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_第1页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_第2页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_第3页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_第4页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

:①对边相等(SAS)②另一角相等(ASA)(4)已知条件中有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可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4、角平分线的应用(1)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2)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判断角平分线是否存在。(3)利用角平分线的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三、典型例题1、已知AB=CD,∠A=∠C,AC=BD,证明△ABC≌△CDA。解:由已知,可得∠BAC=∠DCB,∠ABC=∠ACD,AB=CD,AC=BD;因此,根据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定理,可得△ABC≌△CDA。2、在△ABC中,∠B=9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CE,BD=AE,证明△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解:连接DE,由题意可得△ABD≌△AEC,因此∠ADB=∠AEC,又∠ADB+∠AEC=90°,因此∠ADB=∠AEC=45°,所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3、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DE=BC,证明△ABC为等腰三角形。解:连接BE、CD,由已知可得∠ABE=∠ACD,∠AEB=∠ADC,DE=BC;因此,根据ASA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定理,可得△ABE≌△ACD;由此可得AE=AD,因此△ABC为等腰三角形。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已经全部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也已经删除。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在几何学中,全等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当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的角度和边长都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下两种:1.任一组角相等(AAS或ASA)2.夹等角的另一组边相等(SAS)下面是几个经典例题:例1:已知如图所示,AB=AC,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例2:如图所示,已知AF=AE,AC=AD,CF与DE交于点B。求证:△ABC≌△ABD。例3:如图所示,AC=BD,AB=DC,求证:△ABC≌△DCB。例4:如图所示,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垂足分别为D、E,BE与CD相交于点O,且OD=OE。求证:BD=CE。例5: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E,且∠B+∠D=180°。求证:AE=AD+BE。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证明某两条线段和等于另一条线段时,可以考虑“截长补短”的添加辅助线。如果现成的三角形不可以证明,则需要我们选出所需要的三角形,这就需要我们恰到好处地添加辅助线。以下是全等三角形的复习练习题:一、选择题1.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DE,BC=EF,AC=DF;②AB=DE,∠B=∠E,BC=EF;③∠B=∠E,BC=EF,∠C=∠F;④AB=DE,AC=DF,∠B=∠E.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A.1组B.2组C.3组D.4组2.如图,D,E分别为△ABC的AC,BC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P处.若∠CDE=48°,则∠APD等于()以上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和例题练习。在几何证明过程中,添加辅助线是一个常用的方法,需要我们灵活运用。1.推出△APC≌△APD的条件是()从下列条件中补充一个条件,不一定能推出△APC≌△APD.A.BC=BDB.AC=ADC.∠ACB=∠ADBCD.∠CAB=∠DAB2.如图,在△ABC与△DEF中,已有条件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F,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B=∠E,BC=EF(B)BC=EF,AC=DF(C)∠A=∠D,∠B=∠E(D)∠A=∠D,BC=EF3.如图,△ABC中,∠C=90°,AC=BC,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若AC=10cm,则△DBE的周长等于()A.10cmB.8cmC.6cmD.9cm4.如图所示,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B.2处C.3处D.4处5.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3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方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②③去6.如图,在△ABC中,ED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交BC于点E.已知∠BAE=10°,则∠C的度数为()A.30B.40C.50D.607.如图,△ACB≌△A′C′B′,∠BCB′=30°,则∠ACA′的度数为()A.20°B.30°C.35°D.40°8.如图,在△ABC中,AC=AD,BC=BD,则有()A.AB垂直平分CDB.CD垂直平分AB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D.CD平分∠ACB9.尺规作图作∠AOB的平分线方法如下: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D,再分别以点C、D为圆心,以大于CD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OP,由作法得△OCP≌△ODP的根据是()A.SASB.ASAC.AASD.SSS12.如图所示,已知∠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且BC=5cm,BD=3cm,求点D到AB的距离。解:首先,根据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可以得到:$\frac{BD}{AB}=\frac{CD}{AC}$代入已知条件,得到:$\frac{3}{AB}=\frac{CD}{AC}$又因为AD平分∠BAC,所以$\angleCAD=\angleBAD$,因此$\triangleACD\cong\triangleABD$(AAS)。所以AC=AD,代入上式得到:$\frac{3}{AB}=\frac{CD}{AD}$又因为$\triangleACD$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D=\sqrt{AC^2+CD^2}=\sqrt{2CD^2}$代入上式得到:$\frac{3}{AB}=\frac{CD}{\sqrt{2}CD}=\frac{1}{\sqrt{2}}$解得$AB=3\sqrt{2}$,所以点D到AB的距离为$\frac{3\sqrt{2}}{2}$,选项C。13.如图所示,已知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解:根据条件可知,$\triangleOPA\cong\triangleOPB$(RHS),因此PA=PB,所以结论A成立。又因为OP平分∠AOB,所以$\angleOPA=\angleOPB$,所以结论B成立。又因为$\triangleOPA\cong\triangleOPB$,所以OA=OB,所以结论C成立。又因为PA=PB,且$\angleAPB=90°$,所以$\triangleAP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结论D成立。综上所述,所有结论都成立,所以选项E。14.如图所示,已知AB=AD。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是()。解:根据已知条件可知,$\triangleAB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ngleADB=\angleBAD$。若添加条件CB=CD,则可以得到$\triangleABC\cong\triangleADC$(SAS)。若添加条件$\angleBAC=\angleDAC$,则可以得到$\triangleABC\cong\triangleADC$(AA)。若添加条件$\angleBCA=\angleDCA$,则可以得到$\triangleABC\cong\triangleADC$(AA)。若添加条件$\angleB=\angleD=90°$,则可以得到$\triangleABC\cong\triangleADC$(HL)。因此,无论添加哪个条件都可以判定△ABC≌△ADC,所以选项E。1.如图所示,已知AB=AD,∠BAE=∠DAC,要使△ABC≌△ADE,可补充的条件是(写出一个即可)。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triangleABE\cong\triangleDCE$(AAS)。因此,可添加条件BC=DE,使得$\triangleABC\cong\triangleADE$(SAS)。2.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BC,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AB于E,且AB=5cm,求△DEB的周长。解:首先,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BC=$\frac{5}{\sqrt{2}}$。由于AD平分∠BAC,所以$\angleCAD=\angleBAD$,因此$\triangleACD\cong\triangleABD$(AAS)。所以CD=BD=$\frac{5}{2}$。又因为$\triangleADE\sim\triangleABC$,所以$\frac{DE}{AB}=\frac{AD}{AC}$,代入已知条件得到:$\frac{DE}{5}=\frac{AD}{\frac{5}{\sqrt{2}}}$解得$DE=\frac{5\sqrt{2}}{2}$。因为$\triangleDEB$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到:$EB=\sqrt{AB^2-DE^2}=\frac{5}{2}$$DB=EB-ED=\frac{5}{2}-\frac{5\sqrt{2}}{2}=-\frac{5\sqrt{2}}{2}$因为长度不能为负数,所以实际上不存在△DEB,所以该题无解。3.如图所示,∠BAC=∠AB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OC=OD(只添一个即可)。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triangleABD\sim\triangleABC$。因此,可添加条件BD=BC,使得$\triangleABD\cong\triangleABC$,从而得到OC=OD。4.如图所示,在Δ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若BD=10厘米,BC=8厘米,DC=6厘米,则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__________厘米。解:首先,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sqrt{BC^2+AB^2}=10$。又因为BD是∠ABC的平分线,所以$\angleABD=\angleCBD$,因此$\triangleABD\cong\triangleCBD$(SAS)。所以AD=CD=$\frac{1}{2}BC=4$。又因为$\triangleADB$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B=\sqrt{AD^2+BD^2}=\sqrt{32}$所以点D到直线AB的距离为$\frac{AC\timesAB}{BC}=\frac{10\sqrt{32}}{8}=5\sqrt{2}$厘米。5.观察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个(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解:观察可得,每个大三角形中的白色三角形都是由两个黑色三角形组成的,其中一个黑色三角形的底边是上一个大三角形的斜边,另一个黑色三角形的底边是白色三角形的底边。因此,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第三个。1.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D=AE,求证BD=CE。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以AB,AC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和ACE,使∠BAD=∠CAE=90°。(1)求∠DBC的度数;(2)求证BD=CE。3.在△ABE中,AB=AE,AD=AC,∠BAD=∠EAC,BC、DE交于点O。求证:(1)△ABC≌△AED;(2)OB=OE.4.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边AB上的一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三角形EDC,连接AE,找出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5.在△ABC和△DCB中,AB=DC,AC=DB,AC与DB交于点M。(1)求证△ABC≌△DCB;(2)过点C作CN∥BD,过点B作BN∥AC,CN与BN交于点N,试判断线段BN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6.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点,∠1=∠2,∠3=∠4。求证:(1)△ABC≌△ADC;(2)BO=DO。7.在△ABC和△ABD中,现给出如下三个论断:①AD=BC;②∠C=∠D;③∠1=∠2。请选择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构造一个命题。(1)写出所有的真命题。(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加以证明。8.已知B、E、F、C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DC,BE=CF,∠B=∠C。求证OA=OD。9.在△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分线,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BA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10.在△ADE和△ABC中,AB=AC,AD⊥BC于点D,AD=AE,AB平分∠DAE,交DE于点F。请写出图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加以证明。11.已知DC∥AB,且DC=AE,E为AB的中点。(1)求证△AED≌△EBC。(2)除△EBC外,请写出两个与△AED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12.如图①,线段AC上有动点E、F,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