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17 长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城》所在单元主题为“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本文不但表现了长城高大坚固,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条理清楚地写出了长城长,高大坚固的特点,从生动具体的描写中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点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是一篇充满丰富感情的文章。【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学方法】:讲读法、谈话法【教学课时】:两个课时【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及图片导入,渲染氛围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万帅呢?指名说说。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有很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老师这里搜集到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ppt展示图片),你有什么体会?这幅图片是哪里?板书课题,齐读。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师: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老师今天带领同学们去长城走走,看看,开启我们今天的长城之旅。先来检查生字词语的预习。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生字词,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课件出示: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嘉峪关城砖垛子屯兵堡垒陡峭凝成气魄三、细读精讲1、远看长城:大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长城长:比喻句、列数字。)指导朗读2、近看长城:远看长城气势恢宏,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长城,去领略它的风采。迅速地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描写长城构造的词语画出来。(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突出长城的特点:高大坚固。小组学习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长城构造的句子,让学生在小组里介绍一下这些构造,再请学生给大家介绍介绍。并明确介绍时从这个构造的位置、样子、作用等方面介绍。城墙顶: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特点:宽、平)垛子: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设计巧妙)城台: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烽火台:承接传递信号)四、细读精讲第三自然段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石砖,摸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让我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陡峭”说明山岭(险)‘没有……没有……’说明当时的(条件恶劣);“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是说(当时建造长城的人多);“一步一步”写出了(修建长城十分艰辛)。指导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意思是不知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的无限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十分长;“才”表示了建成长城是多么不容易的语气。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指导朗读)联想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第三段五、总结全文,体会深意作者也和大家一样,被长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更被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所以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一是“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所以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并点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六、拓展阅读欣赏长城图片,写出自己的感受。七、作业布置1.介绍给身边的人关于长城的故事。2.搜集关于长城的诗句。板书设计:17长城远看像一条长龙近看高大坚固联想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赞美伟大的奇迹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渗透写作方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设计好理解句子的坡度,是大多数学生可以准备把握句子的意思,积累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长城》效果分析备课时,我有以下几条思路:一、从学生感兴趣的景点说起,引出课题。二、按照课文原有的顺序,按部就班进行讲解。三、抛出问题,把文章交给学生去自行解决。通过对本班学生学情的分析,我最终选定了第一种思路,从学生去过的旅游景点说起,从而引出课题,然后检查预习字词,老师以导游的身份顺利将文章引到了第1.2.3段,让学生在了解建筑的基础上,领会感悟古代劳动人民是用血汗和智慧筑成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通过这次上课,各位老师的指导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同时,写作在四年级也是一个重头戏,鉴于班内学生普遍缺乏写作方法、作文无章法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方法,比如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后文写作时可以运用“前后照应”的方法等,这都是学习如何写作文的良好素材。语文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在词句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1、师生配合度有待提升。2、读课文不仅要形式多样,更要读出水平,读出效果。3、听说读写在一堂课中都要兼顾到,说的地方也可换做小练笔。4、课堂还需要压缩,老师的话还是太多,应该多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表达、消化吸收。17教材分析《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是,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年轻人,步行走完13000里,用了整整508天,一下子让学生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两三千斤重到底有多重?自己想象一下。那一块石头相当于一辆大卡车的重量,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劳动人民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在课的结尾,让学生通过学习名人对于长城的赞叹,让学生自己也谈一下对长城或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表达得还可以。观课维度:教学环节的设计观察者:宋玉娇我主要从教学环节的设计这一维度进行观察,观察中心是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2’)以图片加语言导入,直观简洁。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6’)首先是字词过关,采取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各种形式检查同学们字词的预习情况,点名读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让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做好准备;开火车读可以将扩大检查面;齐读起到了再次巩固的作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通过最后一句话对长城有了一个总的印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三、深入课文,交流分析(25’)这一部分是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环节,对长城的近景与远景的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联想到长城的修筑者——古代的劳动人民,体会到他们修筑长城的艰难与不易,产生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不足之处是第三段的分析太过琐碎,时间拖得有点长。四、拓展阅读,总结提升这一部分是让学生结合学习的课文,写出自己对长城的评价,指名说说,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但是时间太少,有很多学生没有来得及读完。五、布置作业:介绍长城给自己身边的人为作业,符合本单元习作的要求,也能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搜集与长城相关的古诗词句,可以让学生对长城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两个作业相辅相成,合理有效。观察维度:课堂有效性观察者:王守真我主要从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行为表现、课堂效果、课堂提问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总体而言,这节课学生的整体参与度还是比较好的,几乎没有走神的现象,记录数据如下:课堂参与度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积极人数363432被动人数046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全班共分为13个小组,有12个小组都能积极配合,寻求问题的答案,只要一个小组的4名成员没有及时地投入到合作当中来,该小组缺乏一个领导者。学习效果方面,观察结果如下:学习效果读熟课文 识记生字理解课文目标达成度100%100%88.9%达成目标人数363632课堂提问方面,共有36次有效提问,6次无效提问,如:古代劳动人民是不是很有智慧?学生回答:是。观察维度:学生课堂行为习惯观察者:倪术林观察项目学生行为评价结果情感态度1.学生的坐姿好(36)人一般(4)人不好(2)人2.认真倾听的人数。20—30分钟(32)人20—10分钟(5)人10分钟以下(2)人3.写字姿势是否规范好(35)人一般(8)人不好(2)人思维方法积极参与被动参与不参与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与同学有效合作,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5.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36106学习能力6.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361812我是从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维度进行观察的,观察数据如下:观察维度:课堂整体观察者:李重海一堂课下来,我感受到了房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房老师这节课的用心设计。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课文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第三,激发联想,总结升华。在最后一部分的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联想画面的环节,通过联想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了劳动人民是如何付出血汗和智慧才筑成这伟大的长城,升华了感情。之后又结合名人名言对长城的举世闻名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顺而过渡到学生对长城感情的表达,这部分衔接自然有效,既是对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也是最课文的总结与升华,一举两得。最后房老师还提到了要好好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保护好长城,这一点也非常好。《长城》同步练习题一、仿照例子,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来例:陡峭的山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择优录用凝聚凝结1、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成的。2、农民的汗水()成一粒粒粮食。气势气魄1、这样()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2、这座山很有()。三、给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1、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相互呼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城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雄伟壮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用得真好,体会到它的好处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天地八月的燕山,青翠欲滴,长城蜿蜒起伏在山背之上,时隐时现,像一条伏卧在崇山峻岭上的苍龙,翘首欲飞。真是未登上长城,就被它的宏伟的雄姿吸引了。我随着人流登上长城。站在城楼上,观八达岭群山,只见山峦重叠,巍峨险峻。在这万山丛中,只有这一道关隘可通塞外,过去听过:“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今日亲临目睹,那里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我终于登上了长城的最高点,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长城在叠翠而险峻的山上,迤逦远去,一直伸向远方,与碧空相接,更加显得气势磅礴。现在我看它,不再是翘首欲飞了,而是一条有生命的、探首天际的巨龙,正在翻山越岭向前飞腾!1、短文中有不少字词不会读,不理解,我得请工具书帮忙。读音解释关隘():_____________________塞外():_____________________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迤逦():_____________________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画“”的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小括号括出文中的比喻句,试着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城》教学反思《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13000里到底有多长,然后举例子告知学生,使学生一下子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学生自己猜一下两三千斤重到底有多重,然后告知他们,相当于一辆大卡车的重量。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劳动人民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有的说仿佛看到了他们脸上痛苦的表情,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在课的结尾,让学生通过学习名人对于长城的赞叹,让学生自己也谈一下对长城或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表达得还可以。《长城》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从整节课的实施来看,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一、图文结合,感悟文本。在上课开始时,我就出示了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对长城产生一个大体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感知理解文本是很有帮助的;整体感知时,又将长城的近景和远景做了对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并用课文的文段来描述它,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在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时,图片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可借由图片,介绍长城的各部分的名称,再请同学充当小导游来介绍长城的设计,既可让学生感受长城设计的巧妙,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写“导游词”做好铺垫。二、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如作者用了将“长城”比作“长龙”,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比作什么,学生练习得比较好。不足之处是:一、学生在想象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时所遇到的困难时,说得不够具体,这时我给予的引导显得比较零碎,学生的印象也不够深刻。如果能出示一个例句,再让学生来说,可能比我一句句的引导效果要好得多。二、在理解第三自然段时,引导不够条理,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理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时候不是很到位。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连贯,很牵强。三、课堂节奏不够紧凑,后面的拓展阅读时间不够了,显得头重脚轻。四、课堂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语音语调不够抑扬顿挫,没有感情,导致学生的感情也上不去,整节课感觉学生处于很平的一个状态,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五、板书不够及时,书写不够美观,板书设计没有艺术感,呈现给学生的板书没有充分的总结作用。六、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整节课中涉及到感情朗诵的地方太少,没有很明确地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加入感情去读课文。总之,本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