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个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一、课前复习:教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奇数和偶数,谁还记得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学生回答:能被2整除的数就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就是奇数。或者个位上是2/3/4/6/8/0的数是偶数,如果不是就是奇数。如果学生只回答了偶数的特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一说偶数和2的关系。二、激趣导入,渗透德育:教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上了一节投色子抽奖的活动课,还记得吗?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发现了游戏背后的规律,你们真厉害!但是小卖部的老板不甘心啊,这不,这学期他又推出了新的抽奖游戏。出示设计意图:通过上学期一节有趣的数学活动课导入,两节课都有抽奖这个环节,使学生在课程体验上有很好的衔接感,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用抽奖开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为之后分析抽奖背后的规律,劝诫学生少去、不去小卖部抽奖、买零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行为。三、百花齐放,争献良策:1、引出问题:找一个学生读要求教师:想试试吗?如果有学生说不想,可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然后教师可以问:他想的对不对,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教师:幸运大转盘,快乐转转转。指针指向8教师:中奖没?算式是?8+8=16教师:小卖部老板说了,下次运气一定好,再试试?学生此时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肯定不会中奖。教师:大家的直觉对吗?再转转。指针指向5,5+5=10教师:中奖了吗?看来大家的直觉是对的。两个相同的数相加是不能中奖的,那两个不同的数相加呢?你能列出算式吗?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侧重让学生猜测。即使学生说依据以前的生活经验,也是可以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中,数学感知能力也是目标之一,有时学生不一定能给出完整的证明,但有敏锐的直觉。这个情景,也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现数学对生活的帮助。偶数+偶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类板书算式,并可提醒学生可以尝试大一些的数据教师:还有吗?无数个这样的算式。仔细观察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偶数+偶数=偶数教师:仅仅凭借这几个算式你就赶下结论?!你敢,我不敢。(板书:?)万一在那无数个算式中,有一个反例呢?能用其他方法证明吗?找一个学生读要求:1、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手边的学具证明偶数+偶数=偶数,可写可画可摆。若推翻,请举出反例。2、小组汇报时,要有合作、有分工。教师巡视并指导教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成果?学生上台汇报:摆小方块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互相询问:为什么摆成两行?(这样能一眼看出是偶数或奇数)能表示所有情况吗?(引导学生发现要表示更大的数,只需要不断在后面2个2个的加小方块即可,不管加多少对儿小方块,左右合起来都没有剩余,是偶数。)教师:这样就包括出所有的情况了。组合法个位上的数相加,然后都是偶数。教师:能包括所有情况吗?可以,组合搭配是有限的。(3)字母表示数学生说出来,教师板书,并问M、N分别表示什么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以提出来:左边有两行小方块,每行有M个,一共2M个;右边有2行小方块,每行有N个,一共有2N个;左右合起来,还是2行,一行有(M+N个)教师评价:其实许多方法都是相通的,殊途同归,万法归一。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地方。教师先是提出举例法的不完整,然后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找到多种方法,并配合合理的想象。这个过程中,要锻炼学生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激发学生互质的意识,学会互相学习,不断修正的学习方法。也体现了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多种数学思想,初步渗透了数学证明的过程。奇数+奇数教师:再观察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奇数+奇数教师:现在能下结论吗?同桌两人合作证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奇数+偶数教师:这组算式呢?学生:奇数+偶数教师:自己想想办法证明学生自己说一说方法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先仔细观察,然后大胆猜想,经过小心的验证,最后归纳出结论。在验证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举例法——简单,但是不全面;数形结合——形象、直观,但不好记录和表达;组合法——好理解,但是容易遗漏;用字母表示数——能充分表示所有情况,但不好理解。所以在研究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用不同的方法交互验证,这就是数学的严谨。设计意图:后面的两个证明过程,在上一个全班大讨论的基础上,用同桌讨论,自己独立思考分出层次,调动所有学生的思考,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多种数学方法,通过最后教师的总结,揭示本课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应用做好准备。三、活学活用,联系实际教师:今天学了新知识,得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啊。还记的幸运大转盘吗?总不中奖,你甘心吗?那你能设计一个游戏吗?找一个学生读要求:小组合作开始设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意见。教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详细的设计活动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作为我们的实践作业。设计意图:体现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不仅能带给学生思考方法,还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学情分析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的奇偶性,掌握了偶数的特点,还具备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而且五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五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尤其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基本功扎实,不仅表达能力很强,动手演示能力也不错,具备初步的质疑能力。这节课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思想,丰富学生的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效果分析对题率100%。学生们都能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部分学生是通过把30分成两部分进行观察。对题率95%。有2个学生没有搞清楚题意,没有看到一开始灯是不亮的。清楚题意的学生能很快发现拉奇数下,灯亮;拉偶数下,灯不亮。对题率100%。因为本题数据简单,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答案。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奇数、偶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根据奇数、偶数相加的三种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在阅读与理解环节给出了三个问题的算式表达形式,分析与解答环节提示了举例、画图、说理等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种获取结论的方法综合使用,可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增强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确信感。回顾与反思环节,给出了用大数试一试的检验方法,并让学生思考其他的验证方法。也就是启发学生联系加减法的关系想到:如果“奇数+偶数=奇数”是对的,那么一定有“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这样既验证了和的奇偶性,又获得了差的奇偶性结论。这样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后练习安排了三个不同类型的题目:第四题是把两数之和的情况扩展到两数之积的情况,学生有了这节课的学习经验,可知识迁移,通过不同的证明方法得出结论;第六题是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第七题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让学生通过举例初步感知,在课后的阅读材料中,教材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并用算式表示,学生会发现和本课的结论有一些相似,都是关于两数之和的,这样既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也能起到一定的联系、铺垫作用,引起部分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去尝试研究。本节课的结论比较简单,但是研究过程的方法,比如举例法、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等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评测练习30个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傍晚开点灯,小虎淘气,一连拉了7下开关。请你说说这时灯是亮了还是没亮?拉8下呢?拉9下呢?拉100下呢?你都能知道灯是亮还是不亮吗?5个苹果2个小朋友分。若要求每个小朋友都得奇数个,能分吗?若要其中一个人得偶数个,另一个人得奇数个,能分吗?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课后反思享受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内容其实学生只需要通过举例子即可发现结论,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结论本身,而是探究的过程。所以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举例子、数形结合、字母表示数等方式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不仅呈现了这三种证明方式,还发现了可以采用个位数组合相加、把所有偶数都看出几个2相加等等一些方法,体现了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在增强。而且在小组汇报中,汇报的学生说的大方、自信、清楚,下面的学生听得认真,学生们能通过思考发现疑点,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接受挑战。在这种质疑、互问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咀嚼着别人的思想,生成自己的想法,加深固有的认知,并享受这个过程。我认为学习的兴趣不仅仅是情景导入、故事演绎等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应是能真正从学习中获得成功感、认同感,从而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对学习保有热情和好奇。这节课从学生的汇报中就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思考的深度和喜爱。把握教材,有的放矢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对“偶数+偶数=偶数”的讨论上,充分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多说多做多讨论,学生们也献出了一段精彩的互动交流,有摆小方块数形结合的,有从偶数定义本身进行阐释的,有用字母表示所有情况的,还有把偶数分成几个2相加的,体现了他已开始萌发极限的思想。到了讨论“奇数+奇数=偶数”和“奇数+偶数=奇数”这两个环节,节奏就进行的快很多,因为学生已经摸到了方法,这两个环节只需熟练使用即可。融入课堂,适时引导最重要的讨论主要由学生完成,所以我时不时站在一旁,将讲台让给学生,用评价、眼神、肢体语言鼓励他们,把自己当做和学生一起探究的同伴。但是学生的想法毕竟不够完整,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适时地总结提升,比如在三个结论证明后,我先对研究过程进行了总结: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然后对验证方法进行了分析,评判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要回选择合适的方法,甚至能用不同方法交互印证,这才是数学证明的严谨性”“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远路和近路”。这样适时的总结,可以引导学生更明确的掌握方法,并形成体系。寓教于乐,贴合生活本课开课承接于上学期的一节活动课,用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引入,具有实用性和警示性。最后又回归到本情景,并进一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既巩固了本课所学,又进行了适当拓展。节奏还可加快,拓展稍显局促给学生时间进行讨论,并不意味着老师完全游离于课堂,应适时地进行调控和引导,在这方面我把握的不够好,使第一个讨论环节时间过长,如果我能在第一组讲解后适时打断并进行归纳,节奏能紧凑一些。这样可以让学生当堂设计新的游戏,并对新游戏进行讨论和评比,甚至在课的末尾引导学生提出:两数之差的奇偶性、两数之积的奇偶性,甚至三个数、四个数之和的奇偶性等等。使学生形成对问题思考的联系,发现问题的能力。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课标分析知识目标:
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能力目标: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精神,让学生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设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四基”,增强“四能”,培养科学态度。第二学段目标要求: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基本思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二是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和的奇偶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奇数、偶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根据奇数、偶数相加的三种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在阅读与理解环节给出了三个问题的算式表达形式,分析与解答环节提示了举例、画图、说理等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回顾与反思环节,给出了用大数试一试的检验方法。这样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学点钞培训
- 厉行节约从我做起倡议书范文5篇
- 军训生活的心得体会10篇
- 朱自清匆匆阅读心得10篇
- 《朝花夕拾》读后感
- 智能工厂规划培训
- 成功话题作文15篇
- 方案策划范文汇编10篇
-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15篇)
- 文员类实习报告
- 企业清算会计报表(共4表).xls
- 采油工程-典型示功图分析
- 卧式储罐焊接结构和工艺设计
- 暖通工程施工组织专项设计方案
- 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2012)
- 《如何成为一个顶尖的销售人员》(PPT54页)
- 苯乙烯_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蜡的研究
- SL702015灌溉与排水工程规范施工质量评定表修正
- 船板认证基础知识
-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常见方法ppt课件
- 美卓山特维克破碎机配件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