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_第1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_第2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_第3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_第4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一章:道玄本章提出了“道”的概念(论道)中心句:道指的是宇宙万物间存在的本源与实质,“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重点句1.真正的得道之人清静无为,生活简朴却能满足,不以施舍者自居其功,自己贞正也能让他人贞正。2.孔子是通过钻研“礼、仁义”和制度教化来寻求天道的含义,而老子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之中来寻求。而寻求“道”,重点在于内心的感悟。课外延伸: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把货物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第二章:阴阳、无为本章阐释了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论道)中心句:事物的两方面是相互存在、对立统一的。重点句1.“无为”之道方法论:任由世间万物振兴却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不据为已有,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也不居功自傲。2.处世柔和达练,一切顺应自然,不强求功名。只看到美与善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课外延伸:作为君主,只有用自己的言行作为准则来教化臣民,才能让国家得到根本的治理。(治世)第三章:兼德本章提出控制欲望的方法(修身)中心句:我们成才需要德才兼备,随时随刻净化自己的内心。重点句:方法就是不标榜奇异的才能,并且净化人民的内心,满足百姓基本的温饱需求,削弱人们的欲求,增强人民的体魄,总要使人民不怀有成见、不心生贪欲,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任意妄为。课外延伸:只有抛弃浮华,减少欲念,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为目标,才能从实质上实现天下大治。第四章:求衡本章列举了“道”在表象上的作用(论道)中心句:我们需要由“冲”解“道”,道的功能就是求取平衡。重点句1.理解“道”要先理解“冲”,冲是要居中守中,它的象形有在水中间之意,流入海中又蒸发再变成雨落入河流,如此不断循环,保持着平衡状态,这是“冲”的中和之理。2.“道”的本体是虚空,功能是中和。“道”的冲和,在于避免过和不及,防止物极必反,它在维持平衡状态,调和万物的阴阳。3.有容乃大的处世方法:不锋芒毕露,怨天尤人,心胸宽广,做事做人留有余地,不可执著求全。课外延伸1.世间的君主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遵从“道”的原则行事。(治世)2.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们不必为其费心,一切应当顺其自然。第五章:守中本章阐述了自然界中万物平等的思想(处世)中心句:做人要守中,顺其自然,保持虚静,心态平和,待人平等。重点句1.道家中老子推崇的仁爱是偏爱的意思,说天地对于世间万物,是无所谓仁慈,对于一切都一视同仁无所谓偏爱。2.对待事物要有平和、平等的心态,不因事物的外形而有偏见,一切都要顺其自然。3.治理国家时,频繁发布政令,朝令夕改不如守中,保持虚静,在应该开口的时候方才开口,而且所言句句皆为精华真理。(治世)课外延伸:在大道之下,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统治阶级只有放弃特权,与民众保持平等,才能使天下安定。(治世)第六章:虚无、繁殖本章描述了“道”的特征(论道)中心句:“道”拥有着如同母性的包容力和繁殖力。重点句:道如繁衍,脱化众生,本身虚空,虽然产生万物,但是却不见踪影,这体现了道的渊源不穷,绵延不断。课外延伸:世界产生于一个母体之中,并为世间万物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动力。第七章:利他本章阐述了圣人的处世哲学(处世)中心句:统治者要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长治久安。重点句1.一个领袖的统治得以长久维持的法宝在于谦退,只有将天下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利益。(治世)2.苟求,不强求,以身作则是一种处世哲学。课外延伸:商汤的成功在于他甘于为争取人民的利益而舍弃自身,因此才能受到拥戴。第八章:若水、无争本章指出崇高的德行是具有水一样的品格(修身)中心句:上善若水的核心在于拥有与世无争的美德,对自身的环境能够泰然处之。重点句1.水自身柔弱至极,善于滋润世间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论长短;总是甘于停留在最低处,所以最接近“道”。2.最完美的人,应该乐于从事别人所不愿从事的工作,坚忍负重,默默劳作,却不与别人争名夺利。3.上善若水就是以自己所有的美好内在去感化众人,而不是处处表现自己,宣扬自己,所以拥有如水般品德的人可谓“善”!(1)居善地:善于选择下位而居。(2)心善渊:心胸像水一样深沉幽静。(3)与善仁:待人真诚友爱。(4)言善信:说话要像潮水那样准时有信。(5)正善治:从政要像水那样在万物之间周旋调和。(6)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的效能。(7)动善时:行动起来要像水的流势一样把握时机。课外延伸1.统帅若做到训练时同甘共苦,战斗时身先士卒,生活时克制私欲,那么你的手下就会毫无畏惧地攻城。2.用仁义得到天下,并用仁义治理天下,才可以传至万代。(治世)第九章:成退本章对名利的竭力追逐进行阐述(修身)中心句:功成名就之日,归隐身退之时。重点句1.万事万物矛盾的转化都是“度”在起作用,所以为人处世应当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必将自遗其咎。2.凡事都存在着一个过犹不及的道理,如果总是卖弄自己的才华,咄咄逼人,更容易为自己引来祸端。3.先功成,再身退。如果你身处乱世,厌倦世事纷争而心生归隐之心,那么这种退隐即自然之道。课外延伸:范蠡成功的原因在于能够不为金钱、地位所累,在金玉满堂的极盛时刻急流勇退,从而保全自己。第十章:净心、不占本章主要讲修身之道(修身)中心句:洗涤澄清心灵,无欲无为,不占有一切。重点句1.首先要洗涤自己的心灵,使得形神一体,才能领悟“道”的真谛,进而培养“德”,而纯真、自然则是最美好的品德。2.促进万物生长繁育,产生万物不据为已有,养育万物而不倚恃其功,作为万物首领而不主宰他们,这就是最深的德。3.凡事都处于中间时最好,一个人若处于无欲无为的境界下,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课外延伸1.在常人难以抵挡的诱惑前毫不动心,根本无视这种诱惑的存在,这样的人可称得上真正的君子。2.能够排除主观因素推举人才,不计较私人恩怨,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也正是“玄德”的体现。第十一章:有无本章强调了空虚之物的作用(论道)中心句:“有”给人以便利,“无”才能发挥作用,两者相互作用。重点句1.车、器、室这些实有之物的实有之利,却正是凭借它们中间的虚空——“无”发挥着作用。2.若没有“有”可资以为利,“无”的作用便不存在,“无”正是“有”的一定存在形式。课外延伸1.兵法中的空城计则采取的是虚中有实。2.万事万物都有对立的两方面因素,如果它在这方面显得没有用处,那么它在另一方面就会显出巨大的作用。第十二章:为腹本章指出了物欲文明对于人的伤害(修身)中心句:人体感官只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力求五根清净。重点句:面对感官上的享乐要有所取舍,做到眼不妄视,耳不妄听,舌不妄尝,身不妄动,意不妄想。课外延伸:九方皋相马,注重观察马的精神,因而忽略了它的外表,只注意马的内在品质,而忽略了它的颜色和雌雄。他只看见了他所需要的而忽视了他所不需要看的,可谓忽略表象,注重实质。第十三章:贵身本章讲到了人格尊严以及个人修养的问题(修身)中心句:只有宠辱不惊,珍爱生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一切,才能治理好天下。重点句1.受辱会伤害人的自尊;得宠会使人对意外的殊荣感到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无形中就丧失了原有的独立人格。2.大患来源于人的身体,所以需要“贵身”: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人格,而轻视那些来自于外界的荣辱。总结为:毁誉不动于心,荣辱不劳其神,拥有淡定自若、豁达泰然的心态和境界和处世以恒的人生态度。3.一个不计较自身宠辱,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人格尊严,以天下为“大身”的人,才能为天下解除“大患”。课外延伸1.在荣辱面前要以平常心去看待。2.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天下”这一“大身”,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天下万民真正的依靠。第十四章:混沌本章对道体做了论述(论道)中心句:“道”超越了人类的感知,无声无形,但又实际存在。重点句1.越是对“道”有无法描述的感觉,就表示离“道”更近了。2.“道”是宇宙的母亲,要认识和把握世间的具体事物,就必须把握“道”自古以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课外延伸1.混沌所代表的就是“道”,即宇宙的本体,它混沌一体,无法区分。2.真正的“得道”之人不会去尽显自己的智慧。第十五章:谨慎、若愚本章对“古之善为士者”做了描写(修身)中心句:得道之士深藏玄通,静密幽沉,不追求完美并能够不断除旧革新。重点句1.所谓“士”,就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他们不会被世间那些名利所限制。2.人与“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合的,得道之士在“道”的探求上永无止境。3.深谙道之严谨,所以凡事三思而行,诚惶诚恐,谨小慎微;深晓道之深远,所以心怀敬畏,不妄自独尊、藐视四邻;深知道之广博,所以行为随和变通;深悟道之不可欺,所以待人以诚;自惭于道之无穷,所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形愧于道之若愚,所以锋芒不露、混沌迟疑、不弃污浊。课外延伸1.人的内心要练到“深不可识”的境界。2.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他们往往厚积薄发,先是在别人觉察不到的情况下暗自积蓄能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会一鸣惊人,这才是得道者应有的素质。第十六章:虚静、归命本章主要论述了致虚守静的功夫(修身)中心句:只有致虚守静,合乎正道,才能归根、复命。重点句1.致虚守静:心灵时刻保持没有成见、没有心机的自然状态,尽量实现内心的虚寂,并牢牢地保持着宁静。2.世间万物归于它们各自的根称为“静”,“静”也称“复命”,“复命”也称“常”,懂得了“常”就符合了“道”,“道”的本质是虚静的,要想使自己行为复归“道”,就需致虚守静。3.“虚静”有两层含义。(1)人生修炼要通过排除心灵上的杂念,即内在的私欲和外界的干扰,达到人的本性复归。(2)人生态度和事物的发展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需复归到人的本真无知和社会的原始状态中去。课外延伸:广大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统治者只有看到这点,才能“没身不殆”。老子由“常”到“久”的认识过程,正是统治者应该奉行的为政之道。(治世)第十七章:无为、自然本章讲述了为政之道(治世)中心句: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与政治相安无事,自然完成一切。重点句1.最理想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甚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2.要想成为“太上”,取信于天下,就需顺从自然,在不知不觉中使万物按照各自的运行轨迹完成生命过程,这就是“道”。课外延伸1.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和谐融洽的自然形式,之所以出现问题,是由于人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去治理它,才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2.只有充分利用大众的力量,才能实现最为根本的天下大治,另外统治者要用最为便捷的方法实现统治目的。第十八章:复道、无仁本章阐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论道)中心句:当我们在大道之下复归仁义时,也就不需要所谓的儒家“仁义”思想了。重点句:大“道”被废弃时,才出现了所谓的仁义;智慧出现时,虚伪随之诞生;六亲不和时,才产生了孝慈之分;国家混乱时,才有了所谓的忠臣。所以大伪是在智慧后才出现。课外延伸:造诣高深的儒士平时不一定穿儒服,而身着儒服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第十九章:朴实本章对社会弊病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方法(修身)中心句:保持朴实,减少私欲,是人根本的归属。重点句1.面对社会的种种弊病需要“绝圣弃智”,就是抛弃这些文明社会当中的糟粕,使人民重返最初那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那么孝慈、善良等品德就会在人类淳朴的人性中得到复苏。2.如果一个人生而有“圣”有“智”,而过分地去夸大它,还不如没有的好,凡事,过犹如不及。课外延伸1.商鞅成功在于对百姓以诚相待,而不是施展阴谋诡计。2.统治者试行的政策,也会有它的反作用,只有排除一切私欲杂念来对待天下,才能让天下人以同样的挚诚对待统治者。(治世)第二十章:淡泊本章对甘守无为之道的心境做了自我表白(修身)中心句:自甘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也反映出独立的人格。重点句:自甘淡泊就是无为的心境,它可以让你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多一丝淡定与平和。课外延伸:能够以自己独立的眼光来冷静地认识事物,不畏权势,排除外界干扰而加以践行,是一名得道者应有的智慧。第二十一章:德从道来本章阐述了“道”和“德”之间的关系(论道)中心句:道通过德发挥作用并永恒存在,而德的形态运行又遵循道的变化。重点句1.道是万物的本源,永恒存在,萌发万物,又与万物共存,互不分离,相互感知。2.在这个尚“德”成风的社会里,偏偏有人以“不得”作为自己的行事标准。课外延伸:道的本身虚无飘渺,但含有形象、物质、精气和信息,所以道不是绝对精神,而是物质化的东西。第二十二章:不争、谦和本章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论道)中心句:辩证才能全面的看问题,不争,以退为进更有利于己。重点句1.全和曲的关系是事物在对立矛盾中产生并发展的,若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从矛盾的两面去看待,看到正面也要看到负面,分析正面也要注意负面。2.抱着谦和的态度,事物才能向着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3.对于争与不争,争势必会带来对立,而对立的双方又常常是相互依赖,相反相成的,争正是给了对方更加强大的机会,所以是一种成全,而不争常常是强者才选择的态度,因为不争中的以退为进可以消除争,这就是老子言道自减的人生态度,即要谦和不争,清静无为,正是自减,才达到自加的目的。课外延伸:要想真正达到强盛的目的,就应该从看似相反的、柔弱的方向入手,而不能一味地逞强。第二十三章:希言本章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治世)中心句:要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世,以“希言”的方式来行事,守大道则得道之自然,守本性就不会失去自己。重点句1.少言或不言是遵循自然的,所以要简化政令。2.无为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行事并拥有淡然沉稳的态度。课外延伸:统治者行事必须要符合“道”的规范,只有“同于道”、“同于德”,才能获得成功。第二十四章:物极必反本章辩证地解释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修身)中心句:追求一切不得急于求成,应当步步为营。重点句1.人在旅途中唯有超脱出来,不再依赖余食,才能在旅途中自足。2.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自夸其功,才能一步步向成功靠近。课外延伸:为政者对于广大人民的统治,追求速度和良好的驾驭手段都要顾及,才能国泰民安。(治世)第二十五章:循道本章阐述了“道”的概念(论道)中心句:人处于自然之中需按规律办事,进而改造自然。重点句1.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2.“自然”,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不需要效法谁,是“道”运行的表现,是“道”效法的对象,和“道”相表里。课外延伸:面对流言蜚语毫不畏惧,对手中的大权也毫不留恋,在纷乱的环境中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原则,真可谓圣人。第二十六章:静、重本章阐述了“清静无为”的观点(处世)中心句:处世治世不能轻举妄动,应当戒骄戒躁。重点句:轻浮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失去主导,国君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发动战争和颁布政令不可轻率急躁。课外延伸:无论为政还是行军,都不能失去“静”和“重”这最根本的原则。第二十七章:袭明、要妙本章阐述了做事遵循“道”的重要性(论道)中心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本事从而进行合理的分工。重点句1.如果不尊重他人的教导,不珍惜他人的借鉴,即使聪明绝顶,也是最大的糊涂。2.袭明:看到某方面虽然不善,但其他方面却非常擅长的人,使他去到应该去的位置。3.要妙:从成功者那里学习经验,从失败者那里吸取教训。课外延伸1.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在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做事游刃有余。2.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作用,关键是能否发掘它、利用它。第二十八章:常德本章强调了“道”的深刻内涵(论道)中心句:理解阳的含义并使自己处在阴的一方,就是以“无为”的态度,遵从“道”,便可实现“无不为”,获得“德”。重点句1.以一种“不得”的态度来处世,从而“得”的行事方式。2.圣人遵从质朴的大道来治理天下,天下万物的各个方面都被他了解,因此制定的制度符合天下的大道,而不是只对某些人有好处。3.以“无为”的方式行事,守雌柔、退守黑、安于卑微,才能得到永远的“德”,返归真正的质朴。课外延伸:人生要做到“常德不离”确实很难,所以做到者值得敬仰!第二十九章:天人合一本章反面论证了“无为而治”的合理性(处世)中心句:处世主张以退为进,治世主张无为而治。重点句:任何事情,都不可强求,应保有顺其自然之心,只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时,那么事情才会向着你想要的那个方向去发展。课外延伸:一个君主印度港秉承为君之道治理天下,不必彰显自己的功绩,自然而然地会得到万民的拥戴。(治世)第三十章:非武、反战本章提出了对战争的看法(论战)中心句:面对战争主张知其雄,平时守其雌,不借武力雄于天下。重点句1.老子反战,但不俱战,在不得已的时候,当战争强加到头上的时候,还是要应战的,只是不得已而已。2.物壮则老,是整个自然界的规律,所以我们寻找事物发展的过程,应尽量让其处于生长期,使之不停地处在向上进步的状态。课外延伸:只有不断地开放自我,极尽虚怀之道,广纳生命之源,便可以始终保持青春的活力。第三十一章:不处本章主要讲述如何面对战争(论战)中心句:在“左”“右”的思想指导下,用好“不得已”而消灭敌人,并在和平后“胜而不美”。重点句1.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手段,是为了除暴安良。用兵者应“恬淡为上”,在获取胜利后不要以兵力逞强,随意杀戮。两者都具备时,战争才能够被容忍。2.“左”为阳,建立强大的军队保卫自己的国家不受侵略,有了强大的军队才有了反对战争的力量,并防止战争的发生。3.“右”为阴,战争中要有“慈”的理念,达到目的不要夸耀,获得胜利不要得意洋洋,否则不能在天下长久得志。课外延伸:战争一旦打起来,无论谁胜谁败,都会有损伤,百姓也会遭到灾难。第三十二章:适度本章讲述了道的含义(论道)中心句:道是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万物都受它的支配。重点句1.“道”总是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并把握事物的变化,所以才成其“大”。2.治理天下者,首先要建立一种体制,制定各种制度,并确立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员办事。(治世)课外延伸:真正有智慧的人在正面批评或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往往采取侧面迂回的办法取得劝谏的成功。第三十三章:知人、自知本章运用辩证思想来论述“道”(修身)中心句:先知己,再知人,做到自胜者强,知足者富。重点句1.了解别人是明智的,聪明的。因为了解别人的过程也是评判的过程,需要水平和能力,更需要客观与公正。2.自知者明需要达到一种境界,需要自我反省和思考,需要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洗涤,人对事物有一个认知的过程,人在迷惘的时候,需要当头一棒,以使其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选择。3.自胜者强:把自己作为战斗的对象,立志坚定,克服困难,战胜自身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成就大业。4.知足者富:把握事物发展的分寸,应当前进的时候,当仁不让,赞其强行者有志,矢志不渝事竟成。课外延伸:孔子在某一方面不及别人,但在论做人的根本道理上无与伦比,所以尊称为圣人。第三十四章:大道本章讲述了道的作用(论道)中心句:道因为不自大,所以成就了真正的大。重点句1.“道”不主宰万物,完全任万物顺其自然去发展,不显示夸耀自己的主位,所以称为“大道”。2.世间万物都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发展的,人不要把事物发展的成绩归功于自己。课外延伸:做人一方面要知错就改,另一方面要谦卑处下,不妄自尊大。这样才能冷静地审视自身的优缺点,使自身不断完善,以成就大业。第三十五章:质朴本章论述了“道”的作用和影响(处世)中心句:大道虽平凡无奇,无声无形,但可以平凡中见伟大,终身受用不尽。重点句:统治者执政、治国,都应该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去行事,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课外延伸:官员们不要沉迷于声色美酒之中,应该追求自然质朴的大道。第三十六章:柔弱本章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面性和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修身)中心句: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要将自己处于一个低调和弱势的位置,这样就能伸缩自如,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重点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当到达一个极端后,就会向它的相反方向发展,所以柔弱的事物能够驾驭刚强的事物。课外延伸:治国者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不可以用利器、强权来威吓人民。(治世)第三十七章:无在本章主要讲了“道”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为(论道)中心句: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宁静朴素,无为的目的就是剔除贪欲,而其本身也无欲无求,超越了世上的一切狭隘和偏见。重点句:人一旦产生贪欲,就需要淳朴的大道来镇服它,共处于恬淡虚静的淳朴状态中,社会就会安定下来。课外延伸:治国方面不以个人的意志来妄加干涉的话,那么社会就会安定。(治世)第三十八章:道首、上德本章讲述了道和德的核心概念(论道)中心句:具备上德就是拥有自信,自身的智慧和德行都应埋在心底。重点句1.德处于第一位,然后才是仁义礼,所以道失去后才有德,德失去后才有仁,以此类推。2.德又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之人不在意形式上的德,下德之人则教条地死守所谓的德。课外延伸:刻意表现德,就不符合德。第三十九章:守一本章阐述了道的影响和本质(修身)中心句:人生在世,不需要处处光鲜,事事强硬,有的时候还是放松下来对自己更好。真正得道之人,懂得藏拙,懂得从“一”做起。重点句:任何事物运行一周都会回到原点,无论它已运行多远,总是要从原点开始,所以高贵的根本是要先懂得卑贱。课外延伸:以贱为本,运用怀柔之法使自己的实力得到迅速提高。第四十章:反、用本章讲述了有生于无(论道)中心句:道德运行是永恒的,并且与世间万物相互转化,真正的强者常常是居于弱势的。重点句1.反有两层含义。(1)运动的规律是向着循环往复的方向发展的。(2)两个对立事物既互相排斥有相互促成。2.用指任何事物的初始状态往往是弱小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才能强大,而盛极又衰。3.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然而只要善加利用,示弱往往成为事件的转机所在。课外延伸:真正的朋友并不在于巧言令色,而贵在心灵相通。第四十一章:道无名本章重点描述了“道”(论道)中心句:真正的道隐微而没有名称,而且跟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是相反的。重点句1.人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有悟性高低之分。2.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完成,最美妙的音乐听起来只有简单的音符,最大的形象却看不见它的形体。课外延伸:胸怀大志者要想成功,必然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本章论述了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修身)中心句:人们不要把自己放任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以免受到伤害而不能更好地“有所为”。重点句:每个人都希望不孤单寂寞,有亲情温暖,但又有极大的私欲,企图独享天下,只有用“和”来解决这个矛盾。课外延伸:世上的万物有时候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有时候增加反而有所减少,所以争强好胜的人不能寿终正寝。第四十三章:不言本章体现了老子的“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重要思想(处世)中心句:天下最柔弱的事物能够驾驭天下最刚强的事物。重点句1.真正的刚强不是外表的勇猛而是内心的一种坚守。2.无为是一种隐藏得很深的有作为,一种潜意识中的心机。课外延伸:为政者只有对自己的政令亲自践行,才会实现其统治的目的。(治世)第四十四章:知止本章主要谈名利和自身的关系(修身)中心句:对于追求名利可以爱,但不能甚,可以藏,但不可多,最重要是把握好这个度。重点句1.懂得知足长乐的道理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就不遇到危险。2.如果我们过分地爱好某种事物,这种事物往往更加难以把持住。课外延伸:遇到不公平的现象和那么多的诱惑,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安适。第四十五章:残缺之美本章充分表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论道)中心句:看起来是不足的东西,实际上是有余。重点句1.有的时候不把事情做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2.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缺点转化为优点。3.做人不仅要表现出一种激情和斗志,更要体现出一种坚忍和冷静。4.有智慧的人首先会保全自己,其次才可能谈及到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好地有所为。课外延伸:养生的第一条就是清净,更重要的是一种清心寡欲,在喧哗的闹市也能够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第四十六章:知足本章从战争的角度来界定有道之世和无道之世(修身)中心句: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才是最长久的富足。重点句:面对本性对外部世界的无限欲望,应该理性地加以控制。课外延伸:天下无道原因在于统治者的贪欲过强。(治世)第四十七章:理性、深思本章谈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问题(修身)中心句: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参透天地万物的奥妙与玄机。重点句1.生命的充裕不仅靠知识来堆积,更靠感性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过程不仅是加法,更多的是要做减法,放下一些包袱才能走得更远。2若想获得理性的认识,最好的办法是读历史,修史的目的实际是为统治者记述前朝的得失,作为现在行为的借鉴。课外延伸:如果想真切地认识这个世界,那么就应该淡化过多地见、闻等感性认识,而去强化现代社会中已经缺失的理性思考,通过表面现象认识本质掌握规律。第四十八章:为道本章论述了“为学”和“为道”的区别(论道)中心句:“为道”是透过直观体悟的方式以把握事物本来的状态或自我内心体悟,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们返璞归真,最终可达到“无为”的境界。重点句1.学习任何事物的高级阶段应该是“把书念薄”,这样最后可能达到无书可读的状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境界。2.大到治国小到为人处世,过多地采取措施有时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静能胜动,寒能胜热,无能胜有。课外延伸:用生搬硬套的世俗方法去探求真理,必然会使人感到迷惑。第四十九章:无心本章阐述了老子的爱民之道(治世)中心句:统治者对百姓的生存生产不受压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重点句:统治者应该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这样得民心得天下。课外延伸:感受到民心的淳朴可爱,就会更加勤政爱民,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对他无比爱戴。第五十章:以静制动本章主要讲养生之道(修身)中心句:不把自己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就不会进入受伤死亡的危险境地。重点句1.人还要爱生养生,很好地保护自己以求得更好地发挥生命能量。2.尽量使心保持清虚寂寞,要切实坚守心境的清净,虽然万事万物变化纷纭,但最后还要返回本根。课外延伸:人有出生的一天就会有死亡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所以该生的时候不需要欢天喜地,死去的时刻不需要哭天喊地。第五十一章:玄德本章重点讲述了“德”的作用(论道)中心句:排除私心杂念,一切顺应自然,遵循大道,从而实现心灵真正的升华。重点句1.道具有虚空的特点,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道要与德来配合,才能具体的指导世间万物的生长、繁殖。2.德是道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方式,二者相互依存,对于天地万物的活动不加以干涉,任其自由发展。3.真正的大德不必彰显它的威力,只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实现它的作用。课外延伸:屡遭陷害之后依然能够保持美好的品行,不计前嫌,就是具备“玄德”的圣人。第五十二章:明哲本章讲述了认识论相关的问题(修身)中心句:认识道需要塀弃私心杂念和个人偏见,不仅需要向外探求更需要反躬自省。重点句1.做人应当含蓄、内敛,这样才不会自遭祸患。2.只有不断地体察周围世界,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课外延伸:任何一门技能都必须做到勤学苦练,心无旁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捷径可走。第五十三章:克己奉公本章是老子对社会的思考(治世)中心句:统治者应当效法自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以保持社会的繁荣稳定、自然和谐。重点句:统治者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防止它无限膨胀,不能为满足自己的奢华生活而置百姓于不顾。课外延伸:统治者不应该单纯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不顾治下的臣民。第五十四章:以道观道本章简述了修身之道(修身)中心句:保持敏锐的状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以此来保证观察结果的正确性。重点句:把平时外放的精神汇聚起来,抑制游思杂念的蔓延,保持心无杂念,才能观察事物的本质。课外延伸:观察事物要站在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立场之上,通过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来实现目标。第五十五章:和睦、和谐本章宣扬了无为的处世哲学(处世)中心句:一个事物太强壮必然很快衰老,这样不符合道,所以自然会很快灭亡。重点句1.德的强大功能有两个(1)“德”是天地万物兴衰荣辱的关键所在。(2)真正的“道”像刚出生的婴儿,保持至纯至真的原生态,从而积累出“厚德”。2.老子所崇尚的和谐属于矛盾的同一性,是对立双方彼此消长以致平衡的结果。3.和谐的状态是各种事物以及事物之中各方面要素的相互适应、协调以及融洽。4.无论从事何事,只有保持它的均衡、和谐的态势,才能使事物的稳定性得以维持,进而实现发展。课外延伸: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做事要趁着最初的气势尽快做完。第五十六章:玄同本章描述了真正的智者(修身)中心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来不随便说话,总是随便说话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重点句1.真正的智者不会徒劳地对人们进行说教,而是通过自我修养,排除干扰,不露锋芒,超脱纷争,韬光养晦,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厉害和贵贱,豁达大度对待一切人和事,就达到了“玄同”的境界。2.不露锋芒,无所欲求,化解而不是引起纷争,与世间的一切事物和谐共处但不受污染,从而以简单之法行修身之道。课外延伸:人之所以产生怨愤,是因为总觉得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然后画出界线,越来越深,和他人难以融洽,只有摆脱世间一切纷争与差别的影响,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第五十七章:奇胜本章讲述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治世)中心句:用清净无为之道治理国家,用出奇制胜的谋略用兵,以不干扰百姓的方法来治理天下。重点句:统治者过多地运用统治手段干扰了原本应该正常的社会秩序。课外延伸:真正的勇武在于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第五十八章:低调本章通过辩证法谈人生、谈治国(处世)中心句:明智的人行于这个世上,要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重点句1.灾祸中蕴藏着生机,完美中蕴藏着缺陷。2.为避免矛盾的激化,人们就应当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尽快消除潜在的危险。3.将自己的发展驾驭在对民众的压迫之上,必然会加剧两极分化,造成矛盾的加剧课外延伸: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事物的发展总会相互转化。第五十九章:吝啬本章提出了“啬”的治国养生方法(处世)中心句:待人处事应该奉行天道,最好的方法是要爱惜自己的精力。重点句1.不管做什么,能用简单的方法就不用复杂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节省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次都这样做就不断地趋向于道。2.“啬”则是非常好的养生方法,它不仅仅对自身拥有的物品的爱惜怜惜,更多的是指精神上心理上的积蓄。3.处事的两个关键点(1)尽量剔除繁杂的琐事,坚定目标,集中精力去做自己钟情的事业。(2)拥有超人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担当大任的必要条件。课外延伸:如果自身实力有限,就应当以不费精力的方式将对方消灭。第六十章:无鬼神、行大道本章讲述了老子的政治主张(治世)中心句:统治者治理大国要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否则人民会因政策的变来变去难以适应,备受煎熬。重点句: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无为而治的措施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从而步入繁荣时期。课外延伸:统治者要相信无神论,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第六十一章:处下本章提出遵循“道”就要以宽广的胸襟去谦卑地容纳(修身)中心句:大国与小国之间应当以谦卑处下的态度进行交往,这样才能保持和谐的状态。重点句1.道家强调人性顺其自然,主张无为,认为谦逊符合天道。2.处下有两层含义(1)社会中要使自己处在卑弱的位置,这样才能与人更好的交往。(2)学会感恩,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课外延伸:施行“无为”之道的方式是“不争”,拥有谦卑恭敬、知人善任的品行就可以成就伟业。第六十二章:克己本章指出一切礼仪、道德、习俗的根本都是“道”(修身)中心句:自然之道在于无为,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重点句1.克己是使自己保持比较低调的状态,通过退让的处世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2.美好的言论和行为可以使自己赢得被人的尊重,从而成为学习的榜样。课外延伸:君子对学问的探求是没有止境的。第六十三章:细节、专注本章说明了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处世)中心句:持无为的态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即使遇到了值得抱怨的事,用美好的德行来感化它,不轻易给予承诺,在一开始就尽量把事情想得困难,这样往往能换得一个完满的结局。重点句1.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2.细节往往就是这样在人们的忽视中影响到全局,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那些细枝末节开始。课外延伸1.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从一点一滴做起,最终必须能够实现质的飞跃。2.遇到挫折就改变志向,到头来一事无成,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去行动,才能成就大事。第六十四章:量变成质变本章强调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处世)中心句:世人刻意想要取得的东西总是会失去,只有遵循道的原则,凡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急不躁,才能成大事。重点句1.对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因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被人忽视的小的隐患生成的。2.前人留下的路标未必就是正确的前进方向,主张通过探索,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课外延伸:很多人都是在成功之后放松了警惕而遭到失败的。第六十五章:淳朴本章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治世)中心句:只有回归淳朴,不依靠智巧心机统治国家,才是国家的福祉。重点句: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呈现出淳朴和自然,“弃智”不是抛弃智慧,而是去除一切做作与浮夸。课外延伸:诚信主要在于不假不欺,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保持言行一致,毫不文饰,光明磊落,心胸坦荡。第六十六章:谦卑本章将“谦卑处下”引入到统治者的为政之道中(治世)中心句:统治者想要得到民众的拥戴,必先在言行上对民众表示谦下。要引导民众,必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重点句:“道”的深邃在于如何处理眼前成与败的关系,而不在意一时一地的成败。课外延伸:作为有志之士,精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才能的前提是要有知人善任的明主。第六十七章:慈、俭、先本章将“道”的作用引入到政治和军事当中(修身)中心句:保持柔慈就会全力以赴,保持节俭就能使万物为我所用,不与世人争名夺利就能成为他们的首领。重点句:柔慈以宽容为上,因为能包容一切,就能奋不顾身;简约约束了欲望的蔓延,所以万物效用的发挥才可以没有极限;遵循谦卑退让之法就可以在最后争取领先。课外延伸:道家是以“慈”为主的人性观,儒家是以“仁”为主的人性观。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本章阐述了老子的战争观(治世)中心句:最高理想的统帅应该甘居人下,海纳百川,能够以广博的心胸包容一切事物。重点句1.“清静无为”是为人处事乃至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卫士不武、战者不怒、礼贤下士都是“大道无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2.“不争之德”具有超越天地万物的能力而不倚势凌人,是“德”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皆源于“道”。课外延伸:避实就虚,以逸待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第六十九章:以退为进本章阐述了老子的战略思想(治世)中心句:当对战双方势均力敌时,心怀悲悯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重点句1.不执著地面对纷争,故而视野不受局限,才可以随时根据局势调整策略。这一切都要以“慈”为前提,才能化解纷争,取得胜利。2.不争的同时要破处陈规,做事不拘于条条框框,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才能无招胜有招。课外延伸:慈者因别无退路而被迫参战,于是成为哀者,进而成为勇者。第七十章:人道合一本章讲述老子与“道”合为一体(修身)中心句:作为人要永远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重点句:真正的智者拥有完美的道德和智慧,因为深藏不露所以大智若愚。课外延伸:发现贤人难,但真正尊重贤人更难。第七十一章:自知本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修身)中心句: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来看,所以他才能改正缺点,从而没有缺点。重点句1.在自然面前必须承认自己存在的渺小和认识的有限,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会不断超越。2.眼界越宽,就越要善于自我反省,因为承认错误是避免进一步犯错的必要前提。课外延伸:一个人学识越丰厚,思想越深刻,他的态度就应该越谦卑。第七十二章:不弃、不杀本章提出人要有足够的自知和知人之明(修身)中心句:人应该自尊、自爱,更要有自知之明。这样人性才会完善。重点句:不自我夸耀是一种节制的表现,也是君王能够平治天下的前提。课外延伸:真正高明的君主自诩高贵、自我张扬。只有不压迫、不杀戮,才能做到不被民众所厌弃,从而避免社会的动荡。(治世)第七十三章:立勇本章主张为人处世应顺当天道(修身)中心句: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重点句1.“勇”在于其谨慎与顺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