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医科诊疗常规
中医科诊疗常规目录感冒1咳嗽5哮喘11腹泻16胃炎21厌食27遗尿31过敏性紫癜35性早熟40多汗45便秘48中医科诊疗常规PAGE1PAGE45感冒1、ICD-10编码:J002、定义:感冒是指各种病原体侵犯喉部以上呼吸道的鼻、鼻咽、咽部的急性感染,简称“上感”。由外感风邪,客于肺卫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打嚏、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婴幼儿更为多见。3、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寒、热、暑、湿、燥等。小儿肺常不足,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发为感冒。外邪客于肺卫,导致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因而出现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喷嚏及咳嗽等症。因此,小儿感冒的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亦常累及肝、脾等脏。(1)感受风寒:风寒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导致发热、恶寒、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气道不利,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2)感受风热:风热之邪,侵犯肺卫,邪在卫表,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风热之邪上扰,则头痛;热邪客于肺卫,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证候。小儿发病之后易于传变,外感风寒,寒易化热,或表寒未解,已入内化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3)感受暑湿:夏令冒暑,长夏多湿,暑为阳邪,暑多夹湿,暑湿之邪束于肌表,而致暑邪感冒。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致发热、无汗;暑湿郁遏,清阳不升,则致头晕或头痛;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肺气失宣,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乳食停滞,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肝常有余,感邪之后,若风邪入里化热,热扰神明,引动肝风,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实,惊惕抽搐,此为感冒夹惊。4、诊断要点: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不难诊断。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5、鉴别诊断:很多急性传染病的早期也有类似感冒的表现,需做鉴别诊断。1)麻疹:见于未发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临床特征有发热、咳嗽、流涕、白睛红赤、怕光、泪水汪汪,有麻疹黏膜斑。2)风痧:临床可见轻度发热、咳嗽,继而出现淡红色丘疹,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触痛。6、治疗措施:(一)治疗原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以单纯中医辨证治疗为主,以疏风解表为原则。若有细菌或肺炎支原体感染者,根据病原体不同选择适当抗生素。感冒兼有夹惊者,及时予以对症止惊。(二)辨证论治本病重在辨外感病邪性质,有风寒、风热、暑湿之不同。冬春二季多为风寒、风热感冒;夏季多为暑邪感冒。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等治疗方法。治疗兼证,应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1.风寒感冒证候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头痛明显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恶寒无汗加桂枝、麻黄解表散寒;咳声重浊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白前、陈皮燥湿化痰;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降逆止呕;纳呆、舌苔白腻去甘草,加苍术和胃消胀;外寒里热证加黄芩、石膏、板蓝根等清热泻火之品。2.风热感冒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高热加栀子、黄芩清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加桑叶、瓜蒌皮宣肺止咳祛痰;咽红肿痛加蝉蜕、蒲公英、玄参清热利咽;大便秘结加枳实、麻仁通腑泄热。3.暑邪感冒证候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清热;偏湿重加佩兰、藿香祛暑利湿;呕吐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呕;泄泻加葛根、黄芩、黄连、苍术清肠化湿。7、预后估计1)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2)有无高热惊厥;3)有无先天性免疫功能异常。8、分级诊治指引病情平稳可门诊治疗;9、特殊危重指征(进出ICU标准)无10、并发症及处理①夹痰: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偏于风寒者,治以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偏于风热者,治以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加用桑菊饮加减。②夹滞: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治以解表兼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麻仁、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③夹惊: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搐,舌质红,脉浮弦。治以解表兼清热镇惊。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也可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11、门急诊标准流程(1)生命体征平稳可门诊就诊。(2)高热惊厥可留观。(3)若出现心肺等器官衰竭可转入PICU治疗。12、制定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性指南+相关教材+临床经验(具体写明:近5年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247-2012-07-01发布,2012-08-0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4;2.《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34-235咳嗽1、ICD-10编码:R052、定义:小儿咳嗽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临床上小儿的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3、病因:(一)西医病因咳嗽病因甚多,辨病时应详细询问呼吸道疾病感染史、传染病接触史及其他疾病病史;注意临床表现、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摄片等协助有关的疾病诊断和鉴别。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主要为气管、支气管炎,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肺炎等。咳嗽为阵发性干咳或湿咳。根据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外周血象、病原体检测、胸部X线摄片等有助于确定诊断。2.传染性疾病主要为百日咳、麻疹、原发性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等。此类疾病均有传染病接触史,根据咳嗽性质、发病季节、特殊类型的皮肤斑丘疹及临床特点、病毒分离、结核菌素试验等可作出明确诊断。3.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吸入高温气体或寒冷空气,二氧化硫、氯、甲醛等气雾均可引起咳嗽。此类咳嗽大多为干咳,脱离有异样气体的环境后,咳嗽大多自然消失;异物吸入多见于婴幼儿,大多有呛咳,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查有助诊断。4.慢性咳嗽咳嗽持续一个月以上,通常称为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常见于=1\*GB2下列疾病:(1)复发性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易患本病。其表现为咳嗽反复不已,继发细菌感染,病程常迁延不愈。(2)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征象;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可使咳嗽缓解;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肺功能异常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后鼻道分泌物下滴:常继发于鼻炎、鼻窦炎之后,除有鼻塞、流涕、夜间张口呼吸、头痛外,常以夜间咳嗽为重,有时咯粘液脓痰,拍上颌窦克瓦式位X线片或CT片有助诊断。(4)神经及精神性咳嗽:咳嗽可因习惯或精神因素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咳嗽动作古怪,阵发性干咳,咳声响亮,在受人注目或为求别人关心时咳嗽加重,睡眠时咳嗽消失。(二)中医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风邪致病,首犯肺卫,邪壅肺络,气机不宣,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咳嗽。若风夹寒邪,风寒束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痰白清稀;若风夹热邪,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致咳嗽不爽,痰黄粘稠。2.痰热蕴肺:小儿肺脾虚弱,气不化津,痰易滋生。若素有食积内热,或心肝火盛,或外感邪热稽留,炼液生痰,痰热互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则致咳嗽痰多,痰稠色黄,不易咯出。3.痰湿蕴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所伤,则使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则致咳嗽痰多,痰色白而稀。4.肺脾气虚:小儿素体虚弱者,或久咳耗伤正气后,致使肺脾气虚,运化失司,气不布津,痰液内生,蕴于肺络,则致久咳不止,咳嗽无力,痰白清稀。5.肺阴亏虚:小儿咳嗽,日久不愈,正虚邪恋,热伤肺络,或阴虚肺失濡润,而致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声音嘶哑。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主要的病理机制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或他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4、诊断要点: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2)好发于冬春季节。3)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的散在的干、湿性啰音。4)X线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5、鉴别诊断:1)顿咳:咳嗽呈阵发性,日轻夜重,剧咳时面红目赤,涕泪交流,颈脉怒张,弯腰曲背,咳毕有吸气样鸡鸣回声,病程较长,有传染性,可引起流行。2)肺炎喘嗽:咳嗽、发热、气急,鼻翼煽动。严重时口唇指甲可见紫绀。6、治疗措施(一)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低热头痛,全身酸痛,舌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加减。寒邪较重加炙麻黄辛温宣肺;咳重加杏仁、桔梗、枇杷叶宣肺止咳;痰多加陈皮、茯苓化痰理气。风寒夹热症见痰黄,鼻流浊涕,加大青叶、黄芩清肺热。(2)风热咳嗽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则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肺热重加金银花、黄芩清宣肺热;咽红肿痛加牛蒡子、玄参利咽消肿;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止咳化痰。风热夹湿症见痰多,胸闷等,加薏苡仁、半夏、橘皮宣肺燥湿。2.内伤咳嗽(1)痰热咳嗽证候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治则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痰多色黄,粘稠难咯出加瓜蒌皮、胆南星、葶苈子清肺化痰;咳重,胸胁疼痛加郁金、青皮理气通络;心烦口渴加石膏、竹叶清心除烦;大便秘结加瓜蒌仁、麻仁润肠通便。(2)痰湿咳嗽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神乏困倦,纳呆,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治则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痰涎壅盛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利气化痰;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嗽重加款冬花、百部、枇杷叶宣肺化痰;纳呆者加焦神曲、麦芽、焦山楂醒脾消食。(3)气虚咳嗽证候咳嗽反复不已,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方药六君子汤加味。气虚重加黄芪、黄精益气补虚;咳重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食少纳呆加焦山楂、焦神曲和胃消食。(4)阴虚咳嗽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阴虚重加地骨皮、石斛养阴清热;咳嗽重加炙紫苑、川贝母、炙枇杷叶润肺止咳;咳重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白茅根、藕节炭清肺止血。(二)中成药1.外感咳嗽金百合剂,射干合剂,清热止咳口服液。2.痰热咳嗽清热止咳口服液,羚贝止咳糖浆,射干合剂,金振口服液。3.气虚咳嗽肺咳颗粒。4.痰湿咳嗽射干合剂,消积止咳口服液,羚贝止咳糖浆。7、预后估计急性咳嗽评价标准痊愈: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好转,其它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积分减少〉=30%且<
70%;无效:咳嗽、咳痰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它临床症状多无改善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慢性咳嗽病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8、分级诊治指引1)病情平稳门诊治疗;2)若出现喘憋、呼吸困难可重症留观。9、并发症及处理并发症: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对机体又是有害的,剧咳引起面部、眼眶周围密集的出血点,这仅仅是表象,剧烈咳嗽可使胸内压升至+40~+75mmHg,造成静脉回心血量骤减,体循环静脉压骤增,可能造成心律失常、暂时性大脑缺血,导致咳嗽晕厥、头痛,更有甚者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气漏[气胸和(或)纵隔气肿]、胃食管反流、腹直肌破裂、肋骨骨折、疝气等。咳嗽也有可能使肺部基础疾患恶化,如肺部感染(包括肺结核)扩散、肺部出血灶的再活动等。处理:咳嗽的西医诊治思路轻度急性咳嗽、慢性咳嗽,尤其在未明确病因前不主张使用镇咳药,可待因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异丙嗪(非那根)的镇静作用可能误导家长而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包括烦躁、幻觉、肌张力异常,甚至呼吸暂停、婴儿猝死。WHO提出警告:2岁以下儿童禁用异丙嗪作为镇咳药物。非药物性治疗措施,如避免接触变应原、避免受凉、避免被动吸烟等措施在儿童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应予重视。慢性咳嗽诊断程序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见病到少见病。诊断性治疗有助于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其原则是在无明确病因提示时,按UACS、CVA、GERC顺序进行。中医方面,在明确辨病与辨证关系的基础上,熟悉常用中成药,促进中西药的合理应用,达到增强药物协同作用、提高防治咳嗽疗效的目的。10、门急诊标准流程(1)生命体征平稳可门诊就诊。(2)咳嗽咳血可重症留观。(3)若出现心肺等器官衰竭可转入PICU治疗。11、制定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性指南+相关教材+临床经验(具体写明:近5年参考文献);1.陆权,王雪峰等.儿童咳嗽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2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J].2010,6,25(6):439-443.2.《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12月)3.小儿急性咳嗽病诊疗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1年《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4894.小儿慢性咳嗽病诊疗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1年《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5005.《中医儿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79-846.《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311-316哮喘1、ICD-10编码:R052、定义: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并形成的气道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导致气道缩窄。哮喘由感受外邪,或因伏痰夙根复加外感、饮食等因素诱发,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喉间痰鸣有声、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常在夜间与清晨发作,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本病属中医文献的“哮证”、“齁喘”等范畴。3、病因:中医认为哮喘发病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小儿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调护失养,或病后体弱,导致肺、脾、肾三脏不足。肺、脾、肾三脏虚衰,与痰饮留伏,有密切的关系,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因责之于感触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及嗜食咸酸等)。当感受外邪,或因伏痰夙根复加外感、饮食等因素诱发,触动伏痰,痰阻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因而狭窄。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喉间痰鸣有声,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哮喘反复发作,可以导致肺气耗散,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伤肺肾之阴,故在缓解时可出现肺、脾、肾三脏的虚损之象。4、诊断要点:(1)发作前常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夜间突然发作。发作时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4)心肺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罗音,心率增快。(5)支气管哮喘,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伴肺部感染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5、鉴别诊断1)肺炎:咳喘并重,并伴发热、气促、鼻翼煽动等,有感冒病史或其他发热病史,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双肺听诊以湿罗音为主。2)毛细支气管炎:好发于冬季,以2岁内婴幼儿多见,多数由病毒引起,起病急骤,有发热,呼吸增快,咳嗽,哮鸣,阻塞性肺气肿,喘憋明显,有时出现鼻翼煽动、面色发灰、烦躁不安,有遗传倾向,过敏史不明显,喘憋来势凶猛,但中毒症状轻微,病程短,回复快,对支气管扩张剂疗效差。6、治疗措施(一)辨证论治本病在发作期以八纲辨证为主,缓解期以脏腑辨证为主。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疗时当攻邪以治其标,并分辨寒热虚实,随证施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以治其本,治以补肺固表,扶脾益肾,调其脏腑功能;若虚中有实,虚实夹杂,则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发作期①寒性哮喘证候咳嗽气促,喉间哮鸣,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形寒无汗,面色晦滞带青,四肢不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滑。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②热性哮喘证候咳喘哮鸣,声高息涌,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定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定喘汤加减。③虚实夹杂证候病程长,喘促迁延不愈,动则喘甚,面白少华,形寒肢冷,尿频或小便清长,伴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舌淡苔白或腻,脉细弱。治法降气化痰,补肾纳气。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缓解期肺气虚弱证候面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倦怠乏力,容易出汗,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肺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加减。②脾气虚弱证候面色虚浮少华,食少脘痞,大便不实,倦怠乏力,痰多而咳,舌淡,少苔,脉缓无力。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加减。③肾虚不纳证候面白少华,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腿膝酸软,动则心悸气促,遗尿或夜间尿多,小便澄清,舌淡苔薄白,或舌红,苔花剥,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固本。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7、预后估计中医证候标准治愈:哮喘平息,听诊两肺哮鸣音消失好转:哮喘减轻,听诊偶闻及哮鸣音未愈:哮喘发作症状无改善西医标准:1.痊愈:哮喘症状完全缓解,肺功能达到正常或个人最佳值2.好转:哮喘症状大部分缓解,肺功能达到或接近正常或个人最佳值3.加重:哮喘症状恶化,出现意识障碍,血气分析出现进行性低氧血症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8、分级诊治指引(1)生命体征平稳可门诊就诊。(2)咳喘咳痰,呼吸困难可重症留观。(3)若出现呼吸衰竭可转入PICU治疗。9、特殊危重指征(进出ICU标准,基本中医科不存在)若出现呼吸衰竭,可转入PICU治疗。10、并发症及处理(本部分不在中医科处理,基本中医科不存在)倘若出现呼吸衰竭,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1)呼吸衰竭诊断:①严重发作持续时间长(>24h)不缓解②严重的呼吸困难③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④意识障碍⑤紫绀明显,常规氧疗不能缓解⑥奇脉,颈静脉怒张,BP↓,心率>120次/分⑦血气分析PaO2进行性下降,PaCO2升高⑧并发肺不张、气胸、纵膈气肿(2)机械通气指征:①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②昏迷、严重的意识障碍③充分氧疗基础上PaO2<60mmHg④PaCO2迅速上升>50mmHg,出现呼吸性酸中毒⑤pH<7.25,有呼酸或合并代酸⑥用其它原因不能解释的低血压,心率>140次/分⑦并发气胸、纵膈气肿先行胸腔闭式引流后,再行机械通气(3)抢救成功的标准呼吸困难缓解意识恢复动态观察血气分析PaO2上升,PaCO2下降机械通气患者成功撤离呼吸机11、门急诊标准流程(1)生命体征平稳可门诊就诊。(2)咳喘咳痰,伴严重呼吸困难应急诊处理。12、制定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性指南+相关教材+临床经验(具体写明:近5年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251-2012-07-01发布,012-08-0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2~25;2.《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35-236小儿腹泻(泄泻)1、ICD-10编码:A092、定义: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尤其易于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腹泻,临床表现有所不同。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3、病因:(一)西医病因小儿易发生腹泻与其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腹泻的病因主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感染性多见,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不当、过敏、双糖酶缺乏及其他因素等引起的腹泻。(二)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病变主要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4、诊断要点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可先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2)大便有较多白细胞者,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分,必要时应进行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5、鉴别诊断(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转为正常。(2)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鉴别。(3)细菌性痢疾:常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便次多,量少,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4)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模糊状呈暗红色,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6、治疗措施(一)治疗原则西医治疗以预防和纠正脱水、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及预防并发症为原则。急性腹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问题。中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治,同时配合小儿推拿、针灸等外治法。(二)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本病以八纲辨证为主,常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变证重在辨阴、阳。常证按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分为暴泻、久泻,暴泻多属实,久泻多属虚或虚中夹实;变证起于泻下不止,可出现气阴两伤证,甚则导致阴竭阳脱证,属危重症。中医治疗腹泻主要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可结合辨病治疗,如轮状病毒肠炎,据其发病季节和症状,可从风寒、湿热、寒湿等证型辨证治疗,而大肠杆菌肠炎,因其发生于夏季,有大便腥臭,发热等临床症状,则多从暑湿、湿热辨证,而非感染性腹泻则多从调理脾肾着手。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推拿、外治、针灸等法治疗。(1)常证①湿热泻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发热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湿重水泻加车前子、苍术燥湿利湿;泛恶苔腻加藿香、佩兰芳化湿浊;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腹痛加白芍、木香理气止痛;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运脾消食;泻下有粘液、舌质红加重黄芩、黄连。②风寒泻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风寒束表、恶寒发热较重者加防风、羌活散风寒;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砂仁、木香以温中散寒理气;腹胀苔腻,加大腹皮、苍术顺气消胀;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鸡内金消食导滞;小便短少加泽泻、车前子渗湿利尿;恶寒鼻塞声重加荆芥、防风加强解表散寒之力。③伤食泻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药保和丸加减。腹痛加木香、槟榔理气止痛;腹胀加厚朴、莱菔子消积除胀;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积滞化热加黄连清热燥湿。④脾虚泻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胃纳呆滞,舌苔腻,加藿香、苍术、陈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湿,消食助运;腹胀不舒加木香、乌药理气消胀;腹痛加白芍、木香理气止痛;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温中散寒,暖脾助运;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煨益智仁、肉豆蔻、石榴皮固涩止泻。⑤脾肾阳虚泻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而虚浮,精神萎靡,睡时露晴,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附子理中汤重在温补脾肾,四神丸重在固涩止泻。脱肛加炙黄芪、升麻升举中阳;久泻滑脱不禁加诃子、石榴皮收敛固涩止泻。(2)变证①气阴两伤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泻下不止加山楂炭、诃子、赤石脂涩肠止泻;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热臭加黄连、辣蓼清解湿热。②阴竭阳脱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大便洞泻不止加干姜、白术温中扶脾。本证病情危重,应及时抢救治疗。2.中成药①湿热泻:葛根芩连微丸口服,每次1~2g,3~4次/日。②风寒泻:藿香正气口服液,1岁以下每次1ml,1~6岁2~3ml,7~14岁5~10ml,每日2~3次口服。③脾虚泻:参苓白术颗粒口服。每次1包,每日2~3次。④脾肾阳虚泻:附子理中丸口服。每次2~3g,每日3~4次。7、分级诊治指引(1)生命体征平稳,伴有轻度脱水可门诊就诊。(2)年龄3个月以下的细菌性腹泻患儿或中毒症状较重的患儿应收住院。(3)合并重度脱水、休克、严重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应收入ICU。(4)确诊细菌性痢疾的患儿应收住传染病隔离病房或转传染病医院,同时报传染病卡片。8、特殊危重指征(进出ICU标准)合并重度脱水、休克、严重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应转入急诊留观或转ICU。9、并发症及处理(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1)脱水(伤阴):在中医或综合治疗的前提下,正确掌握补液疗法,轻症口服小儿补液盐,重症借助实验室检查判断脱水性质和程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2)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纠正酸中毒。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使用适量碳酸氢钠或乳酸钠;(3)低血钾症:及时补钾;(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变证气阴两伤证: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框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力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主方: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加减,大便热臭者,加黄连。阴竭阳脱证: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主方:生脉散(《医学启源》)合参附龙牡救逆汤(经验方)加减10、门急诊标准流程(1)生命体征平稳,伴有轻度脱水可门诊就诊。(2)年龄3个月以下的细菌性腹泻患儿或中毒症状较重的患儿应急诊留观。(3)合并重度脱水、休克、严重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应收入ICU。11、制定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性指南+相关教材+临床经验(具体写明:近5年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256-2012-07-01发布,012-08-0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3~47;2.《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44-246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98-104小儿胃炎1、ICD-10编码:K29.72、定义:胃炎是指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子引起的胃粘膜或胃壁炎性改变的一种疾病。胃炎是儿科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后者发病率高。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胃胀”、“呕吐”等范畴。3、病因(一)西医病因1.急性胃炎:多为继发性,可由严重感染、休克和其他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引起;也可由于误服毒性物质和腐蚀剂,如摄入由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服用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等;另外,食物过敏,胃内异物,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和各种原因所致的变态反应等均可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症。2.慢性胃炎:是有害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胃粘膜引起损伤的结果,小儿慢性胃炎中以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小儿慢性胃炎的最主要原因,其他细菌及病毒感染、胆汁返流、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精神神经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发病。(二)中医病因1.乳食积滞:小儿饮食不节,乳哺不时,或暴饮暴食,或过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以致损伤脾胃,乳食停积中州,壅塞气机,升降违和,传化失职所致胃脘部不适疼痛。2.寒邪犯胃:胃脘部为风冷寒气所侵,或过食生冷瓜果之品,寒伤中阳。寒主收引,寒凝则气滞,以致经络不通,气血壅阻不行,发为胃脘痛。3.胃有积热:由于乳母喜嗜炙煿、辛辣之品,乳汁蕴热,儿食母乳,以致热积于胃;或较大儿童过食辛热之品,热积胃中;或感受夏秋湿热,蕴于中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职,导致胃脘痛。4.肝气犯胃:小儿亦有思想活动,如环境不适,或所欲不遂,或遭受打骂等,产生情态怫郁,导致肝气不畅,横逆犯胃,发为胃脘痛。5.脾胃虚寒:可由乳母平时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饮其乳,脾胃受寒;亦可由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易受寒客;或小儿过食瓜果生冷,因冷生寒;或病程中过服苦寒攻伐之剂,或感受风寒之邪;均可使寒凝中脘,中阳不运,胃失和降,发为胃脘痛。4、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急性胃炎发病急骤,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感染者常伴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2.慢性胃炎常见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轻者为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继而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急性胃炎常可见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升高。2.胃镜检查可见粘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有时可见粘膜表面的粘液斑或反流的胆汁。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时,还可见胃粘膜微小结节形成。为胃炎最可靠的诊断手段。3.X线钡餐造影多数胃炎病变在粘膜表层,钡餐造影难有阳性发现。气、钡双重造影效果较好。4.幽门螺杆菌检测核素标记尿素呼吸试验:让患儿口服一定量同位素13C标记的尿素,如果患儿消化道内含有幽门螺杆菌,则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产生CO2,由肺呼出。通过测定呼出其体中13C含量即可判断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90%以上。也可通过胃粘膜组织切片染色与培养、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等方法检测。5、鉴别诊断1、肠蛔虫症:常有不固定腹痛、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有时出现全身过敏症状,往往有吐、排虫史,粪便查找虫卵、驱虫治疗有效等可协助诊断。2、肠痉挛:婴儿多见,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排气、排便后可缓解;3、心里因素所致的非特异性腹痛:原因不明,与情绪改变、生活事件、家庭成员过度焦虑等有关,表现为弥漫性、发作性腹痛,持续数十分钟或数小时而自行缓解,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和辅助检查往往无阳性表现。(出自《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6、治疗措施(一)治疗原则西医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和对症治疗,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中医采用辨证治疗,实证以理气为主,虚证以养胃为主。(二)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本证采用八纲辨证,治以消食导滞、温散寒邪、清热化积、疏肝理气、温中补虚等,使气机宣通,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的目的。①乳食积滞证候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甚则呕吐,呕吐物多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厚腻,脉滑紧。治法消食消乳,和胃止痛。方药伤食用保和丸加减。若食积化热便秘者,可加大黄、枳实;呕吐甚者,加藿香、苏梗。伤乳用王氏保赤丸加减。②寒邪犯胃证候胃脘冷痛,遇寒痛甚,喜温喜按,纳少便溏,口淡流涎。舌质淡,苔白,脉沉紧。治法散寒止痛。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香苏散理气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胃有气滞;良附丸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③胃有积热证候胃脘闷痛,胸腹痞满,口粘纳呆,甚者呕吐,吐物酸臭,头身重着,口干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积,理气止痛。方药三仁汤加减。若胃脘痛甚者,可加玄胡、枳壳;湿热均盛者,加茵陈、蒲公英、黄芩;口粘纳呆者,加藿香、佩兰、焦山楂。④肝气犯胃证候胃脘胀痛连胁,胸闷嗳气,甚者呕吐酸苦,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胀重者,可加青皮、郁金、木香;若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⑤脾胃虚寒证候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时吐清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薄,甚则便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缓。治法温阳建中,益气和胃。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若呕吐清水者,加陈皮、半夏、茯苓;泛酸者,去饴糖,加乌贼骨。⑥胃阴不足证候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7、预后估计治愈:症状、体征小时,内窥镜检查恢复正常,幽门螺杆菌抗体转阴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内窥镜检查炎症程度减轻,幽门螺杆菌抗体或有阳性未愈:症状、体征、内窥镜检查无变化,幽门螺杆菌抗体仍为阳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8、分级诊治指引(1)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可于门诊治疗(2)胃炎引起剧烈呕吐,若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者可重症留观。(3)并发穿孔,应及时手术治疗。9、特殊危重指征(进出ICU标准)中医科无10、并发症及处理1、胃炎引起剧烈呕吐,若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者,需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2、若出现呕血、黑便,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疗常规.便血》、《中医内科病证诊疗常规.吐血》论治,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诊疗。11、门急诊标准流程(1)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可于门诊治疗(2)胃炎引起剧烈呕吐,若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者可重症留观。(3)并发穿孔,应及时住院治疗。12、制定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性指南+相关教材+临床经验(具体写明:近5年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255-2012-07-01发布,012-08-0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38~41;2.《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43-244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94-98厌食1、ICD-10编码:R63.02、定义:小儿厌食症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一般指胃肠功能失调所致的厌食,不包括神经性厌食。3、病因(一)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厌食由喂养不当,过食肥甘厚腻;或先天不足,脾胃气虚;他病伤脾,病后饮食失调;或情志失调引起,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凡脾气、胃阴不足,皆能导致受纳、运化失职而厌食。(二)西医病因厌食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具体原因如下:1)全身性疾病如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肺炎、肝肾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结核)、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等。除食欲不振外,常伴有发热、形体消瘦及原发病的主要症状。2)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和厌食。3)微量元素的缺乏及某些内分泌激素分泌不足,如锌缺乏常表现为厌食,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也会表现为厌食。4)气候的变化,如夏天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也是引起厌食的原因。5)喂养不当是当前最突出的原因,城市尤其明显。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乱吃零食,过食冷饮、高糖、高蛋白食品,可使食欲下降。4、诊断要点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4)除外其他内、外科病证。需与食积、疳证、夏季热等鉴别。5、鉴别诊断1)积滞:指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消,气滞不行,而又脘腹胀满疼痛、嗳气酸馊、大便腐臭、烦躁多啼等症。积滞所见不思乳食由乳食停积不行产生,厌食患儿不思进食,所进甚少,故腹坦然无苦,一般无食积征象。2)疳证:疳证可有食欲不振,但亦有食欲抗金、嗜食异物者,版友形体明显消瘦、体重下降,易发脾气等临床表现。6、治疗措施(一)治疗原则厌食的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者,治以运脾和胃;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者,则治以养胃育阴。此外,理气宽中,消食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也可酌情应用。须注意的是,消导不宜过峻,燥湿不宜过寒,补益不宜呆滞,养阴不宜滋腻,以防损脾碍胃,影响纳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方能取效。(二)辨证论治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主要从脾胃辨证而区别是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亏虚为主。凡病程短,仅表现纳呆食少,食而乏味,饮食稍多即感腹胀,形体尚可,舌质正常,舌苔薄腻者为脾失健运;病程长,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并伴面色少华,乏力多汗,形体偏瘦,舌质淡,苔薄白者为脾胃气虚;若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者为脾胃阴虚。1.脾失健运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方药保和丸加减。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醒脾;暑湿困阻加荷叶、扁豆花消暑化湿;嗳气泛恶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大便偏干加枳实、莱菔子导滞通便;大便偏稀加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2.脾胃气虚证候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方药异功散加味。苔腻便稀者,去白术,加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大便溏薄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饮食不化加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助运;汗多易感加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情志抑郁加柴胡、佛手解郁疏肝。3.脾胃阴虚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口渴烦躁者,加天花粉、芦根、胡黄连清热生津除烦;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夜寐不宁,手足心热加牡丹皮、莲子心、酸枣仁清热宁心安神;食少不化,加谷芽、神曲生发胃气;兼脾气虚弱加山药、太子参补益气阴。(三)针刺疗法针刺四缝穴:在四缝穴处,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针刺,刺后挤出少量黄白色粘液,并在针刺部位以酒精棉球压迫1小时,每周针刺1次,一般3-4周为一疗程。(四)中成药1.脾失健运,乳食不节者,可用王氏保赤丸,保儿安颗粒。2.脾失健运,湿热蕴结者,可用王氏保赤丸,清热利湿合剂,健身消导颗粒。3.脾胃气虚,醒脾养儿颗粒,复方太子参颗粒。4.脾胃阴虚证,小儿健胃糖浆,健胃消食口服液7、预后估计治愈:食欲明显增加,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8、分级诊治指引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一般门诊治疗为主;并发疳证者,做疳证论治,并补充所需营养素;重症患儿或建有腹泻时,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重症留观处理。9、特殊危重指征(无)并发疳证者,做疳证论治,并补充所需营养素;重症患儿或建有腹泻时,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重症留观处理。10、并发症及处理厌食并发疳证者,做疳证论治,并补充所需营养素。11、门急诊标准流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一般门诊治疗为主;并发疳证者,做疳证论治,并补充所需营养素;重症患儿或建有腹泻时,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急诊重症留观处理。12、制定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性指南+相关教材+临床经验(具体写明:近5年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257-2012-07-01发布,012-08-0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8~50;2.《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46-247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320-323遗尿1、ICD-10编码:R63.02、定义:小儿遗尿症是指5岁或5岁以上小儿每周至少有2次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反复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持续至少3个月。3岁到5岁的幼儿若出现夜间无意识排尿行为可考虑诊断为小儿遗尿症,但每周至少有2次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3、病因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虽然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基本倾向与遗传因素、体质因素(夜间AVP分泌不足、膀胱功能障碍和睡眠觉醒障碍)等有关。中医病因病机主要由于下元虚寒、肺脾气虚、心肾失交、肝经湿热等病因致膀胱失约所致。4、诊断要点遗尿症可以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包括肾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某些器质性疾病。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指仅有晚上尿床,白天排尿正常,不伴有下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继发性遗尿是指患儿膀胱昼夜控制发育成熟后至少6个月,再次出现遗尿者。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美国精神病学会原发性夜间遗尿症诊断标准:1.反复将尿液排至床上或裤内(无论自主或非自主);2.每周最少出现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或因此对其玩耍、学业(幼儿园或小学学习和活动)或其他重要功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影响和损害;以及该异常行为并非仅仅一些病理生理因素的直接影响,如利尿剂、糖尿病、脊柱裂和惊厥性疾病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遗尿症的诊断标准:1.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至1夜尿床数次;2.发病年龄在5岁以上。3.小便常规和尿培养无异常发现。4.X线摄片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有隐性脊柱裂,泌尿系X线造影可能见结构异常。5、鉴别诊断1)尿失禁:其尿液自遗而不分寤寐,不论昼夜,出而不禁,在小儿多为先天发育不全或脑病后遗症的患儿。2)神经性尿频:其特点是患儿在白昼尿频尿急,入睡后尿频消失,与遗尿迥然有别。6、治疗措施目前遗尿症的干预对策除行为疗法和膀胱训练以外,主要是药物治疗。(一)自主排尿功能训练包括膀胱扩张训练和排尿中断训练。正常膀胱容量为10ml/kg体重,每天至少测一次排尿量,可估计患儿的膀胱容量是否正常。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对于膀胱容量小的患儿可进行膀胱扩张训练,指导小儿在白天多饮流质,尿量增多能使膀胱容量增大,晚上不易尿床。鼓励患儿在白天出现尿意时主动控制排尿,尽可能延长排尿时间,等到非不得已时才排尿。这样可以增加膀胱的尿容量,提高夜间容留尿量。对膀胱容量正常者,还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排尿中断训练。即每次排尿时尿尿停停,或者排尿到一半时中断排尿,然后让患儿从1数到10再把余尿排光。排尿中断训练能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经过训练,患儿控制排尿的能力逐渐增强,夜间也能控制排尿。(二)行为治疗主要包括遗尿报警法、夜间叫醒法等。目前用得较多的是Finley首创的报警器,会立即发出鸣叫声唤醒患儿。(三)中医药辨证论治1.下元虚寒证候睡中遗尿,醒后方觉,每晚1次以上,小便清长,面白虚浮,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智力可较同龄儿稍差,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法温补肾阳,固涩止遗。方药菟丝子散加减。方中附子性热不宜久服。补骨脂为治遗尿之要药,可作单方应用。2.肺脾气虚证候睡中遗尿,尿频量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治法补肺健脾,固摄止遗。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补中益气汤健脾益肺,制约下元;缩泉丸固涩止遗。可加入麻黄以加强其宣发温煦之功,肺气得宣,膀胱得固,则遗尿可止。3.心肾失交证候梦中尿出,寐不安宁,易哭易惊,白天多动少静,记忆力差,或五心烦热,形体较瘦,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治法清心滋肾,安神固脬。方药交泰丸合导赤散加减。嗜寐难醒加菖蒲、远志。若系阴阳失调而梦中遗尿者,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调和阴阳,镇阴潜阳。4.肝经湿热证候睡中遗尿,小便黄而少,性情急躁,夜梦纷纭,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目睛红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缓急止遗。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若夜卧不宁,齘齿梦呓显著者,加黄连、连翘、茯神;若久病不愈,耗伤阴液,肝肾亏损而见消瘦、低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5.中成药遗尿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经验方)组成党参、灸黄芪、补骨酯、菟丝子、乌梅、石菖蒲、灸麻黄、桑螵蛸。功效补肾固摄为主,兼益气醒脑法。用法每次20-30ml,每日2-3次。(四)西药治疗1.抗胆碱药物有抗痉挛作用,能解除膀胱的无抑制收缩,增大膀胱容量,特别适用于有尿频、尿急、膀胱容量小的患儿。如丙咪嗪适用于轻度膀胱容量减少的夜间遗尿患儿。2.去氨加压素又称精氨酸加压素(Desmopression,商品名弥凝,minirin)。有强烈的抗利尿作用,迅速起效抑制尿液的产生,临床作为应急药物辅助遗尿症的治疗。7、预后估计治愈:能自控排尿好转:基本可自控排尿,但夜晚仍偶有遗尿未愈:不能自控排尿出自《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8、分级诊治指引门诊治疗为主。9、特殊危重指征(进出ICU标准)无10、并发症及处理无11、门急诊标准流程无12、制定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性指南+相关教材+临床经验(具体写明:近5年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269-2012-07-01发布,012-08-0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02~104;2.《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54-255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340-342过敏性紫癜1、ICD-10编码:D69.02、定义: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病,常见发病年龄为2~8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两季多见。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血证”及“斑疹”范畴,又与“葡萄疫”及“肌衄”相似。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命名为“紫癜病”。3、病因1)西医病因、病机导致本病发生的因素较多,但直接致病因素尚难确定,可能涉及的病因有:①感染:细菌和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原因。细菌感染尤以链球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病毒感染最常见为微小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此外寄生虫感染也为本病的较常见原因。②食物:主要有鱼虾、蟹、蛋、牛奶等。③药物:常用的如青霉素、链霉素、各种磺胺类、解热镇痛以及镇静剂等。④其他:如植物花粉、昆虫咬伤、预防接种、寒冷等因素也是发病诱因之一。上述各种因素对特异性体质具有致敏作用,导致B淋巴细胞克隆活化,产生大量抗体,主要为IgA(少量为IgG、IgM),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大量的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上,损伤小动脉和毛细血管,进而引起广泛的无菌性毛细血管炎,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皮下组织、粘膜及内脏器官出血及水肿。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风热、饮食失节、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其病机为风热毒邪浸淫腠理,燔灼营血;或素体阴虚血分有热,复感风热,风热与血热相搏,壅盛成毒,致使筋脉受损,血溢脉外。(1)外感因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为六淫外邪所伤,外邪郁而化热,由表入里,入营入血,迫血妄行,络脉损伤,血不循经。阳络伤则血外溢,溢于肌肤则为紫癜;阴络伤则血内溢,则发为便血、尿血,瘀热阻滞四肢经络,则为关节肿痛。(2)饮食因素:饮食不节或食入不适之品,常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内热聚生,外发于肤,迫血外溢而成紫癜。药物过敏也在此列。另外,饮食不洁会导致虫积而诱发本病。(3)虚损因素:禀赋不足,或疾病反复发作后脏腑虚损,气虚血瘀,血不循经而成紫癜。(4)瘀血阻滞:离经之血不能速散,可形成瘀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阻塞气之往来,故常伴腹痛、关节痛,尤其是反复发作者更为突出。4、诊断要点主要依靠典型的皮肤紫癜,同时伴腹痛、便血、关节肿痛、肾损害等一组症状的组合表现来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起病,各种症状可以不同组合,出现先后不一,首发症状以皮肤紫癜为主,典型皮疹初为小型荨麻疹或粉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高出皮肤,此后红斑中心发生点状出血,颜色加深呈棕褐色,并可融合成片,重症患儿大片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皮疹无压痛,微痒,分批出现,新旧并存,呈对称性分布。少数病例以腹痛、关节炎或肾脏症状首先出现。约30%~50%患儿出现肾脏损害。多在皮疹出现后2~4周出现,出现血尿和蛋白尿,伴浮肿及高血压,称为紫癜性肾炎。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伴有低热、纳差、乏力等全身症状。(2)实验室和其他特殊检查(我院能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增加,中性和嗜酸粒细胞可增高;除非有严重出血,一般无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试验正常。部分患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2)尿常规肾脏受累时可出现镜下血尿及蛋白尿,重症有肉眼血尿。3)大便常规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患儿,大便潜血试验可阳性。4)血沉轻度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抗“O”抗体效价增高。约半数病人IgA水平升高,IgG、IgM水平升高或正常。抗核抗体及RF常阴性。5)过敏原检测可检测出引起发病的过敏原,如食物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等。6)腹部超声波检查有利于排除肠套叠;头颅MRI了解有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5、鉴别诊断(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粘膜可见出血点及瘀斑,不高出皮肤,分布在全身各处,不伴神经血管性水肿,血小板降低,出血时间延长,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减少。(2)细菌感染如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败血症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均可出现紫癜样皮疹,这些疾病的紫癜一开始即为瘀血斑,其中心部位可有坏死,不伴神经血管性水肿。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重,血培养阳性。(3)急腹症在皮疹出现前发生腹痛等症状应与急腹症鉴别。儿童期出现急性腹痛者,要考虑过敏性紫癜的可能,此时应仔细寻找典型皮肤紫癜,注意关节、腹部、肾脏的综合表现。(4)肾脏症状明显时应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相鉴别。6、治疗措施1)风热伤络证候起病较急,全身皮肤紫癜散发,尤以小腿及臀部为多,呈对称性分布,色泽鲜红,大小不一,或伴痒感,可有发热、腹痛、关节肿痛、尿血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邪,清热凉血。方药银翘败毒散加减。2)血热妄行证候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伴腹痛,或有发热,舌质,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3)气不摄血证候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紫癜反复发作,瘀点瘀斑颜色淡紫,常伴鼻衄、齿衄,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治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方药归脾汤加减。4)阴虚火旺证候紫癜时发时止,鼻衄、齿衄,血色鲜红,低热盗汗,心烦少寐,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光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药大补阴丸加减。7、预后估计治愈:紫癜、紫斑及全身症状消失好转:紫癜、紫斑及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未愈:紫癜、紫斑及全身症状均无变化8、分级诊治指引仅皮肤出现部分出血点,轻症紫癜,应住院治疗;患儿关节肿痛伴活动障碍,胃肠道出血明显、大量蛋白尿,属严重紫癜者应收入ICU治疗。9、特殊危重指征(进出ICU标准)一般中医科无,早已收到专科。10、并发症及处理1、急性期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或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及早采用相应措施,使之得到缓解2、急性期出现的肾脏损害,可考虑免疫抑制剂与激素联合使用。11、门急诊标准流程过敏性紫癜多收住院,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2、制定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性指南+相关教材+临床经验(具体写明:近5年参考文献);1.《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285-2012-07-01发布,012-08-0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75~178;2.《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60-261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205-209性早熟1、ICD-10编码:NECE30.12、定义:性早熟(precociouspuberty)是指儿童青春期特征提早出现的一类生长发育异常的内分泌疾病。在临床上,性征与真实性别一致的称为同性性早熟,不一致者称为异性性早熟。性发育开始的正常年龄在不同的种族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一般以女孩青春发育开始在8岁之前,男孩开始在9岁之前为性早熟。3、病因1)性早熟的病因较为复杂,一般分为3类,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熟。在真性性早熟,80%以上女孩属于特发性性早熟,而男孩占40%为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性早熟,故对男孩中枢性性早熟尤应注意探查原发疾病。性早熟的病因分类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不完全性(部分性)性早熟特发性性早熟女性同性性早熟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单纯性阴毛早现下丘脑垂体病变自发性卵巢囊肿卵巢肿瘤女性化肾上腺肿瘤外源性雌激素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伴性早熟错构瘤、神经母细胞瘤松果体瘤等,感染、外伤、头颅化疗、放疗等先天畸形脑积水、蛛网膜囊肿中隔-视中隔发育不全、鞍上囊肿男性同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可由假性转为真性性早熟)睾丸肿瘤分泌hCG肿瘤肾上腺皮质肿瘤(因分泌激素性质不同可引起同性或异性性征)其他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肿瘤(分泌LH的腺瘤、星型细胞瘤、胶质瘤)2)中医病因病机性早熟患儿或禀赋于父母阴虚内热体质;或饮食多血肉有情之品等,易过培肾气,肾元精气提早充盛。性早熟之病机主要责之肝肾二脏,以肾为主,体质易感,加之多种外因综合作用,致肝肾阴阳的平衡失调,阴虚火旺,相火妄动所致。4、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性早熟的年龄诊断一般采用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有的教科书认为女性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也应属于性早熟的范畴。同时需要判定是同性性早熟还是异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诊断则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2003年发表的诊断标准,其中第二性征提前出现是所有性早熟的必备条件,然后结合骨龄、B超测定子宫、卵巢的大小,性激素检测等辅助手段协助诊断。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促黄体生成素(LH)激发峰值,女孩>12IU/L,男孩>25IU/L,LH峰值/FSH峰值>0.6~1.0;3)性腺增大:女孩在B超下见卵巢容积>1ml,并可见多个直径>4mm的卵泡;男孩则睾丸容积>4ml,并随病程延长进行性增大;4)线性生长加速;5)骨龄超越年龄1年或1年以上;6)血清性激素水平升高至青春期水平。以上诊断依据中1、2、3条是最重要而且是必具的。但是,如就诊时病程很短,则GnRH激发值有时可能达不到以上诊断值,卵巢大小亦然。对此类病例应进行随访,必要时在数月后复查以上检测。(二)中医证候诊断分型1)中心证候患儿第二性征提前出现是本病的中心证候。常见此类患儿女孩乳房增大,可有触痛,扪及乳核,渐渐大、小阴唇发育成熟,外阴分泌物增多及阴毛生长,最后月经来潮和腋毛出现,开始多为不规则阴道出血,以后逐渐过渡到规则的周期性月水。男孩睾丸增大(≥4ml),逐渐阴茎增大,出现阴茎勃起及排精,并出现阴毛、痤疮、变声中心证候。2)分证候诊断分型(1)阴虚火旺证:症见女孩乳房发育或伴其他性征及内外生殖器发育,甚者月经来潮;男孩睾丸增大(≥4ml),或伴喉结突出,变声,或有遗精。多伴有怕热、盗汗、五心烦热、便秘、舌红或尖红少苔,脉细数。(2)肝经郁热证男女性征发育同上,可伴有胸闷不舒、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臭、痤疮、便秘、带下黄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细数。5、鉴别诊断1、中枢性器质性性早熟与特发性性早熟一般通过MRI检查,激素测定可以确定,特发性性早熟无确定病因;2、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可以通过GnRH兴奋性试验鉴别,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真性性早熟的区别在于单有乳房增大,无其他第二性征,且不伴有生长加速及骨龄提前变化,B超检查子宫、卵巢容积无青春期增大。6、治疗措施(一)中医治疗对病情轻,病程短的真性性早熟患儿(如TannerⅡ-Ⅲ期)可根据辨证,单用中药治疗,待性征消退后仍需用药巩固疗效。停药后需长期随访,一般可在10岁左右停药,病情严重,骨龄超前明显者可用药至12岁。1.阴虚火旺型证候女孩乳房发育或伴其他性征及内外生殖器发育,甚者月经来潮;男孩睾丸增大(≥4ml),或伴喉结突出,变声,或有遗精。或伴有怕热、盗汗、五心烦热、便秘、舌红或尖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五心烦热可加莲心;盗汗可加地骨皮、元参;阴道分泌物多可加椿根白皮。中成药治疗:①知柏地黄丸(浓缩丸):每次8-10粒,2~3次/日。适用于阴虚火旺型轻症,Tanner分期TannerⅡ~Ⅲ期,乳核直径<2cm。②大补阴丸:每次6~9g,2~3次/日。适用于阴虚火旺型轻症。TannerⅡ~Ⅲ期,乳核直径<2cm。2.肝经郁热型证候男女性征发育同阴虚火旺型,或伴胸闷不舒、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臭、痤疮、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细数。治法滋阴降火,疏肝解郁。方药知柏地黄丸合逍遥散。乳房胀痛明显可加香附、郁金;带下色黄量多可加黄柏。口臭可酌加黄连。中成药治疗:①逍遥丸(浓缩丸):每次6g,2~3次/日。适用于肝郁肾虚轻症,Tanner分期TannerⅡ~Ⅲ期,乳核直径<2cm。②逍遥丸合大补阴丸:每日各服6g,2~3次/日。适用于肝郁肾虚型轻症,TannerⅡ~Ⅲ期,乳核直径2~3cm。(二)西医治疗1、GnRHa治疗对病程长,病情重的真性性早熟患儿(如TennerⅣ-Ⅴ期)若经济上允许,可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GnRHa治疗。GnRHa一般50~100μg/kg体重给药,每4周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次。2、疗程与特点GnRHa是目前国际上治疗性早熟最有效的药物。一般用药2-3月后性征会明显消退,需坚持用药一年以上可明显改善骨骼发育。但是需要早期用药,当骨龄超过12岁,治疗效果差。3、相当部分患儿用药后对生长轴亦有相当抑制作用,生长速度减慢,需要同时合并应用生长激素。(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或对GnRHa类药物顾虑大,不愿使用的患儿,如真性性早熟患儿(如TannerⅣ-Ⅴ期),单用中药无效,可合并采用孕酮类药物治疗。单用孕酮类药物对改善骨龄效果差。如TennerⅣ-Ⅴ期:中药加孕酮类药物维持治疗至12岁左右。坚持用药一年以上可改善骨骼发育。但是仍应注意孕酮类药物的由于长期用孕酮类药可能对肝脏有一定损害,需定期随访肝功能,部分存在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如多毛、肥胖等,而且部分患儿对骨龄控制不如GnRHa。7、预后估计1、控制:睾丸、乳房缩小到青春前期,阴道分泌物及阴道出血消失,阴毛停止生长;骨龄增加速度与年龄增加幅度相符,B超检查子宫、卵巢容积恢复发育前状态;2、好转:睾丸、乳房明显缩小,阴道分泌物及阴道出血消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非金属化合物与金属复合制品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
- 花岗岩铺路石、路边石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
- 煤炭工程设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牙科用熟石膏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缫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金属制卫浴水暧器具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轻质隔墙体板成型设备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
- 玻璃马赛克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红酒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精密型水流分布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野外生存教程第五章:野外避陷与课件
- 一般现在时(英语)知识讲解课件
- 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自查整改报告word(范文)
-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
- Q∕GDW 12070-2020 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图元规范
- 《孤独症认知训练》PPT课件
- 汽车半悬挂系统建模与分析(现代控制理论大作业)
- 高分子化学6离子聚合阳离子
- 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五层单身宿舍楼框架结构设计
- 石膏板项目可行性分析与经济测算(范文参考)
- 晋江文件归档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