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要求是: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理念是: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对实例的分析中,切实感受到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同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做坚决的斗争,并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二、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二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系统化、理论化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四、考情分析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集中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察,材料取材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和热点问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教学方法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兼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八、学习方法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首先产生对实践的初步印象,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九、教学用时1课时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课外学习活动设计1、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首先产生对实践的初步印象,同时通过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列举现实中的事例,例如,过去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讨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撰文:《实践论》读后感。2、阅读《齐物论》,领会“是非莫辩”的思想。然后让学生讨论,在你我之间是非能否判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十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用时:3分钟)教师提问:关于十九大,大家有多少了解?展示材料: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不少“关键词”,展示了新理念、新观点,给予了重大时代课题明确的回答,在理论上拓展了新境界、在实践上作出了新部署。教师提问:谈谈你所了解的十九大“新理念、新观点”。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派出代表陈述观点。设计意图:密切联系时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本框的兴趣。教师总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新理念、新观点”是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教学用时:32分钟)学习目标展示:1.理解实践的含义2.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3.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重点)4.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运用此观点分析问题(重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视频片段:《厉害了,我的国》学生活动:视频中展现了我国取得的哪些成就?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多媒体展示:视频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了解成果,明确概念:1、谁创造了丰硕成果——人2、人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客观世界3、这些活动的性质是什么——物质性活动4、归纳出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教师总结:要准确的把握实践的含义,必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抓住实践的主体和对象,凡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都是实践;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可以将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明确概念,辨别真伪:(1)缝叶莺编制了一个漂亮的窝(2)认真听取报告学习十九大精神(3)西成高铁的修建(4)开展精准扶贫工作(5)中国天眼正式启用教师总结: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如:农民种地、三峡大坝、建设铁路和公路等;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和革命,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三是科学实验活动,如:探月工程等。西成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规划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对西成高铁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开通运营。五年来,八万多人团结协作奋战在蜀道之上,投入世界最先进的设备1100余台,修建127座桥梁和34个隧道,并且首创高铁鸟类防护网,为珍稀动物留下生命通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千百年来人们只能望山兴叹。1952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2017年,西成高铁开通运营。从普通铁路到高铁穿越蜀道,标志着中国高铁建设水平达到新高度。教师提问:西成高铁建设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许多桥梁和隧道,这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过渡:不管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还是科学实验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共同的特点。多媒体展示实践的三个特点。(1)客观物质性教师讲解:理解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客观物质性,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客观物质性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也是物质性的,所以整个实践活动就是客观物质的。第二,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看,实践的过程是物质性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实践也是客观物质的。高铁建设中是如何贯彻生态发展理念的?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主观能动性教师讲解: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改造自然界还是改造人类社会,还是进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我们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转基因食品就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证明。为什么八万人团结协作建高铁?为什么原来人们只能望山兴叹,而今天却能让高铁穿越蜀道?(3)社会历史性教师小结:因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就在于社会性。既然人具有社会性,那么以人为主体的实践也具有社会性。教师小结: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时期的实践在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上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所以,实践还具有历史性。如:90年代以前,青年人进行购物的方式主要是实体购物,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青年人进行购物的方式主要是网络购物。教师过渡:我们知道了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明白实践活动需要认识的指导,那么实践对认识又有什么作用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多媒体展示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负责西成高铁线路勘测设计任务,设计团队在秦岭区域大范围内进行实地勘测,收集各方面数据,设计多条路线方案并从中选优。世界权威人士曾断言,秦岭环境敏感点呈环形分布。但经过设计团队的长期实地勘测,发现秦岭环境敏感点沿岭脊呈带状分布,澄清了原来的模糊认识。教师提问:设计团队是如何选择最优路线的?数据的获取方式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设计意图: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培养学生认真看教材、识教材、记教材的能力。教师总结: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权威人士的断言是真理吗?为什么?如何判断认识正确与否?教师总结:这个实例告诉我们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不超出认识的范围,认识本身不能回答,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只有将认识(主观)与客观事物(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才能回答。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最后产生的结果加以比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巴山的特殊地质是中国高铁首次遇到的世界级地质施工难题,西成高铁项目部针对这一问题全力展开技术攻关,使用V8物探等先进勘察设备,详细查明影响施工的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圆满完成。目前已探索出一系列施工工法和技术,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推动全球高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提问:在攻克世界级难题过程中,人类认识是怎样发展的?这说明了什么?西成高铁积累的宝贵经验有何意义?说明理由?学生活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小组探究。教师总结:人们在实践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新问题和新要求的出现,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教师提问:西成高铁积累的宝贵经验有何意义?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认识从实践中来,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因为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有了正确的认识,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以,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多媒体展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系统总结,能力提升: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方法论: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重视科学理论的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课堂小结,回顾展望(教学用时:2分钟)本节课讲了两个问题,第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第二: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立足实践,追逐梦想(教学用时:3分钟)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垂手可得,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奋的双手创造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让我们牢记习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教诲,立足本职,埋头苦干,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十三、教学评价本节课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开篇,注重树立实践的观点,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并且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了这一要求,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十四、板书设计
实践的含义人的
实践及其特点
客观物质性认识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从何
社会历史性而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十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实例很多,结合实例讲解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能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且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能亲身参与实例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运用所学的知识,将问题当堂解决掉,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效率。最后的课堂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本节课探究活动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当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或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齐物论》,领会“是非莫辩”的思想。然后让学生讨论,在你我之间是非能否判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二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系统化、理论化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绝好时机。从现实生活看,我国蓬勃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各项成就的取得,综合国力的提高,都会给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产生正面的冲击力,非常容易找到生活中的切入点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掌握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本框的核心观点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打造愉悦课堂。力求做到,切实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首先产生对实践的初步印象,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节课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通过师生的探究互动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过关系,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观看视频和十九大相关材料,加深了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初步的掌握。本课难度较小,易于学生掌握,但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仍需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做进一步的理解。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本框题的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围绕这一观点,教材从“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个目题进行讲解。本框内容从知识角度看,条理清楚、难度不大。从“十九大新理念、新观点”切入,围绕着“实践的含义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展开了本框主干知识的讲解,最终落脚到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这一落脚点,不仅符合新课程的“三贴近”原则,而且也体现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落脚点。从本框题内容的地位来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在实践中改造世界。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来看,第四课谈物质,第五课谈意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架起主观和客观的一座桥梁,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真正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就必须从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入手,才能为顺理成章的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做好铺垫,打下理论上的知识上的基础。而在具体分析理解知识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
B.教师授课
C.农民种田
D.经济体制改革
2.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知识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纷纷暴露。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MADEBYCHINA”(中国创造)取代“MADEINCHINA”(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意识对物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原因在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6.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②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7.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1.材料一:小戏小品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生动鲜活,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材料二:“群众的文化节日—百姓的艺术盛会”。为了充分展示近年来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的丰硕成果,促进基层群众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丰富城乡基层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部、中国文联定于2010年1月31日至2月7日在北京举办“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活动是建国以来对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创作演出成果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展演节目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让基层演员登上首都的大舞台,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到舞台上。节目内容之丰富、参与人数之众多都属近年来首次。
请你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怎样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
答案
1.A2.A3.B4.B5.C
6.B能源的使用属于客观存在、实践活动,“低碳经济”等新概念属于意识、认识,正是因为前者,才产生了后者,这体现了①④;②③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7.B人类对木星的探索不只是为满足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这么简单,更直接的动力是加深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识,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①观点是不准确的。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未必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④的说法错误。②③的说法正确体现了题意,选B项。
8.D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采用更为先进的测年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考古研究,却得出了更为可靠的结论,这体现了①④;②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体现;③的说法错在“必然”上。故本题选D项。
9.B题意旨在说明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如果不能回到实践中去,不为实践服务,这种认识也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故选B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0.B材料中的引言强调了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B项中的“近水”与“远山”强调的是亲身参加实践的重要性,与材料内容一致。
11.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戏小品的创作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小戏小品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实践活动,要推动小戏小品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支持、发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小戏小品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小戏小品能不能得到发展,就需要在群众实践中不断检验,看小戏小品能不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小戏小品。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小戏小品从群众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群众实践中去。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戏小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解析:认识论的知识非常有限,因此组织答案所运用的具体理论内容也很好确定。本题可分别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入手来回答,同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但又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理工大学《热工与流体力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光电类导论》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管护经营合同更名理
- 合同标准安全条款自查报告范文
- 银行员工转正申请书范文6篇
- 2024系统开发合同2
- 2024消防工程合同范本(修改)
- 深圳大学《中美关系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应急管理条例解读
- 纸箱厂代加工合作协议书范文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练习卷
- GB/T 29168.4-2024石油天然气工业管道输送系统用弯管、管件和法兰第4部分:冷弯管
- 2024年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第三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期中测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实验动物学完整版本
- 哈工大课件教学课件
- 知识点默写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科大讯飞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 2024-秋季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单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