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猜题卷(全国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猜题卷(全国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猜题卷(全国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猜题卷(全国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猜题卷(全国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期中考试押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

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燕、赵之讴,秦、

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

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

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

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

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

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

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

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

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

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

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

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

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

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文人对乐府的模拟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

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

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

1

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

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宋、齐、梁、陈统治者的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既继承建安,又

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

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了情节,开创了我国叙事诗先河,也成为叙事诗

的典范。

C.南朝民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跟初唐人的五言绝句已经非常相似,只是在韵脚或平仄上略有不同。

D.南朝乐府有它的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

A.文章梳理了乐府民歌的发展脉络,从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最后是文人拟乐府诗。

B.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乐府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中的叙事诗先河。

D.文章阐释了“乐府”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期乐府民歌的风格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0

A.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诸多差别,但其“内在的美”是相同的,这也说明了南北乐府民歌融合的特点。

C.文人乐府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非常大,不仅表现在诗歌形式上,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同样如此。

D.文人乐府在南朝达到新高潮,体式多样,继承前代的优长,统治者大力提倡,文人积极响应参与。

【答案】I.C

2.B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

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错误,从第一段来看,乐府是秦代开始设

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逐渐增多,故事性

比《诗经》强,……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错误,第二段说的是“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

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由此可知,成为典范的是“乐府双璧”,而不是“汉

2

乐府”。D"……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错误,从文中来看,表面上风格迥异,内在美是相同的,

如文章倒数第四段说“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匕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

的美是相同的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

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文章是介绍不同时期民歌的特点,尤其强调了二者的相同之

处,并不是把二者进行对比。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

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颠倒,从文中来看,文章第四段说

的是“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

的翻译和润饰”,由此可知,“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故选A。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什么是湿地?湿地就是清波荡漾的河流、烟波浩瀚的湖泊、金黄无垠的稻田、野生动物聚集的沼泽地

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湿地可以将过多的降雨和来水存储、缓冲,然后逐步放出,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湿地所拥有的大

量水面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使周围地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湿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在地

势较低的沿海地区,湿地可以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土地盐碱化;湿地蓄水层的水是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

分,与地下水互为保存和补充;我国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约有一半生活在湿地中,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

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无法代替的;湿地植物能够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降解环

境污染的作用。

(摘编自郑北鹰《我们不能没有湿地》)

材料二:

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湿地生物有着强烈影响,如湿地污染会导致湿地水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在我

国两次湿地调查期间,水鸟种数减少了39种;有些不合理的筑堤修坝等人为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

件,阻断了水生生物的迁徙通道,增加了涧游性鱼类以及江豚等动物灭绝的风险。

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围垦和占用。此外,破坏性捕捞、放牧和养殖,导致湿地生

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使得物种日趋单一,严重影响湿地的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降

低;旅游业的非理性发展、非法捕猎和人为捡拾鸟蛋等行为,也直接造成湿地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减

3

少。

(摘编自崔丽娟《保护湿地,给野生动植物一个安稳的家》)

材料三:

湿地生态系统的入侵生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发生范围广。如此看来,呵护湿地这一“地球之

肾”的生物多样性,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行动和更大的努力。

我国现行的动植物检疫法和卫生检疫法等只针对已知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农业法、种子法、森林

法、环境保护法等尚未明确涉及如何防范外来生物入侵,因此,我国缺乏统一的防止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

应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外来物种引入者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管理生物引种过程。

检验检疫是防御外来生物入侵的首道关口。随着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有害生物随物资及运

载工具出入境的风险越来越高,及时掌握入侵物种动态,健全、加强检脸检疫制度,构筑严密的防御体系,

是阻止外来生物侵入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关键。

治理湿地外来生物入侵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要加强对入侵物种生长特性、风险评估、科学治

理和跟踪监管的方法研究,创新技术手段,探索长效治理和防控机制,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入

侵情况反复,打好防范外来生物入侵“保卫战”。

外来生物入侵尤其是湿地生物入侵问题涉及面广,其防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针对各类有害生

物入侵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认识,特别是出境旅容、科

研人员和涉外工作人员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意识。

(摘编自杨舒《呵护湿地,防控外来生物入侵》)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没有湿地,是因为湿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湿地蓄水层的水与地下水互为保存和补充,

湿地植物能够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等。

B.仅仅将野生动物聚集的沼泽地理解为湿地,是不准确的,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及我们熟悉的

烟波浩瀚的湖泊、金黄无垠的稻田也是湿地。

C.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的筑堤修坝等人为水利工程,使得水生生物的迁徙通道被阻断,从而导致了泡游

性鱼类以及江豚等动物的灭绝。

D.我国只针对己知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的动植物检疫法和卫生检疫法等,可以说,难以全面防范种类多、

数量大的外来生物入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可以使周围地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可以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土

4

地盐碱化,保持生物多样性。

B.我们对入侵物种生长特性、风险评估、科学治理及跟踪监管的方法研究必须给以加强,因为治理湿地外

来生物入侵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C.破坏性捕捞、放牧和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旅游业的非理性发展、非法捕猎和人为捡拾鸟蛋等行为,都

是造成湿地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

D.重视提升出境旅客、科研人员和涉外工作人员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意识,自可消除有害生物随物资及运

载工具出入境的风险。

6.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案】4.C

5.D

6.(1)防止湿地污染,合理开展人为水利工程。(2)坚决打击破坏性捕捞、放牧和养殖,保持湿地的生

态平衡。(3)合理发展旅游业,严禁非法捕猎和人为捡拾鸟蛋等行为,保护湿地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

(4)针对外来物种入侵,应加快立法进程,建立责任追究制;把好检验检疫关口;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研究;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从而导致了涧游性鱼类以及江豚

等动物的灭绝”错,材料二是说“增加了洞游性鱼类以及江豚等动物灭绝的风险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自可消除有害生物随物资及运载工具出入

境的风险”错,材料三说“防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重视提升出境旅客、科研人员和涉外工作人员保

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意识,只是防控举措的一个方面。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二“如湿地污染会导致湿地水鸟

种群数量大幅下降”“有些不合理的筑堤修坝等人为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阻断了水生生物的迁徙

通道”可知,防止湿地污染,合理开展人为水利工程。结合材料二“破坏性捕捞、放牧和养殖,导致湿地生物

群落结构的改变,使得物种日趋单一,严重影响湿地的生态平衡”可知,坚决打击破坏性捕捞、放牧和养殖,

保持湿地的生态平衡。结合材料二“旅游业的非理性发展、非法捕猎和人为捡拾鸟蛋等行为,也直接造成湿

地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可知,合理发展旅游业,严禁非法捕猎和人为捡拾鸟蛋等行为,保护湿地

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结合材料三“我国缺乏统一的防止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应加快立法进程,建立

外来物种引入者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管理生物引种过程”“检验检疫是防御外来生物入侵的首道关

口”“要加强对入侵物种生长特性、风险评估、科学治理和跟踪监管的方法研究,创新技术手段,探索长效治

理和防控机制”“有关部门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认识”针对外来物种入侵,

5

加快立法进程,建立责任追究制;把好检验检疫关口;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

保护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茶缘

蓝月

安老板喜欢喝茶,他有一把心爱的茶壶。这是一把颜色呈暗紫色,圆中带方的紫砂壶。

安老板是安兴茶庄的老板,方圆数百里都有他的定点茶场。安老板宅心仁厚,对茶农非常好,被称为

安善人。

闲暇之余,安老板喜欢看书,那把心爱的茶壶不离左右。安老板这把茶壶出自制壶奇人老简之手。

制作茶壶需要优质的紫砂,紫砂生泥形状很像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雨雪,

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因此,老简大量的时间都在大山里面转悠,寻找紫砂矿。

一次,老简不小心滑下了山崖,幸而有一棵松树把他接住了,才没有丧命。安老板刚好去山里收茶叶,

听到呼救声,看到了瘦瘦高高皮肤黝黑的老简,他不顾自身危险,把老简救了上来。

出于感激,老简送了一把茶壶给安老板。这壶造型圆中带方,壶身细腻似透非透,壶底刻了一个“简”

字阳文方印,壶内也有一个同样的方印,无一处不完美。安老板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紫砂壶,看的

他眼睛都不会转动了。

安老板知道自己遇上奇人了。

在安老板的一再劝说和邀请下,老简跟着安老板到了镇上,安老板将临街的一间店面借给老简,开了

一家茶壶店。

老简的茶壶配上安兴茶庄的茶叶,那简直是绝配,泡出来的茶,茶香扑鼻,绕梁三日。安老板的茶叶

生意更加兴隆了。

老简有一把壶,是不卖的,这把壶是老简祖上传下来的,壶身刻着一行刚劲灵动的小字:大道至简,悟

在天成。老简视若珍宝,天天捧在手中,这把壶被老简养得温润如玉,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胡县令得知老简有把宝贝茶壶,顿时两眼放光,穿上便服带上随从就去了老简的店。

胡县令两只眼珠子贼溜溜转,一眼就看到了老简那把与众不同的茶壶。

胡县令一把捧在手中细细观摩,果然是好壶,多少钱?老爷我买了。老简微微一笑说,不好意思,我

这把壶是不卖的。

胡县令顿时黑了脸。说实话,他根本就没打算掏钱买,他想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你一个小老百姓还敢

6

不给?

边上的随从一看主子生气了,马上唬着脸对老简说,县太爷看上你的茶壶是你的福气,哪来那么多废

话?今天这壶你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老简哈哈一笑,说,那我问问我的茶壶愿不愿意吧,它要是愿意,我就把茶壶双手奉送。

胡县令一听老简开穿了,乐滋滋把茶壶送还到了老简手里。老简用干净的柔布仔细擦拭,然后抚摸良

久,猛然间一抬手砸向地面,只听一声脆响,紫砂壶成了碎片。

胡县令气得脸都白了,一甩袖子,恨恨地出了茶壶店。

安老板很快得知了这件事情,对老简更是肃然起敬,但胡县令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怎么力、?安老板

心中着急,急匆匆赶到了老简的茶壶店。

老简没事人一样呵呵笑着,招呼安老板喝茶。

安老板说,胡县令不是好招惹的,要不我去打点一下,这事儿就过了。

老简当即沉下脸来,说,你要是去,咱们就割袍断义。那你说怎么力'?安老板焦急地说。

老简说,我的茶壶是有气节的,绝不与贪官为伴。那个胡县令一进我店里,我就看到他眼中的贪婪之

色。

说着老简拿出一把茶壶,安老板惊奇地发现这把茶壶和老简打碎的那把一模一样。

老简笑着说,打碎的那把其实是我自己制作的,这把才是我祖上留下来的。谢谢你这些年的关照,我

留在这肯定会给你带来麻炀的,老简就此别过。

安老板一听急得眼圈都红了,说,你要去哪里?老简哈哈笑着说,来即是去,去即是来。老简走了,

仿佛没有来过这个小镇一样。

安老板睹物思人,对老简送他的茶壶更加珍爱。慢慢的,安老板那把紫砂壶竟然也温润如玉,仿佛有

生命一般。

突然有一天,安老板发现他的茶壶上出现了一行刚劲灵动的小字: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构思精妙,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先从安老板手上的紫砂壶写起,后交代紫砂壶来

龙去脉,这样安排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B.这篇小说胡县令的出场,推动了小说走向高潮,也是小说矛盾的焦点所在,通过胡县令欲强占紫砂壶这

件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蛮横。

C.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使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凸显了安老板和老简两人的

美好形象,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形象跃然纸上。

7

D.这篇小说使用了第三人称方式叙述故事,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周围的社会变化、人物行为,能直接地展

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茶缘”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9.小说中两次写到茶壶上出现的“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字样,有何用意?从这篇小说中你悟出了哪些“大

道”?

【答案】7.B

8.①从情节上看,小说紧紧围绕老简和安老板的“茶缘”展开,情节集中紧凑。②从人物上看,小说通过“茶

缘”塑造了安老板为人淳朴,侠义心肠,对待老简至诚至性;而老简知恩图报、刚正、机智,为别人着想的

美好形象。③从主题上看,小说借“茶缘”表达了对刚正、侠义等美好品行的歌颂,以及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9.①第一问:小说两次出现“大道至简,悟在天成”,提示小说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情节上前后照应,严

谨,完整。②第二.问:为物之道:做事需要耐心,任何投机取巧或者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不可能做出好东

西的。为人之道:为人要知恩图报,要坚持原则,威武不能屈,要有气节;要急公好义,对待朋友要真诚。

这样的为人之道,简单,也让人敬重。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蛮横“错,

小说的主题是表现老简的刚正和安老板的侠义,歌颂两人的美好品格,而不是揭示当时社会黑暗、官员蛮

横。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从情节上看,小说围绕老筒和安老板的缘分展开,

先写安老板救老简,“安老板刚好去山里收茶叶,听到呼救声,看到了瘦瘦高高皮肤黝黑的老简,他不顾自

身危险,把老简救了上来“,老简送紫砂壶,'‘出于感激,老简送了把茶壶给安老板”;再写安老板邀请老

简到镇上开店,两人的茶与壶相得益彰,“老筒的茶壶配上安兴茶庄的茶叶,那简直是绝配,泡出来的茶,

茶香扑鼻,绕梁三日。安老板的茶叶生意更加兴隆了“;然后写县令欲抢壶,老简摔壶、离开,安老板睹壶

思人,“突然有一天,安老板发现他的茶壶上出现了一行刚劲灵动的小字: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可见小说

紧紧围绕老简和安老板的“茶缘”展开,情节集中紧凑。从人物上看,小说通过“茶缘”塑造了人物形象。如安

老板,“安老板刚好去山里收茶叶,听到呼救声,看到了瘦瘦高高皮肤黝黑的老简,他不顾自身危险,把老

简救了上来”“在安老板的一再劝说和邀请下,老简跟着安老板到了镇匕安老板将临街的一间店面借给老简,

开了一家茶壶店”“安老板很快得知了这件事情,对老简更是肃然起敬,但胡县令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怎么

办?安老板心中着急,急匆匆赶到了老筒的茶壶店“,他为人淳朴,侠义心肠,对待老简至诚至性;而老简

“出于感激,老简送了--把茶壶给安老板”“老简说,我的茶壶是有气节的,绝不与贪官为伴。那个胡县令一

进我店里,我就看到他眼中的贪婪之色……老简笑着说,打碎的那把其实是我自己制作的,这把才是我祖

8

上留下来的。谢谢你这些年的关照,我留在这肯定会给你带来麻烦的,老筒就此别过“,可以看出他知恩图

报、刚正、机智,为别人着想。从主题上看,小说围绕“茶缘”写老简与安老板的故事,表达了对刚正、侠义

等美好品行的歌颂,也通过结尾安老板的茶壶出现“大道至简,悟在天成”,表达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第一问:小说两次出现“大道至简,悟在天成“,第一次是“老

简有一把壶,是不卖的,这把壶是老简祖上传下来的,壶身刻着一行刚劲灵动的小字:大道至简,悟在天

成“,第二次是“突然有一天,安老板发现他的茶壶上出现了一行刚劲灵动的小字: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这八个字就是小说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两次出现意在突出强调,且前后照应,使得情节严谨,完整。

第二问:为物之道:老简祖上传下来的茶壶上刻着“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其实是提示后代,做紫砂壶的方

法简单,但需要耐心,“制作茶壶需要优质的紫砂,紫砂生泥形状很像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数年露天

堆放,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只有等待紫砂生泥经历数年风化成小颗粒

才能加工使用,任何投机取巧或者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不可能做出好壶来的。为人之道:老简面对县令的

强取豪夺,丝毫不畏惧,而是机智地化解,“老简用干净的柔布仔细擦拭,然后抚摸良久,猛然间一抬手砸

向地面,只听一声脆响,紫砂壶成了碎片”“我的茶壶是有气节的,绝不与贪官为伴'',意在告诉我们,为人

要知恩图报,要坚持原则,威武不能屈,要有气节;安老板能够舍身救助老简,并资助他开茶壶店,对待

老简十分真诚,“胡县令不是好招惹的,要不我去打点一下,这事儿就过了”,因而他的茶壶会出现“大道至

简,悟在天成“,这启示我们,为人应急公好义,对待朋友要真诚。这样的为人之道,简单,也让人敬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日:“今使鲁叩垓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

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容勺之臣也。今大都

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

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鲁阳文君日:“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

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

郑,日:“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

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

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

9

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

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

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

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弟,美,则以遗

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

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选自《墨子•鲁问》)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B.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C.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D.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境,指四方边境地区,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的“四境”意思一致。

B.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在先秦时期常作为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莫若我多”的“莫”指没有人、没有谁,与成语“一筹莫展”的“莫”相同。

D.贱人,文中是平民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卑贱、品行地位低下的人,二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

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

诸侯们对正义之战的维护。

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认为鲁阳文君如果不施仁

义,那么就没有资格批评夷人的恶俗。

D.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谓之黑,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

是非分明。

10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

(2)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

【答案】10.C

II.C

12.B

13.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

②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却

被称作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即使中原地区的风俗也像这样。父亲因攻战而死,

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了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施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

儿子呢?“中国,,指中原地区,联系紧密,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何以”作为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宜在

句首,排除A。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汇,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两句中的“莫”不相同。

句意:没有人比我多/一点计策也想不出。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正义之战的维护”错,文中表现出的是当

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父”,君主;“诛”,惩罚;“全”,顺利;“足”,足

够。(2)“彘”,猪;“谓之”,称作;“窃”,窃取;“则”,却。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国四境之内,大城攻打小

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样?”鲁阳

文君说:“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

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具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

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

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

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

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

11

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不

是有悖常理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

镂刻在金石上,铭记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的平民,也进攻他的邻

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也书写在竹帛上,铭记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

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

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

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却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

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

一样。”

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一个吃人的国家,名叫'桥',在这个国家里,长子出生了,

就被杀死吃掉,说这样有利于弟弟,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了就奖赏他的父亲。这难道不是恶俗吗?”

墨子说:“即使中原地区的风俗也像这样。父亲因攻战而死,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了儿子奖赏他的父

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施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依韵和永叔①同游上林院②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①永叔:欧阳修,字永叔,与梅尧臣交游三十载。②上林院:汉苑旧址,宋时已成寺院。③著子:

结子,这里指果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老友欧阳修春日游园赏景,欧阳修赋诗一首,诗人写此诗相和。

B.两人来到幽静的上林院,这里落英缤纷,游峰上下飞舞,别有意境。

C.诗人在尾联中表示,一边把酒一边聊天,才能慰藉这即将逝去的春景。

12

D.这首诗写了诗人与友人游春时的心情变化,语言流畅,意境深远。

15.这首诗写到了生活中的哪些遗憾?诗人对待遗憾的态度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遗憾:

①去年相约赏景,去|1“见春迟”未能如愿;

②今日乘兴赏花却不料已过花期;

③好友相聚把酒言欢,无奈夕阳西沉。

启示:

须超脱于一时得失,以积极开朗的胸怀看待遗憾。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一边把酒一边聊天”错误。曲解文意,原句“把

酒聊能慰余景"的“聊''不是聊天,而是“姑且”的意思。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遗憾:“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

期”意思是:去年我和君相约一起赏景,无奈春已逝去,未能如愿;今年来此赏花却已过了花期;去年未能

如愿、今年花期已过都令人遗憾。“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意思是:趁着夕阳未下,我们喝着酒

姑且慰藉这即将逝去的春景。好友相聚把酒言欢,无奈夕阳西沉,亦是令人遗憾。

启示:“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唯应谷鸟知”,意思是虽然园中落英缤纷,但上下翻飞的蜜蜂却更加珍惜将要

逝去的春光,眷恋着残花不肯离去;当飞英过后,果实绽满枝头时,也只有杜鹃才能知道了。颈联实写在

落英缤纷中却有蜜蜂飞舞的依恋,进而想象果实绽放,杜鹃知晓的情境,情感由失望而欣喜,表现了诗人

旷达的胸怀和超脱的情趣。颈联诗人以托物寓意的手法,婉转地表达出面对满眼春残景象,只有我和友人

才能体会到其中无限的乐趣,表现」'诗人洒脱的胸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启示我们:须超脱于一时得失,

以积极开朗的胸怀看待遗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的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无际。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记叙自己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指出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须有

质疑求实的精神,切忌"、

(3)银河又称银汉、河汉、星汉、明河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答案】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荡不见底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迢迢牵牛星胶皎河汉女(星汉灿烂,

13

若出其里/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冥、臆、迢迢、皎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T8题。

自然界中有超过200种真菌会使用特殊的菌丝来捕获线虫。线虫捕食菌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能产生

菌丝作为捕食线虫的陷阱。虽说它的菌丝分化是自发发生的,①,仅需几个小时就能将陷阱

搭建好。

线虫捕食菌的捕食装置可分为两大类——黏性陷阱和收缩环。黏性陷阱的部分或整个表面都被具有黏

性的蘸丝覆盖,一旦体型小巧的线虫踏入陷阱,那么就被菌丝黏住无法脱身。②,“真菌捕获器官”

仍会附着在线虫身上并引发感染,导致线虫死亡。收缩环是一种由三个能向内膨胀的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

当线虫不小心钻进这个环状结构时,线虫捕食菌会在极短的时间里,③,像套在脖子上的

套索一样挤压线虫。一旦诱捕成功,线虫捕食菌就会用那细长的“穿透钉”来刺穿线虫的角质层,菌丝会

分泌生物酶来分解线虫,并将营养物质送回自己体内。

科学家对这些微生物中的“超级恶棍”很感兴趣,正在探索把它们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中。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

18.如果你是科学家,准备如何将线虫捕食菌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上?试举一例,根据材料内容阐述

其原理和产生的效果。

【答案】17.①但菌丝生成时间很快;②即使线虫挣脱菌丝;③使环状结构向内膨胀。

18.示例:在农业上,培植黏性真菌,通过真菌的黏性粘住并消灭害虫,以达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保

证粮食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句子的前半句使用了关联词“虽“,后半句说“仅”

需几个小时,说明作者想要表达一种转折意,即自发发生的菌丝分化一般来说比较慢,而这种线虫捕食菌

的菌丝搭建陷阱时间较短,就是因为这种菌的菌丝分化效率高,生成时间快。①句应填”但菌丝生成时间很

快②句语境是在说黏性陷阱如何杀灭线虫,②句前面说到体型小巧的线虫会踏入陷阱,无法脱身而死。

但后面突然又写到另一种杀死线虫的方法,即被“真菌捕获器官“附着,并引发感染而死。由此我们可以判断

线虫无论如何都会被杀死。即使部分线虫侥幸挣脱陷阱也依旧会死亡。所以②句应该叙述线虫挣脱这种情

况,应填入“即使线虫挣脱菌丝”。③句所在语境是在叙述线虫捕食菌使用收缩环杀死线虫的原理,③句前写

14

到线虫捕食菌有由三个能向内膨胀的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线虫可能会不小心钻入这个环状结构,后面又

写到像套在脖子上的套索一样挤压线虫,联系匕下文可以得出,这里应该是在写这个环状结构会向内膨胀

形成套索杀死线虫,所以③句位置应填入“使环状结构向内膨胀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并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得出线虫捕食菌有杀火线虫的

作用以及它杀灭线虫的方式,我们了解到线虫捕食菌是专门捕杀和消化线虫的真菌,可依靠菌丝体构成的

特殊陷阱和圈套来捕食线虫,从而获得养分。而在农作物中,很多农作物都会被线虫寄生,且有部分农作

物本身没有消灭线虫的能力,而被线虫寄生的后果往往是农作物减产。因而,我们可以根据线虫捕食菌的

作用以及对农作物现状的分析得出,科学家可以把线虫捕食菌做成农药来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学生在做这

道题时需要先读懂文段的内容,了解线虫捕食菌的作用,再与一些农业或工业知识结合,得出线虫捕食菌

在农业或工业中的应用方法。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一场秋雨一场寒,夜窑湾实景演出依然场场火热。深夜演出圆满落幕,窑湾古镇下起了淅沥小雨,街

道两侧古建筑①,一盏盏高悬的大红灯笼风中舞动,倒映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影影绰绰宛如梦境。

窑湾在清朝时期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漕运码头所在地,八百余间古民居保留至今。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

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湾明清古建筑群被划入保护范围。然而,数百年风雨侵蚀,窑湾古

镇的古屋年久失修,不少建筑日渐损坏。保护修缮,②。

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窑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古镇修复全面展开。前店后宅,

四进院落,横屋相连,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吴家大院由52间房屋组成,是窑湾古镇规模最大的古民居,被

遴选为首批开展修缮的重点文物。修复古建筑,首先得安置好老街坊。古镇内的297户老街坊全部搬进了

新家,修复工作随即顺利展开。

如今走进吴家大院,四进院落紧凑别致,参观游客③。漫步古街老巷,阵阵叫卖声萦绕耳畔,既

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游客往来穿梭,在宅巷、石桥、檐廊间驻足拍照。2022年6月,江菱道文化和榛澧

厅发表了全省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首批示范项目名单,窑湾古镇景区榜上有名。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9.①鳞次栉比(栉比鳞次)

②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15

③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20.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全省首批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名单,窑湾古镇景区榜上

有名。

21.①拟人:把大红灯笼在风中摇摆比拟成人的舞动,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窑湾古镇的活力,似乎还在延续

演出的热闹,让读者感受到古镇的夜之美;

②比喻:把窑湾古镇的夜晚雨景比喻成梦境,牛.动形象地体现了古镇深夜演出后令人回味的如梦如幻的朦

胧之美、诗意之美。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街道两侧古建筑’"'一盏盏''推断古建筑排列

的很整齐和紧密,故可填写“鳞次栉比''或"栉比鳞次"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栉比鳞次”:意思同上。第二空:依据“古屋年久失修,不少

建筑II渐损坏”推断古建筑的保护修缮的任务要马上进行,一刻也不能耽误,故可填写“刻不容缓”或“迫在眉

睫”。“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已经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间,比喻事情

十分紧急。第三空:依据“游客往来穿梭”“在宅巷、石桥、摊廊间驻足拍照''推断游客众多,人来人往的样子,

故可填写“络绎不绝,,或“熙熙攘攘、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发表……名单”搭配不当,应为“发

布……名单”。二是“全省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首批”语序不当,修改为“全省首批20个,无限定空

间非遗进景区正确句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全省首批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

名单,窑湾古镇景区榜上有名。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拟人:原文把大红灯笼随风摇摆的样子拟人化为人在

舞台上舞动,将无生命的拟人化为有生命的人。表达效果: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古镇的喜爱之情,让读者

感到所描写的灯笼显得更活泼、亲近,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窑湾占镇的活力,似乎还在延续演出的热闹,让

读者感受到古镇的夜之美。比喻:“影影绰绰宛如梦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窑湾古镇的夜晚雨景和灯笼摇

动的水中倒影比喻成梦境,两者有相似点,且都是动态的变化,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古镇深夜演出后令人回

味的如梦如幻的朦胧之美、诗意之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16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宋)王安石《洪范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立德与成人或立德与成才,你是如何看待的?读完上面材料,你有哪些感触和思

考?请结合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