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_第1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_第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_第3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_第4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6月23日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附件1: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二〇〇九年二月十日

目录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1(一)学校简介································1(二)建设目标································4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6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9(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9(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15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20(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0(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4(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28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1(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二)建设目标································31(三)建设内容及措施··························31

一、东北电力大学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一)学校简介东北电力大学建于1949年,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开始与国内重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2个。学校现有17个院系、13个研究所。有34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1161人。由我校教师指导并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36人。学校有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8人。学校占地面积8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5年,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合理布局、建设平台”的原则,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积极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促进学科布局的不断优化。经过强化建设,使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学科影响日益扩大。在第九次、第十次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连续两次分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1、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方针,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师773人,其中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7人、硕士学位教师397人,获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7.8%。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8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4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2、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坚持”科研强校”战略,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0项。近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及其它科技奖励121项。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其中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创造专利22项;获软件著作权28项。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八五”和”九五”期间”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3、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适时修订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健全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位论文匿名外审等制度,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荣获”吉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中,我校是唯一获得”优秀”的高校。近5年,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六级外语经过率达100%;研究生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3篇,被SCI、EI、ISTP收录170余篇;研究生参加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人次;逾17%的毕业研究生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校毕业研究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许多毕业生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大型电力企业等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锐、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陈有安、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那希志、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电力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中8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4、办学条件明显改进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总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进,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保障。近5年,校园占地面积由47万平方米增至8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33.7万平方米增至49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实验室面积由5.96万平方米增至21.0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学校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近5年累计投入9777万元。现有万元以上先进的仪器设备1808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3916万元;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71种;具有在线使用权的电子数据资源:期刊全文库2种、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种、电子网络书数据库2种、综合性西文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各办公室、实验室、研究室,为教师、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5、服务地方的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咨询与服务。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能源、钢铁、化工等行业,解决了电力安全、油页岩开发与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6370万元。依托我校科技成果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油页岩电站—桦甸市热电厂,该厂已安全运行,总产值9亿元,利税超亿元,安置就业人员近1000人。吉林汪清龙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桦甸北台子干馏炼油厂采用我校提出的干馏工艺和页岩油回收技术,使页岩油回收率提高15%,每年创利税2500万元。对吉林省油页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以我校教师为主,或以我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主,在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办、创办了30余家高科技企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被吉林省评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和”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6、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使我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近5年,学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13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200余人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发表论文500余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00余人次,发表论文2500余篇。(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能源、电力科技前沿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力争到10月,经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申报授权学科及支撑学科均完成子项目建设,建成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争取前建成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土木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全面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2、具体目标(1)学术队伍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实施”351”工程,即力争在前,培养3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有较强学术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力争实现全职在校工作院士零的突破。(2)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跟踪能源、电力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在前,新增3-5个省级重点学科;力争承担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80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0部以上;创造专利70项以上。(3)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建设期内,力争使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60人以上,研究生规模达到人以上,研究生在中文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数量明显增多。使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生力军。(4)工作条件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建设期内,积极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3-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以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充实图书文献资料,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5)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能源、电力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发展壮大学校大学科技园,力争使之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内科技企业超过50家,年创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超过3000万元。

二、东北电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一)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保障能源供应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吉林省是能源资源短缺省,现有能源的自给率只有44%。但风能和油页岩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的风能资源800万千瓦,油页岩储量占全国56%。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政府提出:”我省将按照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要求,优化火电资源,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推动电力行业发展取得突破。,我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116.5万千瓦,比增加装机容量千万千瓦以上”。吉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发展能源工业,加快推进油页岩开发利用”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0%,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目标,这是针对我省能源储量和利用状况所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关系到我省新型工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解决风能、油页岩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与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能源、电力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做保障。我校是一所具有能源、电力学科优势的高等学校,长期开展火(水)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已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创办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能源、电力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急需培养大量能源、电力类高层次人才。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会充分发挥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保证电力安全的需要近年来,为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工业和重要保障,电力工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大容量、超临界、超(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新特征,使得电力工业的生产、运行与维护日趋复杂,电力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今年,中国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电网造成的危害和全国性的煤电紧张困难,给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更进一步凸显了电力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电力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解决电力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和供需矛盾就显得更加紧迫。我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特色鲜明,整体优势明显。现有”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流体机械安全”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7个。主持承担了国家”973”计划等一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以”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确保电力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我校为电力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为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及高层次人才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优化区域布局、填补吉林省电气工程博士授权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根据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必须转移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轨道上来。吉林省当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现状是,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高校,除延边大学以外,其余全部集中在省会长春市。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和以化工、能源、电力、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当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与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巨大反差。当前,在吉林省还没有”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电气工程”中的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中的二级学科”热能工程”两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模式正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36人。我校这2个学科是吉林省同类学科中仅有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将填补这2个学科在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的空白,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的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具有特殊意义。(四)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东北电力大学作为已有60年建校历史、31年硕士生培养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经历的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了一批特色学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已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直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不但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增加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现有人才学术潜力的发挥。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必将显著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增列东北电力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推动吉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证能源电力安全的需要;是优化博士授予单位的区域布局、填补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也是我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1、现有基础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始建于1949年,现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内高校唯一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二级学科是吉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该学科于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2年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展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被确定为”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首席教授设岗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1)学术队伍本学科学术队伍中共有成员64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占学术队伍总人数的33%。学术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省教学名师2人。电气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科学研究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持续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上世纪本学科在大容量发电机组可控硅励磁控制系统、先进无功电源装置(ASVG)、拒引结合防雷技术、电网继电保护计算机整定计算、异步电动机故障诊断与综合保护等方向的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完成的”同步电机优化设计的理论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近5年,本学科以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电能安全、高效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重点,在商业化运营条件下的电力系统分析、电网安全监测与保护、风力发电和电能高效转换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承担”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精度评价及模型校正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企事业合作项目284项,科研经费总额7701余万元。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变压器铁芯及夹件绝缘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运用同步相量测量技术构建电力系统在线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变电站高压开关机构箱温度在线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分析与决策的研究与应用”、”吉林地区电力负荷预报规律性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等5项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申请创造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65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9篇。(3)工作条件本学科实验室总面积10296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24万元。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工程实验室1个。拥有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包括国内高校唯一的66kV/220kV全电压输变电运行系统、东北地区唯一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系统、模拟风力发电系统,东北地区高校唯一的电力系统广域相量测量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模拟系统、多级电网及变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等设施。配备了功能丰富的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系统,包括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和EMTP,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系统DDRTS,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PSASP,PowerWorld和BPA等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4)教学和人才培养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722人。当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91人。经过不断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匿名外审制度、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措施的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报博士授权单位硕士毕业论文随机抽检评审中,电气工程学科的硕士论文质量位居国内同类申报学科前列。近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电力系统分析》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另有4门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共出版教材16部。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43项。本学科为国家电力工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一批电力企业人才均为本学科毕业生。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本学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当前我校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大唐发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发电集团公司等国内大型电力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全国十五所高校中的唯一非教育部属院校。(5)科技服务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研制开发的配电管理系统(DMS)、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系统、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电缆温度在线监测装置、风力发电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等近20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2、问题和不足(1)当前本学科尚无博士学位授予权,制约了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学术队伍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数量相对较少,部分研究方向上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4)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3、建设目标努力把”电气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争取在3年内,将电气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和学术水平高的学术队伍;继续巩固在大规模电网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网安全监测与控制等主要研究领域的优势和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电气节能等领域的研究;力争在国家重点项目立项上有新的突破;研究平台建设整体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4、建设内容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在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中期建设任务(~)(1)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中的重点发展领域”能源”中的三大优先发展主题”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和”工业节能”,以及吉林省在电力供应保障、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降耗的重要任务,结合本学科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特色,进一步巩固和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以下领域上开展研究工作。1)商业化运营环境下的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主要包括电力市场机制下电力安全与经济问题、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基于WAMS的大规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等。2)电网安全监测、保护与控制主要包括高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数字化变电站相关技术等。3)可再生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风电机组/风电场并网控制技术、风电场接地保护技术、风电场功率预测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系统综合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匹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4)电气节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电气驱动能量转换、装备以及集成优化与控制技术、电能质量监控技术、电网经济运行与节能控制技术、大型工业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电气节能审计方法与评估系统研究等。(2)围绕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紧密围绕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1)力争在前后,增选全职在校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2)在保持优势学科方向学术队伍整体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非优势学科方向带头人的影响力,力争在3年内培养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4-5人。3)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提高学术队伍中的博士学位人员比例。4)围绕本学科方向,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力争在3年内建设3-5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创新团队。(3)加强研究基地及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结合本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以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为带动,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整体水平。在3年内,力争”风力发电并网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平台建设,建设期内建成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风电并网模拟控制实验平台、太阳能发电模拟实验平台、电力变流柔性综合控制平台、电力终端能效与节能控制技术研究与测试平台、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平台、基于光信息技术的电力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平台等7个实验研究平台。(4)系统规划,重点突破,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吉林省经济建设需求,以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重点,力争实现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新突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上有较大提高。在电网安全监控、风电场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等方向上取得2-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申请国家创造专利的数量有较大增加。(5)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大应用性项目的研发力度和已有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加强”地区电网线损综合管理与分析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分析系统”、”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电能质量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系统”、”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电缆温度在线监测装置”、”大型变压器自适应冷却与控制系统”、”变压器铁心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本学科的科技服务能力。(6)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整体水平1)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攻读学位。2)邀请本学科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力争在3年内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2-3次。近期建设任务(2月~10月)本学科的近期建设任务主要经过三个子项目的立项建设完成。子项目1:商业化运营环境下的大规模电网运行分析与控制研究项目建设期:1月—10月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6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220万元,共计28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内容:以”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重点,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努力开展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基于广域量测系统的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网输电能力、电力系统安全性评估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等方面的科研工作。预期成效:1)建设完成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实验平台;2)”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验收经过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2~3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子项目2:电气设备监测与节能新技术研究项目建设期:1月—10月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40万元,共计17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内容:本项目以”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电力系统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分析、保护与节能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和变电站运行操作防误闭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电网无功电压调控理论与分析、新型动态无功调控技术、大功率有源电力滤波器等装置的研制与推广,和电气节能审计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预期成效:1)扩建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试验室,使本实验室能够实现1000V以下电力变流装置的物理实验;扩建电力电子系统仿真和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室;增建交流电机调速控制实验平台;2)”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经过吉林省发改委的检查验收;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人,力争在项目期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以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子项目3: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建设期:1月—10月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20万元,共计1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内容:密切结合吉林省西部大规模风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风功率预测及其特性分析、风电机组联网运行建模及其有效性验证、风电机组所接入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改进接入运行性能的风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预期成效:1)建设大规模储能系统、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模拟系统、风力发电联网运行模拟实验平台、柔性交流输电实验系统等平台;2)”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经过吉林省政府检查验收;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人,力争在项目建设期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以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5、建设措施(1)重点实验室是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本学科将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新技术”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实验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健全实验室人员业绩考核、科研项目管理、研究生培养等运行机制,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坚持实施”未来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在重点研究方向上经过选派国内外学术单位进修、与国内外学术单位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着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坚持特殊人才政策。围绕优势和特色学科,在重点学科方向上加强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加快学术队伍建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经过聘请客座教授、校外兼职博士、硕士导师等方式,多方位提升学术队伍层次和水平。(3)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在学科内建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队伍,为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积极组织”863”、”973(4)经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学校自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保证人才培高质量完成。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1、现有基础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创立于1949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其中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学科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学科从1992年开始与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学术队伍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2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占教师比例44.2%。学术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4人,吉林省优秀留学生回国人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2)科学研究针对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要求,本学科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近年来,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本学科开展了多相流体流型在线智能识别系统和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电站锅炉调峰低负荷水循环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应用”项目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建立了”油页岩综合利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以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研究,”吉林省油页岩基础燃烧特性研究”项目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提高换热设备能源转换效率,”能源有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换热设备污垢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制开发,”水处理技术阻垢及缓蚀效果在线监测评价系统研制”项目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成果的应用为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和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项,科研经费总额6054余万元,其中在研项目经费2368万元。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12项经过省部级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它科技奖励43项。获得创造专利授权9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1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47篇。(3)工作条件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8219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08万元。现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1个。本学科已建成多个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如油-气-水三相流实验装置、油页岩综合利用实验装置、换热器污垢智能监测装置、大型风洞实验装置、流化床冷(热)态实验台等各种大型实验装置;有多相流数值计算中心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仿真中心。先进的实验平台和计算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4)教学和人才培养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826人、博士研究生19人。当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09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做到整体优化,层次分明。完善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硕士生就业率达到100%,考博比例超过30%,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5篇。在第九批、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申报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本科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在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优秀教材奖1项;”工程流体力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6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使本学科成为中国能源动力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学科毕业生大部分都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即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锐、浙江大学副校长倪明江、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洪源渤、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永兴等均为本学科的毕业生。(5)科技服务按照国家能源政策,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需求,积极开展为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本学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发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5t/h油页岩流化床电站锅炉研制”任务,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连续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厅”提高油母页岩炼油收率新技术研发”、”油页岩微波干馏炼油及半焦发电集成技术研究开发”、”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混合燃烧关键技术”等系列科研项目。在多相流流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电站锅炉调峰低负荷水循环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到长春一汽热电厂、大唐珲春发电厂、四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火力发电企业的21台锅炉机组,取得经济效益达21640万元。在换热器污垢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换热器污垢在线智能监测系统”和”基于电导检测的阻垢剂性能快速自动评价装置”并应用到吉林热电厂、吉林市热力总公司等企业,取得经济效益1100万元。开展了风机叶片防磨、燃气轮机进口冷却及风电机组叶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吉林市源源热电厂、洮南市热电厂等企业,取得经济效益1250万元。2、问题和不足(1)本学科尚未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只能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博士生,制约了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各研究方向带头人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还不均衡,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3)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偏少,国家级科技奖尚未实现零的突破。(4)研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需加强对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研究。3、建设目标努力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力争在3年内建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结合电力行业和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学科水平。争取国家级重点科研立项、申请创造专利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有较大提高,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奖零的突破,使本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4、建设内容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突出特色,继续加强学术队伍和研究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建设目标:以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为主导,油页岩炼油、发电、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研发为核心,强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程服务与产业孵化功能,使中心成为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的创新基地。项目内容:建设能源动力装置运行测试、污染控制控制实验研究系统;油页岩干馏炼油、半焦燃烧、烟气脱硫除尘及污水处理综合实验装置。项目特色:能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世界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局势,开发利用新能源已迫在眉睫。油页岩是储量巨大的化石燃料,其储量折成发热量仅次于煤炭,折成页岩油相当于天然石油可采储量的5.4倍。因此,油页岩的开发利用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各国能源资源发展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中国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原始创新体系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建设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预期成果: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在油页岩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形成1-2项应用背景明确的原创性成果及实验支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4名,博士研究生5名左右,硕士研究生20名左右,发表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25-30篇,申报创造专利4-5项。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期:1月—10月建设目标:建设流体机械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测试研究平台建设,此研究与测试平台为国内领先水平。项目内容:建设大型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测试平台包括a、大型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b、大型离心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c、大型水泵气蚀性能研究与测试平台;d、油气水三相混输研究与测试平台。购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新建大约平方米实验室。项目特色:汽轮机、水轮机、泵与风机均属流体机械。前两者是把流体的热能和动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动力设备,而泵与风机则是把机械能转变为流体(液体、气体)的势能和动能的一种动力设备。泵与风机是电力、石油化工、冶金、机械以及一些军事工业部门的关键设备。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其结构复杂,工作在高温、高速的恶劣条件下,泵与风机比较容易发生各种机械故障,降低或失去一定的功能。机组一旦出现故障就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甚至整个生产过程无法正常工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灾难性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大型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与测试平台的建设对于对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预期成果:此系统建成能够从事多相流体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关键技术和流体机械节能、安全以及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如a、石油工业油气水超长距离混合输送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b、石油管道油气水三相混输流型识别新方法和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c、泵与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装置研制与工程应用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的课题研究,利用此实验系统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4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5-2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25篇,申报创造专利2-4项。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期:1月—10月子项目3:工程热物理重点学科建设建设目标:在某一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项目内容: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在”换热设备的污垢”,”火电厂节能诊断与运行指导”及”电站系统和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分析”等研究领域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体系。项目特色:90%以上的换热设备存在污垢问题,污垢的损失为0.25%GDP,污垢损失为616.5亿元。。本中心从90年代开始污垢研究、已形成以污垢预测、监测和对策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特色,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期成果: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在污垢研究方面形成1-2项应用背景明确的原创性成果及实验支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5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5-2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30篇,申报创造专利3-5项。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期:1月—10月5、建设措施(1)加强领导、精心筹划,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2)搞好”三个工程”建设,即、”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人才引进工程”。改进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高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提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3)结合本学科研究特色与优势,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火电厂节能诊断技术、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技术、电站辅机优化设计与节能技术等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与自动化、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4)实施”科研攀峰工程”,以承担国家、地区和省重大基础研究与应用课题为重点,按照横向推进、纵向突破的原则,做好标志性成果的规划和目标责任制,催生重大科研成果,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5)经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学校自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实验平台的途径,保障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1)本学科现有基础及优势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6年,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本学科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和原电力部重点学科;”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学科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学科;”系统工程”和”导航、制导与控制”2个学科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还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对应的”自动化”本科专业是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本学科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强的学术梯队。学科成员共43人,其中教授10人(占23.3%),副教授18人(占41.9%);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占32.6%),在读博士6人(占13.9%),具有硕士学位者23人(占53.5%);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1人(占48.8%)。本学科实验室面积4100m2,设备总值1550万元,拥有”节能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和”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在学科发展中,注重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智能测控技术及电站应用、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与开发、电站仿真及故障诊断技术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而且已经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5年,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74项,经费368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创造专利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51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6部。本学科在读硕士研究生223人。已毕业研究生141人,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2)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对象的共性问题。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相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融合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提供支撑。就专业内容而言,自动检测技术、自动化装置、自动控制技术等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基本理论与技术也是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教师也承担着2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本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动力工程学科。为了适应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站向着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所带来的对自动化新技术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自动化学科从动力工程学科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壮大。两学科的科研课题始终紧密结合,相互支撑。本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的部分研究领域是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技术为基础的。两学科共同研究了污垢问题,经过研究促进了污垢相关理论的完善,解决了提高换热器效率的工程问题。研究成果获得了3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研究工作得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同行专家的肯定,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控制科学与工程与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进步,推动了电、动等学科在实践应用领域的发展。电力生产过程本身的特点及”大容量、高参数、高电压、远距离”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依靠先进的自动化理论及技术来保障系统的安全及经济运行。能源及电力工业的发展,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课题,也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学科建设目标以国家电力行业及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凝练与拓展研究方向,积极与电气工程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基础理论普适性及与其它学科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优势,全面提升本学科的综合实力。力争到规划建设期末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1)主要建设内容依托电力行业优势、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研究特色,把加强学科前沿技术研究与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重,加深同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在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子项目1:火电厂先进控制仿真实验平台建设项目内容:以火电站机组控制为背景,设计并建立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符合火电厂复杂热工对象特性的模拟实验系统,以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为平台,开展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理论及应用研究。经过项目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培养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提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及服务行业与社会的能力。加强智能测控技术及电站应用、电站仿真及故障诊断技术等研究方向的整体实力。力争建设期末,达到成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水平。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80万元,共计22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期:1月—10月子项目2:火电站运行监督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内容:以火电站机组运行工况为背景,以热工参数和化学参数监测为重点,建立一个国内领先、特色鲜明、技术先进且功能较为完备的参数测试计量实验研究支撑体系。集先进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开展电力生产过程特殊参数检测技术、电力信息化技术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培养较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提升重大项目攻关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力争建设期末,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具备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60万元,共计8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期:1月—10月子项目3: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内容:以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信息获取、信息表示、信息处理、信息决策及智能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中型组轮式机器人足球竞赛为背景,进行理论及应用研究。结合电力系统对机器人的需求情况,适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设计并构建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实验环境。经过项目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1-2人,学术骨干4-8人;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力争建设期末,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80万元,共计1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期:1月—10月(2)具体措施1)健全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成立院级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加强规划。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调动全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2)建设高水平学术梯队按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的要求,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学习;积极引进或聘请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专家,培育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促进学科中青年教师成长、提高。3)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以电力生产过程为对象,突出新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的主导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整合资源,建立学院统筹管理的公共实验平台。重点改进研究条件及提升研究层次与水平,以”智能控制及机器人研究中心”、”过程控制实验室”和”故障诊断实验室”等为重点,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实验中心为目标,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切实保障。4)支持高水平研究,培育标志性成果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重点扶持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全面规划,落实责任,力争实现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经费的较大增长。强化成果培育责任和意识,落实省部级奖项指标。以纵向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为重点,抓好科技立项工作。着力做好科技项目鉴定和报奖工作,培育标志性成果。5)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经过重大研究项目和工程项目承揽、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保证学科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1、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1)本学科现有基础与优势土木工程学科创立于1981年,现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其中,结构工程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也是吉林省第一个结构工程硕士点。经过27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学科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取得一批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1)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本学科学术队伍共3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6人,占学术队伍总数的66.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学术队伍中46-55岁教师11人,36-45岁教师14人,35岁以下教师14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人,吉林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2)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本学科已形成4个稳定的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其中输电线路工程方向填补了省内空白。近5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1项、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39项,科研经费总额3924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部分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4篇;申请创造专利8项。3)实验室条件明显改进本学科拥有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总建筑面积近10000m2,包括结构试验室、力学实验室、输电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其中,结构试验室的试验规模及试验条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建筑面积1440m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与国内1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成立了工程测量、工程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重点开展新结构体系的设计研究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4)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评价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学科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规范教学管理,并依托学科科研成果,形成了以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启动了硕士研究生论文匿名评审和外审制度,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实现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统一,研究生教学和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有2人获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稳步增长,招生人数由的3人,增加到的45人。”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公开出版教材、专著16部;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2)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土木工程学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学科,国家基本建设水平与本学科的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基本建设投资越来越多;对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大容量电厂建设、新型结构、高层结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土木工程学科的高级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也为土木工程学科与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本学科对电气工程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输电线路工程方向是本学科经过长期办学和科研积累形成的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国家电力建设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方向主要为电网建设服务,研究输电线路中有关超高压输电铁塔结构体系、紧凑型输电结构技术等方面的设计理论及寿命评估。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设更多的500kV及以上的超高压输电线路,为了节省线路走廊,紧凑型输电线路和同塔多回线路的建设要求越来越多,为电网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结构工程和电气工程研究人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共同研究和解决。根据电气工程研究人员提供的导地线布置方式和参数,本学科开展了适用于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猫头塔设计研究,为紧凑型输电线路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保证。针对冰雪等自然灾害开展的输电线路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开发出的抗裂、抗腐蚀、抗冻融的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解决了普通混凝土电杆容易开裂、不能用在高电压等级线路等问题。导线振动疲劳试验研究,对吉林供电公司和通化供电公司老旧线路的运行寿命进行了评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上述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吉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当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申请创造专利2项;公开出版教材4部。并获东北电力集团科技进步奖和吉林省电力局科技进步奖。2)本学科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国家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始终将节能建筑的研究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吉林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提出:”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达到节约24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要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及在役建筑的节能技术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这需要土木工程和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通力合作,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管理与技术人才来支撑,两个学科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可为吉林省的节能建筑研究和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本学科低耗能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方向属于土木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主要研究适合地域特点的建筑节能模式,同时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筑及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针对中国应用太阳能采暖发展迅速,节能效果明显的特点,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同时针对中国农村土地资源相对充分,建筑容积率低,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丰富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沼气、生物质的高温热解制气、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应用以及风力发电,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商品能源,产生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经过解决锅炉尾部受热面的堵灰技术问题,研制一种新型低温省煤器,利用锅炉排烟热量加热实用热力系统的大量冷水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采用该技术改造现有锅炉系统或制造新型锅炉产品,可减少煤耗5%,减少污染物排放量5%。上述研究成果获吉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