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地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地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地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和海陆位置、相邻的国家和省区等(相对位置),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重点和难点)2.根据地图说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基本方法。(重点)3.阅读气温和降水等图文资料,分析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重点)二、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等材料,自制幻灯片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一个地理区域的景观吗?学生答:东北地区教师:这些图片呈现的景观与当地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讲授新课:地理位置学生观看多媒体投影图和问题,读图回答:(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及邻国、临海、邻省(区)。(2)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3)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处于什么样位置。学生看后,讨论交流展示(略)教师学生总结:1、地理范围:黑、吉、辽即“东北三省”。2、地理位置: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利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学生先说,教师再总结如下:运用地图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参照教材P25阅读)认识中国某区域的地理位置,与我们在世界地理中所学到的方法是一致的。例如,我们在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时,首先读“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初步认识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然后读“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确认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并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内部行政区域的划分及其相对位置;接着读“东北地区地形分布”,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地形区等,以及它们的分布状况,进而整体把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教师:(过渡)地理位置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那么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会有什么影响呢?(1)与前面西北地区、南方地区沿海地带相比较,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差异对东北地区年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2)比较东北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海陆兼备的位置,水陆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发展对外边境贸易,促进经济发展。较高的纬度位置,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地形教师问:通过这幅图,大家又能得到什么地理信息呢?结合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大家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我们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地势特征。读图回答(1)找出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山脉和平原?(2)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3)东北地区的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4)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2)地形类型东北地区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3)地表结构东北地区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的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4)地势变化特点:中部较低,两侧较高(即山环水绕,平原居中)教师(过渡)每年东北地区当地能够举行冰雕活动,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关。那么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气候具有怎样的特点?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回答(略)三、气候1、气候类型及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降水较多,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教师问:东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没有差异呢?读图,完成下列任务。(1)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2)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越往北气温越低;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有减少的趋势。教师问:东北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有什么特点?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即夏季暖热多雨;冬季气温低,降水少,主要是降雪多,即冬季寒冷漫长。教师:指导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东北地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典型植被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以及草甸草原等。东北针叶林的树种以落叶松居多,红松次之;阔叶林树种以杨、桦、栎为主。长期以来,东北林区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谈自己的有什么收获?教师总结补充,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板书设计课堂达标1.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A.黑、吉、辽B.内蒙古、吉、辽C.黑、冀、辽D.吉、辽、宁2.关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B.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C.东边和北边临海D.地处内陆,离海远3.东北地区中部的地形主要是()A.起伏的丘陵B.坦荡的高原C.广阔的平原D.高耸的山地4.东北地区东南侧降水丰富的原因不包括()A.受夏季风影响明显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C.离海洋比较近D.终年受西风影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知识,特别是学习了中国地理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即四大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们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过的有关大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等知识)分析地理问题方式方法,这样再来学习中国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一区域地理知识就相对比较容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符合学情。《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效果分析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课堂达标的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有了提高,进一步学会了描述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了描述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骤,学会了分析某个区域气候特征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以及原因。通过东北地区学习,初步认识中国不同区域的特色,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达到了预期效果。《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三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和“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教材的第一部分是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教材上的“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行政区划图”、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及一组活动题,旨在让学生掌握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和海陆位置、相邻的国家和省区(相对位置),并初步学会利用地图认识并描述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步骤。通过活动题,促使学生在掌握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探究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对当地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影响,初步学会简单评价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地理位置”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介绍了东北地区的范围、面积,阐述了东北地区的相对位置。教材安排了一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联系在世界地理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来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而整体把握其地理位置特征。教材设计了两组“活动”,第一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中感悟运用地图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说明地理位置对区域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运用地图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和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教材将“阅读”材料安排在两组“活动”之间,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感悟方法—指导方法—运用方法—习得方法”的完整学习过程。“阅读”材料在两组“活动”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在“地形特征”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安排了1幅地形图和2幅地形剖面图,紧接着安排了一组“活动”(可以视为“前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运用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河流的分布及三江平原的形成原因。教材之所以这样来安排内容,是因为“活动”所要求的相关技能,学生在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中就接触过,将这些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主完成“活动”中的相关任务。再次,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地表结构特征,这既是对“活动”探究结论的呼应,也是对东北地区地形特征的概括。最后,教材安排了一则“‘白山黑水’”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的特色地形区和河流概况。教材的第三部分介绍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在“气候特征”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安排了一段正文内容,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了增强“活动”的探究性,正文在表述上是留有余地的,如关于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的内容,正文部分就没有介绍。为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正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材安排了“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3幅地图,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以及1幅“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的照片。“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照片突出了区域的地理特征,可以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森林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东北地区又有“林海雪原”之称,故而教材安排了一则“东北地区的森林”的“阅读”材料,而且这则材料也可以为后面的“活动”第3题做知识铺垫。最后,教材安排了一组“活动”,这组“活动”第1、2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认识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这既是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一个相当不错的载体;第3题,引导学生通过读“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并联系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探究长白山植被垂直变化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用来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为有效降低第3题的难度,玲玲、贝贝的对话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而言之,东北地区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此节教材也能展示学习区域代理的方法。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温和降水图的运用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基本方法。《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课后作业一、拓展训练二、地理填充图册中“东北地区”第14页的练习题。《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存在着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现阐述如下几点: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情进行制定。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运用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通过阅读教材和地图,提高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地图、运用地图的能力。以图识理,从地图中明白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类型与特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课堂达标练习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当堂达标,又注重练习的梯度与层次,进行拓展练习题的设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注重对学生小组的捆绑式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性。注重了知识规律方法的总结,对于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结合图文资料对学生进行引导总结掌握这些知识规律方法。当然本节课的地理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