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1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2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3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4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安出、夯基础•知识扫描教材回顾.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⑵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⑴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一一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⑴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和水文。⑵“一发”牵动“全身”A土壤肥力A土壤肥力—目地貌加剧变得=口水文变化答案:(1)生物⑵下降侵蚀干旱增大第2步、研重难•要点突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黄多星雨,黄土土质!*垂直节理发育—toS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校被覆由率下降-J气候干•早-—1大‘匚木地震诡侔■起1i土f电跄-中载兀察诚如咏1用一边药高原水太耐一憎用_化石戒小L珏林_T■H沟等]——!.除土流失的气气学战浪球T>T升一变一卑甫暖-IAU—黑原因及危害糖也总地I-沿助鹏"诲化JP眠\ZJT,照上T地貌1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一个区域的变化不——东北引操并加强口洲都种「富.亚洲季留太平徉华产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中超摩成“干不啪如『像心卜馍1地上河1的家园一一地球他地区——黄土高原如使其胫成向樨显俐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⑧B.⑦C.⑥D.⑤解析:LA2.D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淮河、松花江所处的气候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造成的;黑土退化主要是不合理地耕作造成的。第2题,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2016•吉林模拟)下图为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读图回答3〜4题。厂|♦种£绝——箱曲不足卜|一,,一1地沙化|-被破——|水土—I『帔异常A口微增——■资源俎跳竺趣破丁卜—烈落卜——।局部战纪.此图说明了()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C.人类可征服自然界D.自然与人类是对立的.由图可知,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植被破坏B.人口激增C.气候异常D.物种灭绝解析:3.A4.B第3题,从关联图中可以看出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的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出现都是人口增长导致的,因此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激增。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某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水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降雨■1IIL■!一LLU口0降雨■1IIL■!一LLU口0612LS246IS18以呻一第T[一I=第二日一2012年5tCK0:ll-11504降雨OSofi11--

第eaHsol日LH61箫□ODOOOOd2OB642河水阳市、粒J.有关该地区近几十年来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大②水库面积增大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大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5.C6.D第5题,读图可知,和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波峰降低,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上升,植被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提高。第6题,经济林面积增大和水库面积增大共同使该河雨后流量和含沙量曲线趋缓。本讲课堂小结[知识构建][关键点拨].自然地理环境五大组成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形。.自然地理环境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两大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其他区域。5年全国・2年地方考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H)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第1题。.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解析:选B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2014•江苏高考)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第2题。.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解析:选D岛上植物具有“多刺、硬叶”等耐旱植物的特点,故可以推断该岛气候干燥,再结合该岛所处纬度可知,该岛气温较高。(2013・安徽高考)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Tnu00000,0ooooo04826IM1-£三)邙提悔Tnu00000,0ooooo04826IM1-£三)邙提悔,生鹏遗漠所带荒原漠半草荒亚热带热带热带草温带森林带森林带嵌带草朦带Iff8}踞LQoO^210怒受风优光一些岩.曲线I、n、m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4.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3.B4.C第3题,全球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即由热带一亚热带一温带一寒带,气温逐渐降低,但热带地区的气温差异较小,据此可判断曲线m表示气温;热带森林带的降水要多于热带草原带,据此可判断曲线I表示降水,则曲线n表示蒸发。第4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温带森林带,丁地位于温带草原带,甲地降水量大于丁地,但气温低于丁地;丙地所处的热带草原带的蒸发量大于乙地所处的热带森林带;刚果盆地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带,而格陵兰岛为苔原带及冰原带,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热带森林带的风化壳厚度远大于苔原带;伊朗高原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而恒河平原主要为热带森林带和热带草原带,因此恒河平原的风化壳厚度大于伊朗高原。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纲点击: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夯基础,知识扫描教材回顾夯基础,知识扫描教材回顾.陆地自然带(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⑴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⑵分异基础:热量。⑶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也可以说成纬度方向或经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⑴形成原因:海陆分布的影响。⑵分异基础:水分。(3)分布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或经度方向或纬线方向),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读图忆知冰原气候苔照气候热带雨林乜候冰原气候苔照气候热带雨林乜候热带草尿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分布模式图⑴根据气候类型判断自然带类型与分布气候类型自然带甲A乙B

丙C丁D戊E、F(2)自然带更替方向是判断水平分异的基本方法M方向自然带更替是沿方向,体现的是地域分异规律;N方向自然带更替是沿方向,体现的是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甲:地中海气候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乙:亚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丙: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丁: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戊:温带大陆性气候E:温带草原带F:温带荒漠带(2)纬度(南北)赤道到两极经度(东西)沿海向内陆第2步研重难,要点突破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名师点拨要点).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对比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水分热量成因总结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泳般带百成带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沿海•内陆一沿碑亚萍带针叶林柘"

眼带落叶阳叶林寤

亚热带阴球网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沿海•内陆一沿碑热帝雨林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⑴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⑴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对点演练(2016•德州模拟)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94「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1〜2题。1.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A.亚马孙平原B.东非高原C.江南丘陵D.西西伯利亚平原.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一②一③一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B.①一②一③一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③一⑥一⑦一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D.③一⑥一⑦一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解析:LA2.D第1题,①地区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大,说明位于热带;地面干燥指数小,说明气候湿润,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与亚马孙平原一致。第2题,③一⑥一⑦一⑧地面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即越来越干燥,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o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面热量年净收入上,水分条件则没有太大变化,即热量条件差异,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注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水热两个因素都有变化。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liflOD「祁-1眈一湖善总带轩叶林带混交林带得叶林音硬叶林带乱漠带I加那型二liflOD「祁-1眈一湖善总带轩叶林带混交林带得叶林音硬叶林带乱漠带I加那型二加P(年均泡)年降水时蚯口—鼠口’41Q—60cl.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C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解析:3.A4.A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的荒漠是热带荒漠,形成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分布面积最广的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主要由自然原因形成。第4题,该地域分异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反映了该地域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在大陆西部。(2016•安徽名校联考)“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投资1264亿元发展新疆电网,到2015年形成3000万千瓦“疆电外送”能力,下图为该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题。5.哈密南一郑州特高压直流工程是“疆电外送”首个特高压项目,起点在新疆哈密南部能源基地,终点是河南郑州,该线路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是()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落叶阔叶林B.荒漠、草原、荒漠草原、落叶阔叶林C.草原、荒漠、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D.草原、荒漠草原、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选A郑州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自东向西降水减少,地带性植被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考点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第1乐有基础,知识扫描教材回顾.垂直地域分异规律(i)原因:海拔的变化。(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的差异。(3)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变化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⑷表现:①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相似。②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非地带性现象(1)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2)表现:既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内部出现。读图忆知

9。叩9。叩^00070006000500(1400(13100020001000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⑴山麓所处气候类型决定基带类型甲;乙O⑵纬度和山体高度决定垂直带谱数量自然带数量多的是坡(3)降水量决定雪线海拔(3)降水量决定雪线海拔南坡雪线海拔比北坡原因是(4)热量、水分变化决定植被变化①热量影响森林类型:常绿林一林;阔叶林一林。②水分影响植被种类:森林一一荒漠。答案:(1)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2)南纬度低,水热充足,相对高度大(3)低地处南亚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4)①落叶针叶②草原第2缶'研重难・要点突破要点一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的判读(师生共研要点)北八南/一逊幽幽

热带蒋琳芾.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海拔,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于北坡同类自然带的分布海拔;南半球反之。如图所示:.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对点演练(2016•温州模拟)读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回答1〜2题。1.A.C.晦械C米)6000-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514S5000JOOO20001000)1.A.C.晦械C米)6000-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514S5000JOOO20001000)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D.针阔混交林带2.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因素最不可能的是()2.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海拔高度解析:l.C2.B第1题,博格达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但北坡有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在山腰降水较多,因此在山腰形成森林;向高海拔和低海拔降水都逐渐减少,均由森林向草原(甸)再到荒漠演变,因此可以判断甲处自然带为荒漠带。第2题,要形成丰富完整的自然带,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从海陆位置角度看,该地深处内陆,水汽难以到达,最不可能是形成北坡自然带完整的原因。(2016•枣庄八中质检)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oo等高线/;7月等温能.该山地南坡属于()A.阳坡和背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D.阳坡和迎风坡.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A.高山草甸B.高寒荒漠C.针阔混交林D.高山针叶林解析:3.D4.B第3题,迎风坡水汽较充足,雪线分布比背风坡低一些。从图中可以读出,相对于北坡来说,南坡的气温较高(海拔4800米处7月气温高于3C),为阳坡;雪线分布较低(海拔5500米处),为迎风坡。第4题,雪线以上为终年冰川。靠近雪线处气温低,降水少,为高寒荒漠,图中①②之间海拔高,气温低,形成高寒荒漠。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亚热带湿润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B.光照C.热量D.水分该山脉可能位于()A.亚洲大陆东岸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C.南美洲南部西岸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解析:5.A6.D7.C第5题,据图中基带为落叶林可知该地是温带地区,山脉东侧山麓自然带是荒漠,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第6题,据图可知,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体现水分不同。第7题,根据大陆西岸是落叶林可确定山脉西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为荒漠,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合备选项可确定是南美洲南部西岸。要点二常见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名师点拨要点)影响因素实例成因分析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地形起伏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原带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洋流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河流、地下水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三江平原的沼泽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提成绩解疑逑尽在好课堂(www.whkt.em)罂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翻对点演练50*(2016•天津五校联考)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LD2.C第1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2016•中山模拟)读图完成3〜4题。.沿箭头甲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A.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B.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沿箭头乙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人类活动B.海陆分布C.地形D.植被覆盖率解析:3.A4.C第3题,箭头甲指示的是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热量条件是产生分异的基础,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箭头乙由沿海向内陆,受沿岸山脉影响,沿海分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东侧则为温带草原带和荒漠带。

本讲课堂小结[知识构建]水平延伸I卜垂宜更,-II-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东西延神南北更替道极域规赤两地异由到的分律地处规域异律土地带性从向的分梯沿内地身东西延神南北更替道极域规赤两地异由到的分律地处规域异律土地带性从向的分梯沿内地身海叱域规南北延伸东西史普[关键点拨].自然地理环境的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并不完全一致。.非地带性现象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5年全国・2年地方考向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015•江苏高考)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一一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第1题。.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一常绿硬叶林一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一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解析:选c图中显示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经过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和雷州半岛,那么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因此,依次对应的自然景观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2015•安徽高考)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读图完成第2题。.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选A根据题干所给的纬度范围(25。N〜32。N),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再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北非和西亚,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其自然带主要为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2015•天津高考)读图回答第3题。

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A.水系的分布特征.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解析:选C图中显示了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河流和矿产等地理要素。地带性规律只有三种,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系不但与降水有关,还与地形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有关,而地形地势不符合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内、外力作用有关,不具备地带性特点;澳大利亚热带荒漠的形成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带性规律。考向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15•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76WO500040003000200()□甲地二76WO500040003000200()□甲地二I工地■丙地带然自冰雪带亚冰雪带高山卓甸带高山草.原带山地森林草鼠惜III地草西带山地荒漠草嗔带山地荒漠带暖温荒漠带O.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B.南岭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解析:4.C5.B第4题,根据图中自然带的垂直变化以及基带可以看出,该地降水较少,且山地海拔较高,最高海拔将近7000m,而秦岭、南岭的海拔在4000m以下;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基带为1000〜2000m,而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在4000m以上。第5题,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图中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有所不同,其中乙、丙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甲、乙缺失高山草原带。乙从山地草原带直接到了高山草甸带,中间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和高山草原带,原因是乙地在该高度的水分不能适应森林的生长。因此影响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2015•江苏高考)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太阳辐射强,气温高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