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它既是处于居中的位置的“媒”——连接着画家、不同时代
的观看者、收藏家等诸多行动者,也是能触发转变的“介”——促使与之相关的行动者实现跨时空社会
交往,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加固、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以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为例,来分
析中国画的媒介性。
《竹石霜柯图》上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
语。只要对题字者的身份略作考察,便可了解此画作为“媒”的居中功能。
其一,这幅画居于画家的“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倪瓒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江南陷
入战乱,他散尽家财,扁舟箸笠,四处流浪。《竹石霜柯图》便创作于这一时期。在画作右上方是他题写
的五言诗:“十一月一日,灯下戏写竹石霜柯,并题五言:久客令人厌,为生只自怜。每书空咄咄,聊
偃腹便便。野竹寒烟外,霜柯夕照边。五湖风月迥,好在转海船。云林子。”倪瓒通过题写诗文,将窠
木竹石的意义锁定于不屈与自得,使之成为自己漂泊心境的写照。我们可以将此画看作倪瓒抒发自我情
感的媒介,它居于现实中流浪之我与理想中孤傲之我的中间。
其二,这幅画居于画家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画作的上方有倪瓒的好友钱惟善、杨维桢分别题写的七
言诗。二人的诗作和书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又与倪瓒的画与诗形成互文,更加生动全面地传达
出倪瓒的性格和生活状态。
其三,这幅画还居于画家和他的赞助人之间。此画很可能是为曹知白绘制的,杨维桢在题跋中称
“老铁在素轩醉笔”,素轩就是曹知白家的书斋。曹氏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也是松江地区的一位巨富。
傥瓒可能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作为曹氏为自己提供食宿庇护的回报。
最后,这幅画还居于历代的鉴藏家之间。清初的几位文人王时敏、隹重光、高士奇都在画上留下了
题跋,谈论欣赏此画的心得。后来,另一位身份特殊的藏家——乾隆皇帝也加入了讨论。他们以诗文题
践的方式讨论《竹石霜柯图》的内容、风格、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第藏轨迹,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学术
研讨会。不过须注意的是,这个研讨会并非在同时同地举行,而是跨越时空的。
在分析了《竹石霜柯图》所连接的各种行动者及其关系之后,我们更清楚地发现,这种包含图像与
题跋的绘画当然是一个文本,但究其本质它是一种媒介:文人士大夫运用综合的技术手段(书法、绘画诗
文技巧的融合、对毛笔和纸张的熟练使用),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
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传播知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社会交
往,产生出种种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如果说文本路径是将图画视为一件特定时空中静态的物品,媒介
路径则将图画视为一个历时性的、变化中的场域;文本路径的焦点在图画本身,媒介路径的焦点在与图
画相关的一切行动者及其关系。
(摘编自李小愚《合璧:论诗书画形式的独特媒介性》)
材料二:
中国绘画在宋代之后逐渐形成了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表现方式,题跋是其主要形态。绘画题跋既指
画面上的文字,也指画面以外的文字,是有关画家本人、画内和画外信息的集中呈现。绘画题跋从不同
的层面对作品做出诠释,推动了绘画艺术的传播。
《鹊华秋色图》为我们考察题跋与绘画传播的关系提供了极佳的视角:赵孟^的自题说明了图中所
画是其曾经通守的济南附近的华不注山和鹊山,并且显示其创作目的是为一生从未到过故乡的周密缓解
思乡之苦。我们甚至还知道赵孟4慎在摆脱了官场困境之后,应当是怀着一种庆幸和解脱的心情来进行创
作的;《鹊华秋色图》的他题则透露了更多的信息。元明清三代的题跋尤其是董其昌的五跋和乾隆的九
跋,不但深入揭示了赵孟荽页与周密的师生关系,而且指出了自题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它将赵孟^与
文人画传统的正宗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绘画楷模谱系当中的一员。正是在这些信息的推动下,《鹊华秋色
图》才具有了经典的价值,不仅是“文敏一生得意笔”,而且“百世后可为一代规式”,深受朝野的重
视且被“久贮内府”“珍为秘宝”。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西方艺术中,似乎并不存在与中国绘画相当的表现形态。即使中国绘画本身,
这种依赖也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历史地看,诗书画合一的中国绘画表现形态是一个特定的、阶段性的产
物,对于此前、此后以及不在这个系统内的绘画来说,题跋与艺术质量的关系不大。既然如此,这种形
态产生的动力及其演变过程就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张恒奎《绘画题跋与艺术传播——以赵孟〈鹊华秋色图〉为例》)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巧解的一项是()
A.图文结合的中国画连接着与之相关的行动者,并建立、巩固、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
B.倪瓒通过《竹石霜柯图》中的“窠木竹石”抒发自我情感,表现内心的不屈与自得。
C.钱惟善、杨维桢题写的七言诗和倪瓒的诗画形成补充,更全面表现了倪瓒的生活状态。
D.和西方艺术不同,中国绘画一直以来就依赖题跋,呈现是诗书画合一的表现形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上画图者的身份稍微作考察研究,就能理解此画作为媒介的居中功能。
B.《竹石霜柯图》这种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是一个文本,所以它是能呈现自我、回馈他人的媒介。
C.宋代之后,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图文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既包括图像的信息,也包括文字的信息。
D.《鹊华秋色图》的“他题”肯定了“自题”中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画作的经典价值。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画家与受画人的关系并未因给予而结束,相反,画作成为画家和受画人之间友情延续的媒介。
B.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题跋虽然对绘画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题跋并非一直影响绘画质量。
C.诗文题跋的加入使得中国画处于未完成时,它的功能、艺术价值都有不断改变、丰富的潜力。
D.可以在一个平面卷轴上构建一个或多个跨时空的场域,使文人士大夫得以展开传播实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诗文题跋如何成就了中国画的独特媒介性?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案】LD2.C3.B
4.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其次,举《竹石
霜柯图》的例子,从四方面分别阐释这幅画的媒介功能;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
画本质是一种媒介。
5.①连接着画家和诸多行动者,促使他们建立、加固、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
②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传播知识
等);
③绘画题跋对作品做出解释,推动绘画艺术的传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中国绘画一直以来就依赖题跋"理解错误,原文是“即使中国绘画本身,这种依赖也并非一开始就
存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画图者的身份”错误,应该是“题字者的身份”。
B.强加因果,原文是“这种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当然是一个文本,但究其本质它是一•种媒介”。
D.“肯定了‘自题’中的信息”错,应该是指出了“自题”中的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绘画题跋与艺术传播”的关系。
A.说的是画家与受画人的关系。
C.说的不是艺术传播。
D.与绘画题跋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7段,分为三层,呈总-分-总式结构。
第一层为总说,1段,”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为分说,其中第2段“《竹石霜柯图》上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
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语。只要对题字者的身份略作考察,便可了解此画作为‘媒’的居中功能”先
总说,举出《竹石霜柯图》例子,第3-6段“其一”“其二”“其三”“最后”,分别从四方面分别阐
释这幅画的媒介功能;
第三层为总说,第7段“这种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当然是一个文本,但究其本质它是一种媒介”再次
强调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本质是一种媒介,总结收束全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它既是处于居中的位置的‘媒’一一连接着画家、不同时代的观看者、收藏家等诸多行动
者,也是能触发转变的'介'一一促使与之相关的行动者实现跨时空社会交往,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加
固、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连接着画家和诸多行动者,促使他们建立、加固、改变他们之间的
关系。
结合材料一“文人士大夫运用综合的技术手段(书法、绘画诗文技巧的融合、对毛笔和纸张的熟练使
用),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传播知
识”概括出: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
传播知识等)。
结合材料二“绘画题跋既指画面上的文字,也指画面以外的文字,是有关画家本人、画内和画外信息的
集中呈现。绘画题跋从不同的层面对作品做出诠释,推动了绘画艺术的传播”概括出:绘画题跋对作品
做出解释,推动绘画艺术的传播。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一折
阎秀丽
爹的眼睛随着娘的手在移动,嘴闭得很紧,像一条线。
有风从半敞开的窗户里飘进来,吹得桌子上的书哗啦啦的响,有细细的灰尘颤颤地飘落。
娘的胳膊举得很高,却没有把端着的药碗送到爹的嘴边。娘知道,爹不轻易张嘴,但是她知道该如
何让爹把药喝下去。
随着哗啦啦的响声,爹的目光从娘的手上移到书上,眼神痴痴的。
那是一本剧本,已经泛黄,上面的字也有些模模糊糊。线装的书,岁月已经在那些纸上留下了太多
的痕迹。剧本的右下角,龙飞凤舞地写着爹的名字。
娘看了一眼爹,轻轻地叹口气,把被风翻起来的页码压平,并且把碗放在了上面,拿起一条毛巾擦
拭着爹的嘴。
爹的目光也被碗压在了下面。
想唱一段?娘的声音轻得像风,但是翻不开被压着的剧本。娘说,想听你唱《秦香莲》。
爹的嘴南不由自主地抽动了一下,紧闭的嘴颤颤地张开,张得大大的,喉咙里发出咕噜噜的声音。
声音不成调,但是却搅动着屋里的空气热闹起来,爹的眼神也似乎变得清明了些。
唱吧,我听!娘的眼睛雾蒙蒙的,她已经盛好了一匙药,快速倒进了爹的嘴里,娘同时说道,唱得
真好听!你唱戏啊,谁也比不了!
爹曾是村里小剧团的团长。
那时候的爹风华正茂。过完年一进正月,他就会找几个人跑前跑后地张罗起戏来。他身兼多个职
务,编剧、舞台设计、演员,有时候也兼打杂。小剧团可以缺任何一个人,但是不能缺他,缺了他,戏
排练不了也演不成。
因为有了爹,小剧团办得风生水起。
爹的戏唱得也极好。他唱得最拿手的就是“黑老包”,史上最是铁面无私的清官。爹的声音粗犷豪
放,音域宽广,好像就是为饰演“黑老包”而生成的。那时十里八屯的人知道有爹的戏,都早早地赶
来,都喜欢听爹喊那几嗓子:升...堂....
那一嗓子,气吞山河,声震九霄。配合着“王马张赵”四校尉的堂威,随着那惊堂木“啪”的一
响,直喊得让人热血沸腾。那种威慑之力让每一个看戏的人都为之精神一紧,神色也凝重了很多。
急促的锣鼓声后,丝弦之声顿起,爹唱得酣畅淋漓,观众看得如醉如痴。人们不鼓掌,以免扰了戏
台上的规矩。只是眼神更加专注了些,跟着哼唱的人也多了起来,在台下形成了一股压抑着的暗流,悄
然涌动。爹也唱得越发起了劲儿,声如裂帛,龙虎之音交融,行云流水,声情并茂。
娘喜欢听爹唱戏。听戏的时候,娘的眼神迷离,似乎蒙上了一层雾。娘说,爹唱戏能唱到人心里
去。
后来村里有了电视,有了电脑,也有了手机。人们都窝在家里看电视,打电脑,玩手机,就是没有
人再唱戏。爹跑前跑后张罗了好几天,演出那天,零零散散的几个老人,还没等唱完一场,就被一阵阵
小北风刮回了家。
爹在台上唱得如醉如痴。娘抱着小孙子,在台下听得泪流满面。小孙子盯着台上的爷爷,目光星子
般清澈。
娘说回家吧,没人听了,回家唱,我听!
爹说,戏一旦开始,即便台下没人,也一定要唱完,这是老祖宗的规矩!
唱完了那场戏后,爹就“封箱”了,他把所有的行头和戏服收拾起来,规规矩矩地摆放在一个大木
箱里。
他的动作很慢,慢到时间好像就此凝滞,直到娘用一把大铁锁“咔哒”一声锁住了箱子。
爹有什么东西也似乎在那一瞬间被锁在了箱子里。
爹看着娘的眼睛说,人这辈子啊,就是一折子戏,喜怒哀乐啥都得经历。从拉开大幕那天开始,总
会有谢幕剧终的那一天……
娘转过头去,把爹的话揉进眼泪里。
娘听爹的戏听了一辈子,直到他躺下,直到他不认识人。娘记不住那个饶舌的名字,叫什么“阿尔
茨海默症”,只是说爹人老了,就变傻了。娘似乎已经习惯了爹不记得熟悉的亲人,包括她自己。
娘有时候痴痴地看着爹,叹了口气说,唱得恁好,咋就不会说话了呢?
娘翻出了爹卷写的剧本,放在他的面前。恍惚间,娘仿若看到爹的眼睛里有流光在闪动。
唱了一辈子戏,是不是也想听听戏?娘说,我给你唱,你听。
娘扶着爹靠在被子上,把桌上那本泛黄的剧本打开。
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娘的声音很低,好像是从心底最幽深的地方一句
句地哼出来,在娘和爹之间滚来滚去。
爹的手慢慢地抬起来,举到胸前,然后又举到颌下,手掌张开,又从腮颊处捋到身侧。
娘笑了,眼睛里却已是闪闪烁烁,说,你又没带髯口,捋什么捋!
娘继续唱着,和着爹喉咙里咕噜噜的声音。
屋里的声音渐渐轻下来,只有娘那悠长悠长的声音环绕着爹。娘把爹的身体一点点地放平,然后把
剧本放在爹的枕边。
有风吹进来,把娘的声音吹得走了形,也把剧本吹得哗啦啦地翻了过去。
翻开的那页纸上,是爹当年端端正正地写的两个大字“剧终”。
娘的眼泪泅湿了那两个字。
小孙子从门外跑进来,嘴里咿咿呀呀地唱: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
(选自《海燕》)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足酶的一项是()
A.文中写娘脸上的各种表情,“娘的眼睛雾蒙蒙的”和“似乎蒙上了一层雾”两次眼睛蒙雾的原因有
别,意味深长。
B.观众听戏时“在台下形成了一股压抑着的暗流,悄然涌动”,表明观众入戏很深,内心十分悲痛,不
能自己。
C.文中写爹在收拾行头时“动作很慢,慢到时间好像就此凝滞”,表明爹对这些行头万分不舍和对表演
的留恋。
D.娘唱“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写出了娘对爹的爱,想通过唱戏唤起爹对往
事的回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巧硬的一项是()
A.“剧本”这一物象对爹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文中多次出现,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B.小说结构严谨,如开头和结尾都写爹喉咙里咕噜噜的声音,前后照应,凸显人物形象。
C.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叙述爹曾经担任小剧团团长的情节,交代身份,使情节更加完整。
D.“把娘的声音吹得走了形”运用了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暗示娘内心的哀痛。
8.小说用不少笔墨写“风”,这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标题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戏一折”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7.C
8.①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并趋向高潮,如:结尾风把剧本吹翻过去,暗示了爹的死。②渲染小说悲凉的气
氛。③烘托娘内心的悲伤。
9.①“戏一折”一语双关,既指的是《秦香莲》这折戏,也比喻人的一生,“拉开大幕”比喻人的出生,
“谢幕剧终”比喻人的死亡。②表达了父亲一生对戏深沉的爱;娘给爹唱戏,希望能唤起他的回忆,表现
了娘对爹深沉的爱。③引人深思,传统戏曲在现代娱乐多样化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B.“内心十分悲痛,不能自己”理解错误。这里表明观众入戏很深,跟着哼唱,进入剧情,被《秦香
莲》这折戏深深感染,不一定是悲痛不能自己。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采用倒叙手法”错,叙述爹曾经担任小剧团团长的情节,属于插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有风从半敞开的窗户里飘进来,吹得桌子上的书哗啦啦的响,有细细的灰尘颤颤地飘落”,
“爹”在弥留之际,生命将逝,此处对风的描写主要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娘内心的悲伤。
结尾处“有风吹进来,把娘的声音吹得走了形,也把剧本吹得哗啦啦地翻了过去”,结合“翻了过
去”“剧终”的暗示,表明“爹”的死去,此处对风的描写有暗示作用,小说情节趋向高超,同时呼应
开头的描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暗示了人物的结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人这辈子啊,就是一折子戏,喜怒哀乐啥都得经历。从拉开大幕那天开始,总会有谢幕剧终的那
一天……”可知,“戏一折”标题有双关义,表层指“爹”唱的《秦香莲》这出戏,有“拉开大幕”,
有“剧终谢幕”;深层指人生也是一出戏,有出生,有死亡。
结合'’爹的戏唱得也极好”“爹在台上唱得如醉如痴”“爹说,戏一旦开始,即便台下没人,也一定要
唱完”可知,“爹”一生痴迷唱戏,对戏有着深沉浓烈的热爱;“唱了一辈子戏,是不是也想听听戏?
娘说,我给你唱,你听”“娘的声音很低,好像是从心底最幽深的地方一句句地哼出来,在娘和爹之间
滚来滚去”娘最懂爹的心思,在爹弥留之际给爹唱戏,希望能唤起他的回忆,娘对爹爱的深沉。“戏一
折”饱含着人间真情。
结合“后来村里有了电视,有了电脑,也有了手机。人们都窝在家里看电视,打电脑,玩手机,就是没
有人再唱戏”可知,以前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形式没有了市场,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传统戏
曲的发展面临巨大困境,这是“戏一折”引人深思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稹,字延思,陈国苦人也。少好学,有文义。父诉立宅起门,稹曰:“当使容马车。”听笑而从
之。仕为郡督邮,检获隐匿者三千人,为一州尤最。太守刘享拔为主薄,州辟部从事,乘马车还家,宗
党荣之。
齐王冏起义,州遣稹将兵赴之,拜驸马都尉。遭贼避难于江西。镇东从事中郎袁璘荐稹于元帝,it
镇东行参军事,典法兵二曹。与王导书目:“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
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加有庄老之俗倾惑朝廷,养望者为弘
雅,政事者为俗人,王职不恤,法物坠丧。夫欲制远,先由近始。故出其言善,千里应之。今宜改张,
明赏信罚,然后大业可举,中兴可冀耳。”
桂举初制,稹补录事参军。参佐号属多设解故以避事任。稹议:“诸僚属乘昔西台养望余弊,小心
恭肃,更以为俗,偃蹇倨慢,以为优雅。至今朝士纵诞,临事游行,渐弊不革,以至倾国。故百寻之屋
突直而燎焚,千里之堤蚁土至而穿败,古人防小以全大,慎微以杜萌。自今临使称疾,须催乃行者,皆免
官。”^以孤寒,数有奏议,朝士多恶之,出除谯郡太守。
大兴初,以疾征。久之,白衣兼尚书,因陈时务,以为“昔江外初平,中州荒乱,故贡举不试。宜
渐循旧,搜扬隐逸,试以经策。又马隆、孟观虽出贫贱,勋济甚大,以所不习,而统戎事,鲜能以济。
宜开举武略任将率者,言问核试,尽其所能,然后随才授任。举十得一,犹胜不举,况或十得二三。岂
藉华宗之族,见齿于奔竞之流乎!宜引幽滞之隽,抑华校实,则天清地平,人神感应。”
后拜天门太守,殊俗安之。陶侃以为能,表为梁州刺史。绥怀荒弊,甚有威惠。梁州大姓互相嫉
妒,说稹年老耳聋,侃召酒还,以西阳太守蒋巽代之。年六十九卒。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
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B.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
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C.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
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D.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浮竞驱驰/互相贡荐/言重者先
显/言轻者后叙/遂相波扇/乃至陵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至碘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可指调动官职,改官。“迁镇东行参军事”中的“迁”指升迁。
B.四海,古代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C.建兴,西晋皇帝的年号。年号起源较晚,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必须是唯一的。
D.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砚的一项是()
A.陈糠志向远大。他的父亲希望宅门能通得过马车,陈^后来出仕为郡督邮,政绩第一,果然乘马车还
家。
B.陈^敢于直谏。他指出属下逃避事务求得安逸,建议此后,接受职任却又称病不行使职责的,全部免
官。
C.陈糖遭人嫉恨。陈藕出身贫寒低贱,多次上奏进行义正辞严的议论,指出时务弊端,朝中百官大多厌
恶他。
D.陈^心系国事。陈粮提议应该逐渐恢复贡举考试,选拔拥有武略将帅才能的人,尽其所能,凭才能授
任。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刘享拔为主簿,州辟部从事,乘马车还家,宗党荣之。
(2)今宜改张,明赏信罚,然后大业可举,中兴可冀耳。
14.陈期上书王导指出“取才”有哪些不当?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
【答案】10.B11.C12.A
13.(1)太守刘享提拔任用他做主簿,州府又征召他为属官,乘着马车回家,宗族、乡党以他为荣。
(2)现在应该改革弊端,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这样以后大业可以建立,国家复兴可以期望了。
14.①只看声望,不重实效。②说话好听的得到重用,真正有才能、不善言辞的人被弃置一旁。③培养虚
名的人弘雅,勤于政事的人被看做俗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中原之所以被颠覆破坏、天下之所以土崩瓦解的原因正是选取人才失当,先虚名而后事实能力,
竞相追逐浮华,互相荐举,说话受人重视的先显扬,说话不受人重视的后授官职,于是相互推动,以至
于衰败。
“中华所以倾弊”和“四海所以土崩者”句式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
“先白望而后实事”句子内部对称,不能分开,排除D;
“言重者先显”和“言轻者后叙”句式一致,各自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必须是唯一的”错,年号可以有多个。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的父亲希望宅门能通得过马车”错误,文中是“君真曰:'当使容马车。'”,意思是,您应该使
宅门通得过马车,可见宅门能通得过马车是陈髓的建议。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拔”,提拔任用;“辟”,征召;“荣”,以……为荣。
(2)“张”,改革弊端;“明赏信罚”,赏罚分明,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举”,建立;“冀”,期
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先白望而后实事”可知,只看声望,不重实效。
结合“言重者先显,言轻者后叙”可知,说话好听的得到重用,真正有才能、不善言辞的人被弃置一
旁。
结合“养望者为弘雅,政事者为俗人”可知,培养虚名的人弘雅,勤于政事的人被看作俗人。
参考译文:
陈字延思,陈国苦县人。年少好学,精通文章的义理。父亲李祈立住宅建门时,陈期说:“您
应该使宅门通得过马车。”李沂笑着听从他的建议。他出任郡督邮,检查抓获三千个隐藏的人,成为全
州政绩最突出的。太守刘享提拔任用他做主薄,州府又征召他为属官,乘着马车回家,宗族、乡党以他
为荣。
齐王司马冏起义,州派遣陈^率领军队奔赴,任命他为驸马都尉。遭遇贼人,到江西避难。镇东从
事中郎袁璘向元帝推荐陈调任镇守东行参军事,掌管法兵二曹。陈额给王导写信说:“中原之所以
被颠覆破坏、天下之所以土崩瓦解的原因正是选取人才失当,先虚名而后事实能力,竞相追逐浮华,互
相荐举,说话受人重视的先显扬,说话不受人重视的后授官职,于是相互推动,以至于衰败。加上庄
子、老子的习俗迷惑朝廷,培养虚名的人是高雅,参与政事的人是一般人,不关心天子的职事,王权落
下丧失。要想控制远的地方,先从最近的地方开始。所以说出的话好,千里之外来响应。现在应该改革
弊端,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这样以后大业可以建立,国家复兴可以期望了。”
建兴元年,陈稹补任录事参军。参佐官属多借故解说来回避事情的责任。陈^奏议:“您的各个幕
僚属下过去在西台空谈残留下来的陋弊之俗,小心恭肃,再以此为风俗,傲慢轻忽,认为优雅。直到现
在朝中官员恣肆放诞,遇事虚浮不实、没有原则,不改变逐渐产生的弊端,以至于倾覆国家。所以百寻
高的房子因烟囱直而焚烧,千里长堤因白蚁穿透土堆而溃决,古人防止小的忧患来保全大事,慎重地对
待微小来杜绝萌芽。请求从今以后,接受职任却又称病不行使职责的,全部免去他们的官职。”陈^出
身贫寒低贱,多次进行这样义正辞严的上书陈言,朝中官员大都厌恶他,于是派陈^去担任谯郡太守。
大兴初年,因病被征召。长时间的,辞官归里仍享受尚书俸禄,于是陈说时务,认为“过去江南刚
刚平定,中原战乱,所以贡举不试。应该逐渐恢复过去,举拔隐世者,考试经策。又马隆、孟观虽然由
身贫贱,功业很大,用他们不熟悉的,来统领战事,很少有人能成功。应该开始推选有武略的人任将
师,审问测试考核,尽其所能,然后根据才能授任。推选十人得一人,尚且还胜过不推选,何况有的十
人中能选得二三人。难道靠宗室的家族,被追逐名利的人取笑吗?应该荐举被埋没的俊秀之才,抑制虚
华核查实际情况,那么天清地平,人神感应。”
后来任天门太守,不同的风俗安宁。陶侃认为他有能力,上表任他为梁州刺史。安抚关切民生,很
有威望恩惠。梁州大族嫉妒他,说陈^年老耳聋,陶侃征召陈^返回,让西阳太守蒋巽代替他。六十九
岁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
姜夔
云隔迷楼②,苔封很石③,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
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④路。中原生聚,神京⑥耆
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⑥,至今在否?
【注】①辛弃疾到了镇江,于秋间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姜夔遂作此词和之。②迷楼:楼
名,与北固亭隔江相望。③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④征西:桓温西征蜀地,得胜回到
金陵后,进位为征西大将军。⑤神京:指北宋都城汴京。⑥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
到自己任琅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事碘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起兴,在情景交融的含蓄境界中,点出英雄遗迹,叹往古英雄不在。
B.“千古空来去”和“隔叶黄鹏空好音”中的“空”字,都有感慨江山寂寞、无人欣赏之意。
C.下片写如今稼轩犹如诸葛再世,来临京口,定能以雄才大略完成抵御强敌、恢复中原的重任。
D.词人刻意效法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又能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深婉蕴藉。
16.这首词下阕多处用典,请分析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15.B16.①“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将辛弃疾比为诸葛亮,对辛弃疾胸有
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的赞赏。
②“认得征西路”,借“桓温西征”赞扬了辛弃疾对北伐的方略胸有成竹,定能完成抵御强敌、恢复中
原的重任。
③“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引桓温的故事来反映北方人民盼望统一,并激励辛弃疾完成收复
中原的重任。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都有感慨江山寂寞、无人欣赏之意”错误,“千古空来去”的“空”字慨叹江山寂寞、时势消沉;
“隔叶黄鹏空好音”中的“空”字慨叹春意盎然,却无人欣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意思是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到此一游,军事上寥寥数语便
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作者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把致力北伐大业的辛弃疾比作为国事鞠躬尽瘁的
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赞扬辛弃疾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认为南宋要收复中原,非辛弃
疾莫属。
②“认得征西路”意思是(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结合注释可知,桓温西征蜀地,得胜回到
金陵后,进位为征西大将军。作者借“桓温西征”的典故,赞扬了辛弃疾对北伐的方略与路线稳操胜
券,胸有成竹,定能实现恢复中原志向。
③“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意思是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而今,你可安
好?作者借东晋大将桓温从江陵出发北征前秦时,看到他早年在路上种的柳树已长得很粗的感叹,想象
稼轩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辛弃疾渴望挥师北伐和北方人民盼望统一的愿望,并借此激励辛弃疾完成收复
中原的重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用“,”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
大、言近旨远。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摹写行人手摸星辰,抚胸长叹等细节来表现山势险峻的句子是
(3)在柳永的《望海潮》中,",两句互文见义,说明
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
【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
坐长叹⑤.羌管弄晴⑥.菱歌泛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指、迩、扪、抚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会有人为一个无名的流浪汉做传,然而,鲁迅却要给命如草芥的阿Q做一
“速朽”之正传。
鲁迅颠覆了圣贤所谓“三不朽”的价值观,彰显了中国旧书绣像、画本出来的文艺品味、
美学思想,《阿Q正传》的语言自带画面感,具有图文互释的巨大潜能,这一“速朽”之传散发出
的中国味道。对照《阿Q正传》这一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鲁迅一面为先辈致力于文脉、弹精竭
虑的精神敬佩不已,一面又于雅正精妙的字缝间看出了惊悚的“吃人”本质!(),又
传统伦理道德的魅影,突降和消解了圣贤的权威,以现代诗学重新编码,让文学回归生命本位,回归人
之为人的本性,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陶冶隽永世代相传祛除
B.熏陶隽秀薪火相传消灭
C.熏陶隽永薪火相传祛除
D.陶冶隽秀世代相传消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新文学实践中,鲁迅善于法古地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自然之道
B.在新文学实践中,善于法古的鲁迅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自然之道
C.从新文学实践,善于法古的鲁迅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自然之道
D.在新文学实践中,鲁迅善于法古地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自然之道
20.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阿Q正传》的文学和思想意义。
【答案】I8.C19,B
20.①文学意义: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自然之道:让文学回归生命本位②思想意义:突破传统伦理道
德和圣贤权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陶冶:制作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品格以有益的影响。熏陶:(动)指人的思想、行为、
爱好等逐渐受到好的影响。陶冶的是情感,是主动的。熏陶是指外部环境对人培养,长期接触的人对生
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意思,是人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这里
是强调在环境的影响作用下,影响“熏陶”。
第二处,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隽秀:指人物优异出众,清雅秀丽。修饰“中国味道”应选
“隽永”。
第三处,世代相传:指“技艺、事物”祖祖辈辈传下来。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与“文
脉”搭配应选“薪火相传”。
第四处,祛除: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邪魔等)。消灭:消失、灭亡;使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
害的人或事物。与“传统伦理道德的魅影”搭配应选“祛除”。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准确的能力。
依据语境,“鲁迅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自然之道”是“在新文学实践中”,而非“从新文学实践
中",排除AC。
“善于法古”是修饰“鲁迅”,而不是修饰“继承”,所以应将“善于法古”放“鲁迅”前作定语,排
除D。
故选Bo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
①文学意义:
依据“一面又于雅正精妙的字缝间看出了惊悚的‘吃人’本质!在新文学实践中,善于法古的鲁迅批判
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自然之道”可概括为: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自然之道;
依据“……让文学回归生命本位,回归人之为人的本性,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可概括为:让文学回归
生命本位。
②思想意义:
依据“又祛除传统伦理道德的魅影,突降和消解了圣贤的权威”可概括为:突破传统伦理道德和圣贤权
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的一生中,有大概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不仅有助于巩固记
忆、养精蓄锐、保护认知,又能有效清除大脑产生的各种“垃圾”。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不少
人经常睡不醒、睡不着、睡不好,这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白天哈欠连天,晚上精神抖擞;睡时
鼾声如雷,唾醒头昏脑涨形式各样的睡眠障碍,不仅影响到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学习、工作的效
率。,是睡眠障碍者共同的迫切需求。
平心而论,如果可以安枕无忧,谁都希望睡个好觉。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有
的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晚上睡不踏实白天总会犯困;有的人常常加班、值夜班,作息不规律、
“昼伏夜出”导致长期失眠;有的人习惯睡前追剧、刷手机,时间一久就养成了熬夜的习惯。都是
“困”难户,成因各不同,,不能仅靠大而化之的原则性指导,必须对症施策,根据个人特
点,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良好的睡眠,不仅有助于养精蓄锐、保护认知、巩固记忆,又能有效清除大脑产生的各种“垃圾”
B.良好的睡眠,除了有助于养精蓄锐、保护认知、巩固记忆,还能有效清除大脑产生的各种“垃圾”
C.良好的睡眠,不仅有助于巩固记忆、养精蓄锐、保护认知,还能有效清除大脑产生的各种“垃圾”
D.良好的睡眠,除了有助于巩固记忆、养精蓄锐、保护认知,还能有效清除大脑产生的各种“垃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答案】21.B22.示例:①切实改善睡眠质量②都能和睡眠“愉快相处”③这说明克服睡眠障碍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巩固记忆、养精蓄锐、保护认知”,内在逻辑由浅到深,应为“养精蓄锐、保护认
知、巩固记忆”;
二是搭配不当,“不仅……又”关联词语不搭配;改为“不仅……还”“除了……还”等形式。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出要补出“睡眠障碍者共同的迫切需求”是什么,前文列举了“形式各样的睡眠障碍”,指出其危
害,此处应强调改善睡眠质量,据此应填:切实改善睡眠质量。
②位于段首处,“问题在于”具有总括性,“并不是所有人”意味着是从反面总结,下文列举了各种睡
眠障碍,据此应填:都能和睡眠“愉快相处”。
③前文列举了各种睡眠障碍,下句指出克服睡眠障碍的做法,据此应填:这说明克服睡眠障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民族精神的大问题。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呢?班级
将召开班会,就“坚定文化自信”展开讨论,请你自选角度,拟定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坚守文化自信,青年廉续传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开心能够在班会课上进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坚守文化自信,青年凄续传
承”。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同样,忘记民族传统文化,忘记中华民族的精神也
意味着对中华民族的背叛。一个民族一旦遗忘了传统民族文化,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失去了根,终归会
枯萎;又如同一条大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前教育评价》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北京三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英语(教师版)
- 重庆三峡学院《风景园林综合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学院《抽象代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Erlang程序员职位描述与岗位职责任职要求
- 茶叶口感口味创新研究报告
- 重庆财经学院《网络营销与推广》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课程论文服务贸易方向》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1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模拟考试密题押题题库模拟测试题带答案解析复习题练习题
- 专题13 原电池 化学电源-五年(2020-2024)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 国家开放大学《Web开发基础》形考任务实验1-5参考答案
- TGDNAS 056-2024 胚胎移植妇女围术期护理
- 2023-2024学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小英雄雨来》读书分享会
- 《智能建造导论》 课件全套 刘占省 第1-12章 智能建造的兴起-中国智能建造之路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 钻井作业指导书
- 《诗意中国》朗诵稿
- 施工现场区域特点和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