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84张)_第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84张)_第2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84张)_第3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84张)_第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84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周敦颐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有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匆匆》等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是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2、综合、归纳。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心中怅然)(不再宁静)心中失落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小径文章内外结构之圆形美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出家门小径荷塘回家门小径

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线索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阅读第3段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段独白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哀愁,也有淡淡的喜悦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超脱现实(一)朗读、赏析第4自然段1、朗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景?从哪些方面写的?2、作者是怎样从这些方面描绘这月下河塘美景的?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品味它的妙处。月色下的河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品味叠词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广度、深度田田:写出了荷叶茂密相连的情景亭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脉脉:饱含情意的样子作者怎样描写荷叶?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出荷叶的什么特点?表现什么意境“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的娇美身姿。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袅娜”、“羞涩”本是形容女子的,在此用于荷花身上,写出了荷花的娇美身姿和羞涩神情,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感情。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❶.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❷.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的特点,突出了荷花的清新淡雅和冰清玉洁。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又叫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运用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香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e、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河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颤动,肩并肩挨着——拟人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将叶子“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这样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f、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拟人“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是将其拟人化。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将所见与想象结合,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月下荷塘3.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月下河塘图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即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顺序来写: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二)朗读、鉴赏第5自然段

1、朗读,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泻——既照应了上句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景,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有“人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名曲光、影将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地描摹出了河塘上的月光月影虽浓淡不一,却和谐之至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通感月光素淡朦胧月影参差斑驳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光影素淡图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动态美——淡雅幽静——追求自由月色——静态美——朦胧静谧——暂获平静

↓↓

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树色:远山:路灯:蝉声蛙声:一团烟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闹蝉唱蛙鼓图荷塘四周景色1.提问:本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本文的三“美”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1、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4-6)集中体现了这点4.月光下的荷塘5.荷塘上的月色6.荷塘四周的景色

2.语言美:修辞:拟人、比喻、通感动词:泻、浮、洗、画叠词:曲曲折折、田田、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约、淡淡语言作用小结:比喻拟人通感动词叠词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3.情调美

画面——美丽气氛——宁静格调——雅致阅读7—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