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规律与答题模板梳理汇编
目录
1自然地理规律....................................................................-1-
1.1地球运动的规律..........................................................-1-
1.1.1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1-
1.1.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
1.1.3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1-
1.1.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
1.1.5四季和五带的划分.................................................-2-
1.1.6日出日落方位.....................................................-2-
1.2大气运动规律............................................................-2-
1.2.1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差大的原因.......................................-2-
1.2.2热力环流原理.....................................................-3-
123各种气候的分布、特点和对生产的影响................................-3-
1.2.4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5-
1.2.5风向的判断.......................................................-6-
1.3水的运动规律............................................................-7-
1.3.1水循环环节......................................................."7-
1.3.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7-
1.3.3表层洋流分布规律.................................................-7-
1.4岩石圈物质运动..........................................................-8-
1.4.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8-
1.4.2地质作用及其证据.................................................-8-
1.4.3山地、裂谷、海洋的形成...........................................-9-
1.4.4河流侵蚀地貌....................................................-9-
145河流堆积地貌.....................................................-10-
1.4.6风力堆积地貌——沙丘............................................-10-
1.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10-
1.5.1植被丰富........................................................-10-
1.5.2地域分异规律.....................................................-10-
2影响因素类分析.................................................................-11-
2.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1-
2.2影响气温的因素.........................................................-11-
2.3影响降水的因素.........................................................-12-
2.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2-
2.5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13-
2.6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13-
2.7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14-
2.8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4-
2.9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4-
2.10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15-
3特征类描述.....................................................................-15-
3.1描述地形特征...........................................................-15-
3.2地理位置特征...........................................................-15-
3.3气候特征...............................................................-16-
3.4天气特征...............................................................-16-
3.5河流的水文特征.........................................................-16-
3.6河流的水系特征.........................................................-16-
3.7农业生产特征...........................................................-17-
3.8工业生产特征...........................................................-17-
3.9交通线路分布特征......................................................-17-
3.10等值线分'布特征.......................................................-17-
3.10.1等高线的分布特征描述一地形特征的描述;.......................-18-
3.10.2等温线的分布特征描述..........................................-18-
3.10.3等潜水位线.....................................................-18-
3.10.4等降水量线.....................................................-18-
3.10.5等压线........................................................-18-
3.11图表中的点、线、面状事物的分布特征....................................-19-
3.11.1点状事物分布特征...............................................-19-
3.11.2线状事物分布特征...............................................-19-
3.11.3面状事物分布特征...............................................-20-
4原因类问题答题规范.............................................................-20-
4.1等高线地图中应用中线路选择的原因.......................................-20-
4.1.1水库大坝........................................................-20-
4.1.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21-
4.1.3确定某地为盆地的理由............................................-21-
4.1.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的原因..........................................-21-
4.1.5选择某地为梯田的理由............................................-21-
4.1.6登山选择某线路的原因............................................-21-
4.1.7选择某种交通方式的原因..........................................-21-
4.2区域整治中原因及措施类问题.............................................-22-
4.2.1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整治措施........................................-22-
4.2.2森林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23-
4.2.3干旱(缺水)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23-
4.2.4湿地成因、破坏的原因及治理措施.................................-25-
4.2.5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26-
4.2.6草地退化的原因..................................................-28-
4.2.7石漠化,水土流失,红漠化、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28-
4.2.8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及措施.......................................・30-
4.2.9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30-
4.2.10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31-
4.3环境污染与防治.........................................................-31-
4.3.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1-
4.3.2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和防治....................................-31-
4.4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整治措施...............................................-35-
4.4.1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35-
4.4.2能源危机的应对措施.............................................-35-
4.4.3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治理措施..............................-36-
5意义/影响类问题答题规范........................................................-36-
5.1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36-
5.1.1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6-
5.1.2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37-
5.1.3水库/大坝/河流梯级开发的影响.....................................-37-
5.1.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38-
5.1.5城市化的影响....................................................-38-
5.1.6产业转移的影响..................................................-39-
5.1.7工业发展的影响..................................................-39-
5.2自然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40-
5.2.1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0-
5.2.2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2-
5.2.3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
5.2.4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
5.2.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6-
6区位条件类问题答题模式.........................................................-47-
6.1交通网中的点选址的区位条件.............................................-47-
6.1.1港口选址的原则、建设的区位条件..................................-47-
6.1.2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48-
6.1.3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48-
6.2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48-
6.3资源开采/利用区位条件...................................................-49-
6.3.1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49-
6.3.2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49-
6.3.3矿产资源开发条件................................................-50-
6.3.4水能资源开发的条件..............................................-50-
6.3.5风能开发的条件..................................................-50-
6.3.6太阳能开发的条件................................................-51-
6.3.7地热能开发的条件................................................-51-
6.3.8潮汐能开发的条件................................................-51-
6.3.9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51-
6.4农业区位要素的常用模板.................................................-52-
6.5工业区位要素的常用模板.................................................-52-
6.6城市区位要素的常用模板.................................................-53-
6.7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53-
6.7.1商业中心选址的原则..............................................-53-
6.7.2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条件..........................................-53-
6.8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53-
1自然地理规律
1.1地球运动的规律
1.1.1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
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1.1.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
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昼。
(2)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
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
出,18:00时日落。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就
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就慢慢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
就慢慢变长;
1.1.3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
(1)春、秋分: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南极点开
始出现极夜现像;
(2)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极夜范围由南极点扩大到南
极圈;
(3)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极夜范围由南极圈缩小到南
极点;
(4)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
-1-
(5)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极昼范围由南极点扩大到南
极圈;
(6)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极昼范围由南极圈缩小
到南极点。
1.1.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
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
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90°)o
*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大。
1.1.5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季:温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
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区域内有太阳直射现像;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为温带,区域内有四季更替现象;
极圈内为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1.1.6日出日落方位
两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正东升,正西落(赤道上永远正东升、正西
落);
春分一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秋分一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1.2大气运动规律
1.2.1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差大的原因
⑴大气受热过程
-2-
①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大部分
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把大部分的热量
传递给大气。
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四面传递热量,辐射向地面的部
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成为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
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是根本热源。
⑵昼夜温差:晴天〉阴天,陆地》海洋;原因:
①晴天/陆地,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
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②阴天/海洋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
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低,昼夜温差小。
⑶温室效应原理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全球变暖:大气中C02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增多,大气气温升
问o
1.2.2热力环流原理
⑴气温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气温低,气流冷却收缩下沉。
⑵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
反;
⑶同一水平面上,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⑷海拔与气压:同一垂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1.2.3各种气候的分布、特点和对生产的影响
⑴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特点:南北纬10。之间;
成因: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3-
非地带性(特殊)区域:中美地峡(墨西哥东南、巴拿马附近)、非洲几内亚
湾、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带)分布的成因:①纬度低,气温高;②位于信风的
迎风坡,多地形雨;③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自然带、动物:热带雨林带;
(2)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特点: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
风越过赤道发生向右的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赤道附近的其他区域的风向也有类
似情况);
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自然带、动物:热带季雨林带;
(3)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特点:南北纬10。〜南北纬回归线之间;
成因: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非地带性区域: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上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地势高;
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自然带:热带草原带(热带稀疏草
原);
⑷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特点: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和西岸;
成因:信风带或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非地带性区域:南美洲西部3畛一30毛之间: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自然带、动物:热带荒漠带;单峰驼;
⑸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
分布特点: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自然带、动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⑹地中海气候:
分布特点: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⑺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特点: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成因: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特点:全年温和多雨;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⑻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特点: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成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特点:冬寒夏热,全年少雨;
非地带性区域:南美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成因: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⑼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特点:北纬35。〜55。大陆东岸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2.4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
⑴冷锋(降温,雨区在锋后冷气团一侧)
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暖晴;
过境时:气温降低,伴有风/雨/雪等天气;
过境后:气温低,气压高,天气冷晴。
(2)暖锋(升温,雨区在锋前冷气团一侧)
-5-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冷晴。
过境时:气温升高,伴有连续性降水等天气;
过境后: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暖晴;
(3)准静止锋:阴雨连绵
华南准静止锋:
影响时间,每年4-5月;
影响范围,南岭以南武夷山以东(两广、浙闽、台);
形成春季低温阴雨天气;
江淮准静止锋:
影响时间,每年6-7月初;
影响范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一带;
形成梅雨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
影响时间,每年冬季;
影响范围,云贵高原;
形成昆明暖晴贵阳阴雨(天无三日晴)的天气
1.2.5风向的判断
Ifll风向三步曲:
⑴垂直于当地(相邻两条)等压线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虚线);
⑵判断南北半球,确定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左偏或右偏;
⑶确定偏转的程度,近地面偏转至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高空偏转至与等压线平
行。
-6-
1.3水的运动规律
1.3.1水循环环节
海陆间循环:(海洋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
流;
海上内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陆地内循环:蒸发(植被、土壤蒸腾)、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1.3.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破坏植被:地表径流增加,河流水位陡涨陡落,河流含沙量增加;
植树种草:地表径流减少,河流水位升降缓慢,河流含沙量减少,下渗增加;
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河流洪峰提前,河流流量陡涨陡落,旱
涝灾害频繁;
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稳;
修建水库:调节流量,使下游河流水位平稳;
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1.3.3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
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
中高纬度以副极地(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逆南无,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非洲索马里半岛东侧洋流性质)夏寒冬暖;
-7-
1.4岩石圈物质运动
1.4.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⑴岩浆岩:
①侵入型岩浆岩:岩浆顺着岩石裂隙上升、冷却、凝固成岩。(密度大,如花
岗岩)
②喷出型岩浆岩:岩浆顺着岩石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有气孔,如玄
武岩)
⑵沉积岩:
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有层理结构、化石、煤石油等矿
床)
⑶变质岩:岩石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的岩石。(常分布在侵入型岩浆岩
附近)
1.4.2地质作用及其证据
⑴内力作用:
①地壳运动:板块受挤压,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板块张裂,断裂下陷,形成谷
地;
岩层断裂抬升形成断块山;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低地;
②岩浆活动: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
③变质作用
⑵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侵蚀: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谷、风蚀蘑菇等地貌,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和沿海地
区;
流水侵蚀形成峡谷、河谷、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峡湾等地貌,主要分布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基岩海岸);
堆积: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如新月沙丘(风力减弱,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
流水堆积形成山前洪积扇、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
-8-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冰川堆积形成形成冰硬湖、冰硬丘陵;
1.4.3山地、裂谷、海洋的形成
⑴山地: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形成,如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美洲板块受挤压,隆起形成褶皱山
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形成,如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挤压,美洲板块受挤压,隆起形成褶皱山
脉)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印度洋板块受挤压形成褶皱山
脉);
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挤压,亚欧板块受挤压形成褶皱山
脉);
(2)裂谷: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形成;
(3)海洋: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1.4.4河流侵蚀地貌
⑴河谷的形成:
①河流形成的初期(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河谷形态为深而窄的“V”形
谷;
①河流形成的中期(中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河岸陡,凸岸河岸较
缓;
③河流形成的成熟时期(下游):以侧蚀为主,河谷形态为宽而浅的槽型河
谷。
⑵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①位于湿润地区,流水侵蚀严重;
②石灰岩广布,易溶于水。
-9-
1.4.5河流堆积地貌
⑴山前洪积扇
成因: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变平坦,水流变缓,泥沙在出山口沉
积;
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2)河口三角洲
成因:河流入海(湖)处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平
原;
特点:呈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流呈放射状。
(3)河漫滩平原
成因:河流在弯曲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
相连接形成平原;
特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4.6风力堆积地貌—沙丘
沙丘形态与风向:风从缓坡处来,即风从等高线稀疏那一侧来,风从沉积颗粒物
大的一侧来。
1.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1.5.1植被丰富
纬度低,热量条件好;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植被种类
丰曷。
1.5.2她域分异规律
⑴纬度地带性
①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
②各自然带大体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自然
带的更替。
(2)经度地带性
-10-
①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
②各自然带大体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例如我国北方从东向西林一草一沙
的更替。
(3)垂直地带性
①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呈垂直变化。以水分、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②基带(山脚自然带)植被与山地所在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一致。
⑷非地带性:(影响因素如洋流、地形等)
①非洲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一非地带性现象;
②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一非地带性现象;
③天山南坡无林带,原因为: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背风坡,降水
量少;而北坡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量多;
④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
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2影响因素类分析
2.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纬度越高,夏季昼长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⑵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
⑷空气密度:空气密度低,太阳辐射强。
2.2影响气温的因素
⑴纬度(决定因素):①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②纬度越低,温差越小;
⑵昼长:夏季昼长大于夜长,光照时间长,气温高;
⑶地形:①坡向——阳坡气温大于阴坡;
-11-
②海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③地貌类型——山地阻挡冷空气、高原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原;
⑷天气状况:晴天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
⑸下垫面: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海陆位置:海洋性越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越小(冬季气温
高);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⑹人类活动: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2.3影响降水的因素
⑴气候:大气环流——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雨、高压带(气流下沉)少
雨;
西风带多雨;信风迎风坡多雨;
⑵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⑶地势(海拔高度):降水随海拔先增后减,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⑷海陆位置:距海远近,距离海洋近,降水丰富;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
少;
⑸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⑹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好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易形成降水;
⑺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硬化路面,,蒸发减少,空气变干,降水少;
植树种草、退田还湖,降水增多。
2.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⑴降水:降水多,雪线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⑵气温:气温高,雪线高;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低纬雪线高于高纬;
⑶坡度:坡度大,雪线高;陡坡雪线高于缓坡。
-12-
2.5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⑴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⑵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带谱可能越复杂;
⑶热量: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2.6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
⑴流量:
①降水越多,流量越大;高山冰雪、季节性积雪量越大,融化越多,流量越
大。
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2)水位与汛期:
①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夏雨型——水位季节变化大,夏汛;
冬雨型——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汛;
多雨型——水位季节变化小,无明显汛期;
高纬度——冬季积雪多,春汛;
高海拔——夏季高山冰雪融化,水位变化大,夏
汛;
②汛期长短:降水时间长,汛期长;融雪时间长,汛期长。
③水位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有湖泊、水库、湿地
等河段,调蓄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趋缓且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推后。
(3)结冰期:①最冷月均温,大于零度,无结冰期,小于零度,有结冰期;
②高纬:冬季寒冷漫长,结冰期长;纬度越低结冰期越短;
③凌汛:河流有结冰期,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有凌汛现象。
⑷含沙量:①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作用好,含沙量小;
②地势起伏大,流水的携带能力强,含沙量大;
③地面物质疏松,容易被冲刷,含沙量大。反之,则小;
-13-
④上游是否有水利工程,水利工程使流量平稳,含沙量减小。
⑸流速:地势起伏大,流速越快。
⑹水能: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河流上游)。
⑺航运价值:水量大,水流平缓,流域面积广,结冰期短,航运价值高。
2.7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⑴离震源越近,即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
⑵震级越高,烈度越大;
⑶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
⑷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
⑸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2.8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⑴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⑵降水量越少、蒸发量越旺盛,海水盐度越高;
⑶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盐度较低;
⑷有河流注入的近海岸盐度低,无河流注入的近海岸盐度高;
⑸高纬度海区结冰使盐度升高,融冰使盐度降低。
2.9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
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⑵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
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⑶市场因素:为了寻求企业发展,开辟国际市场。
⑷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会促使
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14-
2.10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⑴资源: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⑵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⑶地区开放程度:地区越开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⑷人口的生活文化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3特征类描述
3.1描述地形特征
⑴描述主要的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本区以XX地形为
主;
⑵描述地势起伏既地势倾斜状况:总体地势高/低;地势XX高XX低,从XX向
XX方向倾斜(从高处向低处倾斜,可根据等高线和河流流向判断),地势起伏
大或小;
③多种地形条件下,需要描述各种地形分布:山脉(呈XX走向)分布在XX部
位。
⑷海岸线平直/曲折;
⑸特殊地貌,如:沙漠,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冰蚀地貌等。
3.2地理位置特征
⑴纬度位置:位于低/中/高纬,热/温/寒带;
⑵海陆位置:濒临XX大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⑶相对位置:周围有XX行政区(邻国、省级行政区、大洲名称);
附近有XX地形区(山脉、平原、丘陵名称)或地理事物(河流
等);
⑷半球位置:位于北/南半球,东/西半球;
⑸交通位置:位于某些著名交通线路上(如丝绸之路、海上石油输出路线、十字
路口);
-15-
⑹经济位置:位于某些著名农业区(如天府之国)、工业区(XX工业地带)
等。
⑺板块位置:位于XX板块与XX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温泉等)。
3.3气候特征
⑴气候类型复杂/单一(山地地区,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⑵气温高/低,气温年较差大/小,气温日较差大/小;
⑶降水总量大/小,降水季节变化大/小,降水的年际变化/小;
⑷材料中其他方面:光照、风向、风力大小等。
3.4天气特征
⑴气温高/低;
⑵气压高/低;
⑶天气阴/晴,干湿状况;
⑷风力大/小,风向;
3.5河流的水文特征
⑴流量:以XX补给为主,补给量大(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广,流量大;
⑵位、汛: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出现的时间,汛期长短;
⑶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⑷含沙量:含沙量大/小;
⑸流速:地势起伏大/小,流速快/平缓;
⑹水能:水能丰富/缺乏。
3.6河流的水系特征
⑴长度:河流发源于XX,注入XX,干流流程长/短;
⑵流向:自XX向XX流(先判断地势高低,从高处向低处流);
⑶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大/小,流域面积大/小;
-16-
⑷落差大小(水能);
⑸河道曲直情况;
⑹水系形状:向心状、树枝状、放射状、对称状等;
⑺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⑻河道深/浅、宽/窄(上游深而窄,下游宽而浅);
3.7农业生产特征
⑴农业结构:种林牧副渔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大/小;
⑵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⑶农作物的种类及分布:经济作物有XX,粮食作物有XX,分别分布在XX地方;
⑷耕作制度/熟制:一年X熟;
⑸生产规模大/小,机械化水平高/低。
3.8工业生产特征
⑴工业结构: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大/小,重工业所占的比重大/小;
⑵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⑶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3.9交通线路分布特征
⑴交通方式单一/多样,交通网密集/稀疏;
⑵各种交通方式分别分布在何处;
⑶何处交通方式最多、交通网最密集;
⑷交通线路沿河谷/河流/海岸线/山脉等分布。
3.10等值线分、布特征
总:等值线取值范围、数值高低、变化方向、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
笺一
-17-
3.10.1等高线的分布特征描述一一地形特征的描述;
3.10.2等温线的分布特征描述
⑴本区气温在x°C—x°C之间,气温高/低;
⑵气温从XX—XX方向增加/减少;
⑶等温线沿纬线/海岸线/山脉延伸,向XX方向弯曲;
⑷在XX部位出现了一个低值/高值中心;
①高值区一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
地)、城市;
②低值区一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⑸等温线分布密集/稀疏:
①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缓坡。
②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陡坡、锋面
处。
3.10.3等潜水位线
⑴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⑵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
某点的潜水埋藏深度=该点的等高线值一等潜水位线值;
⑶潜水流速的大小: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
3.10.4等降水量线
⑴从XX向XX方向递增/递减;
⑵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⑶分布疏密:分布密集;
⑷闭合曲线:越向中心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中心降水
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3.10.5等压线
⑴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图中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分布在XX地方;
-18-
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
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⑵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气压高/低,天气晴朗八用雨;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
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⑶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同等高线图
中的山脊)。
低压槽: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同于等高线图中
的山谷)。
⑷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
大。
3.11图表中的点、线、面状事物的分布特征
3.11.1点状事物分布特征
(i)xx事物分布范围广/小;
⑵分布均匀/不均,分散/集中分布在XX地方;
⑶沿XX分布,呈XX状。
3.11.2线状事物分布特征
⑴单一线状事物分布特征
①位置:分布在XX位置;
②沿XX延伸,在XX地方向XX方向弯曲;
③分段描述:有明显转折的地方,分段描述其弯曲、延伸方向。
⑵折线图中折线的变化特征
-19-
①总体变化趋势:总体上呈上升/下降趋势;
②分段描述:在XX上升,在XX下降,变化幅度大/小;
③极大/极小值:在XX阶段最大/最小;
④多条折线时,描述每条折线所代表事物的变化趋势,以及之间的比较。
3.11.3面状事物分布特征
(1)总体分布均匀/不均;
⑵从XX向XX方向变大/变小;
⑶XX分布密集,XX分布稀疏;
⑷极值区域:XX最多/最大,XX最少/最小。
4原因类问题答题规范
原因类设问试题的基本思路: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类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
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
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
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要正确回答该类问题,就要
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
联系。
要注意两个方面:
⑴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来组织答案,
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⑵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
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
析。
4.1等高线地图中应用中线路选择的原因
4.1.1水库大坝
选址: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20-
⑴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
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⑵选择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地质稳定,地质灾害
少;
⑶气候水文条件: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量充足;
⑷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需搬迁的移民少;
4.1.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⑴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施工难度小;
⑵避免跨越河流和沼泽,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⑶沿线连接的居民点多;
4.1.3确定某地为盆地的理由
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向心状水系),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4.1.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的原因
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4.1.5选择某地为梯田的理由
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开垦梯田,既扩大耕面积,又利于水土保
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4.1.6登山选择某线路的原因
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4.1.7选择某种交通方式的原因
⑴运送货物的特点:易变质/不易变质/,量大/量小;
⑵该交通方式的特点:该交通方式的优点,未选择交通方式的缺点;
⑶选择这种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区域内有这种交通线路。
-21-
4.2区域整治中原因及措施类问题
4.2.1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整治措施
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植被;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破坏。
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④地势起伏大,沟谷坡面多。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③开矿及交通建设。
整治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嫄、护坡、固沟;
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2)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形复杂,起伏大;
②土层薄,易被冲刷;
③降水强度大且集中;
人为原因:①工矿、建设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
②毁林开荒;
③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植被破坏严重。
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开发使用沼气,推广使用节能灶);
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
④营造速生薪炭林;发展小水电。
-22-
4.2.2森林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⑴雨林生态的脆弱的原因: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⑵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②过度的迁移农业;
③商业性伐木;
④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⑤开辟大型农牧场。
⑶森林破坏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2025年江苏泰州兴化市部分高中学校校园招聘教师2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含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机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绿色科技与废水回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地震前兆观测仪器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河南河南省实验幼儿园面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25届公费师范毕业生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
-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新浪微博生态项目合作计划书
-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园艺修剪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GB/T 12996-2024电动轮椅车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T∕CIS 71001-2021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安全要求规格书编制导则
- 福利院装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25页)
- 环境空气中臭氧的测定
- 第七章 化学物质与酶的相互作用
- 机械毕业设计论文钢筋自动折弯机的结构设计全套图纸
- 总体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两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