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题答题课件_第1页
作用题答题课件_第2页
作用题答题课件_第3页
作用题答题课件_第4页
作用题答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

之表达特色

“鉴赏文章的表达特色”是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考点,也是重点之一。考点风向:1、鉴赏角度分全篇和局部两种,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卷已由过去的对某些句子、某一段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转为对作品整篇的表达特色的鉴赏,即转为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2、在判断“表达特色”时,与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讲求角度单一、明了相比,它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一:考点风向:二:高考真题探究12007江苏高考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雷抒雁《麦天》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分)

答案一:语段写收割机收麦的情景,把收割机进了麦田比作机船下了海,形象生动,画面鲜明。答案二:语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画面鲜明,语言生动形象。反思:从做题情况来看,鉴赏表达特色题学生都能得分,但得分普遍不高,表明还存在一些问题:

1、判断不准。对修辞手法判断得好,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则判断不准。

2、不会多角度切入。拿到一道鉴赏题到底该从哪些角度切入、需要从哪些角度切入感到困惑。常常不论鉴赏的范围,统统都从修辞手法角度答。

3、答题不规范,层次不清晰,拘泥某一点说很多,甚至还有语句不通顺,术语中有别字,如“铺垫”写成“铺堑”,“拟人”写成“似人”。高考真题探究:

2007江苏高考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雷抒雁《麦天》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分)

参考答案:语段选取了收割机、麦茬、草香等麦天代表性事物。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麦收情景,写出了麦收时节热烈而欢快的场面。画面色彩鲜明,语言上拟声词和叠词的使用使表达生动而富有韵味。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答案1: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高考真题探究2溜索(阿城)2010江苏高考【答案2】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③段中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四)语言特色三:方法导航:(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法(三)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判断表达特色的角度: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引用。效果:①比喻、比拟、借代:生动形象。②夸张,对比、反复:强调突出。③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④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表现力。⑤引用:散文中(增强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涵)

(一)修辞及效果:

1.人物描写:(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细节、衬托或侧面烘托、白描)

2.景物描写:①视角a、定点观察,注意远近俯仰高低结合b、移步换景 ②动静: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 ③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结合 ④点面结合 ⑤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 ⑥正侧结合 ⑦细节描写 ⑧白描:指紧紧抓住景物环境及人物形象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或景物环境的特征。作用是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洁传神。(二)描写手法:

艺术技巧:主要从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对比、讽刺、铺垫、照应等角度考虑。(三)艺术技巧:

(1)用词的角度:叠词:①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②强调作用拟声词:生动形象

口语:亲切生动,通俗易懂(2)造句的角度:

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语言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引用诗文:增强文学韵味。

(3)风格的角度:从平实、生动、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幽默诙谐等方面考虑。(四)语言特色:①文章某段文字写得很有感染力,请赏析它的表达特色。②某段文字描写精彩历来受人称颂,请说说好在哪里?③某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④请指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⑤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⑥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某段文字进行简要赏析。四:提问方式:五、实战演练1:2014南通三模

丰子恺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11.文中画线句描写了早春具有代表性的景色,请赏析其表达特色。(4分)

答:运用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联想、想像(1分),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描写早春景色(1分),色彩鲜明,语言富有韵味(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实战演练2:2014南通二模

早餐【美】约翰·斯坦贝克我每想起这件事,心中总有一种愉快、满足之感,因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那是凌晨时分,东边的山峦仍是一片令人生厌的蓝黑色。但山背后却已晨曦微露,一抹淡红渲染着山峦的边缘。当这缕红光婀娜升空时,色泽越变越冷、越淡、越暗。当她接近无边天际时,就逐渐和漆黑夜空水乳交融了。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独特的山区晨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答:从低到高(或由近及远)(1分),从视觉、内心感受等角度描写(1分),运用比拟、比喻修辞手法(1分),语言表达富有韵味(1分)。

实战演练3:2014镇江

天下西湖(节选)

薄暮,西湖平湖秋月,我独自坐着。三月的夜风贴着湖面滑来,带着水气柔柔地拂面而过。原本是多云天气,又是初三,不指望月出东山。光景一截截黯淡着,满天浮云像是渐渐被水化开了,又不断一滴滴点入浓墨,在湖面上渗洇开来。近处的山仿佛随着浅浅的涟漪移向远处,而远山则从山尖开始逐渐淡去,直至完全隐入虚空。画舫游船俱已不可辨认。湖面似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混沌。

11.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西湖三月的景色,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答:以湖面为观察对象(选取典型景物或选取代表性景物)1分,远景和近景结合1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比喻、叠词其他手法言之有理1分),表现了西湖薄雾时分宁静秀丽的景致。1分六:答题模归纳式:答题三个步骤:什么手法?+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形象和情感)

实战再演练4:壁画

(贾平凹)

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11.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答: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点面结合地(1分)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备感亲切的心情。(1分)[或: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灵动;(2分)“呀”“呐”等语气词的运用,(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备感亲切的心情。

七:课后巩固练习练习1:2014连云港高三卷

缸中日月(张金刚)

③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

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5分)

答: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2分)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描写,(2分)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韵味。(1分)练习2:2014淮安高三

打猴儿(马步升)

⑥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11.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答:从视觉、触觉、听觉和内心感受方面,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手拿鞭子时的攻击欲。练习3:《背水的日子》

(3)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11.第③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在描写上有什么特色?(6分)答:①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嗅觉多角度描写了不同季节景物色彩的丰富多变,③表现了昔日对井旁美丽景色的喜爱。(6分。每层意思2分)

补充练习

2013南通三模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5.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答: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4.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答: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6.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答: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1分);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1分);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1分),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分)。7.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答: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讨题属于思维发散考查,做这类题,依据文章,适当发挥,不可随意。

2013南京三模最后的山[美]弗·拉塞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