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语用点 彰显语文味桂花雨教学案例_第1页
把准语用点 彰显语文味桂花雨教学案例_第2页
把准语用点 彰显语文味桂花雨教学案例_第3页
把准语用点 彰显语文味桂花雨教学案例_第4页
把准语用点 彰显语文味桂花雨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把准语用点彰显语文味——《桂花雨》课例研究一、课例研究的主题与背景《桂花雨》是台湾散文家琦君的作品,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桂花香,也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施老师形象美,教态自然,音色纯正甜美,可以说这样的美文太适合她演绎了,因此,整堂课的感觉特别好。但课后细细去回味,总觉得课堂上的“语文味”还是比较欠缺的,课堂上老师更多的还是在关注课文内容,更多的还是在展示自己。这样的课作为校级展示课,似乎不够理想。那么,怎样更好地调整教学设计呢?我思考了很多。我再次打开《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品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一文,感悟颇深。何为语文意识?王老师认为: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话语形式”涉及什么呢?“话语形式”涉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问题。而“话语意图”又涉及什么呢?“话语意图”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光有语感没有境感,那是小语文;光有境感没有语感,那叫空语文。所以,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式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的、完整的语文意识。怎样用语文意识来细读文本呢?王老师做了个实验,从人教版第1册到第12册课文中抽取了每册的第17课,用语文意识从每篇课文中读出两个“语文点”。于是,我再次认真阅读了王老师的12篇课文的细读示范。读完文章,我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努力用“语文意识”细读文本,发现一些“语文”的东西。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虽然老师们都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形式”,但我们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看不见文本中的“形式”。于是,在后来的磨课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研读文本,努力用“语文意识”细读文本,寻找课文中的“语文点”。二、课例研究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我们专门成立了由学校4位语文骨干老师组成的备课小组,一次又一次地细读文本,在反复试教中逐步完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语文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高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桂花雨》这样的散文体裁的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看似简单,却难以表达清楚。【设计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生:课文主要写桂花很香。生:课文主要写摇桂花很快乐。生:课文主要写桂花可以做桂花糕。……【设计2】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生:课文主要写桂花很香。生:课文主要写要桂花很快乐。生:课文主要写桂花可以做桂花糕。……师:谁能把这几位同学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设计3】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划出课文中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学生读完课文,都找到了课文最后的一个句子“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师(课件出示句子):找得真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句子)师: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重点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填空:课文主要写了我回忆()。生:自由说——指名说【诊断与分析】显然,【设计1】中,教师没有进行学法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比较零碎,主要内容概括的不全面。【设计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内容的概括更完整了。但是,这一过程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把同学的答案进行串联的过程,没有学习方法的习得,这样的设计感觉还是不满意的。【设计3】这一教学环节,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过程充分展开了,学生不仅完整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借助课文重点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我们觉得这就是“语文味”。领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学习完课文后,老师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设计1】师:读读课文的开头“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还会在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写一写(学生写话)【设计2】师:是啊,故乡桂花那沁人心脾的香气令“我”难忘,那童年摇桂花的快乐令“我”难忘,那份浓浓的乡情,更令“我”难忘,因此,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借助什么表达的?生:桂花师:是啊,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借“桂花”表达思乡之情。你还知道古时候的诗人喜欢借助哪些景物来抒发思乡之情。生:月亮生:柳树……师:又是一个中秋佳节,浩月当空,作者琦君又会想起什么?生:写话练习:又是一个中秋佳节,浩月当空,我想起了。【诊断与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思乡,《古诗三首》中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表达方式,《梅花魂》进一步体会作者借助“梅花”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因此,本课的表达方式应该在体会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设计1】没有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点拨。【设计2】在总结本文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运用,借助“月亮”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就是“语文味”。品读桂花香的句子文中描写故乡桂花香的句子有4个★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设计1】师:课文写了哪几处的桂花?生:家乡和杭州师:请你划出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生: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师:“可是”一词,谁能读懂他。生:桂花树笨笨的,可是花很香。生:桂花花很小,可是很香。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师:怎样理解“浸”?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师:为什么说是全年呢?生: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师: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设计2]】师:课文写了哪几处的桂花?生:家乡和杭州师:请你划出家乡桂花香的句子。师(出示4个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桂花的香?学生们各抒几见,分别从“太迷人”、“全年”、“整个村子”、“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浸”等词语中体会到了桂花的香。当交流到“全年”一词时,教师引导全年是多少时间?(四季,365天)当理解“浸”一词时让学生们换词【设计3】师:请你划出家乡桂花香的句子,边读边思考,能干的同学可以在句子边上写写你的体会。(学生默读写体会)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当学生说第一句“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一句时,以朗读带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师:读着这个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天刚下了一阵桂花雨,满天满地都是桂花,我眼前一片金黄!生:我的头顶、我的身上、我的脚边都是桂花。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我的脚都快被桂花给淹没了!生:桂花劈劈啪啪地砸在我的脸上,还调皮地钻进了我的头发里,衣服里呢!师:你看你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落满了桂花,你再闻一闻,闻见什么?生(陶醉地):啊,桂花好香啊!师:你再抖一抖,抖下的都是什么?生齐:金色的桂花。师:那么孩子们,你能发现作者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的吗?生:因为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把桂花落下来比作下桂花雨的样子。师:是啊!我们都有下雨的体会,所以也能感觉桂花雨铺天盖地,落在我们身上,满头满身。★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师:哪个词最能体会到桂花的“香”生:浸师:浸是什么偏旁?我们一般都指把什么浸在什么里?出示字典的解释:泡在液体里师: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生:把整个村子浸在花香里面了。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师: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个“浸”字用得太传神了,把花香写得如此形象。看来,我们理解句子可以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来理解。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也用到了这个“浸”字——★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师:请你仔细读读你发现了什么?生:一句是“没有不浸在”、一句是“都浸在”。生: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表示都浸在。师:是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你能给他们换一种说法吗?(学生互换句式练说)师:还有地方让你体会到桂花香吗?生:全年师:为什么是全年呢?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茶和糕饼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师:这句话在文章的第6自然段,这个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真会学习。【分析与诊断】通过3次的调整,这一板块的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过程也得以充分内地展开【设计1】老师的预设太浓,学生的回答基本顺着教师的思路,环环相扣,课上得很顺,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设计2】比设计1稍稍放了一点,“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桂花的香?”一问,让学生有了自主交流的空间,但学生的理解比较肤浅,教学过程的展开不够扎实。【设计3】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很显然比前两个设计有了一定的深度,老师在细读文本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语文点1.再现语言情境在教学句子““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时,让孩子们想象。读着这个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的语言情境再现,避免了文本常规解读的平面和枯燥,师生共同进入的是桂花雨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境界,感受的是满头满身香喷喷的桂花雨。这个过程不仅使文本语言幻化为立体丰满、情真意浓的物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语言和想象交织衍生的物象里,孩子们得以极为自然忘我地到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角色在想象中置换,情感在体验中融通。同时教师适时地唤醒他们关注语言形式,“作者是怎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的”,学生马上关注到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这一过程,正是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悦纳语言形式。这就是“语文味”。2.追索词语原意在理解“浸”一词时,通过查字典理解他的原来意思——“泡在液体里”,再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浸”在本文中的意思,即“整个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学生理解得非常到位。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桂花的“香”有了形象深刻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语言表达上的一种智慧,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传神。这样的过程也在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的警醒,强烈地渗透着一种语文意识,使他们学会关注任何一种语言现象,在感悟语言内容的同时也能自动自发地感悟语言的形式。这就是“语文味”。3.比较品评在理解句子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比较赏析句子,发现“没有不浸在”和“都浸在”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这一比较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并且学生能够换着运用不同的句式。而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品评,学生才感知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探索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语文味”。三、课例研究的收获通过本次课例研究过程,在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的对话中,每一位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对教材取舍一次比一次大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把握一次比一次准确。每一位老师都深深地体会到:(一)在细读文本中发现言语形式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什么原因看不见?因为你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语文”在你面前就不成其为“语文”,它只是“内容”。课标《修订稿》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用一双语文的慧眼去发现文本的言语形式。在解读文本时,我们不能过多的关注文本知识,更应该关注语言知识,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方面去寻找语言形式,去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二)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提高。在细读文本时,我们会发现每篇文章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殊的语言表达方法,力求凭借课文中的“语用点”,还原生活场景,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可以朗读,可以是练笔,可以是对比阅读,可以是想象说话等等,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阅读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三)在阅读过程中习得阅读方法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一样,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此课例中,教师以生为本,努力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比如“借助课文重点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比如“借助字典理解浸的词义”,比如“边想象画面边朗读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