一体化等加大财政补贴额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支持向农村选派技术人员及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县、乡两级政府应成立发展循环农业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解决发展循环农业的有关重大问题。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引导循环农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且有较强操作性的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发展循环农业考核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发展循环农业的绩效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来源:人民日报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李东升张洪民王作鑫)责任编辑:方格相关链接·专家聚议发展循环农业(12月2日)·全国“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11月28日)·海峡两岸专家携手推动循环农业发展(10月22日)·延庆“德青源”:循环农业的典范(9月13日)·宿州循环农业催生规模经济(7月1日)安徽农网版权及免责声明:①凡本网注明“安徽农网”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农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和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农网”。如有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省气象台”或“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的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产品,未经气象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转载、摘编和发表。如有违者,气象部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③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徽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该作品并不代表本网观点。④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安徽农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传真:2874926【打印】【关闭】河北临漳县做好循环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关键是改变传统农业的单程线性结构,延伸下游产业链,使其变废为宝。针对临漳实际,我们重点抓住种植业农作物下脚料和养殖业畜禽粪便两个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五化”为主的符合临漳实际的循环农业模式。一是肥料化。重点在全县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实现了“农作物资源→秸秆→还田(秸秆机械化还田、堆沤还田和生物菌快速腐熟还田)”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据统计,全县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面积达到80%以上,每亩年节约化肥100公斤左右。二是饲料化。重点在张村、砖寨营、西羊羔等3个乡镇把畜牧养殖与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规模化养殖,实现了“农作物秸秆→青贮→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堆沤还田”的循环利用。全县养殖户年收集青贮秸秆4.5万立方米,节约饲料5.2万吨。三是基料化。重点围绕食用菌栽培发展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以发展棚室食用菌栽培为主,利用玉米芯为原料生产平菇;另一种模式是以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为主,主要利用小麦秸秆与牛粪混合制成基料,发展草菇、双孢菇、鸡腿菇等林下经济,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牛粪=基料→生产食用菌→下脚料还田”的循环利用。全县已发展食用菌栽培面积5万平方米,年消耗玉米芯和小麦秸秆10万吨,食用菌年产效益近2亿元。四是能源化。一方面,围绕解决一家一户的生活用能和改进人居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搞好庭院“一建四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实现了“人畜粪便→沼气池→沼气用于炊事用能”的循环利用,并同步发展庭院经济,形成“猪→沼→果”、“猪→沼→菜”的循环链条,全县沼气池总量现已突破5万户。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以玉米秸秆为主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的新路子,突破不搞养殖建沼气池的难题,主要循环模式是“玉米秸秆→粉碎→堆沤、压实→沼气发酵原料→沼气池→产沼气用于炊事用能(沼肥用于大田生产)”。当前,这项技术已在兵马寨、回漳等村进行试验示范。全面推广后,预计年可消耗玉米秸秆10万吨,节约用煤4000多万元。五是产业化。依托全县丰富的小麦秸秆资源,大力引进清洁造纸产业化龙头项目,利用清华大学氧漂技术,形成了一条依托农作物秸秆生产清洁纸浆,从黑液治理中提取木质素,利用造纸废渣生产有机肥,利用生产中的余热和秸秆建设热电联厂,把热能、电能用于企业生产,把造纸中段水综合处理后回用于农田灌溉,把清洁纸浆提供给全县及周边中小造纸厂这样一个资源充分利用、环境科学保护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据统计,项目年可处理小麦秸秆12万吨,年经济效益3500万元。为推进全县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着力抓住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推进。一是示范带动。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生事物,要让广大群众接受,就必须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此,我们在县城东部的5个乡镇19个村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5万亩,集农业开发、有机果品试验、沼气综合利用、林板一体化、优质畜牧养殖、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同时,培育了习文乡韭菜、香菜营乡西葫芦、柏鹤乡果树和称勾镇蟠桃等四个万亩沼肥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逐步带动农户发展无公害种植。另外,我们还依托国家科技平台项目,探索出以“养殖+种植+沼气+人居”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循环模式,实现了在温室大棚内生物质的循环利用,并培育了西五岔口村、钱村等多个示范典型。二是项目拉动。集中力量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优质粮食加工产业,我们引进了年产20万吨的仁泰啤酒、年产5000万米的银纤纺织等10多个项目,扶持发展了民乐面粉、万家福面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使全县粮食加工能力占到了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2%以上。围绕林木加工产业,引进了鑫鑫木业、皇朝家具等项目,形成了“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板材生产→高档家具→精品装修”这样一条“高、精、尖”的特色循环经济链。围绕清洁造纸产业,引进了总投资6亿元、年产10万吨清洁纸浆项目,逐步打造出一条“依托麦草生产清洁纸浆→从黑液治理中提取木质素→利用造纸废渣生产有机肥→建设热电联厂→把中段水综合处理后回用农田灌溉”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服务促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技术讲座等形式,深入阐述循环农业的内涵,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把循环农业列入全县五项重点工作之中,作为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推进小组,层层落实责任,深入进行推进。河北省临漳县委书记李文海河北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与模式选择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6-15来源:《赤子》第4期供稿文/张若芳[导读]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河北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与模式选择张若芳(唐山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摘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关键词:循环农业;战略规划;发展模式1循环农业概念界定在中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当属吴天马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而最早出现“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的,是陈德敏与王文献共同撰写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陈德敏指出循环型农业是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优化农业系统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实现立体种养加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种融种、养、加、产、供、销、商、贸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多业并重,全面发展,多层次综合利用生态系统生产的各种生物产物,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这些有利于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实现循环农业做准备。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上提出循环型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即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经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综上各种观点,认为循环型农业是一种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强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2河北省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2.1河北省发展循环型农业必要性研究2.1.1河北省农业土地资源优劣并存。河北省土地资源较丰富,全省土地面积为18.77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0%。河北地形以平原、山地、坝上高原为主。可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河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减少速度呈递增趋势,并在达到历史最低点,河北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2%。河北人均耕地只有0.08489公顷,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9213公顷,低于全国人均平均水平。虽然河北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例上升了0.32个百分点,可是耕地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工业化和城市化侵蚀以及生态环境恶化三重挤压,其单向递减的势头仍将持续。2.1.2河北省水资源比较匾乏且水质较差。河北省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量173.1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量2032.71立方米,人均和公顷均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水平。2.1.3农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滥施、偏施化肥,造成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容易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品质下降,有毒成分超标。2河北省发展循环型农业可行性研究2.1农业生产形式良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19.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粮食单产290.7公斤,创历史新高;总产量2702.8万吨,增长4.0%,是以来最高水平。2.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实现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提高,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8%,提高2.4个百分点。2.3区位与交通优势突出河北省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将在欧亚经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3河北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选择3.1生态整合模式传统农业是一种具有“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其显著特征是资源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物质能量低利用。人们采用低利用率的技术进行产品加工,导致大量无使用价值的污染物产生,并大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以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整合效应,经过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平衡。生态整合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山地耕养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森林复被;田林镶嵌等,比较适合河北山地农业的发展。3.2生态农业园模式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部门,因此在农业再生产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优势有着较高的依赖性。生态农业园强调集中化的生产,利用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来实现对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园的实施是以基地为基本,以项目为依托的战略。河北具有建设生态农业园的优势,具有良好的推广优势。而且在河北唐山已经建立了较多各类农业园区。3.3区域型循环经济模式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集群,希望经过集群的发展来谋求该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可是对于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与生态转换机制却往往忽视了。区域型循环发展模式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来建立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该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河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河北以北发展速度较快,以南发展速度较慢,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因此应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分别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3.4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由于农村家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因此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更适用于广大的农村用户。此模式对于节约能源支出,实现农村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河北当前仍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因此倡导家庭型循环农业对于提高河北家庭经济的运行效率有着重大意义。4河北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4.1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改变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积极推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来制定适应河北省的农业发展战略。4.2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省情尽快制定有关法律与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实施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4.3编制河北农业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根据河北人口、资源分布和农业发展区域的差异性的特点对河北不同区域经济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经过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功能区进行有效补偿。专家:中国发展循环农业任务艰巨责任编辑:huyingchun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11-30新华网合肥11月28日电(记者葛如江)国家科技部“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示范”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循环农业研究中心主任高旺盛教授28日在合肥说,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在低碳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中国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但同时任务艰巨。11月28日,由科技部农村司主办、安徽省科技厅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承办的“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在合肥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发展循环农业,促进节能减排”。高旺盛教授说,中国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循环农业不是技术复古,而是依靠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产品支撑下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特征就是实现农业的“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污染排放最低。中国当前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是秸秆直接还田循环模式、农田菌业循环生产模式、农牧结合循环模式、农业废弃物加工循环模式等。据介绍,在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支持下,启动了“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示范”重点项目,在全国14个省区实施。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高旺盛教授说,该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实践,初步探索了中国循环农业的适宜模式以及先进、适用、高效的技术路径,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初步建立了近50个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技术核心基地,取得专利79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59项。形成各种单项循环农业技术模式65项,直接示范区800多万亩,辐射带动5000多万亩。根据研究表明,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约17%。因此,专家认为,农业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农业。杭州市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及可持续发展分析摘要: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同时辅之以安全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当前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农业经过科学合理使用肥药和其它农业生产和加工投入品、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和废旧农资的回收和利用水平,从而实现节本、增效、安全、环保目的,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本文从杭州以粮油为主的传统循环农业模式、粮经结合型的高效循环农业模式、高效经济作物循环农业模式、高效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四种主要循环农业模式入手,分析了各类模式的特点、对农户的要求、效益、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以供华东地区类似区域发展循环农业参考。关键词:循环农业、高效、安全、可持续、效益、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进,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必须努力奋斗的方向。当前,杭州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杭州要实现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在建立节约型社会方面走在前列,而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则更要倡导发展高效循环农业。一、循环农业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即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主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顾名思义,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2、特点:循环农业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3R特点:一是Reduce,即“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即“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三是Recyle,即“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遵循3R的原则,能够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循环农业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接,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圈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但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二、杭州市高效循环种养模式的技术特征综观杭州市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技术特征。1、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实现减量化的前提。主要做法是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复(套)种技术应用;推广“肥药双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应用节水灌溉(自流灌溉、微蓄微灌、喷滴灌)技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占用,尽可能的挖掘资源潜力、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影响。2、延长和拓宽产业链、生物链。对造成污染的农作物副产品尽可能地在农业产业内利用处理,减少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田外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或用作饲料,开发出稻草(砻糠)上山孵笋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稻草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秸秆和畜禽粪肥沼气处理技术,开发沼渣(液)利用;其次对竹木加工等产生的下脚料的再加工技术,开发成食用菌基质料;另外还有利用副产品饲养蚯蚓、蝇蛆等技术,开发蛋白质饲料,为畜禽和水产利用,以此延长和拓宽产业链和生物链,形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3、农业废旧物品循环利用。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均可经过技术处理实现多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始资源的开采,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如我市即将对农用薄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回收利用纳入考核体系,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据统计,我市的农用薄膜回收已达70%以上。另外,对化肥、农药及其它农业生产投入品包装材料、喷滴灌设备、废旧农机具、电机等的回收、利用、开发工作也正在纳入农业管理体系。4、农业生产全程无害化生产和加工。经过疏堵结合来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标。一方面,我市自2月1日起施行《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禁止在全市范围内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甲拌磷、克百威、氧化乐果、甲基1605等五种农药及其混合配剂,从源头上堵住缺口;另一方面,我们加快推广应用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和推荐使用安全无公害的农业生产投入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肥药,以减少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在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发酵、菌类繁殖等传统工艺措施,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实现加工农产品的安全性。上述四大特征要求大力实行肥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废旧农资的回收与处理适用技术;要求大力发展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要求高新技术向污染处理和资源再生产业辐射。它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农业节约资源和利用废旧资源的经济效益高于利用有限的初始资源的经济效益。这对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巨大需求,必将改变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引导新的技术革命,最终形成高效循环农业种养模式的集成配套技术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三、杭州市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及可持续发展分析1、以粮油为主的传统循环农业模式。我市粮油传统模式的主要类型有:麦—稻、稻—稻、油—稻、荞麦——鲜玉米,荞麦——单季稻、双季鲜食玉米、鲜花生——稻、马铃薯/玉米—甘薯等。此类模式的特点是“低投入、低产出、低风险、低回报”,该模式的总体效益在每亩500—1000元左右,如全市15.32万亩春玉米单季稻,春大豆单季稻模式的平均亩效益为932元,荞麦鲜食玉米亩效益819元,荞麦单季稻亩效益为896元。因此,这类模式主要是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辅。这些模式形成时间长,配套技术较为完善,农户操作也比较熟练,对农户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其发展趋势是面积将进一步下降,只有70万亩左右,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的减少近一半,年均递减12.5%。由于粮食特殊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再加上农户种粮多为自已的口粮,因此,粮油这一传统模式还将长期存在。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一是大力引进示范推广高产、超高产品种特别是超级稻品种,提高单季粮食产量;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推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三是大力发展间作套种(养)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品,如稻鸭共育、稻田养鱼、蟹、甲鱼等,要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种草养畜等;四是大力发展特种粮食作物品种。即充分利用杭州市国家级旅游景区多、各地游客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特种粮食品种如特种小蕃薯、特种鲜食玉米(包括甜玉米和糯玉米)、鲜食大豆、荞麦等,在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多种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种粮效益。以粮油为主的传统农业循环模式经过减肥药、节本、省工省力增效技术措施,减轻了对农田生产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粮经结合型的循环农业模式。我市这类模式主要有:稻水生蔬菜、草莓稻、西瓜稻、马铃薯/鲜玉米/甘薯、双季鲜食大豆、鲜食大豆大葱、鲜食大豆日本萝卜、鲜食玉米大葱、鲜食玉米大白菜、单季稻大蒜、单季稻中药材、春鲜食大豆秋鲜食玉米蔬菜等,在近年效益农业的发展中增长迅速。全市粮经结合型循环农业模式应用面积51.45万亩,比增加一倍以上,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此模式的特点是“中低投入、中高产出、中低风险、中高效益”。这类模式在保持一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经过发展一季或二季经济作物,既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该模式的总体效益在每亩1000元—5500元之间。余杭区1.3万亩稻水生蔬菜模式平均亩效益1835元;建德市1.5万亩草莓稻模式平均亩效益5350元,3100亩西红花单季稻模式平均亩收益5080元,3.06万亩西瓜稻模式平均亩效益2259元,富阳市1500亩鲜食玉米大葱模式亩效益5600元,临安市1000亩单季稻大蒜模式亩效益5500元;桐庐县8000亩加工番薯蔬菜模式亩效益1125元。因此,该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对循环农业的贡献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经过水旱轮作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保持了较好的土壤结构和地力水平。这类模式对农户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并有较高的种植配套技术要求。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将是必然趋势,并在模式种类上还有进一步的创新。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一是大力引进开发特色品种,特别是具地方特色的粮经新品种;二是大力发展规模种植,以提高产品的规模优势和地方特色;三是充分利用季节茬口间,进行多季节种植经济作物,以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收入;四是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技术,根据地力水平因地制宜施肥,并对病虫害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3、高效经济作物循环农业模式。这类模式为近年来兴起,特别是1999年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发展速度更快,主要模式类型有:苦瓜小尖椒、草莓西红柿(小尖椒)、草莓苦瓜、西瓜长瓜、胡瓜长豇豆四季豆(日本萝卜)、萝卜苗(多茬)芹菜早南瓜、苋菜毛毛菜芹菜(莴苣)、三季芹菜、五茬小白菜及竹笋、花卉、苗木、蚕桑、水果等。全市应用面积达151万亩(次),比增加44%。这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效益”,模式应用技术复杂,对农户的经济要求和素质要求很高,应用农户不但要有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此类模式实现了耕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除多年生经济作物外,一般每年种植二季以上,最多的种植五季,因此经济效益高,农户增收显著。据调查统计,该模式平均每亩效益普遍在元以上,高的可达数万元,如建德市1000亩白玉苦瓜小尖椒模式平均每亩产值8600元,扣除亩成本1700元,亩效益6900元;富阳市500亩苋菜毛毛菜芹菜(莴苣)模式,平均每亩产值17000元,扣除每亩成本2200元,亩纯收入高达14800元;萧山区近1000亩长豇豆四季豆(日本萝卜)模式,平均亩效益达到5599元,4万亩双季萝卜模式,亩效益3000元,另外,该区三季芹菜模式亩效益超过10000元;全市3.35万亩高山蔬菜模式平均亩效益3026元。此类模式对循环农业的贡献是:提高了耕地和温光等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单位面积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经过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农产品的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茬种植对水土保持带来压力,病虫害防治的压力较高和市场销售风险增大。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因土因作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持肥水的能力,减少化肥使用;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水旱轮作技术,减少土壤返盐和病虫威胁,采用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大力推广应用杀虫灯和性诱剂控制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四是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农业设施、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我市山坡地多特点,发展微蓄微灌、喷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舷和节约电能;五是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经作,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信息、市场、技术等优势,做大做强优势规模;六是大力发展产业化加工,延长该类模式的产业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4、高效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此类模式既有传统的,但更多的是近年新发展,且传统模式中也有新的内涵。此类模式主要有:猪—沼—果(菜、鱼)、鸡—粪—鱼(珍珠)、果(桑、茶、竹)放养鸡(鸭、羊)、生猪——蚯蚓——甲鱼、稻—鸭共育、茭白—鸭(鱼、甲鱼)、水产立体养殖等。此类模式充分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内各生物链的特点,实现了能量流在生态系统内部较好地流动,从而有效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水平。其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低风险、高效益”,与前几类模式相比,此类模式的技术性最强,因此对农户的素质要求也最高,不但要求农户懂得种植知识和养殖知识,还要求种养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效益最高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规模场50万头猪应用猪—沼—果(菜、鱼)模式,建德市20万羽鸡应用鸡—粪—鱼模式,平均每羽鸡效益达15.6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准医疗中心人员聘用合同模板
- 婚纱摄影店电梯销售合同
- 冷藏租赁协议:化妆品冷藏专用
- 商业步行街摊位租赁协议
- 低碳环保项目施工合同
- 财务渠道拓展财务总监招聘协议
- 博物馆工程商品混凝土施工合同
- 玩具企业会计聘用合同
- 地下通道脚手架施工协议范本
- 服装出口业务员招聘合同模板
- 山东省政府采购专家复审考试题库
- 《“歪脑袋”木头桩》阅读测试
- GB/T 3246.2-2000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低倍组织检验方法
- 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课件
- 百词斩-定语从句课件-(;)
- 新旧公司法对照表
- 三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3 Look at me-人教(PEP) (6)(共30张PPT)
- 西方音乐史课程大纲
- 2022-《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 三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
- 合法离婚协议书(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