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资料_第1页
天气学原理资料_第2页
天气学原理资料_第3页
天气学原理资料_第4页
天气学原理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气团?气团有哪些分类?=1\*GB3①气团是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同一气团内垂直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几乎相同。气团水平尺度~1000Km,垂直速度~10Km。=2\*GB3②按地理位置分类:北极气团、极地气团(大陆和海洋)、热带气团(大陆性和海洋性之分)、赤道气团;按热力差异分类:根据气团温度和气团所经过的下跌面温度对比分为暖起团、冷气团。2.什么是锋面,锋面的类型?=1\*GB3①锋区: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主要变现为温度的不同)。在天气图上表现为等温线密集(即温度水平大而窄的区域)。锋面:在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锋区的宽度表示不出来,可把它看成是空间的一个面,即为锋面。=2\*GB3②A.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位置,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相对静止)B.根据锋的伸展高度可将锋分为:地面锋(地层峰)、高空锋(高空对流层锋)C.根据锋面两侧气团的来源的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冷洋锋、极锋和赤道锋(热带锋)。3.什么是零级不连续面和一级不连续面?什么又是物质面?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由于锋区的宽度与长度相比很小,在比例尺很小的天气图上,这个过渡带显得极为狭窄,而在其两侧的气象要素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将锋面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分布看成是不连续的,在天气图上可把锋面看成不连续面,分为零级不连续面、一级不连续面。A.零级不连续面:气象要素本身不连续形成的过度面;B.一级不连续面:气象要素本身连续,而它的一介空间导数不连续形成的过渡带;C.物质面:由相同空气质点组成的不连续面。5.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面时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分布特征?A.温度场和位温场:=1\*GB3①锋区内水平温度梯度大(等温线密集),走向与地面锋线基本平行=2\*GB3②锋区内垂直速度梯度小,有时有逆温或等温=3\*GB3③等温线密集,等压面上水平温度梯度方向与水平位温梯度方向与水平位温方向一致,绝热条件下方向与锋面平行.B.气压场:=1\*GB3①等压线通过锋面时呈气旋式弯折,且折角指向高压=2\*GB3②锋线一般位于地面气压槽内=3\*GB3③锋面两侧气压连续,气压梯度不连续C.风场:=1\*GB3①不考虑摩擦,认为满足地转关系,则:锋面附近的风场具有气旋式切变,在有摩擦的地方更为明显=2\*GB3②由热成风,锋区内存在较大的风速垂直切变,热成风大=3\*GB3③在冷锋附近有冷平流,所以自下而上穿越锋区,水平风向随高度增加呈逆时针旋转;在暖锋附近有暖平流所以自上而下穿越锋区,水平风向随高度增加呈顺时针旋转,热成风很大,但无明显平流时可能为静止锋=4\*GB3④3km以上当等温线与等高线趋于重合时,风速随高度有很大增加,在地面锋的上空,可出现大风速区,甚至可以出现急流。D.变压场:=1\*GB3①一般说在冷锋锋后有三小时的正变压,而冷锋前气压变化不大=2\*GB3②相反在暖区的锋前有三小时负变压,而暖锋后的气压变化不大=3\*GB3③对于锢囚锋来说,锢囚锋前多为三小时的负变压,而锢囚锋后多为三小时的正变压=4\*GB3④准静止锋,由于其移动性较小,所以它附近的气压变化较小。E.湿度场:锋面两侧露点温度差异显著。6.锋面坡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封面坡度公式:tgα=f/g*Tm*ΔVg/ΔT=1\*GB3①如果其他因子不变,锋面坡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大(赤道地区无锋面)=2\*GB3②锋面坡度与锋两侧的温度差ΔT呈反比=3\*GB3③当锋面两侧平行于锋面的地转风速差(ΔV=0时),锋面不存在=4\*GB3④锋面坡度是与两气团的风速差成正比而与温度差成反比,但实际上,温度差增大时,风速差也增大,二者相互抵消,总的来说对锋面坡度影响不大。7.何为锋生和锋消?影响锋生的因子有哪些?锋生:一般指密度或温度不连续形成的一种过程,或者是指已有一条锋面存在,梯度增大的过程。锋消是指与锋生相反的过程。影响锋生的因子有:=1\*GB3①非绝热加热=2\*GB3②垂直运动作用=3\*GB3③水平运动复合=4\*GB3④水平变形场的作用8.什么是锋面气旋?与热带气旋有何区别?=1\*GB3①气旋中有锋面的气旋叫锋面气旋,锋面气旋的温度场是不对称的,表现为斜压性。低压中心随高度向冷区倾斜,移动性大,而且是带来云和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热带气旋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地面环流的非锋面性天气系统,伴有狂风暴雨,造成受影响地区严重灾害。是无锋面气旋。温度场分布基本是对称的=2\*GB3②相同点:同为天气尺度系统,均为地面低压系统;风绕中心逆转带来大风降雨等天气。不同点为:热带气旋锋面气旋能量来源下跌面暖洋面及潜热释放水平温度梯度(斜压能)垂直结构暖心结构,台风强度随高度递减,地面的低压到高空变为高压强度随高度增加,中纬度气旋上空的西侧往往对应冷的高空低压或槽中心往往有眼区,且气流下沉一般无眼区,且中心气流上升强风最大的风在近地面最强的风出现在高空急流处天气图上热带气旋等压线更近环形,风更强,梯度更大,尺寸较小等压线非规则环形,风较小,但水平尺度较大性质无锋面有锋面掌握涡度方程、w方程和位势倾向方程(每项物理意义)=1\*GB2⑴涡度方程为:d(ξ+f)/dt=-(ξ+f)(QUOTE)+QUOTE各项物理意义:=1\*GB3①散度项-(ξ+f)*Dξ>0时,水平辐散使气旋性涡度减小,水平辐和使气旋性涡度增大;ξ<0时,水平辐散使反气旋性涡度减小,水平辐合使反气旋性涡度增大=2\*GB3②扭曲项:QUOTE风垂直运动在水平方向不均匀分布引起的涡度变化=3\*GB3③相对涡度平流:相对涡度平流在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时,如: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减小,则有正涡度平流,造成局地涡度增加,QUOTE>0(槽前脊后)。反之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增加,则有负的涡度平流,=4\*GB3④地转涡度平流:-V*▼f.吹南风时,气块的f增大,造成局地相对涡度减小,有负的涡度平流;吹北风时,气块f减小,造成局地相对涡度增大,有负的涡度平流=5\*GB3⑤涡度的垂直输送:-wQUOTE。当垂直方向涡度分布不均时,如:相对涡度随高度减小,且有有上升运动时,局地涡度将增加;有下沉运动时,局地涡度减小。=2\*GB2⑵w方程为:(σ▽2+f2∂2/∂p2)ω=-f(∂/∂p)[-Vg•▽(f+ζg)]-▽2[Vg•▽(∂Φ/∂p)]-R/pCp•▽2dQ/dt=1\*GB3①涡度平流随高度的变化项:-w∝-f(QUOTE)[-Vg*▼(f+ξg)]。地面低压中心附近涡度平流很小,而在其上空高空槽前为正涡度平流,并且正涡度平流在对流层高层达到最大,于是在这个地区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有上升运动,促使气旋发展;反之,地面高压中心附近涡度平流很小,而在其上空高空槽后为负涡度平流,于是在这一地区涡度平流随高度减弱,有下沉运动。=2\*GB3②厚度平流项:-▼2[Vg*▼(QUOTE)]∝Vg*▼(QUOTE)=-R/P*V*▼T为冷平流区,有下沉运动;在地面低压中心之前,高压中心之后,高空脊上,地砖风随高度顺转,为暖平流,有上升运动=3\*GB3③非绝热加热:-▼2dQ/dt∝dQ/dt。dQ/dt>0加热区有上升运动w<0;dQ/dt<0冷却区下沉运动w>0;非绝热变化中,潜热对气旋发展影响最大。降水越大,该作用越强=3\*GB2⑶位势倾向方程为:(▼2+f2/σ*QUOTE)QUOTE=-fVg*▼(f+ξg)+f2/σQUOTE(-Vg*▼QUOTE)-f2R/CPPσ*QUOTE*dQ/dt=1\*GB3①地转风的绝对涡度平流项,可以分为两部分-fVg*▼(f+ξg)=-Vg*▼f-Vg*▼ξgA.地砖涡度平流:-Vg*▼f。长波主要考虑▼f>▼ξg,则维度效应更重要,槽前有负涡度平流,使高度升高;槽后有正涡度平流,高度下降,故槽脊西行,系统移动与基本气流相反B.相对涡度平流:-Vg*▼ξg。短波地转风绝对涡度平流的强弱取决于地转风相对涡度平流。槽前脊后等亚面高度降低(正涡度平流);槽后脊前等亚面高度升高(负涡度平流)。槽线和脊线上-Vg*ξg=0,涡度平流为零,等亚面高度没有变化,因此涡度平流使槽脊移动=2\*GB3②厚度平流(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槽脊发展:-Vg*▼(QUOTE)=R/pVg▼T暖平流区Vg▼T<0,当暖平流随高度减弱(随气压增强)时,QUOTE(-Vg*▼(QUOTE))<0,则等压面升高QUOTE>0;冷平流区Vg▼T>0,当冷平流随高度减弱(随气压增强)时,即底层冷平流强,高层冷平流减弱时,QUOTE(-Vg*▼(QUOTE))>,则等压面降低QUOTE<0=3\*GB3③非绝热加热随高度的变化项,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减小时,等压面升高,反之降低。9.能用上式解释温带气旋的发展。温带气旋主要是在锋区上发展起来的,有很大的斜压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温度场落后于气压场,在此种温压场配置下,气旋的发展过程为:=1\*GB3①高空槽前脊后在:即地面低压上空的地区有正涡度平流。由涡度方程,气旋性涡度应增加,导致流场域气压场不适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产生气流辐散,由质量守恒低压气流产生上升运动,产生辐合,地面低压加强。故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使地面气旋发展,使高空系统移动=2\*GB3②高空槽前脊后:负涡度平流,反气旋性涡度增加,在地转偏向力作用力下产生辐合,由位势倾向方程和w方程,高空等亚面上升,产生下沉运动,底层气压增大,产生反气旋式辐散,故高空负涡度平流使地面反气旋发展,使高空系统移动=3\*GB3③高空槽区:槽区下部为冷平流,由位势倾向方程和w方程,高空等亚面下降,高空槽加深,在气压梯度力下产生高空辐合气流,有下沉运动使地面加压,产生底层反气旋辐散,故冷平流使高空槽发展(加深),使地面系统向前移动=4\*GB3④高空脊区:下部为暖平流,高空等亚面上升,气柱内有上升运动,使地面减压,产生气旋式辐合,故暖平流使高空脊加强,使地面系统向前移动。综上可知:动力因子使地面系统发展,高空系统移动(涡度平流作用);热力因子使地面系统移动,高空系统发展(温度平流作用)10.锋面过山,在山脉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地形对锋生锋消的作用方面考虑。=1\*GB2⑴=1\*GB3①锋面迎风面上升时,受密度差异和地形的影响,锋面将抬升,处在高空槽前的暖空气抬升速度大于槽后冷空气,由上升运动引起的空气绝热冷却在暖空气中比冷空气更甚,所以锋面两侧温差减小,产生锋消=2\*GB3②冷锋从背风坡下降时,锋面下沉,且冷锋后的冷空气下沉比锋前暖空气更甚,下沉绝热增温在冷空气中比暖空气大,所以锋面两侧的温差减小,产生锋消=3\*GB3③冷锋过山:当冷锋移动和它平行的山脉时,正对山脉的一段锋受阻而停滞,当山脉绵延很长很大时,可在迎风面形成地形准静止锋;当冷空气厚度超过山的高度时可越过山前进,若冷空气较薄或山较高时,受阻的冷锋段不能过山,此时绕过山的两段冷锋相遇可形成地形固囚锋,把暖空气抬举于山区上。在迎风面,风移速减慢,坡度增大,锋面加强,锋前暖空气受挤上升,云发展,降水旺盛。背风面,气流下降,云层消散,降水区变窄=2\*GB2⑵暖锋过山:迎风面,锋后冷空气中出现云,同时锋上暖空气上升加强,云层增厚,降水加强。背风坡天气晴朗,云消雨散。11.气旋多生成在什么地方?=1\*GB2⑴环流形势配置的方面考虑=1\*GB3①地面低压中心附近涡度平流很小,其上空高空槽前为正涡度平流,且正涡度平流在对流层高层达到最大,于是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有上升运动,促使气旋发展;在非绝热变化中,潜热对气旋发展影响最大。=2\*GB3②静止锋或冷锋上,由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叠加在缓慢移动的准静止锋或冷锋上形成=3\*GB3③常有底槽出现处,底槽前为正涡度平流,且常有暖平流,共同作用下底层出现气旋=4\*GB3④地面上有热低压或倒槽处,当高空槽逼近时槽前正涡度平流和西南暖平流使地面上有低压或倒槽加深,同高空槽配合,槽前地面上有一条冷锋,随槽东移冷锋移进低压或倒槽后形成气旋。=2\*GB2⑵从地形的方面考虑=1\*GB3①根据地形引起的垂直速度随高度的变化,迎风坡,上升运动随高度递减,气柱压缩,涡度减小;背风坡,则涡度增加。=2\*GB3②背风坡容易形成地形槽,如东,华北平原=3\*GB3③气旋生成频率最大的区域几乎都在背风坡。因此,巨大山地的背风坡一侧及以东地区,北美的落基山,亚洲的青藏高原的东面,都是气旋主要的发生地12.地形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产生的影响。气流遇到地形时,将被迫爬坡越过或绕流分支,并使气流速度发生变化。=1\*GB3①若山脉为南北向,西风气流过山时,在迎风坡抬升产生上升运动且速度随高度减少。由连续性方程,气柱压缩在迎风坡出现水平辐散,利于反气旋性涡度加强而气旋性涡度减弱;在背风坡有下沉运动,产生水平辐合,利于气旋性涡度加强。西风槽东移时,槽线在山前有正变压,槽填塞减弱,山后重新发展,背风坡常有气旋生成,高压脊则相反=2\*GB3②地形影响西风槽脊移速,槽东移近山脉时移速减弱,继续东移,槽前正涡度平流与地形东侧正涡度区重合时,移速加快。当槽后负涡度平流与地形东侧正涡度区重合时移速减慢,故经历一个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过程。高压脊则相反=3\*GB3③偏西气流绕流而过时,在北侧形成反气旋性曲率,有反气旋性涡度生成,高空槽移到北侧时强度减弱而移速加快。在南侧形成气旋性曲率,与在北侧时相反13.东亚气旋的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冬春季节,东亚地区常有暴发性气旋发生?=1\*GB2⑴东亚气旋的发展特点:自西向东移动,气旋入海,冬春季节气旋入海后有爆发性发展。东亚地区爆发性气旋少;主要形成在海上且多在日本以东西北太平洋上,冬季最多。=2\*GB2⑵气旋发展速度达24h内中心气压下降大于24hpa时成为爆发性气旋。冬春季西风急流偏南,易受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气流的阻挡,高层西风气流分为两支,分别在高原南北两侧绕过高原,而后在高原东侧汇合,汇合点一般位于东亚沿岸或日本上空。南支气流上的槽较浅且移动缓慢,北支气流上的底槽移动较快且可发展较深。往往北支槽南支脊在日本上空同一经度,构成典型的东亚急流。一般南支槽前正涡度平流较弱,东亚气旋在其下形成,但强度较弱。当较弱气旋向东或东北方移动进入北支槽前的下方,即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时,由于这里为正相对涡度中心,正涡度平流强,由位势倾向方程知此处利于底层气旋发展,因此东亚气旋在此强烈发展,达到爆发性气旋标准。14.三圈环流是怎样建立的?大气环流的形成中,形成因子和维持因子分别是什么?三圈环流基本理论:热力驱动下的Hadley环流,受涡旋影响的环流。=1\*GB2⑴建立过程=1\*GB3①Hadley环流:净余辐射能沿纬度分布的不均匀,造成了赤道暖两极冷的温度场。赤道上空向北流动的气流,在柯氏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在30ºN左右转为西风,并在此处辐合,质量堆积,并且冷却下沉,地面气压升高,下沉气流辐散,其中向南的一支在柯氏力影响下右偏,转为东北风,此风系稳定,称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两支信风在赤道汇合上升,从而构成直接环流圈,称为Hadley环流=2\*GB3②极地环流圈:极地能量亏损,温度低,密度大,从而使气压随高度递减增大,高空有较低纬度指向极地的气压梯度,而低层有极地指向较低纬度的气压梯度。则低层空气有指向较低纬度运动,在柯氏力作用下右偏成为东北风,高层南风在柯氏力作用下右偏成为西南风,构成极地环流圈。=3\*GB3③Ferrel环流:Hadley环流中在30ºN下沉辐散的气流中,向北流动的气流,与极地环流圈中上升支汇合,在高空辐散,其中有一支向南运动。这样在Hadley环流圈和极地环流圈之间存在一个与直接环流圈相反的环流,为间接环流圈=2\*GB2⑵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地面摩擦20。什么是西风环流指数?西风带槽脊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解释原因。对应这种结构特点,处于槽脊的不同位置,有什么天气系统产生?为什么?=1\*GB2⑴西风环流指数:为定量表示西风环流的强弱,Rossby指出,把35度~55度之间的平均地转西风定义为西风指数。实际工作中,把两个维度间的平均位势高度差作为西风指数I,I=H35-H55.一般沿维圈每隔10个经度取一个位势高度值,高指数表示西风强大,低指数表示西风弱,它经常与径向环流对应=2\*GB2⑵西风带槽脊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结构:=1\*GB3①水平结构:一般情况下,高空西风带风速比等温线移速大,等温线位相稍落后于等高线;有时两者重合,少数情况下等温线超前等高线。总的来说,长波具有冷槽暖脊的热力结构特点=2\*GB3②垂直结构:槽脊的位置随高度向西倾斜。暖平流区上升运动,冷平流区下沉运动。在整个对流层中,发展斜压波的槽轴与脊轴随高度向西倾斜,而冷轴和暖轴则随高度向东倾斜=3\*GB2⑶原因:=1\*GB3①高空槽前脊后对应地面低压,高空槽后脊前对应对应地面高压,地面高低压中心冷暖中心不重合,故由静力平衡方程知,高压中心随高度向暖区倾斜,低压中心随高度向冷区倾斜,从而造成斜压波的槽轴与脊轴随高度向西倾斜=2\*GB3②冷轴和暖轴则随高度向东倾斜:因近地面受地形下跌面影响大,到高空以后则主要受辐射能量影响,所以温度轴表现为向暖区倾斜,即由低纬向高纬倾斜,所以温度轴随高度向东倾斜。=4\*GB2⑷天气系统的产生:这种结构下,槽区对应冷平流,高空低压系统增强,同时地面下沉辐散,使槽后地面高压向前移动。脊区对应暖平流,高空高压系统加强,同时地面上升辐合,使槽前地面低压向东移动。更一般的情况是高空长波槽前对应着地面气旋族。15.何谓急流?解释急流的产生。急流和锋区有什么联系?=1\*GB2⑴高空急流是一种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是最大风速在对流层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米/秒。急流区中风速最大点的连线,称为急流轴,一般位于急流区的中心部位,呈准水平。600hPa以下的急流称为低空急流,与对流天气有密切联系=2\*GB2⑵产生:由于中维度地区存在南北方向的温度梯度,等温线基本与西风平行,热成风关系要求西风风速随高度增加,故中维度对流层常存在西风急流=3\*GB2⑶急流和锋区的联系:由于锋区等温线密集,热成风大,风速垂直切变大,同时斜压不稳定主要集中在锋区附近,对应地转风随高度变化。在近地面由于受到地面地形的影响很大风速小,到高层后,只受到大气内摩擦作用,风速较大,表现为大的风速,而急流依赖与斜压不稳定,故锋区上空往往对应急流。副热带锋区/副极地锋区对应南北两支急流。16.什么是斜压大气和正压大气?温带气旋发展过程中,能量的来源是什么?=1\*GB2⑴=1\*GB3①斜压大气:大气密度分布不仅随气压且随温度等因子而变的大气。ρ=ρ(p,t)斜压大气中存在热成风=2\*GB3②正压大气:大气密度分布仅随气压而变的大气ρ=ρ(p)。正压大气等亚面上无温度梯度,无热成风=2\*GB2⑵温带气旋的发展过程,能量来源于与水平温度梯度有关的斜压能的释放。17.急流的出口区和入口区各有什么特点?这两个区域的二级环流是如何产生的?=1\*GB2⑴急流两端,在气流汇合的区域,等高线(或流线)呈辐合状,称急流入口区;在急流散开的区域,等高线呈辐散状,称急流出口区。高空急流轴的南侧,风速具有反气旋式切变,相对涡度为负;高空急流的北侧,风速具有气旋式切变,相对涡度为正。=2\*GB2⑵在急流入口区空气向北侧堆积,由南北向北输送空气,入口区的左侧由于地转偏差引起辐合,其右侧为辐散。相应的高层的辐合辐散会诱发出下沉和上升运动,即在入口区左侧空气下沉,右侧为上升,存在着正环流。同理,在出口区空气向南堆积,由南输送空气,出口区左侧有一支较冷空气上升,右侧有有一支较暖空气下沉的反环流存在。正反环流合称二级环流。18.热带气候是如何定义的?与温带气旋比较有何异同?(1)热带气旋是形成在热带活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地面环流的非锋面性天气尺度系统,伴有狂风暴雨,造成受影响地区眼中灾害。是无锋面气旋,温压场分布基本是对称的。(2)相同点:同为天气尺度系统;均为地面低压系统;风绕中心逆转;带来大风降水等天气。不同点为:热带气旋温带气旋能量来源下垫面暖洋面及潜热释放水平温度梯度(斜压能)垂直结构暖心结构,台风强度随高度递减,地面的低压到高空(12KM)变为高压强度随高度加强,中纬度气旋上空的西侧往往对应冷的高空低压或槽中心往往有眼区,且气流下沉一般无眼区,且中心气流上升强风最大的风在近地面最强风出现在高空及流处天气图上从天气图上看,热带气旋等压线更近环形,风更强,梯度更待,尺寸较小等压线非规则环形,风较小,梯度较小,但水平尺度较大性质无锋面有锋面19.什么是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分析台风形成的物理过程.(1)由积云对流、天气尺度扰动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不稳定为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2)底层处事扰动中,由于摩擦幅合产生上升运动,同时暖洋面提供热量,造成积云对流产生,暖式空气向上输送,到高空凝结释放潜热,是对流层中下部中心不断变暖,是高层等压面升高,产生水平幅散,促使底层扰动,中心气压降低,气旋性环流加强,产生幅合。这种幅合又供给积云对流发展的水汽,由此形成正反馈机制,导致扰动不断发展形成台风。20.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各自的结构特征?二者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对流层中下层的系统?(1)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结构:=1\*GB3①温、湿场:a.高压脊轴线(唯独、强度随高度变化特征):成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冬季副高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hpa以上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下部向北倾斜,高层向南倾斜,高压脊强度随高度增加。b.对流层内高压区对应暖区但中心不一定重合。c.热层由于下沉运动造成逆温,逆温层下部湿度大,上部湿度小。d.脊区较干燥,底层最干区偏于脊的南部,虽高度增加向北移动;中部:高压区与干区一直,高压南北两侧有湿带,从高压脊西南边缘伸向北部。②风场:脊区风小,外缘风大。(热成风原理,南北两侧高空形成东、西风急流)③涡度场:高压区内基本上为负涡度,随高度增加,负涡度区的范围和强度都增加。④散度场:底层幅散占优,主要位于高压南部,北部(西北部)为幅合区;高层西、北部位幅散,东、南部幅合,且扩散到高压中心部分⑤垂直环流:在高压中心附近是下沉运动,对流层中上层高压脊轴南侧下沉,轴附近上身北侧下沉,故高压脊轴附近有反环流,两侧各有正环流,对流层下层脊轴附近为下沉运动。(2)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因子:热力因子:高原“热岛效应”——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动力因子:惹到哈德莱环流的作用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中纬度西风带急流的动力作用。由哈德莱环流圈中高层气流向北输送过程中收到科氏力影响,转为偏西风在30°N附近变为西风幅合下沉形成的副热带高压,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断裂为若干个高压单体,在太平洋上形成太平洋副热带高压。(3)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对流层中下层的系统的原因:夏季打样为冷源,大陆为热源,故地面图上太平洋为高压,青藏地区为高压,高空太平洋上为低槽,青藏地区变为高压,高原上空的高压和太平洋上的高压虽然都是副热带高压,但前者是热力因子起主要作用(高原的巨大热源作用),后者主要是东流因子作用,(哈德莱环流下沉支),故为区别,吧出现在对流层中下层位于太平洋上的暖高压成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流层上层位于高原上空的高压成为高原高压。(2)南亚高压结构特征:①尺度上:行星尺度的反气旋环流(属于超长波系统)②底层热低压,高层暖高压。(150—100hpa达最强;400hpa为暖高,南侧式高空热带东风急流,北侧是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③垂直环流独特:高原季风环流代替了哈德雷环流④湿对流不稳定,对流活动强。(2)南亚高压形成因子:南亚高压的形成与高原的加热作用密切相关,热力作用是南亚高压形成的主要过程。夏季青藏高原是巨大的热源,上空对流是高温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层幅散形成高压环流,地面是浅薄的热低压。21.南亚高压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于中国三大雨带关系?南亚高压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①脊线的位置同我国主要雨带位置季节性变化的关系:南亚高压脊线在120°E的4次北条:第一次5月16日前后,跳过20N(西太G15-18N);第二次6月5-10日,25N(西太G第一次被跳过20N),长江流域进入梅雨期;第三次6、7月之交,28-31N(西太G稳定与20—24N);第四次7月10-15日,33N以北(西太G第二次被跳过28N),长江流域梅雨期结束,进入伏旱期。100hpa南亚高压脊线比500hpa西太G脊线早10天左右北跳,位置偏北4-6维距,银次对雨带预报更具有指示性。如果提早跳刀25-30N间,江淮可能提早进入梅雨期,若盛夏时脊线稳定在25-30N会使梅雨期推迟,且梅雨变多。②南亚高压主要中心的位置和东西震荡与我国主要雨带的中期变化有关(雨季中的降水过程与副热带长波的位相有关)东部型——长江中下游少雨;西部型——长江中下游多雨;带状型——长江中下游少雨。(2)西太副高南北移动与我国三大雨带的关系:①南北变动脊线一年两次北条:6月中,第一次被跳过20N,稳定在20-25N达一月左右;7月中第二次北跳跃过25N;8月初最北,9月后南撤,一年两次北条与我国三大雨带有很好对应关系。②脊西伸时,在其西部地区有时候有热雷暴产生,进一步西伸变为晴朗少云天气,东撤时其西部有低槽东移,产生雷阵雨天气。③不同部位天气不同,脊线附近下沉气流,晴朗少云,如长江流域8月伏旱;北侧与副热带锋区相邻,上升强,多阴雨天气。南侧当有东风波、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时出现恶劣天气。22.什么是季风?夏季风和冬季风各自的组成成员有哪些?(1)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赫罗莫夫规定。凡是地面上冬(1月)夏(7月)盛行风向之间至少差120且季风指数(Ⅰ)达到一定百分率的地区为季风区。I=(F1+F7)/2,F1和F7分别为1月和7月盛行风向频率的百分数。I>40%的地区为季风区;I>60%的地区为明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