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_第1页
借助信息技术-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_第2页
借助信息技术-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_第3页
借助信息技术-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_第4页
借助信息技术-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借助信息技术将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当前,“信息技术”和“数学应用”正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情境应包含丰富的“数学知识”(指数学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结论性知识)和“数学体验”(指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数学情感、数学意识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计算机让数学实验登堂入室,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实验的含义。

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主体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建构和发展。因此,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根据研究目标,创设或改变某种数学情景,在某种条件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是一种思维实验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发挥技术优势,开展数学实验,发展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特别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的工具。”可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媒体是师生用来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帮助数学思维、进行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数学教师必须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设计数学实验,恰当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让它不仅支持教,而且支持学。

1、巧妙使用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实验——归纳——猜想——证明”应该是数学学习、发现、探索、创新的一般程式,数学结论的得出不再是从书上看到的,从老师口中听到的,而是学习者自己经过观察实验、归纳概括、猜测想象,验证发现而体验到的。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Maple》等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多媒体的演示工具,而是一种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学的认知工具,因此利用它的特殊功能(如计算、图形的变换、数据处理等),引导学生通过键盘、鼠标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简便快捷地发现数学问题的实质,从而验证数学结论。

例如:在教学小学实验教材第八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先设计了一个探索式实验:让学生用一定尺寸的小棒摆三角形,创设问题情境,归纳出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而猜想“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验证式实验,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绳子、小棒、尺、剪刀等),还提供了“几何画板”这个计算机软件,需要的学生可以拖动鼠标,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根据计算机所给的三边数据,借助计算器,发现并验证了“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在这里,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脑,直逼数学问题的本质规律,把大量的数学计算、画图、测量留给计算机完成,把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更为广阔和有价值的数学发现和创造,真正实现了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最终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2、借助网络功能开展数学实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实验使得数学学习已不再局限于演绎推理,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因此,教师应当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提供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等,实现对数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例如:在教学小学实验教材第四册“一亿有多大”时,教师首先提出研究目标:一亿粒米有多重?引导学生先猜测,再分组实验。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验材料(米尺、天平、磅秤、钟表、黄豆、计算器),学生的想象是极为丰富的,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师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学生可根据需要,利用计算机查找对比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研究深入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

三、开展计算机辅助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活动的实施原则。

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要从教学设施、教材内容、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数学实验活动要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指导也要由多到少,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实验,具体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因素,不要盲目地无选择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实验,核心是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鼓励学生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要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重视直观和形象,而忽视理解和抽象。应有益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思想的理解,克服与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丰富数学的活动形式。

2、适用性原则。

数学实验,这一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情境,面对小学生和小学教材的特点,在实验设计时应以“适用、能用”为准则,不宜过分追求“高、精、尖”,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数学实验。

3、平衡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熟练的基本运算、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努力实现多种媒体的全面和谐的应用。

4、广泛性原则。

在数学实验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以及互联网等,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对于同一个实验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可以一个人为主,也可以小组为主,可以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实验和演示,也可以在课余让学生实验,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实验活动,做到因材实验,讲求实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我们坚信:每当我们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CAI这种工具和载体,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去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去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20XX年10月

胡载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模拟动态图象的实验》

许光新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媒体是师生用来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帮助数学思维、进行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它让数学变得现实起来,把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学实验”变成了现实,学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