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一高中十月份周考试卷历史试题卷_第1页
葫芦岛市一高中十月份周考试卷历史试题卷_第2页
葫芦岛市一高中十月份周考试卷历史试题卷_第3页
葫芦岛市一高中十月份周考试卷历史试题卷_第4页
葫芦岛市一高中十月份周考试卷历史试题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葫芦岛市一高中十月份周考试卷历史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由此可见

A.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B.封“诸妇”以保护商王朝的统治

C.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D.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

2.《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

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

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3.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

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绿帛,非出于

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4.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

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

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这表明当时

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B.加强商业监管

C.抑制商业兼并D.鼓励商人竞争

5.“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

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6.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

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

变化使中国

A.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B.民族工业得到充分保护

C.关税自主得到了恢复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7.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

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

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

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8.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9.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

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

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了雅典

2

A.民主原则的不统一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民主决策的非理性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10.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

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

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

为此,英国政府

A.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来取代自由贸易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来转嫁国内危机

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来实行福利调控

H.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

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12.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则所有公民不

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s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

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

告的主旨是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

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

3

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

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

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

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

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

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

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

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

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

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

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

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

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

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

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

4

异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13

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地区作者书籍记载的地理范围或评述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

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

区和北方草原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

前1世纪中国司马迁《史记》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

《阿拉伯人、波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

14世纪伊斯兰伊本•赫勒敦斯人、柏柏尔人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

史》而已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

18世纪法国伏尔泰《风教通义》

的历史

19世纪德国朗克《世界历史》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

1840年前后中国中国魏源《海国图志》

历史地理情况

一摘编于齐世荣吴于摩《世界史总序》

根据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

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3区逐权臣伯颜,任

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

5

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

尝缄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

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

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

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

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

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

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6分)

6

历史答案

1-5:BADBC6-10:ABACD11-12:AD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罗马法、清末新政。考查学生

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描述阐释事物能力。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结合材料从内容、出处、价值取向三方面概

括。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进行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背

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评价”从进步性和不足两方面进行概括。

【试题答案】(1)差异: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

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②中华法“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

力服从于法律,法治。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6

分)

原因:①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②中国: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古罗

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③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

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6分)

(2)背景: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②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③清政

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④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8分)

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制度,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

法律近代化;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集权专制统治,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改革困

难重重。(5分)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

读信息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能力。

【试题解析】分析表格关键信息可分析出历史视野的变化,以16世纪为界,16世纪以

前是各民族的历史,16世纪以后是世界历史。再根据16世纪前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尤其

强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联系加强与16世纪以前差距很大。最后强

7

调历史视野扩大的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的开拓等方面的作用即可。

【试题答案】

示例一变化:历史研究视野的变化。26世纪以前的研究是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以后从全

球视野的角度研究才是真正的世界史。(2分)

16世纪以前,因古代经济、交通条件的限制,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

限。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促进各地经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促

进世界由孤立到连成一体;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世界市场形成

与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

政治需要。(6分)

认识:研究世界历史视野的变化,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新领域,改变了观念;推动了世

界文明史的研究。(2分)

示例二变化:历史研究范围的变化。论证的相关史实见示例一。

其它的变化信息也可以。但要论证合理、通顺。

评分标准:本题赋分分为三部分。提取出变化的信息,赋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