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目录_第1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目录_第2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目录_第3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目录_第4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目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目录

本文介绍了古典文献中相关名词的解释和复习,重点介绍了目录、目录学、叙录、六分法、四分法、官修目录、史志目录和补史志等概念。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通志艺文略》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包括了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的内容,以及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史,实际上是《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取材自唐代以前的文献,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文献通考经籍志》是郑樵著的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是我国第一部这样的书。其核心思想是“会通”的观点,与会通思想紧密相关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大大丰富了古典目录学的宝库,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录鬼簿》是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例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以及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永瑢、纪昀主编的书目,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共有二百卷。收录了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古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和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所作,他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在古典文献的版本方面,严格意义上的“版本”是指刻板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广义的“版本”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寫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刻本则是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4.手稿本是作者亲笔所写的,通常会有增删修改,署名和序跋,最能够体现作品原貌,可用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5.稿本是非作者亲笔所写,但是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这种稿本也称为清稿本,同样能够体现作品原貌。6.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也称为传抄本。未经作者过目,没有作者笔迹。有些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有些则是转抄,其价值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珍本依赖于抄本得以保存。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7.善本是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或写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为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8.孤本是举世无双的本子,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9.活字本是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10.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影印本具有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11.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是将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12.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13.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然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14.经折装是一种唐代后期新的装订形式,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行数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15.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合,再用硬纸裹背作为封面。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16.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进,将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然而,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17.线装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18.版面界栏是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称为“上栏”,下方的称为“下栏”,两边的称为“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19.行款是指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20.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21.鱼尾是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22.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有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23.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这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明末毛晋汲古阁的书衣多用宋笺藏经纸或宣德纸,清初钱曾述古堂的书衣多用自造五色笺纸。校勘是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称为校雠或雠校。雠的本义为以言对答,后来逐渐引申为校核文字。古人著书时不加标点符号,读者必须自行判断停顿的位置,这被称为句读。在一句话的结尾称为“句”,在一句话中间的断点称为“读”。宋代出现了标点符号一词,除了句读外,还有其他符号被称为“标”,用于标记书中重要或特殊的内容,以帮助记忆。标点符号的出现使得书中的要义更加清晰明了。在古籍整理中,句读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非常重要。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于1951年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并在同年十月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标点部分已发表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适用于古籍标点工作。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错误。其中包括不明古汉语词汇、不明专有名词、不明文献名称、不明引文、不明语法、不明文体、不明文意以及文献有误等。为了避免这些错误,需要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参考已有的标点结果,勤于查考,并注意利用文体特点。在注释古典文献时,训诂是一种常见的工作。训诂是指解释、翻译古书的工作,早期主要是词、句的解释,后来逐渐扩大到全篇。反切是一种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的方法。串讲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而通释则是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义疏起源于南北朝,与集解类似,但更为详尽,有许多别称。6、注疏:自汉以来,释经之书就有传、经、解、学等名目,今通称为注。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正义,今通称为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合称为注疏。7、直解:是一种用白话文译释经书的方式。8、传:是转述的意思,用于阐明经义。最早的传相传是孔子所做的《易传》,又称十翼。9、注: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注名篇的注释内容很广,包括注音、释义、阐述语法、说明表现方法或者修辞手段、阐释其他文化知识等内容,也有侧重一方的。10、笺: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笺的体例是从汉郑玄开始的,实际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11、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明显。它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传注比较简明而章句则较为繁琐。12、集解:有两种情况,名同异实。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13、疏不破注: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即属不破注。14、如字:这个术语涉及多音字的问题。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15、声训: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是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这种注释方法,称为声训或者音训。16、某,某也: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接释义。这种格式的注释内容很广,可以用于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等的注解。17、以训诂代经文:注释者通过对经文中字词的解释和推敲,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涵义。这种注释方法称为以训诂代经文。信、雅、达是翻译中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三个方面。其中,“信”指的是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发挥。翻译要在语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与原文保持等值。如果脱离原文,违背“信”,那么这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而“达”则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