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_第1页
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_第2页
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_第3页
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_第4页
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对81例伤寒临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是消化道隔离,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发热热型观察及护理,并发症护理,细菌培养的护理,用药的观察及护理,出院指导。结论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本病诊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利于疾病康复。

【关键词】伤寒;脏器损害;临床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sumupthecharacteristicsofclinicalnursingfortyphoicldaccompaniedwithorganharm.MethodsTheclinicalnursinginformationof81typhoidpatientswasanalyzed.ResultsThemainresultsweredigestivetractisolation,mentalnursing,dietnursing,fevertypeobservationandnursing,complicationnursing,nursingofgermculture,medicationobservationandnursinganddischargingguide.ConclusionRationalnursinginterventionisanimportantpartoftyphoiddiagnosisandtreatmentandgoodforrecovery.

【Keywords】Typhoid;organharm;clinicalnursing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1]。近年来其多系统、多脏器损害被重视。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收治护理该病患者8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81例为我院1997年1~12月间的住院病例,男38例,女43例;年龄14~76岁,平均年龄7~21岁,每例均有典型临床表现外,经细菌学及血清学肥达氏反应确诊为伤寒,入院前发病天数9~35天,本地区有伤寒散发流行。

临床特征持续高热缓起,呈阶梯形上升的发热,高热74例,占%,超高热7例,占%;热型:稽留热52例,占%;弛张热19例,占%;不规则热10例,占%;相对缓脉52例;特殊中毒状态,精神萎糜,表情淡漠,反应迟钝61例;肝肿大41例,脾肿大47例;玫瑰疹1例。

除以上五项外,还有下列常见并发症:肠出血、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及少见并发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2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

消化道隔离首先病人一入院即按消化道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医护人员接触病人要穿隔离衣,病人洗澡后穿病人衣服,病人使用消毒食具,病人的粪便、呕吐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倾倒,做到室内无蝇。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来自湘、黔、渝、鄂四省边区,为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瑶族,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本病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患了传染病,对于消毒隔离的知识和意义不了解,不习惯,他们会产生束缚感和冷落感。加之,因起病急,持续高热,入院前还用过抗生素而且无效,心理压力大,担心诊断及预后。同时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及高热消耗,身体虚弱,易产生焦虑、急躁、紧张等不良情绪,护士要多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护患关系[2],耐心解释,确诊后及时将本病的特点、传播方式、预后等讲述给病人及家属,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加信心,配合治疗及护理。

饮食护理(1)发热期间,应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蛋汤、清肉汤、鸡汤、鱼汤、新鲜果汁等,要保证每日有足够的液体量约2500~3000ml,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入量不足者给予静脉输液,以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及促进毒素排泄。(2)退热期间,可给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纤维素,不易产生肠胀气的半流质饮食,如软面条、米粥等,另加瘦肉末、菜末、豆腐、土豆等,并观察病人反应。(3)恢复期,病人食欲好转,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注意饮食量一定要逐渐增加,切忌饮食不节制及食用生冷、粗糙、不易消化甚至带骨、带刺的食物,防止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发热的护理注意热型改变,本组病例T38℃~℃,高热74例,超高热7例,呈持续性、热型为稽留热52例,弛张热19例,不规则热10例,热程9~73天,平均天,因此必须重视发热的护理。每2~4h测体温1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若有异常即报告医师处理。体温超过39℃的应给予降温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枕、冰帽、温水浴,有WBC下降者慎用药物降温。避免乙醇擦浴,以免影响观察皮疹和诱发皮下出血。热退时大量出汗要及时擦干和更换衣服,以防着凉,保持床单、被单干燥整洁,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湿温度适宜,补充营养和水分。

并发症护理每例均有2种或以上系统、脏器损害,并发症诊断参照传染病学[3],具体情况如下。

肠出血观察与护理为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痛、脉搏增快,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及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的出血机会较多,病程中随意起床活动,饮食中含固体及纤维渣滓较多,过量饮食,排便时用力过度以及治疗性灌肠等均易诱发肠出血。本组病例发生肠出血13例。

护理要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脉搏、血压情况;注意大便性质、颜色、次数,便血情况及估计出血量;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及药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按医嘱及时准确用药。建立一条至二条静脉通道,保持输血、输液通畅,并根据医嘱密切观察输血输液滴数,保证充足的补液量又避免因补液过多过快而引起的并发症;药物止血;禁食至出血停止后2~3天,逐渐给予少量流质、半流质饮食。

中毒性心肌炎的观察与护理中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第一心音减弱,心律失常,心电图P-R间期延长,T波改变及S-T段偏移,心肌酶增高,本组出现中毒性心肌炎41例,护理要点:(1)患者卧床休息,协助其进食及大小便;(2)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3)平卧或半坐卧位,氧气吸入;(4)补充维生素B1及能量合剂,口服补钾;(5)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中毒性肝炎的观察与护理中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少数厌油,黄疸、肝脏肿大,化验血ALT升高,白蛋白降低。本组出现中毒性肝炎56例。护理要点:(1)患者卧床休息为主,在室内可床旁活动;(2)进食维生素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3)禁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4)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药物;(5)按医嘱给予护肝、保肝、退黄降酶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

血培养及骨髓细菌培养的护理血及骨髓培养出伤寒杆菌是诊断伤寒唯一金标准,故护理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血液培养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上,第2周阳性机会逐渐减少,到第4周仍可达30%。

骨髓培养,其阳性率较血液培养为高,出现较早也较持久,是因骨髓中网状内皮细胞摄菌较多,用过抗生素的病人,虽可抑制伤寒杆菌血症,但不易消除骨髓中的细菌,故对早期曾用过抗生素而未经确诊者,骨髓培养更有价值,在第1周的阳性率高于80%,第5周仍达50%左右。

护理要点:设立专门抽血室,内放诊断床1张,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隔离。严格无菌操作,按血培养及骨髓培养操作常规进行操作,操作完立即送细菌培养并作药物敏感试验。

用药的观察与护理本组用氯霉素69例,剂量成人用2g/d,小儿每天每公斤体重25~40mg,发热期间静脉滴注,热退后减半改口服,氯霉素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血象变化,避免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偶尔可见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中毒性精神病等。用氟嗪酸治疗22例,成人剂量为~/d,发热时静脉滴注,体温下降至正常后改口服。副作用小,可有胃肠不适,失眠等,但通常不影响治疗,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禁用。

出院指导嘱病人出院后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增强体质。向病人介绍伤寒病基本知识,牢记“病从口入”,养成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