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中医操作技术第1节针刺法一、毫针刺法(一)毫针常识1.毫针结构毫针结构共分五部分。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紧密缠绕呈螺旋形,以便手持着力处称针柄;针柄末端多缠绕成圆筒状称针尾;针的尖端锋锐部分称针尖或针芒;针尖与针柄间主体部分称针身或针体;针身与针柄连接部分称针根。(一)毫针常识
2.毫针规格
其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计量单位为毫米“mm”,临床上以28~31号,1.5~3.5寸长的毫针较为常用。(一)毫针常识3.毫针的检查和保藏(1)毫针的检查使用前必须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消毒有效期,针具的外观。
(一)毫针常识3.毫针的检查和保藏(2)毫针的保藏保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藏针夹等。(一)毫针常识4.毫针的练习包括指力练习和手法练习。4.毫针的练习
(1)指力练习指力,是指医者使力达针尖的技巧和持针之手的力度。可用纸垫练习和棉团练习。
1)纸垫练习用松软的纸做成纸垫(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即成)。练习时,左手平持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状夹持1.0~1.5寸毫针的针柄,使针尖垂直于纸垫上并抵于纸垫后,手指渐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后另换一处。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1)纸垫练习2)棉团练习取棉花一团,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再用布包裹,做成棉团。在练习指力同时,可以做捻转、提插等多种手法的练习。(2)手法练习
1)速刺练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爪切在纸垫或棉团上,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入2~3mm,反复练习,用以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2)捻转练针法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纸垫或棉团一定深度后,拇指与食、中指在原处不动地捻转,要求捻转角度均匀,快慢自如,达每分钟120次左右。3)提插练针法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纸垫或棉团一定深度后,在原处作上下提插的动作。(3)自身试针练习
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掌握针刺的方法,体验各种针感。(二)针刺前准备1.思想准备针刺前,医生和患者都必须做好思想准备,然后才能进行针刺。(二)针刺前准备2.针具选择以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弹性,针尖不钝,也不太尖,成松针形者为佳;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病变部位和腧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二)针刺前准备3.体位选择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4.定穴腧穴定位,多以骨度分寸为主。5.消毒包括针具器械、医生手指和施针部位。(三)毫针刺法操作
包括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深度,得气与行针,毫针补泻。(三)毫针刺法操作1.进针法临床上针刺操作时,多以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故分别称“刺手”和“押手”。(1)刺手和押手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即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之间指腹相对,如持毛笔状故称为“刺手”;左手指爪切按在腧穴部位的皮肤上,以辅助进针,故称为“押手”。
持针姿式
1.进针法
(2)单手进针法
用一只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叫单手进针法,即以其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及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尖迅速刺入皮肤。(2)单手进针法
1)夹持针柄进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持住针柄的下段,依靠腕关节的屈曲运动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2)单手进针法
2)夹持针身进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的指腹夹持针身下端,露出少许针尖,进针时将针尖对准穴位,而后快速刺入,其后拇、食指沿针身上移夹持针身上段或针柄,将针徐徐刺向深层的方法
(3)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刺入皮肤。(3)双手进针法2)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3)双手进针法3)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的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持针柄,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穴位。(3)双手进针法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拇、食两指间刺入。(4)管针进针法
利用特制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一种方法。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之中,而后将针尖所在的一端置于穴位之上,用左手夹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端露出的针柄尾端,以使针尖迅速刺入穴位,再退出针管,其后施行各种手法。(4)管针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进针时针身的方向,一般有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2)深度根据腧穴的部位和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经脉循行的深浅等灵活掌握。如年老体弱、小儿、消瘦者、久病虚证、头面、胸背部宜浅刺;年轻体壮、肥胖者、新病实证、腰、臀、腹及四肢肌肉丰厚部位可适当深刺。3.行针与得气
(1)行针进针后,为了取得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常用的行针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刮针法和震颤法。3.行针与得气
(2)得气
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感觉,医者针下徐和或沉紧之感,称为得气,也称针感。得气迅速,一般疗效较好;得气缓慢或不得气,疗效较差。
4.毫针补泻
毫针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从而恢复健康的方法。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祛除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5.留针与出针留针是将针留置在穴位内一定时间,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留针10~30分钟,对顽固性疼痛和慢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挟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四)意外及其处理
1.晕针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汗出,心慌欲呕,甚至晕厥等,称为晕针。多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过度劳累、饥饿、大汗、大失血,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所致。出现晕针,医者应将针立即取出,使患者平卧,呈头低脚高位,松开衣带。轻者休息片刻,饮些温开水或温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可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治疗或急救措施。(四)意外及其处理2.滞针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到针下非常滞涩,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同时病人诉说局部疼痛,称为滞针。多因患者精神紧张,使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因医者捻转幅度过大,使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发生滞针时,可在局部按摩,或在针刺附近1~2寸处再刺一两针,以缓解肌肉紧张状况即可将针退出;如因肌纤维缠绕针身,可将针向反方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即可出针。(四)意外及其处理3.断针发生断针的原因,多由于针身或针根有腐蚀损伤,或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患者随意改变体位,致使针身折断在人体内。出现断针,嘱患者切勿移动体位,以免断端进一步下陷。如断端部分尚留于皮外,可用手或镊子将残针拔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轻轻下压周围皮肤,使针身显露再用镊子等器械取出;如断针较深,应手术取出。(四)意外及其处理4.弯针是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发生了弯曲的现象。由于患者在留针过程中移动了体位,或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出现弯针时,可顺针身弯势将针退出。切忌用力强拔,以免使针身断在体内。如属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使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四)意外及其处理5.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若微量出血,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出血不止,可先压迫止血,同时给予冷敷促使止血,血止后再行局部热敷,促使瘀血消散。(四)意外及其处理6.刺伤内脏由于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不当,有时可刺伤脏器,引起严重后果,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必须引起重视,作出迅速急救处理。(五)注意事项
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妊娠等,不宜针刺;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脏器;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及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不宜针刺。第2节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借灸火的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一、操作方法艾灸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
1.艾炷灸施灸时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一、操作方法
1.艾炷灸
(1)直接灸: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根据灸后对皮肤的烧灼、刺激程度不同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1.艾炷灸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在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常用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
、隔饼灸四种。2.艾条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腧穴约1寸左右的高度进行熏烤,灸至局部灼热红晕为度。分为悬灸、实按灸。悬灸3.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捏裹在针柄上,或用一小段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4.温灸器灸是指用温灸器在腧穴上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温灸器有温灸筒和温灸盒。施灸时,先将艾绒放入温灸器内铁网上,然后点燃同时将温灸器放在施灸部位,待艾绒燃尽即可。艾绒的多少和施灸的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15~30分钟,适用于灸治腰腹部的一些常见病。温灸筒温灸盒二、适用范围
灸法的适应范围很广,以阴证、虚证、寒证为宜。如临床常见的阳萎、遗尿、脱肛、痹痛、痿症、久泻、久痢、胃痛、腹痛、冷哮、妇女气虚引起的崩漏及阴挺、男子虚赢少气、小儿疳积等皆可使用灸法;灸法还可用于急救,如中风脱证、大汗亡阳、气虚暴脱等危急重症的救治,及外科的阴疽、瘰疠、瘿瘤等。三、禁忌症
1.实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不宜灸;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3.颜面五官、乳头、大血管等部位不宜灸;4.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慎用灸法。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2.施灸后的处理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无须特殊处理。若局部出现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敷盖。3.施灸应在通风环境中进行。第3节拔罐法拔罐法,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一、罐的种类传统拔罐器具:竹罐,陶罐,玻璃罐等;新型拔罐器具:橡胶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传统拔罐器
二、罐的吸附方法临床拔罐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以及抽气罐法等。二、罐的吸附方法(一)火罐法火罐法是利用火热力使罐内气体膨胀排除空气,从而产生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皮肤上的一种拔罐方法。常用的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三种。1.闪火法一手用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或长纸片,另一手握罐,将燃烧物伸入罐内一闪即出,迅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皮肤上。闪火法(一)火罐法
2.投火法将小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立即将罐罩在施术的部位。(一)火罐法3.贴棉法将直径约为2厘米的薄棉花片,蘸少许95%酒精,贴在罐内壁的中段,用火柴点燃后,迅速罩在施术部位上。二、罐的吸附方法(二)水罐法用竹罐倒置锅内加水煮沸2~3分钟,用卵圆钳倒挟竹罐的底端,倾倒去水液,并用湿毛巾紧捂罐口,乘热迅速扣在施术部位上。二、罐的吸附方法(三)抽气法将抽气罐紧扣在施术部位上,用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负压吸附。三、起罐法拔罐后一般留罐10~15分钟即可起罐。起罐方法是左手拿罐,右手食指或拇指轻轻按压罐口的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取下。四、拔罐方法
(一)留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二)闪罐法是指将罐拔住后,立即取下,然后又拔上,如此反复,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四、拔罐方法(三)走罐法
即先在罐口或施术部位涂适量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或双手握住罐子,上下来回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即可。(三)走罐法四、拔罐方法(四)刺络拔罐法
即先将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或扣刺部位上,使之出血,一般留置10~15分钟。
四、拔罐方法
(五)
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将火罐拔上,留置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起罐起针。五、适应范围
拔罐法有消肿止痛、活血行气、温通经络、除湿祛寒的作用。1.急慢性疼痛,如风湿痹痛、腰腿痛、肩背痛、头痛、各种神经麻痹、痛经等。2.内脏疾病,如胃痛、腹痛、腹泻、呕吐等。3.肺部疾患及外感疾病,如咳嗽、感冒、咯血、哮喘等。4.外科疾病,如急性腰扭伤、或慢性腰肌劳损有瘀血者和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红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六、注意事项
1.要选择正确的吸拔部位和体位。2.要选择适当的罐具。3.要选择适当的拔罐方法。4.皮肤有溃疡,过敏,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等,均不宜拔罐。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孕妇的腰骶部、腹部亦不宜拔罐。第4节推拿法推拿法,是指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局部或穴位上,通过刺激和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调整气血及脏腑功能等作用,从而驱除病邪的一种外治方法。一、推拿法的原理推拿法的基本原理是“力”、“能”、“信息”三方面的作用。即医者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功,进而起到纠正解剖位置的作用;这种功也可转换成各种能,并渗透到体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进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功也可转换为信息的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作用。二、用物准备备暂空床(软床)、高低不等的凳子、靠背椅、各种规格的软垫或大小不等的枕头、大毛巾等,按实际情况准备推拿介质。三、适应范围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疾病以及减肥、美容与养生保健。四、推拿八法推拿八法是根据辨证而确立的治疗大法。具体分为温、清、补、泻、和、通、汗、散八法。四、推拿八法(一)温法温法有补益阳气,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二)清法清法的主要作用是清热。适用于各种热证。(三)补法补法有补益正气,扶正祛邪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亏,肾阴不足,脾胃虚弱,盗汗遗精等证。(四)泻法泻法有攻逐结滞,通泄大便的作用。适用于实热结滞证,或体虚津亏而便秘者。四、推拿八法(五)和法和法有调和气血,调整阴阳的作用。适用于半表半里证。(六)通法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适用于经络不通的病证。(七)汗法汗法有祛风散寒,解肌发表的作用。适用于风寒外感或风热外感病证。(八)散法散法有消瘀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积滞。五、操作方法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持久指能按需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有力指要具有一定的力量,且应根据受术者的不同情况而增减;均匀指速度宜快慢一致,用力宜轻重一致;柔和指用力不生硬粗暴,动作变换自然;深透指力量要能达病位。(一)成人推拿手法1.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称摆动类手法。2.摩擦类手法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3.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称挤压类手法。4.振动类手法以较频的节律性动作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振动类手法。5.叩击类手法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或桑枝棒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6.运动关节类手法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的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1.摆动类手法(1)一指禅推法:是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锋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前臂与腕部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的一种方法。动作要领: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腕部。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运动。压力平稳,不可用蛮力,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要紧推慢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临床应用:本手法接触面积小,深透度大。有调和营卫、舒筋活络、健脾和胃、祛瘀消积、调和脏腑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临床上多用于内、外、妇、儿、骨伤各科病症,如头痛,胃脘痛,关节酸痛等病证。1.摆动类手法(2)滚法:是用手背近小指侧及部分小鱼际着力,通过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摆动,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反复往返滚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滚法的吸定点是小指掌指关节背侧,吸定部位要紧贴体表。肩、臂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置于身体侧前方。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运动。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左右。压力要均匀,柔和,有明显的滚动感,动作要有节律、连续、协调,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滚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临床应用:本法压力大,接触面也较大。有舒筋活血、缓解痉挛、滑利关节、消除疲劳的功能。适用于肌肉较丰富的颈项、肩背、腰臀与四肢等部位。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痿证、中风偏瘫、肢体麻木、腰肌劳损、运动功能障碍等疾病及养生保健推拿。1.摆动类手法(3)揉法:是用手掌,或大小鱼际,或掌根,或手指指面部分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手腕部放松,沉肩,垂肘。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着力点紧贴体表,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揉动频率每分钟100~150次。临床应用:本手法接触面积较大,轻柔缓和,刺激量小,老幼皆宜。有宽胸理气、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积导滞、消肿止痛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临床多用于脘腹胀痛、便秘泄泻等胃肠疾病,外伤所致的红肿疼痛等症,以及养生保健推拿。2.摩擦类手法(1)摩法:是运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或掌、指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着力部位做环旋抚摩动作而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要缓和而协调,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往返,以病人舒适为度。摩动频率每分钟80~120次。临床应用:本手法刺激轻柔和缓。具有理气止痛、调理脾胃、活血散瘀、消积导滞的功能。适用于胸腹、胁肋部病症。临床常用于脘腹胀痛、食积胀满及胸胁迸伤、气滞、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2.摩擦类手法(2)推法:是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缓缓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一种手法。分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或屈曲。指、掌或肘部紧贴皮肤,压力要平稳,速度要均匀而缓慢。推法频率每分钟30~60次。临床应用:本法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健脾和胃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临床用于肝郁气滞证及脘腹胀满、肩臂酸痛、麻木不仁等病症。2.摩擦类手法(3)擦法:是用手掌的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或掌面附着在一定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手掌紧贴体表的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带动手掌作上、下或前、后往返移动,使治疗部位产生一定热量。压力不宜太大,用力适中,但推动的幅度要大,动作要连续、均匀,不能有间隔停顿。擦法频率每分钟100~120次。临床应用:本手法是一种温热而柔和的刺激,小鱼际擦法较大鱼际产生的热量高。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温通经络、祛风散寒、健脾和胃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临床用于内脏虚损、气血失常证,腰背酸痛、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病症以及养生保健。2.摩擦类手法(4)抹法:是用双手或单手拇指指面紧贴皮肤一定部位,做左右或上下往返移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拇指指面着力紧贴皮肤,其余四指固定被操作的部位。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移动轻快或缓慢。临床应用:本手法轻快柔和。有开窍镇静、活血通络、醒脑明目、疏肝理气、解除痉挛的功能。适用于头面、颈项、胸腹及腰骶部。临床用于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脘腹胀痛、腰背酸痛等症。常作为治疗时的开始或结束手法。2.摩擦类手法(5)搓法:是用双手掌面或小鱼际部分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动作要灵活,挟住部位要松紧适当,双手用力要对称,移动要慢,搓动要快,动作要连贯。搓法频率每分钟120~150次。临床应用:本手法轻快柔和。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疏肝理气、放松肌肉的功能。适用于胁肋、腰背及四肢部,最常用于上肢。临床用于肩背疼痛、腰背酸痛、胸胁胀闷、风湿痹痛及损伤性疾病等以及养生保健。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之一。3.挤压类手法(1)按法:是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或手掌为着力点,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手法。分指按法和掌按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按压的方向,宜垂直向下用力。用力应由轻渐重,使刺激深透,以有“得气感”为度。不能用暴力猛然按压。按压胸背或脊柱时,患者不宜说话。按压时间20秒~2分钟,一般按压力量大者时间宜短;按压力量小者时间可稍长。临床应用:指按法接触面积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压力重而刺激缓和,适用于腰背、腹部。有活血止痛、解痉散结、开通闭塞的功能。临床用于肢体酸痛麻木、胃脘痛、头痛等症。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达到一定力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做到刚中兼柔。3.挤压类手法(2)点法:是用指端或屈指骨突部为着力部位,在一定部位或穴位,垂直下压的一种手法。分指点法和屈指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意念在着力部位。点压时要垂直向下用力。用力宜由轻渐重,再由重而轻,以“得气”或病人能耐受为度,不宜久点。临床应用:本手法着力面小,刺激性强。有镇静止痛、开通闭塞、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解除痉挛的功能。适用于背臀部腧穴及肌肉浅薄的骨缝处。临床用于腰腿麻木疼痛、脘腹挛痛等症。术后宜用拇指指腹揉、按局部,缓解点穴后不舒服之感。本手法多用于穴位或压痛点,故有“点穴疗法”和“指针”之说。3.挤压类手法(3)拿法:是用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或与食、中两指指面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穴位或部位进行节律性地提捏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以指面和指峰为着力部,对称用力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动作要缓和而有连续性。不可突然用力,不可断断续续,或忽轻忽重。指端微带揉捏动作。临床应用:本手法刺激性较强。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开窍止痛、解除痉挛的功能。适用于四肢、肩、颈项等部位。临床用于头痛、项强、漏肩风、腰腿疼痛、肌肉疲劳等症以及养生保健。拿后宜采用摩、搓、揉等手法,缓解因刺激引起的不适感。是推拿的结束手法之一。3.挤压类手法(4)捏法:是用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捏住某一部位,相对用力,将皮肉捏起,做连续捻转挤捏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指腹着力,以腕关节活动为主,带动掌指关节做连续不断的,轻快灵活的捻转挤捏。在做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柔和、均匀而有节律性,且循序而下。频率可快可慢。捏法频率每分钟60~120次。临床应用:本手法柔和。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缓解痉挛、健脾和胃、调和阴阳的功能。适用于头部、颈部、背脊及四肢。临床用于腹痛腹泻、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痛经等症以及养生保健。3.挤压类手法(5)踩跷法:是用单足或双足前部为着力部位,交替踩跷一定部位的一种方法。动作要领:患者俯卧。医者单手或双手攀住固定在墙上的扶手,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跷时的力量。用双足踩踏患者的腰部,踩时以踝关节活动为主,双足前掌与足尖着力,踩、踏、揉、搓患者一定部位。动作由轻而重,逐渐增加,要柔和、均匀而有节奏。踩踏的力量和次数,宜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而定。临床应用:本法刺激量大。有缓急止痛、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矫正脊柱畸形的功能。适用于腰骶部及各大关节。临床用于腰部扭伤、腰肌劳损、风湿痹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4.振动类手法(1)振法:以掌或指着力于施术部,静止用力产生振动,称为振法,也称颤法。1)掌振法:以掌面着力于施术部,肘关节伸直,身体前倾,两脚跟略离地面,以肩关节为支点,前臂和手掌静止性主动施力,产生较快频率的振动波,使受术部有振动感,有时或有温热感。2)指振法:以食、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肘关节为支点,掌、指静止性主动施力,其动作效果同掌振法。振法柔和轻松,舒适自然。具有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掌振法常在头顶部、胃脘部、小腹部操作;指掌法可在全身各部腧穴操作。临床多用于头痛、失眠、咳嗽、胃脘痛、脏器下垂、腰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4.振动类手法(2)抖法:以双手或单手握住并着力于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幅度快频率的连续抖动,称为抖法。动作要领: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放松。术者沉肩,垂肘,手握病人肢体的腕上或踝上,同时做快速小幅度的抖动,使被抖动的肢体有轻松感。动作要轻松、连续,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抖动的频率,抖下肢每分钟约100次,抖上肢每分钟约200次。临床应用:本手法柔和、轻快,适用于四肢,常用于上肢。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解除痉挛,通利关节,消除疲劳的功能。临床用于肩、腕、肘及腰腿痛,肢体屈伸不利等症。实际应用中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使患者有一种舒松的感觉。5.叩击类手法(1)拍法:是用虚掌或实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要自然放松。拍打时用力要均匀而有节律性,拍打后迅速提起。不要在被拍打处停顿,不可暴力拍打,不可忽快忽慢。拍打频率每分钟80~160次。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大。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通利关节、缓解痉挛、消除疲劳的功能。适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部。临床用于肌肉痉挛、麻木、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运动损伤症,以及养生保健。常用于运动前、后的准备与放松。也是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之一。5.叩击类手法(2)击法:是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棒击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的一种手法。分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和棒击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以肘关节或肩关节活动带动腕关节的活动。动作要有节奏,用力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叩击力量的大小与次数,应依据病情的需要和患者的体质与耐受情况而定。叩击的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律。临床应用:本手法刺激较强。有舒筋活络、宣通气血、解痉止痛的功能。拳击法适用于腰背部;掌击法适用于头顶、臀及大腿部;侧击法适用于颈项、腰背部及四肢;指尖击法适用于头面部;棒击法适用于腰背、臀及四肢部。临床用于风湿痹痛、肌肉痉挛、头痛、腰腿疼痛、局部感觉迟钝等症以及养生保健。6.运动关节类手法(1)摇法:是用一手握住或挟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肩部放松,屈肘,肩、肘、腕关节协调活动。动作和缓,用力平稳,摇动的幅度和方向,须在患者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宜从小到大,切忌动作粗暴和蛮干。几种常用摇法的要领如下:1)颈项部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侧位,用一手扶住患者头枕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颏,作左右、前后环转摇动。2)肩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侧方。用一手按压在其肩部上方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支点,手臂主动施力,使其肩关节做环转运动。3)髋关节摇法病人仰卧位,屈髋屈膝。医者一手托住患者同侧足跟,另一手按住膝部,作髋关节的环转摇动。4)踝关节摇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下肢自然下垂。医者站在足跟后方,一手握住大拇指部,作踝关节环转摇法。临床应用:本手法有滑利关节、通经活血、预防和解除粘连的功能。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腰部。临床用于关节强硬、屈伸不利、肌肉劳损、韧带损伤后功能障碍等症以及自我保健。6.运动关节类手法(2)背法:是病人和医生背靠背站立,医生用两肘套住病人肘弯部,将病人反背起来做颤动或摇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两肩放松,弯腰、屈膝、挺臀,以臀部抵住病人第4、5腰椎或腰骶部。背起病人,使其双足离地,作快速伸膝挺臀动作,同时以臀部着力颤动或摇动患者腰部。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快,臀部的颤动要和两膝的屈伸协调。临床应用:本手法只适用于腰骶部。有缓解痉挛,帮助扭错的腰椎小关节复位及椎间突出物还纳的功能。临床用于腰部急性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6.运动关节类手法(3)扳法:是用双手分别固定关节或机体的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的一种手法。1)颈项部扳法:患者取坐位,颈部略前屈,医者在背后用肘部拖住其下颏部,手扶住枕部,(向右扳用右手,向左扳用左手),另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先向上牵引颈部,同时把头部向患者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快速扳动,有时可听到“喀噔”弹响声。2)胸背部扳法:患者坐位,令病人两手交叉扣住,至于后脑部。医者两手托住病人两手肘部,并用一手拇指或一侧膝部顶住病人背部,嘱病人做俯仰活动,配合深呼吸,作扩胸牵引扳动。3)腰部扳法:常用方法有三种。①腰部斜扳法:病人侧卧位,医生用一手按住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②弯腰旋转扳法:病人坐位,腰前屈到一定角度后,助手于病人前侧帮助固定下肢,医者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动的脊柱的棘突(向左旋转时用右手);一手按住对侧颈肩部,使其腰部在前屈位时再向患侧旋转,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使其腰部向健侧侧弯方向扳。③腰部后伸扳法:病人俯卧位。医者一手按住腰部患处,另一只手置于两膝上,缓缓向上提起,当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二)小儿常用推拿手法1.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腹,或用食、中指罗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2)旋推法:以拇指罗纹面在穴位上作回旋推动。(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面或指腹,或用食、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八”字形推动。动作要领:动作要有节奏,蓄力于指腹,用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2.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固定在穴位或部位上,带动皮肤做回旋揉动。动作要领:操作时要由腕关节发力,手法轻柔和缓,揉动时带动皮肤,频率为每分钟200次。3.运法以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从一穴位向另一穴位作弧形运动或在选定穴位上作轻缓的环行运动。动作要领:同推法,但运动时不要带动皮肤,力量要比推法轻,速度宜慢,频率在每分钟120次。4.按法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用手指按压适用于头、面、肩及四肢。掌根按压适用于胸腹部。动作要领:要有一定压力,压力要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力量大小要以小儿感到有酸麻胀重感为宜。做到压力在皮肤,而作用力深达肌肉、脏腑。5.摩法以手掌或食、中、无名指指腹,放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做研摩动作。动作要领:动作要协调,用力要轻,速度要均匀,频率每分钟150~180次。6.捏法(捏脊法)以拇指罗纹面在前,食指屈曲在后,在拇指罗纹面及食指第二指关节之间捏住皮肤,两手同时交替向前捏动皮肤。或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捏住皮肤交替向前移动也可。动作要领:手法要轻柔迅速。操作者用拇指桡侧缘分别顶住脊柱两旁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直线向前,自长强穴直捏到大椎穴。7.掐法以指甲重刺穴位或局部,如人中穴。动作要领:本法为手法中最强刺激法,用力时切忌用蛮力,指甲要剪短,不能损伤小儿皮肤。8.拿法同成人手法,操作时适当减少作用力。四、注意事项1.选择让受术者舒适且便于术者操作的体位和手法。手法应熟练,时间一般每次15~30分钟。2.医者仪表端庄,态度既亲切又严肃,操作认真,不能边操作边谈笑。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操作时损伤受术者皮肤。3.除擦、推、掐等手法直接接触受术者皮肤外,其他手法操作须用布巾或衣服覆盖受术者的施术部位。4.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受术者对手法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调整,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四、注意事项
5.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或酒醉者均不宜用或慎用推拿;孕妇的腰骶部、臀部和下腹部禁用推拿;妇女经期不宜用或慎用推拿。
6.某些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肝炎、肺结核不宜用推拿。
7.有自发出血倾向、血液病或出血症,如尿血、便血、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不宜用推拿。8.严重的心、肺、脑、肾等脏器疾病及外伤出血、骨折早期、截瘫初期、烫伤和溃疡性皮炎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禁用推拿。第5节刮痧法
刮痧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等介质,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或瘀血斑,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刮痧的种类持具操作刮痧法、挑痧法、放痧法徒手操作(撮痧法)揪痧法、扯痧、挤痧、焠痧、拍痧法一、刮痧的种类1.刮痧法直接刮法: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间接刮法:即先在病人要刮拭的部位放一层薄布,再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
2.挑痧法术者用针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体操作为:术者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部位,将针横向刺入皮肤,挑破皮肤约0.2~0.3cm,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术后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3.放痧法又分为点刺法和泻血疗法。点刺法具体操作为: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3.放痧法泻血疗法具体操作为: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下端,上端用橡皮条结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1分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4.揪痧法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施术者五指屈曲,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施术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后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这样一揪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这时被揪起部位的皮肤就会出现痧点。
5.扯痧法扯痧疗法是医者用自己的食指、拇指提扯病者的皮肤和一定的部位,使表浅的皮肤和部位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
6.挤痧法医者用拇指和食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出紫红痧斑为止。
7.焠痧法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对准病人皮肤表面上的红点处灼烧,手法要快,一接触到病人皮肤,立即离开皮肤,往往可听见十分清脆的灯火灼烧皮肤的爆响声。
8.拍痧法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体表施术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二、刮痧工具及操作手法
1.刮痧工具较常用的为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可用水牛角或木鱼石制作而成,要求板面洁净,棱角光滑。润滑剂多选用红花油、液状石蜡、麻油或刮痧专用的活血剂。2.操作手法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然后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按一定方向进行刮拭,至皮下出现痧痕为止。要求用力均匀,—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力量。刮痧疗法的操作手法有平刮、竖刮、斜刮、角刮。平刮
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横向进行较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竖刮
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刮的部位上,竖直上下而进行的大面积刮拭
斜刮
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适用于人体某些部位不能进行平、竖刮者。
角刮用刮板的棱角和边角,着力于施术的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如鼻沟、耳屏、神阙、听宫、听会、肘窝、关节等处。3.刮痧的补泻手法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行程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1)刮拭按压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为补法。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刮拭按压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为泻法。适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形体壮实的患者。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2)痧痕点个数少者为补法,痧痕点数量多者为泻法。(3)顺经脉运行方向刮者为补法;逆经脉运行的方向刮者为泻法。(4)刮痧后加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加拔罐者为泻法。1.头部的刮法(1)循行路线
1)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
2)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2)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2.面部的刮法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避免出痧影响美观。(1)循行路线
1)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刮至耳门穴等。
3)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刮拭。(2)适应症:颜面五官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3.颈部的刮法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1)循行路线
1)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2)适应症: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病。4.背部的刮法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督脉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1)循行路线: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2)适应症:五脏六腑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5.胸部的刮法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乳头处禁刮。(1)循行路线
1)刮拭胸部下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2)适应症: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7.四肢的刮法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1)循行路线
1)刮拭上肢内侧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授权使用合同(含授权范围和费用支付)
- 2024年产品发布会合作合同
- 2024年广州临时工雇佣合同
- 2024年度短视频内容创作与版权交易合同
- 2024年工程吊篮长期租借协议
- 2024年度智能供应链管理软件购买合同
- 2024酒店用品采购合同模板
- 2024年农民工建筑行业用工合同
- 2024【工程劳务分包合同范本】装饰工程分包合同范本3
- 2024年度电力工程吊装安全合同
- GB/T 10193-19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第1部分:总规范
- 基于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油浸式变压器散热优化分析
- CPK与CP详细讲解资料(课堂PPT)
- 光动力治疗在气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 群文阅读《奇妙的中心句》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考试题库600题(含答案)
- 2023年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镜头的角度和方位课件
- 污水处理常用药剂简介知识讲解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 1《My future》第1课时牛津上海版(三起) (共28张PPT)
- 光交接箱施工规范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