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以小见大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以小见大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以小见大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以小见大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以小见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以小见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浪花

杨朔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

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过一浪,撞到礁石

上,喇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

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

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

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藜子蓄的,

还是怎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

刚靠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

有个姑娘听了笑起来:“浪花又没有牙,还会咬?怎么溅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

一口多有趣。”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

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

叫它变个样儿。姑娘们,你们信不信?”

说得妙,里面又含着多么深的人情世故。我不禁对那老渔民望了几眼。老渔民长得高

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

老渔民说完话,不等姑娘们搭言,早回到船上,大声说笑着,动手收拾着满船烂银似的新

鲜鱼儿。

我向就近一个渔民打听老人是谁,那渔民笑着说:“你问他呀,那是我们的老泰山,

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

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不过我们叫他老泰山,还有别的缘故。人家从小走南

闯北,经得多,见得广,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点,日久天长,老人

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此后一连几日,变了天,飘飘洒洒落着凉雨,不能出门。这一天晴了,后半晌,我披

着一片火红的霞光,从海边散步回来,瞟见休养所院里的苹果树前停着辆独轮小车,小车

旁边的一个人俯在磨刀石上磨剪刀。那背影有点儿眼熟。走到跟前一看,可不正是老泰

山!

我招呼说:“老人家,没出海打鱼么?”

老泰山望了望我笑着说:“哎,同志,天不好,队里不让咱出海,叫咱歇着。”

我说:“像您这样年纪,多歌歇也是应该的。”

老泰山听了说:“人家都不歇,为什么我就应该多歇着?我一不瘫,二不瞎,叫我坐

着吃闲饭,等于骂我。好吧,不让咱出海,咱服从;留在家里,这双手可得服从我。我就

织鱼网,磨鱼钩,照顾照顾生产队里的果木树,再不就推着小车出来走走,帮人磨磨刀,

钻钻磨眼儿,反正能做多少活就做多少活,总得尽我的一份力气。”

“看样子您有六十了吧?”

“哈哈!六十?这辈子别再想那个好时候了——这个年纪啦。”说着老泰山捏起右手

的三根指头。

我不禁惊疑说:“您有七十了么?看不出。身板骨还是挺硬朗。”

老泰山说:“哎,硬朗什么?头四年,秋收扬场,我一连气还能扬它一两千斤谷子。

如今不行了,胳膊害过风湿痛病,抬不起来,磨刀磨剪子,胳膊往下使力气,这类活儿还

能做。不是胳膊拖累我,前年咱准要求到北京去油漆人民大会堂。”

“您会的手艺可真不少呢。”

“苦人哪,自小东奔西跑的,什么不得干?干的营生多,经历的也古怪,不瞒同志

说,三十年前,我还赶过脚呢。”

他正要讲述精彩过往的时候,休养所的窗口有个妇女探出脸问:“剪子磨好没有?”

老泰山应声说:"好了。''就用大拇指试试剪子刃,大声对我笑着说:“瞧,我磨的

剪子,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

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

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枝野菊花,插

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他走了,他在海边对几个姑娘

讲的话却回到我的心上。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

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

山。

老泰山姓任,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笑笑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竟不肯告

诉我。

一九六一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景动静相宜。冲击礁石的浪花,是势不可挡的动景,金光灿烂的晚霞,是绚丽

优美的静景,描绘出意境深远、富有诗意的画面。

B.文章写人方式多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景物烘托、他人评价的侧面描

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正面描摹,手法灵活。

C.文章线索清晰分明。以“浪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推出一组“浪花”的特写镜头,结

尾以“浪花”为喻点题,前呼后应,首尾圆合。

D.文章结尾别具匠心。在红霞如火、野菊绽放的景色中,老泰山的背影极富浪漫主义色

彩,蕴含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意。

2.杨朔的散文善于从大处看眼,小处落笔,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

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展,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

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

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

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

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

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

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

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

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

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

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

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遇住。这样两天,过了阳

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

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

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

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

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

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

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

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

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

我睡眼蒙晚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

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

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

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

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

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

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

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

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

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

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

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

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

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

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聚集着许多服装

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

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

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

落,却又落不下来。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

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

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

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

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

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

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

(摘编自冯至《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六年前”的往事,可见本文并非作者率尔下笔,有感辄发,而是长时间体验

与思索的升华,是多年沉淀的结果。

B.文章写到长沙大火、南京失守、武汉撤退,尽管国难当头,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

上也没有倦容,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信心。

C.文章画线处连用双重否定句,赞美农夫、手工业者能够坚守职责,节律强劲,感情充

沛,起到了加强语势、深化文意的效果。

D.文章以“忆”统领,详细描写了漓江两岸的风光及作者在平乐的经历,表达了对家乡的

思念和人事变迁的感慨,情感蕴藉深沉。

2.冯至撰文善于以小见大,截取大时代大动乱中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寓情于事。请结合

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庐州

洪放

一城灯火,便是人烟处。庐州灯火,在暮秋的夜色中,打开了这个江淮之间亦称合肥

的城市。如果你注意听,那灯火之中有不尽的故事。当然,你最好是仔细地看。看着,看

着,灯火庐州,便清晰地呈现出一幅水墨长卷。

这是一幅四十年的长卷。

这长卷里既有已经消失的地名、建筑与事物,更有正在成长的道路、广场与球地。这

长卷里写满四十年的一朝一夕,留存着对城市的乡愁与期冀。

这长卷之首便是灯火。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桐城来到庐州。夜晚,庐州的灯火是两条并

不算太长的龙灯。一条是长江路,一条是金寨路。我借住在大东门的交通旅社,晚上站在

旅社露台上观望,两条路上的灯火形成断断续续的光带。九点以后,大街上已是人影稀

疏。我下了露台,沿长江路行走。店面已经关门,在三孝口和四牌楼边上,有一两家小吃

店半掩着门。没有顾客,灯光照着,颇有些清寂。折过路口,再往南,一些大学所在地,

灯火依然灿烂。而那时,正有人盛传:中科大要搬走。说合肥太小,容不下,确实,那

时,灯火隐约的庐州,如同一个没有伸展开来的小子,青涩,而且过于婉约。

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十七楼的心情》。写我出差住在黄山大厦十七楼所见。

也是夜晚,从十七楼往外看,灯火已比十几年前扩大不少。合肥这个从前没伸展开来的小

子,现在有了筋骨,正在捣腾。灯火绵延中,除了长江路、金寨路,还有了美菱大道,黄

山路和桐城路也在往两端延伸。灯火随着道路生长,那些以前散落在城市外围的大小工

r,也都被串起来。近处,市府广场一带,人流与车流,也逐渐多起来。城市的气息,已

开始弥漫出繁华之意。然而,我总感到这庐州还是一块碧玉。甚至,我感到它如同一条

蚕,卧在巢水边上。它是不是太静了?或者说,它是不是太小家了?

站在十七楼,我有所感叹。那些年,我已经跑过一些更大的城市,看过更多城市的灯

火。庐州灯火,或许是肩负太多的历史,或许是缺乏更大的抱负,给人感觉走得太慢,以

至让人担心它将被遗忘。古往今来,有多少城池消失,有多少灯火黯淡?庐州,也会成为

其中的一个吗?不到十年,庐州城给了回答!而在庐州城回答的那些年里,我因为公事频

繁地出入庐州。每到夜晚,我还是喜欢站到酒店的高处,看灯火,看人烟,看这个城市的

前生今世,看这座大湖名城的拔节成长。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庐州藏一下子伸展开了手脚。

也仿佛就在一瞬间,城市的眉额抵近巢湖,抵近董铺,抵近东大好……灯火也随着城

市的眉额,点亮从前那些阡陌。国际上对一个城市发展的评价,有一条指标是用电,通俗

地说就是灯火,灯火亮起,便是人烟,有人烟,有活力,有动力,有生活,有日常。有了

活力、动力、生活与日常,城市使有了生气,有了拓展,有了前途,有了幸福。庐州的

火,照亮了这座城市的灵魂,让这个江淮之间合二水而肥的古老城市,厚积、锐发,好火

又好像犁锌,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站在高处看灯火,你可以想见那些工厂、流水

线,那些大学、科研所,那些被城市化的乡村……

灯火之中,庐州四十年。前不久,夜晚散步到百花井边,我问那个坐在井边的老人:

一直住这儿?

老人答:七十多年前,我就出生在这里。五十多年前,我离开这儿到外地谋生,二十

多年前,我退休后又回到这里。十几年前,城市大发展,我跟着儿子搬到滨湖。这不,现

在又回来了。我跟老伴两人回来了,住在老宅子里。看着这井,闻着这桂花,多好!

我说:怎么个好法呢?

老人答非所问,但有道理。他说:滨湖那边晚上都是灯火了,我们回来,这老巷子里

便也亮了。没了灯火,哪还叫城市?哪还叫家?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7日,有删改)

[注]本文系“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由“一城灯火”引出暮秋夜色下的庐州,在庐州灯火中可听故事,可赏水墨长

卷,并由“长卷”引起下文。

B.文章以“灯火”为线索贯穿全文,行文按照时间段依次展开,再现了庐州四十年的发展

进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叙事简洁,但意蕴丰厚。写盛传“中科大要搬走”一事既突出当时城市之小,也表

现了对城市发展慢的担忧。

D.文章语言活泼,颇具特色,如“灯火又好像犁锌,犁开这个城市的发展篇章”,比喻巧

妙新奇,令人联想,美不胜收。

2.文章叙写庐州城的发展主要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功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块石头的幸福生活

黄劲松

①如果我是一块石头,我会选择在明月清风的山野中沉埋一生,还是在红尘滚滚的市

井间喧嚣蒙垢?是坚守仁静的内心,还是随缘于落落风尘的侵凌?

②在吴江静思园,在庞山湖碧波倒映的镜像中,在曲水环廊的一侧,面对着一块突兀

的灵壁石,我傻想着。

③石高三丈,是我有限人生里所见到的最奇伟的妙石。孔遍布周身,凡一千六百余

孔,得亿万年造化成就之灵窍,仅通体过桥孔就达168孔。“若峰底举燧,百孔生烟;顶端

注水,千洞泄玉”,实在是大自然恩赐之灵物。外表有白玉之泽,黄金之质,在寂静如海

的庭园突兀如帆,说尽岁月的风流。

④我暗自惊讶,如此磅礴天地的伟石,竟然产自安徽原宋朝“花石纲”的旧窟。静思园

主为得到此石,招当地农人用古人填土起石之法,日起数寸,经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从泥

中取出。又修路十里,架桥两座,经千辛万苦,才将其运回吴江。园主可谓是亘古第一之

“石痴

⑤更为奇妙的是,立石之日,园主一家洒扫庭除,沐浴焚香,躬身而拜之时,忽然风

雨大作,万千甘霖从天而降,倏忽又雨过天晴,艳阳高照。此时观石,惟见其通体晶莹,

灵光四射,似乎上苍将天地之精神全部贯注此石,赋予其蓬勃的生命,观者无不啧啧称

奇。

⑥我悄悄地绕石一周,目光所过之处,皆是奇思妙想。忽然想到西晋名士张翰,在洛

阳秋风四起之时,忽起思乡之情,作歌日: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妒鱼肥。三千里兮

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看似两件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但被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观石

之喜与思乡之怅密密揉合,真有悲喜交集之感。

⑦我在石边坐下,任阳光泻我一脸灿烂,心游八极,思接天外,突然心有所感,想到

了两个字:幸福。张翰是幸福的,一个具有思乡情怀的人,表面上看似一个充满悲情的

人,但实际上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心中还有故乡,有一个可以从记忆深处调度出来

进行细细回味的过去。当他被生活的杂音干扰得不胜沉重之时,他还可以从心里慢慢地踱

回去,在茄菜和妒鱼遥远的香味中向故乡献上的一声问候,在前行穿越的时空中久久地回

响。

⑧我身边的石头也是幸福的。数亿年过去了,命运之手终于拨开遮挡在它身上的厚重

泥土,一个传奇终于让世人体会到了什么是震撼之后的久久激荡。在它的身边,三皇五帝

曾经走过,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不管创造了如何伟大的功业,但都没有能够一睹它的尊

容。北宋徽宗皇帝是玩石行家,但举倾国之力,他得到最大的灵壁石也仅仅两丈有余,且

扰民毁城,留下千古骂名。而静思园中这块叫做“庆云峰”的石头,它自信是遇到知音了,

所以才会来到钟灵毓秀的江南。从来佳石如名士,士为知己,石也如此。它一路走来,竟

引得园主修桥铺路,惠及其余。它安身在江南第一私家园林,沉稳如山,又清秀雅致。它

被四方游人瞻仰之时,肯定充满着虔诚和喜悦,它的每个毛孔流淌着的肯定是大大的欢

喜。

⑨我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幸福下去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一方秀丽的山水,在这里,

它的思想每天都是新鲜灵动的。因为它还有众多的奇石妙峰环列在它的周边,可以时时彼

此映照,养性怡情。还因为有许多敬石拜石爱石的痴迷之人,有了他们,石头便有了神性

的力量。它如一面帆,给别人,也给自己一帆风顺的祝福,让繁复的生活升腾起不熄的希

望和热情。

(选自《散文》)

1.文章以小见大,状物明理。你能从中探究到哪些幸福的真谛?请简要阐述。

【答案】

一、1、C“以,浪花,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全文是以“我”与老泰山的结识,“我”对老泰山认

识的深化这一线索串联安排内容的。

2.①文章从大处着眼,表现了礼赞齐心协力、顽强坚韧、塑造江山、创造时代的新中国

劳动人民的宏大主题;②文章从小处落笔,舍弃伟大人物和宏大场面,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